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不只有炫酷的设计,这本杂志展现了技术如何改变生活
-- Preview: --
一本杂志如何走过25年?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连线》的内页排版设计具有特色,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创意与新鲜感。图片来源 | A Photo Blog、WordPress、Ruth Rowland
2019 年 1 月 2 日是美国科技杂志《连线》创刊 25 周年纪念日。2018 年年末,《连线》在旧金山总部举办了一场庆祝活动:他们从过去的报道中选取了 25 件“科技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并邀请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苹果首席创意官 Johnny Ive 等人,挑选未来 25 年可能产生深刻影响的技术。
△ 2018 年 7 月,《连线》曾在 Twitter 上发布消息,邀请大家参加他们的 25 周年庆祝活动。图片来源 | Twitter
这很《连线》。现任主编 Nicholas Thompson 在多种场合一直表示,《连线》的编辑方向是拥抱变化,关注技术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在这个传统媒体普遍被唱衰的时代,《连线》也设立了付费墙,销售纸质杂志与线上付费订阅模式并行。其他媒体的遭遇更复杂,例如另一本知名杂志《时代》,它所属的时代公司在 2018 年被另一家传媒集团 Meredith 以 28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
“杂志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过去杂志一直靠广告收入赚钱,但是广告主渐渐减少,这在过去 10 年里一直在发生。我们在尝试将杂志收入来源从更依靠广告转为更依靠消费者,未来也会继续如此。” Nicholas Thompson 告诉“未来预想图”。
“我一直在想出版的变化,无论是《连线》还是《纽约客》,变化都是从出版开始。最开始是把内容从纸质刊物搬到网站上,原以为网站内容还是根据纸质刊物的内容分发,后来意识到,网站本身就是一个出版平台,使用不同的时间线和规则。接着到了社交媒体,发现社交媒体也应该有自己的形式。这是一个持续改变的过程。我的工作就是始终让自己根据这本杂志的基因,决定如何根据不同平台的规则和时间感来生产内容。”Nicholas Thompson 说,“理想情况下,就是决定什么内容应该在读者的咖啡桌上,什么内容应该出现在社交媒体上。”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连线》的网站界面十分简洁,版面的大小根据内容重要程度呈现,你可以很快获取你想要的信息。 图片来源 | wired
从 25 年前开始,《连线》就已经开始关注技术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出生于纽约长岛的 Louis Rossetto 1971年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就开始投稿,他所写的关于新自由主义运动的文章出现在《纽约时报》周日杂志的封面上。他的职业生涯也由此开始与媒体相关。
第一个转折点发生在 1986 年,一直做时政报道的 Rossetto 加入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的 INK Taalservice,这是一家为电脑制造商提供翻译服务的技术公司。INK Taalservice 做了一本杂志,Rossetto 担任主编,主要报道新技术。接下来的几年里,杂志几经转手,最后一个买主是一家荷兰媒体,杂志被改名为《电子世界》,一直到 1990 年休刊。
Rossetto 带着杂志的前销售负责人 Jane Metcalfe 离开后开始筹划《连线》,Metcalfe 后来成为继 Rossetto 后《连线》的第二任主编。
《连线》杂志筹备了两年。让我们以 1993 年为起点,看看当时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1993 年,苹果联合创始人乔布斯已经被董事会从公司赶出来 8 年了,正在经营 NeXT,距离他重返苹果还有 4 年;Marc Andreessen 正准备从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毕业,一年后他创办了网景浏览器,成了硅谷历史的奠基人之一;Google 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正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读书,还没去硅谷读博士。
在媒体行业,后来成为《连线》第五任主编的 Nicholas Thompson 在 1993 年刚刚进入斯坦福大学读书,他说自己是在1995 年才第一次看到《连线》。他当时还没决定要做一个记者,也更关心政治。当时的科技报道并不多,大部分与硬件测评有关。其中一名叫 Walt Mossberg 的记者,后来成了科技媒体的代表性人物,他被称为“莫博士”。1991 年,他在第一篇专栏里写道:“现在的科技产品太难用了,而这不是你的错。”
Louis Rossetto 看到了未来即将发生的变化。他把这些“远见”写进了杂志的创刊宣言:“为什么是《连线》?因为主流媒体怀着不确定的心态等待喘息的时机,希望变化可以迅速结束、放过它们,可数字化革命已经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就像孟加拉台风那样。”他将这本杂志定位为“科技世界中的《滚石》杂志”,以苹果 MacWorld 大会为发布舞台,时间定在 1993 年 1 月 2 日。
当时技术行业的变革还主要发生在硬件世界里,《连线》用一种分析文化、社会,以及普通人生活如何被技术影响的方式,开创出独特的风格。早期最出名的是 1994 年一期叫“Zippie”的封面,这个词被用来形容当时的一群年轻人,作为对 Yippie (雅皮士,即参加国际青年党的反主流文化的年轻人)的回应。这些年轻人在当时发起了一次利用互联网的抗议活动(结局是政府网站被下线几周)。从结果来看,按照公开信息的记录,这期封面报道打破了《连线》当年的销售纪录,并被用来推动《连线》网页版― Hotwired。
△《Here Come the Zippies!》封面展示了一个 zippies 青年的形象――带着笑容,乱糟糟的头发,滑稽的帽子和机械风的眼镜。 图片来源 | Twitter
接下来是一段艰难的日子。Rossetto 两次尝试推动公司上市,但最终都未能成功。1998 年,他失去了对杂志的控制权而离开,《连线》则被康泰纳仕集团旗下的传媒公司 Advance Publication 买下。
《连线》的第一个 10 年发展期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熬过互联网泡沫,从 2001 年开始,在《经济学人》做了 7 年记者的 Chris Anderson 加入《连线》担任主编,他在 2004 年写了一篇名为《长尾》的文章,在 2006 年结集成书,从而引出了后来常常被人们提起的“长尾理论”。
Anderson 上任后,邀请 Rossetto 担任顾问,希望为这本杂志带回创始人的基因。《连线》的封面设计也逐渐回到了最初的大胆风格。在 Anderson 的任期内,除了《长尾》报道,《连线》还因报道开源服务、众筹网站“创造”了描述这些领域的词语。因为在内容、设计以及单元版块的创新与成就,它还在2009年获得了 3 个门类的美国国家杂志奖。
“我喜欢这本杂志的地方在于它很聪明,用我很喜欢的方式在做报道。我以前一直做政治报道,写很长的时政分析文章,但是《连线》的写法就很不一样,它用叙述的方法把技术讲得很透彻。” Nicholas Thompson 对“未来预想图”说。2005 至 2010 年期间他在《连线》做编辑,并且 2009 年时,由他参与决定的选题《消失》成为《连线》在第二个 10 年发展期里的“爆款”之一,你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编辑和记者的创造力如何在看起来一成不变的杂志中释放。
当时 Thompson 和记者 Evan Ratliff 策划了一场“消失”。Evan Ratliff 称自己将从现实世界消失 30 天,他在 Twitter 上发言,当时正在研发的 Google Wave 团队也借此测试产品,接着 Facebook 上出现了不同的小组,有人保护 Ratliff ,有人一起寻找他。《连线》称谁能找到 Ratliff,就会支付 5000 美元作为奖金。
△ Evan Ratliff 的“消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切就像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一样。图片来源 | wired
最终,决心要找到 Ratliff 的一群人成功了。Ratliff 把此事发表在当年的《连线》杂志上,这篇报道最终被知名演员乔治・克鲁尼买下版权,改编进电影《逃离德黑兰》中。
但《连线》也不总是成功,例如投入巨大的 iPad 内容,如今看来,这个趋势已经不像当年那样引人注目。
Nicholas Thompson 回忆说,当时《连线》认为 iPad 会改变出版行业,因此决定对 iPad 版《连线》增加投入。很多读者可能记得《连线》在 2010 年推出 iPad 版后让人印象深刻的互动体验,风投公司 First Round Capital 的一位合伙人还曾在科技媒体 Business Insider 撰文,盛赞《连线》的 iPad 版“就连广告都很有内容”,并且认为它代表着印刷媒体的未来―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未来并没有发生。后来,《连线》iPad 版设计负责人离开,并成为另一间公司 iPad 产品的策略负责人,这证明了这个产品本身的魅力,但《连线》的这场试验,仍以 iPad 版低调回到杂志内容本身结束。
阅读原文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