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部最具争议的电影:那些戛纳影史上的“冒犯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单读(ID:dandureading),作者:沈律君,编辑:坏坏,头图来自:东方IC
今年的戛纳,导演柯西胥的《燃烧,吾爱:幕间曲》大概是最让人崩溃的电影——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长,全片只有三个场景,几乎全程都在蹦迪,摄影机以非常男性化的视角“盯着”女性的屁股不放……毫无疑问,这又是一部让人困惑、愤怒、转身离场的作品,但它显然不是第一个或最后一个冒犯者。
今天单读编辑沈律君编译了《戛纳影史上的 10 部最具争议影片》,来自网站 IndieWire。这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方面都具有某种“先锋性”,但评判的结果却因人而异。
戛纳积累了 70 多年的声誉足以让它不惧争议。每当一部电影被认为不符合电影节艺术“高标准”的时候,观众的嘘声、起哄和嘲笑早已成为戛纳的传统。虽然每一种争议都有不同的论调,但是每一部真正有争议的戛纳影片都是全凭实力争取到了自己的名气。比如说,如果把阿托姆·伊戈扬(Atom Egoyan)那部提名金棕榈的电影《人质》(The Captive)称为“有争议”的电影,就显然是过誉了。 因为从很多方面看,它都是那种会被迅速遗忘的影片 。
而无论我们是在谈论的是那些伟大或否却因“挑战底线”而引起丑闻的作品,还是那些在整个电影节期间都主导着人们的话题,并且让评论家们困惑无比的大导名片,“戛纳争议影片”这个标签看上去都足够令人着迷。
所以,这里列出了十部戛纳最具争议的电影。对于那些期待读到有关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在 2011 年称自己是纳粹或者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和他“蓝是最温暖颜色”女演员之间的恩怨纠葛……诸如此类电影周边八卦的读者,他们应该注意到,这篇文章关注的是电影本身,所谈论的争议也是源自它们最早被放映之时,而不来自任何别的什么东西。
01《维莉蒂安娜》“Viridiana” (1961)
导演: 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ñuel),第 14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
事后想来,不难看出为什么《维莉蒂安娜》(Viridiana)会在布努埃尔的一众杰出电影作品中成为一个突出高亮点。这部电影就像一个怪诞的人道主义者所讲述的同样爆烈古怪的成人故事。而讲这故事的人,他显然不惮于讽刺天主教信仰体系,而且还会挑高眉毛审视那些在宽容、慈爱名义下的“善行”。
多年以来,这部电影因为太多原因而声名显赫,特别是电影中的两个场景在今天被反复援引,来佐证布努埃尔的电影导演天赋:主人公维莉蒂安娜所邀请的流浪汉与乞丐们在房子里乱窜,并以“最后的晚餐”的姿势拍照;在维莉蒂安娜与她叔叔的私生子何塞及其女友三人之间亲密时刻中,那灼热的性暗示。
但是当这部电影于 1961 年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时,有两大势力对布努埃尔在宗教和阶级价值观方面的挑衅做法全然冷眼相对。作为一部因为其积极影响而激起争议的戛纳电影(与这个影单中其他影片那种被尖刻嘲笑的情况相反),它遭遇的了极少见的情形——西班牙弗朗哥政府试图从竞赛单元中撤回《维莉蒂安娜》。这一举动显然失败了(电影最终获得了当年的金棕榈奖),随之而来的是,《维莉蒂安娜》在布努埃尔的祖国西班牙长期被禁,直到 1977 年弗朗哥去世才在西班牙国内被允许公映。
同时在另一边,梵蒂冈官方报纸称这部电影是“渎神”的,这促使坚定的无神论者布努埃尔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我并没有在电影里刻意做什么亵渎神明的事儿,但教皇约翰二十三世显然对这些事情的判断比我更好。”上帝保佑布努埃尔。
02《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 (1989)
导演:斯派克·李(Spike Lee),第 42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斯派克·李从来没有回避争议,即便他近来越来越喜欢自我重复 。对于李的那些多少令人厌恶的评议,追根溯源,是来自 1989 年电影《为所应为》在戛纳放映时那些被震惊了的观众们口中。
电影故事发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夏季最热的一天里,围绕主角意大利移民萨尔经营许久的披萨店展开。萨尔的儿子皮诺和维托在店里一起帮忙。导演本人臭名昭著地扮演了披萨店的外送员莫基,他在外出送餐之后带来了黑人社区里的消息……一场种族间的暴乱即将在披萨店里展开。
美国著名电影评论家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写道,相比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别的电影,《为所应为》都更接近于反映美国当前的种族关系状况。但是一些纽约杂志和新闻周刊的评论家担心这部电影会引发黑人观众的骚乱。这让李把他们的评论和文章单独列了出来,并标记为“纯粹、未切割、未经过滤的种族主义”。
在戛纳电影节上,评委会主席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说,他之所以没有把金棕榈授予这部电影,是因为他认为李饰演的角色莫基并非英雄。导演反唇相讥:“我家里有一个名牌棒球棍,维姆·文德斯的名字就在上面。”
当年的金棕榈最终给了 27 岁的“迷茫青年”史蒂芬索德伯(Steven Soderbergh)和他的突破性电影《性,谎言与录像带》。据报道,索德伯格拿奖之后担心李的反应,反复地表达自己是如何觉得《为所应为》可以而且应该拿奖。
但这些都不会影响《为所应为》这部电影的巨大力量和不可否认的文化意义 。
03《双峰:与火同行》 “Twin Peaks:Fire Walk with Me” (1992)
导演:大卫·林奇 (David Lynch),第 45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当大卫·林奇于 1992 年来到戛纳,他和马克·弗罗斯特(Mark Frost)合作的神秘电视剧《双峰》在美国 ABC 频道刚刚播完。在戛纳,他推出了备受瞩目的《双峰:与火同行》。这部混合衍生的《双峰》前传电影,主要聚焦在电视剧中的死者劳拉被谋杀前一周的生活(这是相关剧集全部剧情的前提预设)。
《双峰:与火同行》作为大卫·林奇的早期作品,占了时间顺序上的便宜,它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林奇经典作品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它在戛纳电影节放映时,沉闷和失望却是观众的第一印象。
对影片的争议特别值注意,因为观众的起哄声不仅仅只是在片尾字幕时刻响起,而且贯穿在整个电影放映过程中。从影院走出来的不满观众中就有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他在之后又跟进表示(好像预见了自己即将五十步笑百步):“大卫·林奇已经被原来的自己远远甩在屁股后面了,如果他没有整出点什么新花样,我是不会再看另一部大卫·林奇电影了。”
美国电影批评家、娱乐周刊的欧文·格雷伯曼(Owen Gleiberman)将《双峰:与火同行》比作是——让安东尼奥尼导演《猛鬼街》系列(有人会把这当做赞美,但真不是)。当年晚些时候,在他为德国杂志写的一篇文章里,还提到过大卫·林奇为自己辩解时的常用开场白:“在戛纳电影节上,我总是被问到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制作《双峰:与火同行》?”
自从首映之后, 这部电影在批评界逐渐赢得了更多的尊重 ,这让《沙丘》成功保住了大卫·林奇最烂电影的称号,但《双峰:与火同行》仍然是 90 年代最受人嘲笑的戛纳电影节首演电影之一。
04《欲望号快车》“Crash” (1996)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David Cronenberg),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主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
大卫·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 聚焦在一帮对车祸疯狂迷恋的诡异人群身上 。然而在 1996 年戛纳电影节首映之后,这部影片并没有立即引发争议,这一点非常奇怪。
电影改编自巴拉德(J.G.Ballard)1973 年所写、同样惹人注目的同名小说,故事以商业电影制片人杰弗里·巴拉德为中心展开,他和他的妻子凯瑟琳一样,沉迷滥交与性事不可自拔。一天晚上,杰弗里·巴拉德因为一场车祸“撞上”了神秘女性海伦·雷明顿。她带他进入了一个故意撞车为爱好的神秘圈子。
巴拉德和雷明顿随后陷入了一起扭曲而堕落的事件。他俩在神秘的、邪教风格的领导人沃甘指引下,成为了志同道合的“车祸迷”。
一看这样的故事简介,就知道《欲望号列车》是那种毫不含糊就会引起争议的电影。
当它在戛纳电影节最后一个周五晚放映的时候, 疲劳的观众们基本上都看得迷迷糊糊 。《Variety》杂志的影评人托德·麦卡锡(Todd McCarthy)称之为“令人生畏、冷峻神秘的色情作品”,《洛杉矶时报》影评人肯尼斯·图兰(Kenneth Turan)则写道:它“故意与任何一种可识别的情感脱节,就好像是大卫·林奇用《灵犬莱西》( Lassie Come Home)的风格重拍了一遍《妖夜慌踪》(LostHighway)”。
图兰的评论是在电影首映一年之后发布的,这一年, 人们刚好见证了电影审查和评级是如何像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一样变化跳脱、任性所为 。
今天,这部电影只有糟糕的 58%好评度,它被广泛认为是最不“柯南伯格”的一部电影。特别是与导演更受称赞的“肉体恐惧”(body- horror)电影如《裸体午餐》(Naked Lunch)和《录像带谋杀案》(Videodrome)相比。但很多人包括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已经开始挺身为《欲望号列车》辩护了, 他们赞赏电影对现代技术病态迷恋状况的独特呈现手法 。
05《强我》“Baise-moi”(2000)
导演:维吉妮·德彭特(Virginie Despentes)、科拉莉·郑轼(Coralie Trinh Thi),第 53 届戛纳电影节 “一种关注”单元(入围)
引发争议最靠谱的方式是什么?管你的电影叫《F**k Me》然后在戛纳电影节上首映它!
维吉妮·德彭特和科拉莉·郑轼两位女导演的这部满满挑衅的法国电影,英译名正是《F**k Me》。电影以两位女性为中心,她们用血腥暴力、让人非常难堪的方式来反抗身边充斥着厌女者的大环境。
当它在戛纳“一种关注”单元首映时,电影显而易见的暴力内容(在一个场景里,两个女人屠杀了一整个花花公子俱乐部,并在杀死一个顾客之前,用枪捅进了他的菊花,所以……嗯)连同满是瘾君子、妓女和强奸犯的无政府主义叙事以及两个绝对“反英雄”的主角让这部电影成功恶心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特别是法国一众媒体,他们似乎集体羞于承认这部电影是本国所产。
在它短暂的戏剧性登场之后,法国当局对该片正式禁映,使它成为 28 年来第一部让官方反映如此强烈的电影。对它的争议也有外部因素,包括导演科拉莉·郑轼本人的色情女演员经历,以及她直接让色情演员在电影中参演(包括扮演核心角色的两位女演员)的行为。
因此,许多人直接把该片定性为色情作品,但是任何一个真正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种定性是愚蠢的。
在那些为达成自己的目的而煽动民愤的“揭露”式电影中,本片远算不上是个有力的例子。但是感谢因此而产生的争议,让它成为了本世纪早期法国新极端主义电影浪潮里的名作,也成了在当代电影审查中人们研究最多的案例之一,特别是当人们带着女权主义显微镜去审视它的时候。
06《不可撤销》“Irréversible” (2002)
导演:加斯帕·诺 (Gaspar Noé),第 55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但凡戛纳电影节里愤怒的观众们(主要是女性)有所举动,它就会成为 2003 年的‘最佳退场’电影。” 新闻周刊的大卫·安森(David Ansen)这样评价加斯帕·诺这部自以为是的电影。
它在 2002 年角逐金棕榈,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尽管仍然钦佩它的反时序叙事结构)将其称为“一部如此暴力和残忍的电影,大多数人都会发现它不忍猝睹”。那些看过电影的人太清楚为什么它在戛纳的海滨大道上招致如此恶评了。
电影是关于莫妮卡·贝鲁奇饰演的艾利克斯和她的男友——文森特·卡索饰演的马库斯两人的故事,讲述了在一个命运多舛的夜晚,艾利克斯在地下通道被袭击和强奸,而马库斯则以无法抑制的冲动报复了袭击者。
这种题材当能让你感到不适,但当导演加斯帕·诺用近乎顽强的执著刺破那层舒适的保护膜,让观众无限抵近个人遭遇的痛苦感觉时,《不可撤销》就具有了更强大的力量。
加斯帕·诺以电影技术来大胆破界,把毫无愧谦感的虚无主义气氛注入影片之中,那不安分的摄像机在整个影片最痛苦的时刻才最后“镇定”下来。艾利克斯被强奸时那个固定的、未经剪辑的画面也许是当代电影中最让人不适、令人激愤的场景。为此,导演加斯帕·诺和演员贝鲁奇不得不在一个又一个采访不断辩解。
无论好坏,此片正式被选入主竞赛单元,角逐让人垂涎的金棕榈,就凭这一点引起的争议,足以让加斯帕·诺背负上艺术挑衅者的恶名。而这样的名声也把焦虑与期待的双重强力压在了这位导演接下来的作品上。
07《棕兔》“The Brown Bunny”(2003)
导演:文森特·加洛(Vincent Gallo),第 56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在加斯帕·诺的《不可撤销》成功激怒戛纳电影节大部分观众一年后,演员兼导演文森特·加洛带着一部名为《棕兔》的独立电影来到里维埃拉的蔚蓝海岸,就好像在说:“什么?不什么销?还是等着看我的吧!”
《棕兔》在戛纳放满了 118 分钟,一刀未剪,它主要讲了文森特·加洛饰演的摩托赛车手巴德,由于对前女友黛西(科洛·塞维尼饰)念念不忘,所以他没办法和别人建立固定关系。影片首映时,快结尾处有一个特写镜头,实拍了塞维尼为加洛口交并在最后吞咽。旋即,争议四起。
塞维尼的经纪人甚至在电影上映前就抛弃了她。虽然塞维尼以艺术的名义(还有安迪·沃霍尔)为自己和电影辩护,但是经纪人觉得她在答应表演这一幕的那刻起就已经毁了她整个演艺生涯,毕竟这一表演已经和淫秽作品里的没什么区别了。
更著名的事情是,在评论家们宣称《棕兔》成为戛纳影史上的“最糟影片”之后,电影激起了加洛和罗杰·艾伯特两人之间的个人恩怨。
接下来的几个月,随着两个人你来我往的互相侮辱,“口水战”逐渐升级成了人身伤害。加洛管艾伯特叫:“拥有奴隶贩子体魄的大肥猪”。艾伯特回到:“我是很胖,但有一天我会变瘦,但他不会变,他还是《棕兔》的导演”。
口水战在加洛带着重新剪辑的《棕兔》(短了 26 分钟,但口交镜头依旧)参加多伦多电影节的时候平息了下来——艾伯特对新版本的评价好多了。
虽然不太好的是,人们将永远铭记这部电影里的那个场景,但好在它最后没有真的毁掉演员塞维尼的职业生涯。
08《华氏 911》“Fahrenheit 9/11” (2004)
导演: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第 57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奖
迈克尔·摩尔这部反布什政府的纪录片《华氏 911》有一张海报,上面是导演本人和 PS 的布什总统在白宫草坪上握手,海报文案用绝对醒目的字体印着:争议,啥子争议?
说到这儿,这部纪录片真是相当应时而生的作品,它刚好赶上了人们对小布什日益增长的反感情绪,包括他在伊拉克搞的“反恐战争”以及对本拉登展开的追捕。
《华氏 911》见证了摩尔是如何“惨无人道”地针对布什的总统任期:在其中,他花费大量时间检视 2000 年佛罗里达州的争议投票、检视布什面对 911 恐怖袭击做出的即刻反映。他在片中构筑的事例,如果全然属实的话,那么已经足以构成弹劾总统的基础。
戛纳的红地毯刚收起来,片中的事实已经开始引发争议的飓风。但争议真正肇始于它得奖的那一刻。当年的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把金棕榈颁给了它。自 1956 年来,这是头一回把金棕榈给一部纪录片,这直接把全球电影工业分成了两个阵营——要么支持,要么攻击。遑论当年的戛纳还有朴赞郁的《老男孩》(评审团大奖赢家)、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热带疾病》(评审团特别奖得主)等等佳作。
据报道, 这部电影赢得了 15-20 分钟的起立鼓掌,而且在当年的奥斯卡上也是“一路平推“,独孤求败。 但很多人批评昆汀把最高奖给这部纪录片的决定,包括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Gilles Jacob)。他相信,不管评审团怎么说,《华氏 911》其实就是一张政治传单,它更多是因为政治原因而不是电影技艺而得奖。
昆汀则至今捍卫着他和评审团的决定, 但这部影片很可能会长期稳坐“最具争议金棕榈奖”的宝座 。
09《反基督者》“Antichrist”(2009)
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Trier),第 62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众所周知,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现在就是一个行走的“争议发动机”。他用各种奇葩言行给戛纳电影节加满了戏,而且在 2011 年他的电影《忧郁症》放映期间,他还因为“纳粹言论”被戛纳贴上了“不受欢迎人士标签”。这些都让他的恶名得以被进一步巩固。
哪怕撇开电影之外的个人言行不提, 在一份戛纳争议影单里也根本没法避开他。在他因为同情希特勒被戛纳驱逐的两年前,当他的《反基督者》正在 2009 年的电影节上放映的时候,作为导演,他引发了人们火山爆发式的愤怒、无数次的退场、甚至好几次的现场昏厥事件。
这是一个让人抑郁的低落故事(导演“致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应对他们的男婴夭折所带来的创伤,躲在偏僻的小屋中所度过的一段时间。看上去无法平复自己伤痛的妻子逐渐失去了她的理智,这给她自己和丈夫带来了更大的、无法想象的痛苦。
和影单上的另外几部电影类似,《反基督者》中有非常具象的实拍镜头去挑战和冒犯既定伦理、道德与意识形态(生殖器自残、血腥自渎一类的事儿)。这些东西把观众们搞崩溃了,并促使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的评审团给了电影一个“反奖”,并称之为“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导演拍的最厌恶女性的电影”。
影片的女主角夏洛特·甘斯布(Charlotte Gainsbourg )因为在情感上起伏跌宕的表演,当之无愧地荣膺影后。但是影片本身引起的争议成了电影节的最热话题,风头上甚至盖过了迈克尔·哈内克斩获他第一座金棕榈的《白丝带》,以及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加斯帕·诺的《遁入虚无》等等当年的一众热门竞片。
10《唯神能恕》“Only God Forgives” (2013)
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Nicolas Winding Refn),第 66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Nicolas Winding Refn)那镜头华丽、过度风格化、极端暴力和反形式的电影——《唯神能恕》无疑有资格成为近年戛纳“最分裂”的电影之一。
围绕电影首映的各种期待持续升温,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雷弗恩两年前在戛纳取得的成功,当时他收获了最佳导演奖和人们对他那部午夜惊悚片《亡命驾驶》的海量赞誉。
两年后,雷弗恩重回海滨大道,与他的“御用”明星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再度合作,还搞起了一场营销活动。活动中满是他新电影里的绚丽的美感和相当上镜的曼谷取景地风情,让人期待满满。
但当电影放映时,所有的期待都集体幻灭成了一句话:“这都什么玩意儿”(WTF)。映后,围绕雷弗恩导的演能力和高斯林的表演选择,人们展开了层出不穷的争论。有些人嘘声离场,有些人起立鼓掌,《卫报》的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用“五星+五星”来称赞它,《Variety》杂志的彼得·得布鲁格(Peter Debruge)管它叫“无感情的电影”,“就算是《亡命驾驶》的粉丝也无法原谅它的堕落”。Grantland的韦斯利·莫里斯(Wesley Morris)鄙夷它是“倒退的垃圾”。
虽然影片自有它的支持者,越来越多的人也承认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被误解了,但说起近几年的戛纳争议电影,《唯神能恕》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这大概是让导演雷弗恩最难受的事儿。
纵观戛纳 70 年的历史, 不同的电影总以不同的名头引起各种各样的争议 。
有些纯粹因为电影本身真的太糟糕,诸如李·丹尼尔斯(Lee Daniels)差透了的《送报男孩》(The Paper Boy)、理查德·凯利(Richard Kelly)过渡混乱的《南方传奇》(Southland Tales),还有 2014 年灾难一般的电影节揭幕电影——奥利维埃·达昂(Olivier Dahan)的《摩纳哥王妃》(Grace Of Monaco)。
还有一些电影获得了批评家和评审团的青睐,但考虑到每部电影对当下构成的内在冒犯和挑战,它们都被做了“温和处理”。其中不乏马丁·斯科塞斯的杰作《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以及阿贝尔·费拉拉(Abel Ferrara)的《低俗小说》(Bad Lieutenant)。
还有一些在戛纳载誉而归之后,却在“老家”遭到炮轰的作品,如费里尼《甜蜜的生活》和姜文的《鬼子来了》。
我们是否错过了任何有重大争议的电影?今年的电影节,是否还有电影“有幸”成为未来争议影单中的一员?我们走着瞧。
来源:
https://www.indiewire.com/2015/05/the-10-most-controversial-cannes-films- ever-263605/(Nikola Grozdanovic The 10 Most Controversial Cannes Films Ever)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单读(ID:dandureading),作者:沈律君,编辑:坏坏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