“人造肉”头部企业盘点:11家公司融资总额12.8亿美元,多数为植物蛋白肉
“人造肉”热还在持续。
那边厢,“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上市首日股价暴涨163%,目前市值接近50亿美元;同类公司Impossible Foods也在5月初获得3亿美元投资,投资者包括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和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投后估值超过20亿美元。
这边厢,A股题材炒作风头正劲,丰乐种业、双塔食品、金健米业、哈高科、大北农等人造肉概念股集体飞涨,即使上市公司出来澄清与人造肉毫无瓜葛也挡不住投资者汹涌的热情。
35斗对“人造肉”相关公司进行了系统梳理,从技术、产品、投融资、渠道、受众等层面剖析“人造肉”公司发展情况,结合国内消费习惯和产业特征,拟剖析“人造肉”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人造肉”公司全览
通过crunchbase数据库,我们查询到了全球与“人造肉”相关的公司,这些公司一共有11家,其中7家位于美国,荷兰、以色列、加拿大、新西兰则各有一家,美国是“人造肉”公司的大本营。
“人造肉”相关公司盘点:
数据来源:crunchbase,35斗整理
从时间线上看,最早在1997年,就有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公司成立,之后则在2011年前后迎来高峰。
“人造肉”的技术路径大致分为两类,其一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等制造“素肉”;其二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细胞,然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增殖。
前者的代表是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后者则有Modern Meadow、Mosa Meat、Memphis Meats等公司在进行研究。11家“人造肉”公司中,有7家是走的植物蛋白肉这一路径。
从“吸金”能力看,Impossible Foods夺得桂冠,累计融资金额高达近7亿美元,Gardein 、Field Roast也有超过1亿美元的融资。11家公司整体融资约为12.8亿美元,平均下来每家公司融资过亿美元。(Beyond Meat IPO融资不算在内)
多次出手的投资机构包括Horizons Ventures、Collaborative Fund、SOSV、GV、IndieBio、Bits x Bites等,传统食品巨头也并购了食品创新领域多个标的。
“人造肉”公司业务概览:
数据来源:相关公司官网,公开资料
从原材料看,植物蛋白肉类公司基本是以各种豆类为蛋白质来源,包括黄豌豆、大豆,少部分会选择谷物、小麦为原料,细胞培育肉则是从活体细胞直接取材,然后在实验室或培养基培育。
两种不同原材料的“人造肉”面向不同人群,前者适用所有人群,后者对素食主义者来说等同于“真肉”,不会进入其食谱。
就产品形态而言,几乎所有公司都会根据欧美人群的主流饮食习惯来开发产品,最多的产品形态是汉堡、香肠、肉饼,肉酱;渠道方面,商超、食品连锁、餐厅是主要销售场地,根据场地不同,产品形态也会不同。
比如快餐店主要是肉饼、汉堡,而商超、食品连锁则主要是冷冻肉块、保鲜肉酱等。几类产品形态之间没有本质区别,主要是加工和贮存工艺不同。
环境友好、节约能源、饮食健康、使动物免于屠宰,是“人造肉”公司提及最多的优点。
“人造肉”最大的障碍在于成本。以植物蛋白为基础的素肉价格略高于普通肉类,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饼定价都在12-16美元/磅,而美国牛肉碎的价格在9美元左右,同时因为规模化养殖,价格还在进一步下降。
通过细胞培育的肉类成本更加高昂,每磅高达上万美元,以至于短时间内根本不会大规模地生产。结构Memphis Meats的数据显示,2017年3月,一磅培育肉的生产成本是9000美元,该公司预计,到2021年,人造肉的价格将降至消费者可承受的水平。
中国版“人造肉”:素肉、豆腐、辣条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非常多样化,在我们的食谱中,素食是非常多的,最常见的就是豆制品,以及基于其衍生出的各类样貌逼真的“仿制品”,也包括“素肉”。
中国的人造肉与美国的人造肉在用途上有区别,国内的人造肉是作为多样化食物的一部分,而国外则是为了替代肉类。
我国关于“人造肉”也早有研究。赵新淮等人在2003年的学术文章《国外大豆蛋白的生产、特性和应用概况》中指出,大豆蛋白原料经过热塑性挤压处理后可以形成具有微孔结构的不溶性固体基质,在以后的加工中这种结构不发生大的改变。
而利用分离蛋白生产出的纤维蛋白经过一系列后处理,可形成类似于动物肌肉的物理结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造肉。
组织化蛋白均能够提供所需要的嘴嚼感和弹性,并在生产过程中将其加工为不同形状,如粒状、块状、片状等。组织化大豆蛋白的应用主要是替代动物蛋白应用于肉制品中(如粒状的组织化蛋白),或者是模拟肉制品(块状或纤维化的组织蛋白)。
从经济上来看,组织化大豆蛋白可以替代30%左右的原料肉且不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同时组织蛋白对水、脂肪的高保留能力还有利于高脂肪食品的品质改善。
我们在电商平台搜索“素食”关键词,按照销量排序找到了以下厂商和其代表产品。
国内知名素食厂商及产品:
数据来源:电商网
站可以看到,国内素食产品的种类非常丰富,在外观上也更趋于真肉,并且适合国人的烹饪习惯,价格也比较亲民。素肉这一“人造肉”产业链上主要有大豆种植企业、生产加工企业、流通批发企业,前段时间A股的暴涨已经充分挖掘出了题材股,包括双塔食品、大北农、金健米业、安琪酵母等上市公司。
在实验室培育肉这一技术路径上,未见有国内公司布局,卷入人造肉炒作风波的多家上市公司也相继发布了公告,澄清未在进行“人造肉”的研究。
如海欣食品指出:公司仅使用少量大豆蛋白类原材料,不生产“人造肉”产品。公司主营业务构成包括速冻肉制品、速冻鱼肉制品和常温休闲鱼肉制品,无人造肉产品。就美国Beyond Meat公司的相关产品和技术,公司目前无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储备。
交大昂立也指出:不涉及媒体报道的“植物提取物人造肉”的相关业务。
“人造肉”案例之Beyond Meat:产品多样,商超、食品连锁是主要渠道
Beyond Meat由Ethan brown创办,他出生于1972年。在Beyond Meat的上市招股书中,他简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为何要创办替代肉类的食品公司。
小时候,Ethan brown在马里兰州西部的农场度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喜欢身边的同伴、谷仓和田地里的牲畜,以及树林、溪流和池塘里的野生动物。
在完成哥伦比亚商学院的学业之后,Ethan brown从事燃料电池方面的工作,但他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摄取蛋白质,一定要从动物身上来吗?”
环保学家Robert Goodland 和 Jeff Anhang的研究启发了Ethan brown——肉类生产和屠宰业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超过其他行业,人类需要替代肉类的食品,生产更清洁、食用更健康。
2009年,Ethan brown终于决定开始寻找答案。他创办了Beyond Meat,从植物产品中复制动物蛋白,创造出纯素肉替代品,努力减少对动物蛋白的依赖,减少其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Ethan brown看来,肉类不过是氨基酸、脂类、微量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组合,不一定要从动物身上获取,换句话说,肉的核心要素不是动物专有的,在植物中也很丰富。
Beyond Meat直接从植物中提取这些成分,并按照动物肉类的基本结构进行“重制”。
相比养殖、宰杀、肉这个生产路径,Ethan brown认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更加温和、环境友好,能够减少90%的温室气体排放、99%的水资源消耗、93%的土地需求、46%的能源需求。另外,还可以为动物带来福音,使其免于宰杀的命运。
Beyond Meat历史沿革:
资料来源:国盛证券研究所、Beyond Meat官网
Beyond Meat产品线:
资料来源:Beyond Meat官网
Beyond Meat产品线分为“即食”和“冷冻”两类,前者包括汉堡和香肠,后者是牛肉碎、鸡肉条。
自The Beyond Burger取得成功以来,Beyond Meat在美国领先的食品零售商中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如Ahold、Kroger、Target和Whole Foods Market等。Beyond Burger已经在大约11000家餐厅和餐饮店出售。
Beyond Meat产品覆盖的餐厅和商超:
资料来源:Beyond Meat官网
商超渠道是Beyond Meat最重要的产品销售渠道,年报显示,2018年其前三大渠道依次为United Natural Foods(UNFI)38%、DOT Foods 17%、Sysco 14%,合计占有约70%的采购量。
近三年Beyond Meat销售收入增长迅速,2016年为1620万美元,2018年8790万美元。不过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亏损2510万美元,2018年亏损2990万美元。
数据来源:Beyond Meat招股书
Beyond Meat一直比较重视研发,近三年研发支出分别为580万美元、570万美元、960万美元。
截至2018年9月29日,其拥有355名全职员工,其中包括233名运营人员,44名创新研发人员,35名销售和营销人员以及11名财务人员。
目前,Beyond Meat的在研项目包括:
数据来源:Beyond Meat招股书
在招股书中,Beyond Meat还提到了他们的供应链和生产流程,主要生产原料是黄豌豆,第一大供应商是Roquette America inc.,另外还有一家中国的供应商借道加拿大为其供应原料,不过并未给出名字。
具体生产流程看,首先,含有豌豆蛋白的干混合物会在Beyond Meat的制造工厂内合并,然后进行积压并加入水,通过加热、冷却和压力变化等方法获得编织蛋白质(woven protein),冷冻编织蛋白质是所有产品的基础,之后加入调味剂和其他成分形成产品打包出售。
Beyond Meat的产品生产过程:
资料来源:Beyond Meat招股书
Beyond Meat认为,消费者对基于动物的肉类消费对健康、环境和动物福利的负面影响的认识,导致对基于植物的蛋白质替代品的需求激增,植物乳制品已经占到整个乳制品市场的13%左右。
美国大约2700亿美元的肉类市场适用于此逻辑,来自植物蛋白的肉类替代品将获得与植物乳制品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Beyond Meat认为这一市场是350亿美元。
作为植物性肉类的市场领导者,Beyond Meat已经具备了抓住这一机会的条件。
“人造肉”案例之Impossible foods:比尔·盖茨、李嘉诚青睐
Impossible Foods成立于2011年,是美国的一家食品公司,总部位于加尼佛尼亚的红木城。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这家公司能够通过大豆根、小麦、椰子油等植物原料制作出“肉类”和乳制品,制作过程中不需要用到任何动物制品,其产品无论是在外观还是口感、甚至是烹饪方法上都与真正的牛肉没有差别。
Impossible Foods创始人Patrick O. Brown颇具学术背景,他是斯坦福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同时也是DNA微距阵技术的发明人。
Brown先后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医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在博士后期间,他与同僚一起发现了逆转病毒机制。
Brown在2001年参与创立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希望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解决科研信息不平衡的问题。
2011年,Brown招募了一小队科学家,希望寻找一种方法,能够人工制造出在口感和外观上都与真实肉类无异的素食肉。
为了赋予素食肉真实肉类的味道,Impossible Foods采用了含有丰富血红素的大豆根作为原料。
除了口感,为了制造出以假乱真的“假肉”,Impossible Foods的科学家们同样再现了动物肌肉中一些关键的特征——脂肪、结缔组织。
2016年到2017年间,Impossible Foods都只在加尼佛尼亚和新泽西州小范围的供应产品,并且不对零售店供货。
小试牛刀后,他们决定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2017年3月,Impossible Foods宣布自己将在加尼佛尼亚的奥克兰建立第一个大型工厂,建成后公司产能将达到1个月100万磅。同年8月,公司获得了淡马锡控股领投的新一轮融资;9月,工厂正式投入生产。
目前,Impossible Foods一共经历了8轮融资,累计拿到了6.87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超过20亿美元,以下是其融资事件详情。
数据来源:crunchbase,35斗整理
最新一轮融资消息公布之前,Impossible Foods与汉堡王(Burger King)达成了合作,将在美国超7000家汉堡王门店销售其拳头产品素食汉堡(Impossible Whopper),这对于其渠道拓展和销售上量有巨大帮助。
肉类替代品市场已达300亿元,还将持续扩大
市场研究机构对肉类替代品市场前景均保持乐观。FAIRR的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植物性肉类替代品的全球年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8%。
目前,增长率约为加工肉类产量的两倍,年销售额约为20亿美元。到2020年,植物肉类市场将达到52亿美元。从长远来看,到2050年它可能占市场的三分之一。
植物性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豆腐、植物蛋白制品等)
数据来源:MarketsandMarkets
肉类替代食品以植物蛋白制品取代动物肉类,其最大的消费群体是素食群体,包括宗教信仰原因和文化原因带来的吃素习惯者。
全球素食主义者增长最快的地区是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而在华人文化圈,素食是食谱中的重要特色,无论消费群体是否是素食主义者。
因环境保护、健康饮食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肉类替代品。养殖动物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并影响土地、空气、水资源等持续利用,肉类替代品则无此类风险。
肉类替代品原料来自于植物,可以避免动物在饲养、屠宰过程中的添加剂滥用、病菌感染等,如常见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过量食用肉类常也常与癌症发生相关联,尽管存在有力的科学依据,但仍会促使更多人选用肉类替代品。
2016年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到2050年,“健康”饮食(即含有较少肉类的饮食)可以预防全球每年510万人死亡。无肉蛋白质产品不再局限于相对狭窄的消费者群体或素食主义者。
与之相应的是,植物饮料也成为市场的新宠,大豆和杏仁奶,已经占到整个乳制品市场的10%。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5年,全球植物乳制品替代品的销售额翻了一倍多,达到210亿美元。“人造肉”、“人造奶”,人类在开发可持续食物系统的路上步履不停。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