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後才能收冬衣?「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這說法甘有科學上的道理?
有一句氣象俚語: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意指還沒到端午吃粽子前,還先不要收冬衣和棉被。這句話甘有道理?
迎向夏天的粽子跟冬天的棉被竟然有關係?圖/photo by Jason Goh@Pixabay
明明國曆的五月就已經熱到爆,為什麼要這麼晚,到端午才收棉被冬衣,這樣的說法準確嗎?有沒有辦法從氣象統計或科學的角度來檢視呢?
統計資料告訴我們什麼?
有一種驗證的方式,就是藉由氣溫的歷史資料來看看,過往是不是在農曆五月前天氣很冷、到了五月五日之後才變暖。可是,或許你會說「印象中端午節前已經很熱啦!如果是中小學衣服也都已經換季了。」確實,五月已蠻常見到攝氏 30 度以上的高溫,但是,這段期間溫差也大,如果以最低溫來考量的話,是不是在某些日子中,睡覺時還是需要蓋稍微厚一點的棉被,早晚出門也還要加個外套呢?
春夏之交,棉被到底要不要收呢?實在是好困擾。(再睡一覺)
此外,冬衣或許可以再多留個兩三件,處理起來相對簡單。但冬被未收進廚櫃前,是「可以蓋棉被也可以不蓋」的狀態,而習慣上如果收拾好棉被後,要再拿出來使用可能還要經過曬棉被、裝被套等繁複的過程,所以一般收好之後,可能真的是接下來幾個月都用不上了。所以根據俚語選擇在端午後才收起冬衣冬被,是有氣象資料支持的嗎?
筆者認為依據俚語的情境,如果要對應氣象資料,應該考量的條件包括:
在端午前後的「最低溫」而非「平均溫」
不常見但偶爾出現的「極端值」
不是近期而是臺灣以閩南話為主體的年代
因此,我們若想要參考天氣狀況的統計資料是否能支持這句俚語,應該要找比較早期的資料,正好阿樹查到了一筆來自中研院的網路資料,整理了1894~1945 年的氣象資料。雖然這段時間是日治時期,跟我們想知道的更早期的時段還差一些,但畢竟是有系統化的儀器觀測,相信還是有一定參考性。
此資料中記載了這段時間不同月分的「極端最低溫」和「平均最低溫」,我們分別看一下較早開始發展的臺南和日治後開始成為重心的臺北,這兩地的低溫資料:
1894~1945 年間,觀測到最低溫中的極端值。(這段時間中該月最低的一次)
1894~1945年間,觀測到的低溫中的月平均最低溫值。
由於此資料的極端低溫是橫跨 50 年的數據,實際上應該很少人遇到這麼誇張的低溫,臺北在五月的極端低溫甚至到了 10℃ ,幾乎就是寒流的等級。因此可以同時參考一下平均最低溫值。由資料可以發現,在國曆五月時,臺北與臺南的平均最低溫都低於 23℃ ,直到六月才破 23℃ ,雖然 20~22℃ 的低溫看起來還好。但人們平常活動時覺得舒適的溫度,在想睡時反而會覺得冷;2014 年也有相關的實證研究(可參考這篇科普文)指出氣溫在 26℃ 時,睡眠品質可能會更好。
綜合氣溫資料,再考量室內溫度可能還會比氣溫略高一兩度,將國曆的 6 月作為收起棉被的時間點似乎也挺合理的。在端午節、或是端午之後收冬被,也是因此順理成章。不過這邊阿樹個人比較怕熱,其實國曆的 5 至 6 月間,在某些日子已經常常熱到踢被了。而這也代表著,春轉夏是一個忽冷又忽熱,常會讓人忍不住趴咖秋(打噴涕)的季節。所以除了氣溫的歷史資料,或許用天氣型態的轉變來談會更貼切!
從氣候型態的角度來解釋呢?
從國中地科一直到氣象報導,最常聽到主宰臺灣氣候的莫過於 蒙古大陸冷氣團 、 太平洋暖氣體 這兩股勢力的消長。前者代表寒冷的冬季,後者則是夏季,而冬轉夏則是兩股氣團勢力相持不下的狀況,就常形成 滯留鋒面 ,而在臺灣形成常聽到的梅雨。
既然是勢力相持不下,應該是不冷不熱的適宜天氣啊,那為什麼還會冷呢?
因為季節變化的氣團勢力消長並不是線性過程,無論是增加或減弱都是一波一波的循環。因此,即使是梅雨季,雖然整體的趨勢是升溫,也可能因為冷氣團勢力忽高忽低,偶有鋒面通過後氣溫降低的現象;同樣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秋季會出現突然很熱的「秋老虎」天氣型態。或許也可以將這樣和大趨勢相反的偶然現象視為一種「臨去秋波」吧!
真的剛剛好以「端午節」為界嗎?
事實上,端午的日期是看農曆中的陰曆,對於氣候的準確度和可用性應該不如太陽曆,只是大致上農曆 5 月 5 日也多在國曆的 6 月初,或許可以對應到「芒種」的節氣(國曆 6/5~6/7 之間)。若考量記憶點,那麼「吃完粽子再收棉被」可能遠比「芒著種田完後再收棉被」來得有效果吧!不過以筆者的經驗來說,最實用的方法或許還是「洋蔥式穿衣法」,在裡面穿著短袖,視天氣預報多加一層至兩層的長袖與外套,就能應對春天這種溫度不定的狀況囉!
節氣「芒種」意指稻米結實成「種」、其上有「芒」。圖/photo by Quang Nguyen vinh@Pixabay
總之,我個人不會以「準不準確」來看待氣候相關的俚語,畢竟俚語是否會持續流傳,是在於它大致能對應到生活經驗,所以粗略來說應該是準確的。不過隨著氣候變遷,我不確定這些老祖宗的說法能否一直能應用下去,如果現在還能適用的說法哪天消失了,可能就需要擔心是不是代誌大條了呢!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 關於蒙古(極地)大陸冷氣團(或稱蒙古冷高壓)
-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氣候資料)
- 睡覺時真的比較容易著涼嗎?─節電新竹縣篇
- 關於芒種(維基百科)
2019 泛科夏令營
今年暑假還沒想好要做什麼嗎? 打破各個科目界線,藝術串科學、數學串理財、程式邏輯搭上動力機械,不再只有單一的學習,讓喜歡的科目更專精,拉起興趣缺缺的科目。
科學不只是課本上的學習,當變成生活中的習慣,一切都不用再背誦學習,而是主動出擊。
詳細課程資訊這裡走:http://bit.ly/2Mcg5Uy
The post 端午後才能收冬衣?「未吃五月粽,破裘不敢放」這說法甘有科學上的道理?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