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演讲:少数人的路 -ZAKER新闻
-- Preview: --
【视频】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演讲:少数人的路
2017 年 12 月 2 日,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创始人、CEO 张一甲受邀参加「2017 创说年度演讲大会」,发表《少数人的路》专题演讲,分享了她眼中 " 关键的决断 "。
以下为张一甲演讲视频: **** ****
张一甲创说年度演讲大会演讲视频
少数人的路
作者|甲小姐
设计|孙佳栋
微信|甲子光年(ID:jazzyear)
2015 年 4 月 17 日,我从北京西二旗的百度大厦走出来,手里握着一份离职材料。那一年我 24 岁,毕业两年,没经验,也没钱,决定成为一名创业者。
从百度大厦走出来的那个瞬间,我发了一条朋友圈: " 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在雨中奔跑 "。
什么支配着我在那时候做出这个决断?肯定不是经验和计划,而是一种模糊却强烈的感受——
" 科技人才的价值被低估了。"
我为什么这么讲?
时间点是 2015 年上半年,市场几近疯狂。都在创业,做什么呢?上门洗车、上门洗狗、上门洗包、上门洗脚……北京一条街走过去,挨个扫码能得到很多红包——是一场严重依赖于资本与运营的创新之潮。可以持续多久?我在心里有疑虑。
说句实话,站在那个时间点上,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是很容易焦虑的:因为看起来,市场哪儿哪儿 都不太振奋 。
先看线上。2014 年之后, 移动互联网已走过了流量红利期 ,谁也不想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与日俱增的 App 和链接之中了;
再看线下。在中国,过去十年劳动力成本上升了 3 倍,美国只上升了 27%,我们既不够便宜,又不够高效,于是,低端制造业流向东南亚,高端制造业回归欧美——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面临 " 空心化 " 的生死存亡的危机。
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的本质,是要完成 " 提质、增效、控险、降耗 " 的目标。
谁来完成这些目标?
手握 " 金刚钻 " 的科技人才,正是产业升级的源头力量。
以史为鉴,技术推动了一次次 " 工业革命 ",每一次,都带来了至少 100 倍以上的生产力的提高:第一次,机械革命,第二次,电气革命,第三次,信息革命,第四次,便是正在进行的智能革命。
事实上,市场总是沿着 " 技术开荒——平台发展——渗透下沉至各行各业 " 这样的路径,螺旋上升周而复始。如今,上一波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改造已近尾期,如今, 市场又回到了新一波 " 技术开荒期 " ,等待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去推动下一波浪潮。
然而, ** 15 年的市场,聚光灯下少见科技创业者,这是市场的低估。**
正是因为这种判断,让我做出了出发创业的决定。
当时,我联合创办了一家科技媒体,希望让科技创业者的价值被更多人看到。最开始市场很冷清,我们在北京、深圳、杭州、硅谷,一家一家去寻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业者,和他们 " 相识于微时 ",累积报道了上千家公司,写下上百万字。 这是坐在冷板凳上出发的 2015 年。
浪潮的到来比我想象的更快。2016 年初,大家应该还记得,机器人 AlphaGo 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给市场打了一管鸡血,人们突然觉得,AI 怎么这么厉害了?几乎所有主流投资机构的合伙人都来找我们聊天,想投 AI。AI 公司越来越多,估值开始飞涨,一个个儿地破估值纪录。 这是市场爆发的 2016 年。
转眼到了 2017 年,市场却出现了另一种声音:AI 是不是泡沫太大了?这些公司到底怎么赚钱? 这是争议频现的 2017 年。
Gartner 曲线:对科技创新趋势的理解和观察
同一个 "AI",从 2015 到 2017,是完全不同的市场情绪。其实 AI 本身是无辜的。著名研究机构 Gartner 发布过 " 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刻画的正是一个普遍规律:几乎每一项新技术发展演变至成熟,都需要经过 5 个阶段:
技术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化的谷底期、稳步爬升的光明期、实质生产的高峰期。
可以说,任何一样新兴技术的发展,都逃不脱这样的一个曲线, 泡沫本身就是规律的一部分。 问题的关键在于: 你是吹泡沫的人?还是戳泡沫的人?还是不管这些继续留下来坚守的人?
随着在科技创新领域浸泡的时间越来越久,我逐渐感受到,技术要真正改变未来,技术必须落地生根,和产业结合。技术不结合产业,技术就是一张纸。再往下走,中国最最重要的创新之路,就是四个字 " 深度融合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我从媒体人的身份,进一步往前迈了一步,创办了精品科技智库 " 甲子光年 "。
甲子光年的使命,便是站在媒体和对市场深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咨询、资本、资源对接等服务,让科技和产业更近一点,促进科技生根落地、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 " 关键的决断 "。 这个主题起的特别好,因为创始人的工作就是一项又一项决断构成的。看到这个命题的时候,我想了很久:什么是创始人应当做出的决断?
我发现很多时候, 一个靠谱的决断,往往是 " 反直觉 "、" 反经验 ",甚至反常识的。
我可以拿甲子光年举例子,在最初构思、定义它的使命的时候,我也做出了几个决断。
第一个决断,关于内容。
我们做智库,就要发文章、写报告。第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什么?关注什么?
你要从流量和吸引眼球的角度,显然,越风口,越热点,越是大公司,越值得关注。
但我给团队立了几个规矩:
在巨头公司和初创公司之间,看初创
在今天的头条和明天的头条之间,看明天
在普遍选择和个体案例上,看个体
为什么?因为 未来本身是由少数人、少数观点驱动的。 如果我们贪恋风口,贪恋大众热点,我们就永远无法看清少数人看到的 " 趋势 ",我们只能成为追随者,而不是引领者。
所以,我要求团队专注于 " 少 "。我常说 " 流水很容易灌满池塘,珍珠一粒一粒搜集,盛满一碗就够多了 "。当大部分人在沙滩上捡贝壳的时候,甲子光年要做的事情,是深海取珍珠。
第二个决断,关于资本。
最早选择投资人的时候,我也经历了决断。坦白讲,有人想投资你,是好事,有多方想投资你,就是一件很让人抓狂的事,因为你必须要决定和谁站在一起。
当我最初答应了一家领投方,后来又陆续冒出来几家大牌投资机构,纷纷给了更高的估值、承诺了更诱惑的资源,反复跟我打电话。到底接受谁的投资?接受了这一家,好像就错过了另一家的资源,接受了另一家,好像就得罪了这一家,要是都接受,额度不够用……那个时候我有一点患得患失,我就老老实实跟我最初谈的投资方打电话。然后他跟我说了一段话,让我特别受用。
他说:" 今天有人给你抬估值、承诺资源,你就动摇了,明天有人给你更高估值,更多资源,你是不是会继续推翻今天的决定?创业路上本身最考验人的就是做决断。 很多时候,考验的不是你的决断水平高不高,是你能不能有一种魄力去坚持你的决断。 事实上,永远没有最好的决断,CEO 的魄力,应该是承诺给了就是给了,决策做了就是做了,哪怕错了也要往前走,不能总因为后面出现的状况而改变,这种一致性非常重要。"
这段话打动了我,所以我拒绝了后来者。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很正确的,因为最早站在你身边的人,一定是最信任你,最愿意全情投入帮助你的人。
回到这个观点,我想表达的是, 如果在决断的时候,你一味追求看起来的 " 最优解 ",你就会陷入患得患失的沼泽地里,来回打转,裹足不前。这不是一个创始人应该有的状态。
第三个决断,关于对我们所服务的科技公司的态度。
我们服务的很多是科技创业公司,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往深了看, 没有一个公司不是千疮百孔的。 很多人跑过来跟我说,这家不行,那家不行,你们干嘛还关注,还服务?
我想说,创业本来就是一个 95% 以上会死的游戏。你预测一家公司会死,是预测一件大概率事件,算不得什么本事;真正可贵的,是你选择一个小概率事件,支持它实现。
去年秋天,我和十来位 AI 公司 CEO 闭门小聚,我发现桌上一半的人碰巧都是 76 年生的——他们多年任职于巨头公司或研究所深耕一隅,都刚刚过完 40 岁生日,在 2016 年前后出走创业。都说 " 四十不惑 ",他们的出发,并不同于 90 后 CEO 有大把时间来试错,他们多是辗转深思,倾前半生积累于一役,来一场真的。他们相信自己,我也相信他们。
其实 相信不仅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付出和投入。 你首先相信,然后你才会全情投入地去支持,你越相信,你就越愿意付出更多甚至不计回报地去支持,往往这样才有可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常说,对于科技产业来讲," 存真 " 比 " 去伪 " 更重要。" 去伪 " 是一瞬间的事,而 " 存真 " 更需要智慧、能力和耐心。
我刚才说了几个决断,看起来都有一点反经验、反直觉,为什么我相信这些?
我喜欢拿进化论做比喻。
进化的起点是变异,一千种变异发生、一种赢得自然选择、新物种由此诞生。换句话说, 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进化;没有创造发生在中规中矩顺顺从从中。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 知识的诅咒 ",指的是,当我们熟知某些知识之后,就很难跳出它的框架去思考问题了,就好像被诅咒了一样。
我毕业于北大,很多时候我也观察北大清华等等名校的毕业生,坦白讲,十年寒窗苦,越是接受更多教育,我们往往越习惯于答疑解惑、搬用毁誉经验,却不习惯于在未知的领地自己去定义对手,定义问题,定义未来。
克里希那穆提在 This Lightin Oneself 里一语道破天机: " 人脑一旦像电脑一样不断地存档,它一定会变得机械化。数千年以来,你一直不断地将各种毁誉经验存档。这便是我们的局限,我们所谓的进步活动。"
其实,当毁誉经验越来越多、纷纷扰扰的观点越来越多, 独立思考成为越来越稀缺的特质。
1946 年,胡适在北大演讲: " 为什么我要你们独立,而不说自由呢?自由是对外面的束缚而言,不受外面势力的限制与压迫。而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不能独立,仍然是做奴隶。"
换句话说,如果你不能独立思考,给你自由,给你无限的资源,你也只能成为追随者,因为你没有办法对未来进行定义。
所以我常常告诉自己,也告诉我的团队,要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对未来下判断。也许当我们反复思考、对未来押下一注,可能会犯下荒谬的错误,为此付出热血光阴的代价,然而我想说:
纵使对未来进行错误的判断,也好过对明天缺乏观点。
你得首先有观点,你才有可能做出改变。你如果是一个对于明天没有观点的人,那么你只能沦为追随者。
对明天做到 " 有观点 " 三个字并不容易。独立思考的过程,往往是孤独的、挣扎的、自我怀疑的,但看过《西部世界》的人应该都知道,很多时候,正 因痛苦让人觉醒 。
此时此刻,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越来越难以预知未来。
科幻小说巨匠阿西莫夫曾提出过一个 " 电梯效应 " 理论。大意讲,如果给一个 1850 年的科幻作家看二十世纪曼哈顿一幢超过 100 层的摩天大楼,他会怎么想?
也许科幻作家穷尽最大想象,却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 " 上下楼 " 很难,所以楼里会有餐厅、理发厅等生活设施;因为人难以爬太多层,所以这些设施过几层就会循环出现;底层因为出来容易,房价要比顶层高……作家越想越细,越来越多—— 但当 " 电梯 " 出现时,这些假设全部变得毫无意义。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会按营业额评出全美最大的 1000 家公司。 回顾过去四十多年," 财富 1000 强 " 榜单几乎每 10 年一个大换血,而且 " 换血速度 " 越来越快:
1973 年至 1983 年间," 财富 1000 强 " 中新上榜公司占 35%;1983 年至 1993 年间,新上榜公司占 45%;1993 年至 2003 年间,这一数字升至 60%;2003 年至 2013 年间,新上榜公司甚至超过了 70%!
换句话说, 市场 " 翻篇儿 " 正在加快。 稍一不留神,你就 out 了。那么,怎么能够在这样一个换血时代,保持长久不衰的竞争力?
我的答案是:关注明天,独立思考,发表观点。
浪潮不属于逐流者,浪潮只属于对未来保持敏锐、对明天报以观点的人。
回顾这两年,我目睹了很多创业者起起落落,市场瞬息万变,但真正成长起来的往往是目光坚定的、最初受到冷落的少数人。 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
始终关注少数人,也不害怕成为少数人。
如果你做 " 大多数 "、追风口,你就是在玩 " 机关枪 ",大家放枪,你也跟着突突突突一起扫射,那是在比谁的子弹多;而如果你做少数人,你是在做狙击手,狙击手讲究 " 有意瞄准,无意击发 ",指的是你要卧在角落里,长期观察,全神贯注,按兵不动。一旦目标出现,一击毙命。
成为少数人是需要勇气的,对抗的不仅是风险,还有孤独,还有和时间、人性的斗争。
也正是因为这个,我给公司取名叫 " 甲子光年 "。甲子,天干地支之首,六十年一轮回,时间的起始;光年,宇宙大距离计量单位,空间的极限。合在一起,0 到正无穷。这个名字还包含一个愿望,是我对整个行业的祝福:给创新以时间。
很多人问我,你怎么看待这一波科技创新的结局?我说,泡沫不会褪去,但要着陆。这一次的智能革命,不是从 0 到 1 的进击,而是要由一个一个团队,一个一个场景,一个一个细节,从 0 到 0.1,0.2,0.3 …… 0.8,0.9,1,一步一隅地实现。
科技落地、产业升级是一条漫长之路,此时此刻,市场需要的是耐心,行业需要的是时间。中国人把武术称作功夫,功夫其实就是时间。世间万物都是时间的函数,它的神奇在于,时间拉的越长,你现在看上去越不可能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欢迎大家关注 " 甲子光年 " 的微信公众号,和我们一起,细数未来如何发生。
谢谢大家!
END.
|今日福利一|
《AI Challenger 2017 决赛暨颁奖礼》
由创新工场、搜狗、今日头条联合创建的「AI Challenger 2017 决赛暨颁奖礼」,将于 2017 年 12 月 21 日(明天)上午 9:30 在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举行。"AI Challenger 大赛 " 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科研人才,致力于打造大型、全面的科研数据集与世界级竞赛平台。 决赛特邀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创始人、CEO 张一甲主持。
报名方式:在【甲子光年(ID:jazzyear)】微信公众号回复 "20171220" 即可获取报名链接。
|今日福利二|
《Ping++ 2017 Connection 年度大会》
《Ping++ 2017 Connection 年度大会》 将于 12 月 23 日在京举行,大会嘉宾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创新与发展部副主任田芮丰、36 氪副总编全昌连、打扮家总裁、创始人崔健、猩便利副总裁夏荷、瑞雪科技副总裁谭雷、Ping++ 创始人、CEO 金亦冶。 特邀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创始人、CEO 张一甲主持,并发表主题演讲。
时间:2017 年 12 月 23 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 18 号中复大厦
关注我们,后台回复 " 招聘 ",
加入甲子光年!
阅读原文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