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带来的恐惧:浅析冷门影片《澎堤池》
之前看到有文章写了《鸟箱》,开始还觉得这个名字怪怪的。后来专门找来看了看,感觉还不错,跟《寂静之地》确实有一些有趣的联系。从听觉到视觉,可能下一部就是嗅觉了吧。不过嗅觉好像就没有那种致命的感觉。
其实看了这个电影,我倒是想起了很早之前看过的一部冷门电影《澎堤池》。看过的小伙伴应该不多,豆瓣评分数量也才1500多。而按照传统意义来看,它也并不是一部好片子,很多人都会觉得无聊。
相比起《活埋》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澎堤池》也没有让人回味深长的剧本。甚至就连这个电影的名字都拗口的可怕。不过我倒是很欣赏这部电影。它使用了尽可能少的恐怖画面,但却给观众营造出了巨大的压力。而故事最后的真相也是颇为有趣。真正的恐惧可能并不需要过于刺激的画面和突然出现的怪物。真正的恐惧早就隐藏在人类基因的深层。如荣格所言,这就是恐怖的原始意象。
由于没有那么强的专业能力,所以我只能就自己的感受来聊聊这部影片。
从评论数来看,确实非常冷门
*未知的恐惧*
不像传统的丧尸片,该片没有枪械战斗、狂暴的尸潮、被啃噬的受害者。当然这也可能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就像很多独立游戏一样。本片只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未知的威胁不断在逼近的感觉,以及其背后某些更复杂的概念。
《活死人黎明》里面的经典场景
人们害怕的是什么?并不是那些制作逼真的夸张的怪物,也不是那些神出鬼没的变态杀手。人们最害怕的是未知的东西,那种不可名状的恐怖是存在于内心的最深处。恐惧并不是一个既定的结果,而是随机性。一个人如果知道他什么时候才会死,那么他将无所畏惧。而一个人如果只知道周围潜伏着一个威胁,但并不知道这个威胁在哪里,他才会陷入深深的恐惧。在这一点上,恐惧和悬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
影片是比较慢热的,开头半个小时甚至都没有什么恐怖片的痕迹,倒是主角的声音蛮有磁性的。但慢慢地观众开始感到了些许诡异的气息,从外景记者的连线开始,导演使用了简单的对话就让气氛变得有些怪异。而随后连线的中断则让局势变得分外紧张。
观众从电台的连线中得到了更多的信息,逐渐开始感到压力
随着医生的到来,主角们才开始慢慢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而这个真相显然有些过于荒谬以至于主角完全无法相信。而随着情况的恶化以及角色情绪的奔溃,此时的恐惧不再是推动剧情进展的关键。主角终于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未知的力量,反抗再次成为了剧情的推动点。其实这像极了人类的历史,从非洲大草原上对于未知的自然界与黑暗的原始恐惧。之后拥有了钻木取火技能,使用火焰的力量勇敢地向这未知发起了挑战。
医生逐步揭开了谜底
所以我个人觉得恐怖类或者灵异类都是很有意义的题材,虽然被很多人嫌弃其没有内涵和深意。但这就是人最本质的东西。用火焰驱散黑暗,用房屋对抗风吹日晒,用武器战胜野兽。正是有了恐惧人类才会一步一步地发展科技,进而不断消除周围的威胁。
《黑暗地牢》中就有一个有趣的设定,当角色陷入巨大压力(或者叫低San值)的时候,他会面临一个抉择。要么陷入疯狂从此一蹶不振,要么奋起反击重拾胜利的信心。而在本片的最后,主角破解了这未知的根源,用自己的力量战胜了它。
和《鸟箱》相似的是,本片也是不可靠叙事。但本片的不可靠不是实物,而是 语言 。当然这一点是主角通过对于未知的探索才得到的,像《迷雾》一样,主角在未知的迷雾中探索着到底哪里才是安全的地方。主角们龟缩在小小的播音室,那个他们以为的安全屋。但之后他们发现声音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真正安全的是一个不需要说话(英语)的环境。而导演构建的那个虚假的可靠空间(演播室)也瞬间变得危险起来。先立后破这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了极致。此外能用一个小小的播音室布景就将恐惧释放到了极致,怎么看也是非常经济实惠。
只感染英文操作系统的病毒
*语言的恐怖力量*
那么主角面对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邪恶力量?
是语言,准确点是寄生于语言里面的病毒。啥?病毒在语言里面,这是什么设定?没错,我开始看到的时候也感觉有些诡异。虽然声音这个设定在《White Noise》、《疑案追声》等很多作品里面都有出现,但本片对其的把握显然更加深入。
先就声音这个本意来看,电影中的语言病毒是在人脑中被理解后,才开始破坏人脑的思考能力。这很像是电脑病毒,通过感染文件最后阻碍电脑正常运行。而这个病毒到底如何产生的,剧中也是毫无意外地没有具体交代。
具体来看,这个病毒需要被人理解才能生效,类似于电脑病毒需要被执行才开始工作。如果破坏了人对词汇的正常理解,那么病毒就失去了有效的载体从而失去活性。那么这样来看,病毒应该是思维病毒才对,因为语言只是思维的载体(虽然它也会反向影响思维)。那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强行打乱自己的思维模式,通俗点说就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疯子让病毒不要再纠缠。
这和《鸟箱》里面精神病人免疫的设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不符合逻辑的思维体系才是对于病毒最好的防护。这似乎有点荒唐,毕竟逻辑思维可是人类进化多年的产物。但如果对语言有更深入的一些理解,我们就能更好理解本片到底想表达什么。
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语言不仅仅是思维的载体,同时它也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典型的就是中文和英文在语法上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思维方式的不同。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弗朗茨*博厄斯于1911年出版的《北美洲印第安手册》的序中第一次提及爱斯基摩人拥有数个形容雪的字眼,该四个词语分别是"aput"(地上的雪)、"qana"(正飘下的雪)、"piqsirpoq"(堆积的雪)及"qimuqsuq"(雪堆),而法语只有一个 neige。可见语言并不仅仅只是表达工具,且和人的思维模式与生活环境关系密切。
而在《虐杀器官》中,使用特定语法就可以制造屠杀。而这套屠杀语法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基因和大脑器官之中的,语言本身就是人体的器官,语言本身就是可以杀人的。乔治*奥威尔说过,"谁控制了历史,谁就控制了将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历史"。而在《1984》里对于词汇的严格限制和改造也体现了语言恐怖的力量。
而看的更深一点,如戈培尔所言"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语言对于大众的影响虽然可能不如《乌合之众》里面那么夸张,但任何国家机器都不会忽略这样的影响。至于更深的东西只能大家自行思考了。
所以片中的语言并不是字面意义上那么简单,它其实是有两层含义。
*第一* ,话语权的掌控者是非常可怕的存在,它控制着主流的意识形态。如果某一天它需要我们变得疯狂,我们便别无选择。除非我们不再去理解他的话语,而是以特立独行的方式去思考。然而影片的最后告诉我们,这样的叛逆是没有好下场的。也就是说变成行尸走肉是唯一的结局?此外片中的丧尸会复读他们听到的声音,并追随声音的来源。这一点是不是像《乌合之众》里面描写的追随意见领袖的众人呢?
*第二* ,英语是世界上最具统治力的语言。它形成的 pidgin english 更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而另一方面英语也是最大的语言杀手。它强大的渗透力使得很多语言灭亡,也正是这样的毁灭才铸就了英语的统治地位。
那么英语就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吗?难道以后世界上就会只剩下一种语言吗?随着其他语言灭绝的,还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那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又该如何发展?这确实是一些可怕的问题。
虽然很多语言暂时不会灭绝。但英语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使得本民族自身的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衰败或者被异化。导演就是看到了英语世界化带来的恐怖一面。所以片中英语是病毒的载体,而它终将影响人类的正常思考。那么怎么才能预防这种病毒呢?答案就是用法语。
总之,这是一部很有创意且大胆的影片。利用有限的空间给了观众不错的压迫感和恐惧。导演是真正明白到底应该怎么去营造恐惧,又如何在恐怖的外衣下讲一个有内涵的故事。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