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了一趟 Ulysses 的德国总部,拜访了这个「工匠」团队 | 幕后 - 少数派
-- Preview: --
提到德国城市莱比锡,喜爱古典音乐的人会知道,巴赫在这里的圣多马教堂工作了 27 年;钟情于古籍的人会知道,收藏了 1913 年来全部德语书的德意志国家图书馆,不在首都柏林,而在这里。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德国第一条长途铁路,也拥有着欧洲最大的火车客运站之一: 莱比锡中央车站。
而对于热衷于在苹果设备上写作的人来说,莱比锡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macOS & iOS 上有口皆碑的写作应用 Ulysses **** 开发团队就在这里。
如果你对 Ulysses 还不太熟悉,那么来自苹果官方的两次褒奖,德国区 App Store「Best of 2015」和「2016 Apple Design Award」,足以让你认可它的产品水准。它设计精美,功能完善,给每一个写作者带来了沉浸式的写作体验。
然而,在我眼里,Ulysses 却是一家「反常」的科技公司。
成立 7 年来,团队一直保持着小团队的工作模式,至今也只有 14 名员工,但却能做出业内最好的写作工具之一,此为「反常」之一。
大多数科技公司都愿意往硅谷靠拢,以获得更大的投资机会和曝光率。即使是在德国,也会更愿意前往首都柏林,但 Ulysses 就一直驻扎在古城莱比锡(也是创始人之一 Max 的家乡),没有一丝跟着风口跑的意思,此为「反常」之二。
带着对 Ulysses 产品的热爱和对其团队好奇,我代表少数派,应邀前往了莱比锡。在春寒料峭的周一清晨,和 Ulysses 团队聊了聊关于 新功能、订阅制以及中国市场的话题 。当然登门拜访的最大的好处,是有机会能一探究竟,Ulysses 是在怎样的环境里诞生的。
从左至右依次是:Ulysses 创始人 Max ,少数派 sainho93,市场营销与沟通负责人 Rebekka,中国市场公关关系负责人邵静雅。
Office Tour
Ulysses 办公室所拥有的 温度感 ,与我脑海中对「公司」、「办公室」所带有的刻板产生了强烈的对撞。
带有 Ulysses 图标的大门
Ulysses 办公室的布局非常简洁明了。在打开颇具格调的后木门后,办公室的整体分布便一览无余:办公室的中央空间是休息厅兼茶水室,由此联通各个工作空间。休息厅无论是家具和灯光,都试图给人营造一种温暖放松的气氛,绝无一丝「大干快干」的压迫感。
休息厅
各个办公室按照职能划分:开发、设计和公共关系……最核心的,当属开发团队所占据的办公室。
开发团队
开发团队成员不分级别,围坐在房间中央的办公桌边。其中创始人 Max 为了健康,果断选择了站立式办公。
从窗户眺望,正好能将公司所在街道的街景一览无余。莱比锡作为千年古城所积淀下的古典气质,渗透在城市的一砖一瓦,但恰恰又和 Ulysses 产生了奇妙的融合。
将视线收回到房间里,我便立马被慢慢一墙的「功勋章」所吸引。画框中都是 Ulysses 在 App Store 中被推荐时的截图。从 2013 开始,Ulysses 积累下了来自苹果官方和用户两边的上佳口碑。
提起德国公司,我总会联想起它们的「效率」和「严谨」,不自主就以为德国公司的办公室也会是相应的严肃风格。但在 Ulysses 办公室,完全不会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一丝压迫,团队在一个舒适轻松的环境中,数年如一日的打磨着自己的产品。
想看视频版的 Ulysses 之旅以及 Office tour,可以观看我拍摄剪辑的 Vlog(如果不介意比较晃的镜头):
专访 Ulysses 团队
尽管是本应最忙碌的周一上午,Ulysses 的创始人 Max、市场营销与沟通负责人 Rebekka 和中国市场公关关系负责人邵静雅还是欣然接受了少数派的采访。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畅谈了关于 Ulysses 的现在与未来。
π: 你们一直保持着一个小规模的团队,你们觉得这对你们开发 Ulysses 有哪些优势?
Max: 我认为小团队的优势,在于 成员之间非常熟悉 ,彼此了解,省去非常多不必要的沟通成本。团队的结构非常扁平,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例如 Rebekka 负责市场营销,程序员负责编程。当我们需要互相沟通时,可以非常快的找到负责的人。团队内部没有绝对的上下级关系,可以为了一个同一个目标互相平等的交流,但又能明确自己的使命。
Rebekka: 正如 Max 所说,我们团队的结构非常扁平。当我有疑问的时候,非常轻松就能得到来自其他成员的解答。不需要像大公司一样有非常多的会议。
π: Ulysses 的设计一直以来广受好评。可以谈谈你们认为设计一个写作工具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Max: 我希望每个使用 Ulysses 的用户,都能 感受到其中的愉悦 。用户通过我们的产品,能真正感到自己富有生产力。用户能清楚的明白,自己能完成多少任务,能高效的完成任务。而不是将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整理数据、调整文本格式上。用户也不用担心同步等问题,能随时随地的写作,能一直集中于写作本身。
Rebekka: 用户可以通过 Ulysses 完成很多任务,导出文本、排版格式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用户能在 Ulysses 里集中于写作。
π: Ulysses 的中文适配一直都做得很及时,这一点在国外开发者当中还蛮少见的,对于中国市场你们是怎么看的?
Max: 在中国市场我们的用户越来越多,2016 年中国市场超过了德国,成为我们用户量第二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很早就认真地讨论过中文适配的问题。我们认为中国用户不会太愿意在英文版的 Ulysses 上工作,会让使用 Ulysses 变得棘手,所以我们都一直及时的做中文适配。
Rebekka: 实际上这对我们还是一点挑战,我们完全不认识中文,也没办阅读中文。但是我们认为 要为每个市场的用户考虑 ,才能获得更多的用户。
π: Ulysses 去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订阅制,你们还为此单独写了一篇文章,其中你们也谈到转为订阅制之后的优势。例如「订阅制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用上 Ulysses」,和「订阅制后一次大版本更新可以分拆成多个小更新,减轻开发压力」。目前来看,订阅制实现了你们期望的目标了吗?
团队内部讨论订阅制时的画板还保留着
Max: 现在来看还是太早,没法给出肯定的结论,起码要(开始订阅制)一年后才能评估它的效果。但是它带来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我们能更容易接近用户,也能根据市场调整策略。例如中国市场的订阅价格,其实只是德国市场的 80%。至于开发上的压力,其实一直都有。我们必须不断开发新功能,以留住用户,但现在不用将所有新功能攒到一起再发布。
订阅制对我们来说也是新鲜事物。我卖了十五年软件,但是现在也没法给出结论,说订阅制是好还是坏。所以我们现在也需要时间,去看看订阅制到底有哪些优缺点。我想到了 秋天的时候,应该能有一个清晰的答案 。
Rebekka: Mac 版我们一直有试用版,但是 iOS 没有。所以订阅制的另一个优势是,用户可以轻松的将应用下载下来去尝试。
用来显示用户量等信息的显示屏
π: 你刚才提到,转为订阅制之后,可以在新版本中为 Ulysses 不断增添功能。可以透露一下目前正在开发的一些新功能吗?
Max: 我们的需求列表一直很长,完成了一个新功能,就会有两个新需求被记进去。现在我们正在优化写作目标机制,希望用户可以设定目标,设定截止日,用户能直接看到自己的进度是快还是慢,是否需要加快写作的进度。我们还会优化 Code Block,优化查看和管理关键词的方式,更大的计划还有文档协作,为电影、学术等专业领域写作体验优化等等。当然这些大的计划都需要更多的时间,目前只是计划阶段。
π: 可以详细聊下关于文档协作的功能吗?我相信有很多用户急需这个功能。
Max: 目前这个功能还没有排上开发日程,但是我们对此也有了一些构思。我们希望借助 Ulysses 本身的文档结构(注:Max 这里指的是 Ulysses 中文章可以被分为多个片段,导出时再合成一篇文章),实现近乎无缝的协作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 Ulysses 能完成审稿等一系列流,让用户在 Ulysses 里就完成一切工作。
后记
此次探访 Ulysses 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自己喜欢的事易,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难。
作为一家商业公司,Ulysses 无疑会面对所有该有的竞争、市场风险甚至来自用户的压力。但 Max 坚持开发了 Ulysses 逾十二年,能让他坚持下来的,我想只有是对这份事业由衷地喜爱。
Ulysses 没有像其他企业一样站在「风口」起飞,甚至都不愿意追着风口跑。在古城莱比锡的办公室里,犹如传统工匠般的工作模式。最后呈现给世人的,是又一款「Made in Germany」的佳作。
关于「幕后」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软件、硬件,但是多数时间下,都只是以固有的「使用者」视觉去体验和评判,快节奏的模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太多背后的理念。「幕后」栏目 因此而生,我们会不定期邀请一些开发者,讲述他们创造产品背后的故事。这是本栏目的第 42 篇文章。
阅读原文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