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
很多人都想平衡工作与生活,过得更轻松更有品质一些。小花从几本书中总结时间管理方法,结合实际经历,给你实操方法。
我听过许多人抱怨工作——工作忙、加班多、每天回家累得只想躺尸;而别人眼中的我却有时间去运动、去旅行,还有阅读、咖啡、红酒、插花等一堆爱好,生活得很惬意。
确实,我在最近几年里把工作和生活平衡得很好,甚至我还在业余读完了一个两年的英文MBA项目。有时看看忙到飞起的前腾讯同事,我会心疼地觉得,我们呆的不是一个腾讯。
其实我也有过忙得生无可恋的时候。
我刚到腾讯工作时根本忙不过来,每天晚上和周末都加班。超级累,忙得晕头转向不说, 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再这样下去,每天忙于各种基础执行工作,根本不可能有好的发展。
所以哪怕每天加班回家再晚,我还是挤出时间看了几本时间管理的书。总结出书中要点付诸实践,最终把150%的工作量缩减到在80%的工作时间中完成。多出来的20%时间,使我可以去思考,怎么把事情做好,怎么做更有价值的事。这样我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当你可以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你就有更多机会做更重要的事。
最后我不仅能做好工作,平衡好生活,我还做到让我负责的项目0 delay,我甚至在腾讯开了一门课叫《时间管理——优雅的做事》。我在科大的MBA里也分享过这些方法。今天,我希望把这些方法分享给你。
一个人能好好“生活”而不只是“生存”,首先需要的不是钱,而是时间。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诀窍在于——时间管理。
说到这,你此刻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了Time tracker、GTD、番茄工作法等一系列工具和方法?这些方法本没有错,但时间管理的内涵很广,而对时间管理最大的误解在于:跳过原则而陷于细节。
和上一篇《怎么获得财务自由》一样,我想跳出“术”的层面,去揭示更本质的东西。
时间管理:
- 确定你的价值观
- 排列事项优先级
- 记录和跟踪时间的使用
- 时间管理工具和技巧
一、确认价值观
不仅对工作,对活好一生来说,这都非常重要。
价值观反映了——什么对你来说重要,你为什么在这里工作,你追求的是什么,什么会给你价值感,什么让你快乐。
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愿景是为了做出惊天动地的产品,那么多学产品知识,多做产品实践对你来说会是重要的;如果你去上班是为了结识有趣的同事,那么多去社交,多交朋友,多和他们聊天对你重要。
价值观直接决定你的选择。那怎么样才可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呢?
我的一位MBA教授教我一个易操作又有效的方法——Why Why Why approach?简单地说,就是从任何一个问题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刨根问底地问自己。
例子:我想进入腾讯工作
为什么?——因为我想学习新东西/这是一家伟大的公司/这里给很高的薪水/…
这为什么是重要的?——因为……
当问到第五个Why的时候,你已经直抵内心。
这是一个很私人的沟通,不用讲出来,可以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在纸上 / 电脑上完成,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排列优先级
当知道了什么对自己重要和不重要之后,第二步是列出你生活中的所有事项,进行分类,画出你的时间管理四象限:
1. 重要而紧急:最优先要去做的事,但可以随着时间管理的优化逐渐移到重要不紧急的象限;比如马上要上线的重要项目。
2. 重要不紧急:这是符合你的长远利益的事,虽然眼前看起来不是很着急,但它应该被投入最多的时间,否则它可能有一天会变得紧急;比如提升你的某方面技能。
3. 不重要紧急:通常是被动的,如突发事件、老板的安排,通过流程优化和划定界限可以减少,也可以授权别人去做;比如老板突然问你的别人负责的项目进度。
4. 不重要不紧急:可以大刀阔斧的删除的无关痛痒的小事;比如你的目标是业余时间写一本书,那么看电视剧吃零食这种事就不需要存在了。
四象限和理想的时间分布大致如下:
有了价值评判标准和四象限,你就可以砍掉一大半的事情,这比学多少时间管理的工具和技巧都有效,因为你从源头上减少了工作量。
想象一下,本来你要做10件事,展开来有100个细项,但现在你只剩下3件事,延展开来只有30个细项了,甚至还有些可以让别人帮你去做。只要对剩下的这些事情来做管理,是不是立刻就轻松了很多?
三、记录和跟踪时间的使用
基于前面两个原则,现在可以进入操作层面了。
再次提醒!千万不要跳过前面两级,直接来到这个层面。战略方向错了,战术上再勤奋也是没有用的。
记录时间有很多好处:
- 发现“时间黑洞”:发现在发呆/刷手机/看电视/……上花了多少时间,又是怎么样无意识的花掉了你的时间。
- 回顾时间规划:你会发现,该花时间的地方没花够,无意间却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多花了许多时间。
- 优化时间分配:重新校正自己的时间使用,看看自己对新的计划完成的程度如何,是不是还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
坚持记录,循环发现-回顾-优化这个过程,快则一两周,慢则一两月,你会对你的时间花费有更强的感知,过得更有效率。
举个例子:
我家不开火,平时主要在外面吃饭。通过时间记录,我发现通常吃一顿饭本身需要1小时左右,开车、停车、从停车场走到饭店再走回来,这个过程比吃饭还久!算下来,外出吃一顿饭的时间实际上是3-4小时。
于是我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控制在方圆6公里之内,大多数时间就近在1.5-3公里内,在不必要外出的时候直接叫外卖。这样在吃饭这件事上,我节省下了至少一半的时间,而我吃的东西水平并没有下降。
虽然我的朋友们经常嘲笑我:XX地方超过你的服务区了。但如果我的价值观侧重节约时间,我在我的服务区里面呆着就挺好的吧~
四、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和掌握一些小技巧
前面讲到,很多人一听说要做时间管理,首先去找了一大堆的App和软件,以为掌握了这些软件,就掌握了时间管理。时间没管理好,反而搞得自己很焦虑。
现在很流行断舍离的生活方式,我们对于这些App和工具也应该断舍离。寻找、学习、适应和使用这些软件本身,也是要花时间的。
时间管理的重点是掌握方法,工具不在多,我自己就是一支笔一张纸足够,有时也用到手机自带的任务清单和备忘录。到现在这个阶段,时间管理已经融入我的血液,不需要任何工具。
可能大家看了还是会觉得很迷茫,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去提升效率,管理时间呢?我在这里再提供一些时间管理的小技巧:
区分不同类别的工作,合并同类项。这也是MBA运营管理讲的pooling,把需要整块时间和零散的事情分开,把同类事情合并一起做,可以提高效率,也避免了一件事打扰另外一件事。
给他人和自己预留缓冲时间。现在我们很多事都需要别人配合,事到临头才着急找人,多半别人没法立刻给你满意的答复。预一个时间提前量,尽早把工作分配出去,这样你们可以同步工作了。
大多数情况下,这也给了对方一些缓冲的时间,因为毕竟别人也不是分分钟在配合你,他们也有自己的时间优先级。同时,要给自己预留一些应对突发情况的时间,别把自己的时间排得太死,没有半点的空间,这样一件事情delay会像多米诺一样影响后面所有的工作,还会让自己特别焦虑。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
在腾讯工作的人,以前用RTX,现在是企业微信,同时有上百个聊天窗口在闪是非常正常的。一直被闪肯定会打断当前的工作,有时可能就会被牵着鼻子去做了不重要不紧急的事,一天下来感觉又忙又累却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重要的事儿也还没办完,只能加班继续埋头苦干。
那么我会在早上到公司首先与所有的相关方交待我的工作进度,询问对方的工作进度。把所有沟通一次做,顶多只要半小时。
接下来,我就可以开始进入我的不受打扰的整块工作时段,聚精会神的做一件事,比如写一个文档,或者做深入的数据分析。在这个时间段内对方也会看到我的信息,去完成他该做的事并回复我。如果有临时新找我的信息,除了非常重要的或一分钟内能回复和解决的事,我多半也不太会理会。
等我做完手上这个整块的工作,差不多中午了,我会再次花10-15分钟整体Review一下大家的信息;早上发出的还没有被回复或延迟的事情再集中沟通一下,到了下午或晚上,它们多半都会被完成。
这样,我能保持工作的主动性,避免不停被打断,保证了专注重要事情的时间,也给他人留出时间和空间去按时完成工作。最终发现在更短的时间内,几乎绝大多数的任务都完成了。
小 结
这篇文章有点长,最后我为大家总结一下,怎么样平衡工作与生活:
1. 寻找、确认自己的价值取向,知道什么事情对自己重要和不重要。
2. 把目前手上的所有事项列出来,按“重要”“紧急”程度来划分为四类,明确哪些是对自己重要、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项目,删掉大量不重要的事情。
3. 记录自己的时间,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再对照自己的事项计划进行校正,把时间花在该花的地方。
4. 使用(少量)的工具,来管理日常的时间使用,通过“合并同类项”“主动管理事项”“聚焦重点避免干扰”等方式提高时间使用效率。
5. 时间管理的方法并不难,大多数人都能掌握,但与一切的方法论一样,需要切实的实践练习才会产生效果,所以我建议你真正动手去做。
如果看了不明白或者有什么具体的时间管理困难,可以留言,我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建议。
本文由 @🌸小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