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手机的第一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我们正陷入群体性孤独
-- Preview: --
戒掉手机的第一天,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我们正陷入群体性孤独
三联生活周刊2018-12-13 12:03:32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遇见霞光里 9 号」。
以防你不知道 “遇见霞光里 9 号” 是什么——这里是都市孤独青年的集散地,是爱与情绪的收容所。
自从我的手机更新系统之后,系统就内置了一款神仙软件。每周周末都会提醒我这一周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没有它的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一检测才发现,我每天盯着手机屏幕的时间这么惊人,居然高达8.5小时。
想起之前网上有一个测试,看看你是否有“手机依赖”,符合条数越多,“症状”越重:
起床第一件事,玩手机
睡前也要刷一遍微博和朋友圈,才放下手机
上厕所,看手机
总产生手机响的幻觉,手机一响就拿起来看
坐电梯,看手机
吃饭,玩手机
坐地铁,玩手机
时刻带着充电宝,手机电量变少就会恐慌
这么多条,我几乎全中,再看看我爆表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我想,我得了“手机依赖症”。但是,我只是庞大的患有手机症候群的群体中症状较轻的一个。
高晓松在《奇葩说》中提过,“手机不离手”是一种“病态”
周末去餐厅吃饭,我看到隔壁桌有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妻。夫妻俩面对面坐着,却谁都不看谁,只低头刷着面前的手机。坐在中间的孩子百无聊赖,只能找各种话题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但换来的只是他们敷衍的“哦、嗯”,然后继续刷手机。
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情侣还是亲子、朋友之间,“低头族”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网上有一句流行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你,而你在低头看手机 ”。“手机依赖症”的背后,反射出的其实是生于特定时代的我们内心的迷茫和向往。
01
我们正陷入群体性孤独
针对“手机依赖”,MIT的著名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曾经提出过“群体性孤独”的概念。她认为,“人们发短信、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仔细想想,我们依赖手机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手机里社交软件上获得认同要比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得多。朋友圈、微博里随便发的一段话、一张照片,都能获得几十个点赞。这会给人一种错觉——有很多人都在关注着我并关心我的生活。而现实并非如此。
我的朋友小A就是朋友圈里的点赞狂魔。无论谁发了什么,都能在点赞一栏中看到他的名字。我曾问过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点赞,他说:“没有为什么啊,看到有人更新状态随手就点了。”至于别人更新的内容,他说他有很多都没仔细看过。“但我却希望别人能认真看我朋友圈的内容,并且礼尚往来地回赞我。”
其实,很多喜欢给别人点赞的人,潜意识里都是因为“点击”这个动作没有任何成本,既能营造出一种状似亲密的关系,又期待着下次自己发状态也能得到同样的点赞回报。这样一来, 发状态的人以为自己得到了关注,点赞的人以为自己表达了认同,殊不知,这只是一场表面上的狂欢罢了。
每个在朋友圈里的人,看起来都过得很好,他们时刻更新着旅行、美食、演唱会、话剧的动态,把想让别人看到的一面表露于人前,营造出一个完美人设的假象。旁观者自以为了解他们,但真实的自我早就被掩藏在移动社交网络之下。 自以为亲密的我们,最终都成为了“点赞之交”。
我们渴望被了解,却不想让别人了解更多;我们期待与别人联结,却用网络社交构建了一堵墙;我们让自己失去了表达真实自我的机会,却以为能在一方屏幕里找到自我; 虽然我们似乎处于群体之中,却因此成为了更加孤独的个体。
02
有时候,我们的依赖是“选择性”依赖
但有的时候,我们手机不离手,是出于一种主动的自我选择。
我的同事就是一群手机不离手的人。因为职业性质决定了要对新闻热点有最快速的响应和反馈,而手机,是可以快速连接世界的最佳工具。所有人的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状态,没有人觉得时刻刷手机有什么不对,因为选择依赖手机,是为了认真工作,而认真工作,才能成就更好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在手机社交上耗费了太多时间,导致了面对面沟通时间的缩减。这种担忧其实不无道理,但我的朋友小F和我说:“我之所以喜欢用手机聊天,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后悔药是手机给我的。在手机里,我可以斟词酌句,我可以将因愤怒脱口而出的伤人话语在打字的过程中转变为平和的沟通,我也能够将不合适的话从手机上撤回。手机使我学会让自己变成一个成熟理性且礼貌的大人。”
所以,手机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与手机无关,与使用者有关。 我们长时间地的使用手机,并不表示我们拒绝了真实的生活 。自律的人,即使在信息爆炸的碎片化时代,也懂得如何独善其身而不是依赖欲望。甚至对于他们来说,长时间的使用手机,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可以依赖手机,但前提是要学会与之和平共处。
03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更加依赖手机
我也曾经试图摆脱过对手机的依赖。有一天,在跟朋友相约出去玩的时候,我决定不带手机。离开手机一整天,我并没有产生想象中的恐慌和不适。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晚上11点回到家,我发现手机上有十几通父母的来电,微信里面也有好多未读消息:“在干什么?”、“去哪了?”、“怎么不接电话?”、“看到信息赶紧回复我们”……看到这些,我赶紧发了条消息给他们:“我没事,就是没带手机”。手机那头立即回复:“你没事,我们就放心了,早点睡。”平常八九点就会睡下的父母,在那天接近凌晨的时候还守在手机旁,就只是在焦急地等我的一句回应。
我总是在回想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当我在电影院看着新上映的喜剧电影发笑的时候,我的父母正在因为联系不上我而产生各种不好的联想。当我兴致盎然地欣赏都市夜晚的繁华时,我的父母正在无人应答的一分一秒中坐立难安。我居住的城市与家乡相隔遥远,他们够不到我,没有手机,他们会无助却无计可施。 只有手机,能把我们拉近,能让我们彼此联结。
自此之后,我再也没有试图远离过手机,甚至我希望我能更加依赖手机一些。只有这样,爸妈的关心才能时刻得到回应,只有这样,我才能每时每刻分享我的生活点滴,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思念。也只有这样,当父母发送视频语音电话,我能够第一时间接听,让我们看到彼此,就好像我们还在身边。
有句话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想依赖手机,是因为它是一根连接着亲情两端的线,使我们不至迷失,使我们还有很久机会相逢。使我们最起码能在渐行渐远的过程中找到温暖的慰藉与安慰。
“手机依赖”,与手机无关,与人心有关。你可以选择在手机里碎片化的信息轰炸中沉沦,也可以通过它感悟珍惜、情感与回忆。我们的生命,被很多琐事占据,被自己创造出的烦恼占据、被自以为是的孤独占据, 我们失去的太多,也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懂得如何挽回 。当我们试图通过沉迷手机来逃避寂寞、孤独、自我放逐的时候,不妨去思考一下,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依赖手机”。
- END -
编辑 | 小圆
阅读原文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