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消费“无人区”,如何发现下一代消费巨头?
过去这几年,中国经历了一波消费品创业热潮,起伏之后,现在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近几年最热门的新消费赛道中,除了社交电商等新渠道让我们看到了指数级增长,消费品创业是一个备受创业者关注的领域。新人群结构性的需求变化,多元分级的市场,抗经济周期,基础设施的成熟,让每个消费品类几乎都值得重做一遍。
但放眼中国复杂的消费市场,要成就一家伟大的消费品公司,囿于资金、人才、模式等问题,又显得极其艰难,成功的经验总是耐人寻味。而对于要找到理想标的的投资人来说,更像是大海捞针,时常陷入选择的困境,如若能投中几个都叫得上名的消费品企业,肯定是有他独到的判断。
一、思考消费品的四个底层逻辑
之前我在兰馨亚洲和字节跳动做了近十年消费和互联网投资,在2016年与陈峰、张沛元一起创立黑蚁资本,专注消费投资。
相比于其他行业,消费投资更注重看不同纬度的趋势性因素,然后在里面找到核心点;同时,消费投资特别接地气,我们不能只坐在办公室思考问题,而要真正了解消费者与中国的复杂性。此外,消费是一个非常大且永远存在的行业,里面很多东西可以穿越周期,持续积累优势,这也是我们做黑蚁资本的主要原因。
就过去经验与现在的关系而言,我们团队还是出来做了重新探索。过去的经验可能有帮助,因为消费是连续的,但我们重新建立了一个信息漏斗,通过深度研究去发现消费趋势,再进行下一步总结,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创新性机会,以及如何形成结构性的壁垒。
1. 年轻人是消费品创新最好的一块土壤
消费升级是这几年大家热议的话题,那它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相对来讲,消费一直都在变化,变化的要素还很多,比如产品、渠道、传播方式,以及不同时代背后的推动力都不同,发展程度也会不一样。
这个消费时代大概是从2010年后逐步开始的,我认为其中最核心的变化是消费者。
为什么会发生在这波消费者身上呢?因为中国1985年以后出生的人,有几方面的特点。
- 受教育程度变得很高。
- 进入到了互联网、信息互通的时代。
他们中一些人出生就没有物质方面的担忧,同时教育和信息比较充分,又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思考自己的世界,这些人是天生的品牌消费者。本质上,他们是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自我认知,这种特征非常明显。
所以,这一代消费者是很不一样的,美国的60、70年代也是如此,但美国成功的公司都是原创的,中国也一定会出现一批原创的消费品公司。
这批消费人群的变化,给消费品行业带来的机会是多种多样的:
- 第一,因为这种意识不可能是统一性的,整个消费会变得更加多元化,由此也会出现围绕各个细分定位发展的公司。
- 第二,对于擅长生产精神文化内容,或者是能打造好产品的公司,它们都会拥有机会。
我们会看到,现在很多新品牌都在对准年轻人,创造自己的内容,主动和他们沟通,这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因为年轻人容易接受新东西,消费习惯、认知,包括买什么样的品牌都可以培养。
所以,我认为从这一代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是消费品创新最好的一块土壤,并且未来的创新机会是持续不断的。
2. 品牌最终是围绕人性的基本需求来做
消费者年轻,但消费品创业者不一定必须是年轻人,如果我们真正去思考一个出类拔萃的创业者,其实应该脱离年龄阶段,更在于他本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要在这种变局中获取机会,对于创业者来说,消费者洞察尤为重要,也就是说他能理解消费者潜在需求的点。
是否有这种洞察,我们可以归为两点:
- 第一,他是否真正了解消费者,比如能够把消费者在情感、文化上的一些共性找出来。
- 第二,他能围绕这些共性去建立品牌准则,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现在做什么,未来做什么。
那这种人怎么去寻找呢?我认为,因为消费特别复杂,不同的消费领域创业,对人的要求可能完全不一样,要建立一个一致的标准很难,所以在具体领域匹配到特定的人,才可能走通。
但需要把握的是,人性底层的东西不太会变,比如说大家希望变得更美、更健康,希望追求更深的精神价值,品牌最终还是在围绕人性的基本需求来做。
3. 好的消费品公司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让消费者说“Wow”
面对不同的消费品公司,我们也在一直思考它们的共性在哪里?我认为,一种类型的好公司是这样的:
第一, 你做这件事的核心价值点在哪里,有没有把这个点击穿,这个点是不是你的核心竞争优势?
击穿是什么意思? 就是远远超过你的对手,远远超过过去,远远超过消费者的预期。
第二, 在后续发展的过程中,它要同时能看到自己的短板,把相对不重要的地方,也都能做好(完善),这可能取决于你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或者你招募团队的能力。
但是,一开始没有抓住一个核心价值点的的消费品公司是很难的。比如,喜茶早期的核心价值是品牌和产品优势,如果它开始时把最重要的点放在供应链,那就错了,供应链做的再强也不能把这个品牌做起来。
4. 一个成功消费创业者需要拥有使命感
除了以上这些,一个消费创业者最后要把这件事做成,我认为很重要的还有两块:
第一是初心 ,也就是做这件事情的使命感。如果他是想抱着某种超越个人的目标,尤其是超越物质层面的目标去做这件事情,不仅是让个人受益,也让团队受益、行业受益、社会受益,这会是我们投资时要识别的对象。
第二是特长。 我们喜欢他上来是有特长的,是个特长生,这样可以在一个点上面击穿原有的局面,形成突破。
同时,因为创业项目总是处在不断的迭代发展过程中,我会看到他能不能从0到0.1、0.2、0.3,而一些动手能力强,思维直接击中要害的创业者,能够从0到1,并进一步走下去,这也是我们比较看好的人。
二、消费品投资,到底在投什么?
1. 面对特立独行的项目,更需要前瞻性的思考
根据这些对于消费行业、公司以及创业者的思考,从2017年开始做第一笔投资,到现在只投了六个项目,包括喜茶、江小白、爱库存、泡泡玛特、生鲜传奇、智蜂巢,其中三、四个项目两年内收入增长了十倍以上。
如果要说共性,我认为它们做的都是所处领域极大的创新,主要面对的是新人群,并从小众做到大众。
回到源头,其实经过前期大量的研究积累,我们对一部分新兴公司已经有所预设,这样当这些公司出现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快的理解他们,另一部分无法做预设的公司,我们也没有在早期去否定它们,反而觉得真正创新的公司早期就是长这样子的。
它们早期的时候,可能小众,或者特立独行,甚至带有争议性。像是泡泡玛特,这个商业模式之前我们没有见过,国外也没有对标,但它能够在一个新兴行业杀出来,占领最高的市场份额,同时能够定义行业生态。
这就需要一个投资人的前瞻性思考 ,推敲这个商业逻辑成不成立,同时能够对消费者有所洞察,去构想这个潜在的市场。
本质上来讲,因为每个品类有不同的特性,我们应该去建立一个对中国消费市场多元化的认知,包括消费者的多级化,品牌的多极化,渠道的多级化等等,进而才能挖掘更大的可能。
2. 研究大公司,回到中国本身寻找机会
落到研究和洞察层面,其实我们对全行业和世界很多大公司的发展路径都认真思考过,但如果只是死板地去研究对标,肯定是投不到好公司的。
因为中国市场是独一无二的,你没有办法把可口可乐或者星巴克直接在中国复制,我们在咖啡里去找另一个星巴克也不太可能。
但是我们投资了喜茶,因为喜茶的本质和星巴克相通。虽然一个是做茶饮,一个是做咖啡,看起来长的很不一样,但中国人的本性是爱喝茶的,对茶尤其是调饮茶上能够喝出口味差异,咖啡有口味差异,但消费者对产品的敏感度没有那么大。
星巴克至今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 第一,产品的极大创新。
- 第二,开始建立品牌认知。
- 第三,取得身份认同。
- 第四,做社交空间。
- 第五,全产业链发展。
喜茶和它虽然不是一模一样的公司,但是有相似的品牌发展逻辑。所以我们就是在这种基础的研究框架体系上,回到中国本身,去思考真正中国的机会是什么。
拿喜茶来说,星巴克第一个阶段是产品的极大创新,就是用一个点去引爆这个市场。过去的奶茶行业,每次产品的迭代是好一点点,但可能好个10%,20%,都不足以彻底击穿消费者的预期。
但只有喜茶出现的那一刻,直接把产品拉到了比过去远远更高的纬度,因为他的产品配方、原料、形态,都是以往行业从来没有过的。
这就是产品的跳跃式升级,就像手机直接从功能机变成智能手机那样,这种跳跃性的变化,不可能每年都发生。
而一旦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如果这家公司在后面踩对了节奏,做好了执行,它就可能从一个传统的非常分散的行业冒出来,变成一个长周期的大公司,这种公司往往还特别大,特别领先,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火锅行业的海底捞。
但这中间有几个事要凑在一起:
- 第一,对品类要有认知。 比如对茶饮连锁这个品类的打法,怎么走到这一步,你有没有清晰的认知?
- 第二,对中国年轻消费者有深刻的洞察 ,因为路径是一回事,但怎么去把握品牌定位和品牌做法,也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创始人有天赋和清晰的战略认知,包括能在产品上做极大的创新,以及能把后面的每一步想清楚。所以说,这个模式能走出来对创始人要求很高。
3. 研究新人群,切入行业的无人区
除了以上这种大公司研究,面对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类,我们会在周期下寻找重要的线索。比如说:在这个时代下,第一要面对的就是年轻的消费人群,然后我们会看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其他线索,包括下沉市场,消费的多元化、供应链机会等等。
我们把这些线索理出来之后,会在每个线索上寻找真正在创新的公司,以及最适合做这件事的团队,如果发现这家公司我们很看好,就会去投它。
拿茶饮来说,这么大一个市场,又具备社交属性,当然可以出个大公司,酒也是一样。
尤其是白酒这种传统行业,因为大品牌很多,市场相对固化,那新兴人群就特别重要。面对这种新兴人群,像是进入到一个无人区一样,需要用一套全新的产品逻辑来打这个市场。本质上它是在培养一个新市场。
什么时候行业会出现无人区?我认为是在供给和需求有明显割裂的时候,这时候可以洞察消费者明显没有被满足到的地方。
首先,很多人认为,年轻人对白酒没有实际需求,但从国外来看,年轻人会喝高度酒。江小白就是通过创新的方式,把白酒延伸到年轻消费者中,发现并满足了这批人的潜在需求。
另外,白酒这件事最核心的是什么?
第一,酒是一个强精神文化属性的的品类 ,老陶(备注:江小白创始人)则是一个对文化、品牌非常擅长的人。
第二,白酒是一个场景消费 ,老陶核心抓住了白酒的餐饮渠道,在这块他也有很深的经验。
有这两点,我认为这个事情成功概率就有了,做到多大,只是时间问题。
三、投资的两点经验
1. 在早期,用创新的方式打出品牌
这两年,我们通过投资喜茶、江小白、泡泡玛特这些消费品项目,其实有非常大的体会。在底层,它们有很多的相通之处,这也是黑蚁做消费品投资的一个重要积累。
- 第一,它们都是特立独行的公司,在创业之初就非常不一样。
- 第二,这些公司有很大的创新,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擅长的方向很匹配。
其实,核心价值还是品牌。 你会发现,这三个项目,单拎一个出来,都非常强调做年轻人,强调做品牌,它们是拥有品牌资产、文化资产的公司。
而且它们打的并不都是是一个全新的空白市场,因为中国的物质消费市场已经高度发达了,尤其在一二线城市,真正优秀的公司都是通过创新走出来。它们用创新方式打造出一个品牌,让更多年轻人,从不认知品牌到认知品牌,最后变成品牌的消费者。
最底层的,其实就是要看品牌创业者有没有真正聚集消费者的心智,知道这个品类怎么跟消费者建立真正的情感连接。
我们会发现,原创的优秀消费品公司本身具有创造性,引领性,它能发现未来的需求,就跟喜茶、泡泡玛特一样。当它做出来之后,消费者会觉得原来这就是我想要的。
所以,它并不是一种完全依据现实的匹配,很多潜在需求也难以通过分析得出,但最牛的创业者能够提前判断。
2. 在重新定义产品、品牌后,要构建自己的结构性优势
创业公司早期是重新定义产品和输出品牌内容,成长期的核心则是要建立自己的结构性优势,它可以是品牌优势、产品优势、渠道优势、平台优势,以及供应链优势,但 最终是要形成一个结构性优势,才有可能避免同质竞争,在行业获取长期领先。
最近两年大家热议的海底捞就是如此,海底捞最核心的还是服务,最早它通过服务把这个市场打爆,形成品牌。其实在火锅里面,要形成一个美誉度高的品牌是很难的。比如你可以形成一个口味好的品牌,但很快就会被迭代掉。
但海底捞通过拉升服务体验塑造的品牌,以及它建设的人才培训、组织结构、激励这套服务体系,没有人能模仿出来,这是非常高的门槛。但最终它的结构性优势又只不在于服务,而是它整个标准化的供应链,门店管理流程,培训体系等等。
所以,最早让海底捞站在制高点的,是它通过把服务无限地拔高,形成了一个很响亮的品牌,其实没有当初那个点,它不会变成海底捞。包括喜茶也是这样,在产品这个点上击穿,让当时的消费者品尝了之后会发出“Wow”的惊叹。
说到结构性优势,在我们投资的项目中,泡泡玛特在建立“IP生态”不断循环演进的经验,其实可以给IP行业很多启示。
首先,你会发现把精神和实物品类的匹配非常重要,它告诉给大家的结论是说, 通过IP可以形成产品,通过产品也可以打造IP,但并不是什么产品里面都可以打造IP。
从潮流玩具开始做是可以的:
- 第一,它具有丰富的形象(公仔)。
- 第二,它具有占据用户时间的特点,从购买决策、体验陪伴、社交、二手、活动、展会等多重空间和时间纬度,不断地触达用户和陪伴用户。
我们都知道陪伴一定会产生情感,情感会创造IP,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商业模式,而且是原创的。
另外,泡泡玛特是一个全生态的平台,在产业链上是端到端闭环的 ,从IP创造到用户会员体系全部都打通了,通过IP跟用户不断互动,这样IP的价值才能流转和持续放大,泡泡玛特的结构性壁垒就非常高。
四、围绕品牌、产品、渠道的多重思考
消费品创业,最后都要归结到产品、品牌、渠道上的能力,我们所投资的项目,多数在这块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并且通过对这几块更为底层的认知,一些事情才可能做大。
在消费品牌上,最近大家对网红品牌或者IP讨论的比较多。我认为,网红是一个大的趋势,包括世界上很多好的品牌,都是不同时代的网红。但你要知道网红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比如说喜茶我们先尝一口,会觉得红得有道理,但有些网红是不可持续的。
消费品的产品本身,我认为永远都是基础或者最为重要的, 因为用户消费的就是你的产品,如果产品不好,肯定起不来。而且在不同领域,产品要突出的点也不一样。
消费创业还必须具备品类思维,因为用户往往都是通过品类来定义品牌属性的。 品类思维里面,包括从什么品类切入,对品类的认知,扩品类路径等等。
我们观察到,扩品类是很多消费品公司的必经之路。但对创业公司而言,在什么阶段扩品类,从什么品类扩到什么品类,需要非常的谨慎和深入思考,很多时候在品类扩张这件事情上保持克制也极其重要。
在消费品渠道上,我认为很多渠道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最近两年有一些渠道创新,但都不是全局性影响,它没有当年线下转线上那么大的变化。不过,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渠道还有完善、提高的机会。
今天渠道最大的变化是内容化和数据化,它们的目的没有变,但里面的内容在变,这就需要围绕新消费人群的内心变化和消费需求,去做一些品牌建设。而这个阶段渠道的内容化、数据化,也是在为品牌做赋能。
在渠道的开拓上,很多消费品牌也在做线上线下的融合,我认为有两个最大的问题: 一是用户密度不一样,二是成本结构不一样,很多事情放在线上渠道可以做,但在线下渠道就不一定能行。
很多品牌的渠道属性甚至是先天决定的,比如开始它线上的用户密度就很高,有些东西它可能很难下来,有些转到线下的商业模型,从品类甚至赛道都要改。
此外,渠道和产品创新、品牌塑造,总体来说是一套组合拳,并不是单从渠道层面就可以直接突破。 比如江小白很成功的一点,是在200万家终端做了深度分销,但它干的可不只这件事,而是关联到一整套打法,包括从产品的定义,新兴市场的匹配,它们是和渠道创新融合在一起的。
包括它前期经过了好几年的蜇伏,200万家在终端是一点点铺出去的。市场培育本质上不是烧钱,而是需要时间。
五、下沉市场、互联网闯入?如何面对消费品的未来
过去这几年,中国经历了一波消费品创业热潮,起伏之后,现在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比于以前那种盲目的热情,现在的创业者会越来越成熟了,他们对消费的认知在变得更加成熟、深刻。他们开始对行业规律有所敬畏,在思考自己的长板短板,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而不是直接上来就干。
相比于平台型创业来讲,他们的成功率可能会大一些,因为消费品牌存在多元化,机会更多。但本质上,他要基于创新出来创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不然不太可能做出大公司来。
除了创业者本身的变化,下沉市场也是大家现在的关切点。
因为二三四线城市发展不均衡,我认为将来的大机会在下沉市场,但它要用创新的方式来解决,在现有的背景下去做提升,不能假设消费者的收入是高增长的。
而且不一定是这些一二线的公司去做下沉,因为按现有方式去改变它的生意模型,会非常难。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在一线长出来的新公司去下沉,或者是在下沉市场直接长出来一些新公司。
采访:张晓军
口述:何 愚
公众号:野草新消费(ID:yecaoxxf)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8uJmBakDUXX-pozMWuqC_Q
本文由 @野草新消费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