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你就算提前体验未来旅行了丨近未来 ⑪
环游地球一周需要多少天?在 1872 年,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在世界第一部冒险旅行小说《80 天环游地球》里给出的答案是 80 天。
1872 年,英国绅士菲利亚·福格和他的朋友们打了个赌——在 80 天时间内环游地球一周。
在这个历时 80 天的环球旅行中,福格和他的仆人「万事通」一路披荆斩棘,从英国跨过英吉利海峡,登录欧亚大陆、非洲草原、东西美洲……几经波折,福格和「万事通」终于在出发后的第 79 天回到伦敦,在赢得赌局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 福格和 「 万事通」的旅行地图.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19 世纪中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类正式迈入电气时代。电话、发电机、内燃汽车、蒸汽火车、轮船、飞机的陆续问世,让人类的工业生产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也随着技术进步不再局限于大陆平原,还有高峰,还有海洋。
人类在两次工业革命中获得了探索未知领域的「钥匙」,这把钥匙让人类更快到达目的地,也开创了人类另一种生活方式——旅行。
命途波折的超音速旅行
对于「旅行交通」这个问题,其实人类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在不断挖掘潜在的可能性。
1903 年,莱特兄弟发明世界上第一架飞行器「飞行者一号」,实现了人类久违的飞行梦。
尽管在莱特兄弟的测试中,「飞行者一号」只让奥威尔·莱特离地 12 秒、航程也仅仅只有 36.5 米,但莱特兄弟的成就却如 66 年后的尼尔·阿姆斯特朗登月一样,成为人类航天航空史的璀璨一笔。
就在人类第一架飞行器问世 11 年后,1914 年 1 月 1 日,全球第一批以飞机为运营编队的航空公司在美国成立。然而作为当时的新生事物,乘客对这种「会飞的大鸟」仍存在顾虑和质疑。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20 年代中叶。
1930 年,航空公司开始通过「去哪里都行」、「能快速到哪儿」的优势招揽乘客。尤者是后者,飞行让原本需要数十天的跨洋行程,缩短到了 20 小时。在当时,如果我们要从美国纽约到法国巴黎,用轮船横跨大西洋所需耗时是 20~30 天,而飞行则将原本一个月的航程缩短到两天内。
人类找到了比火车、轮船更快到达远方的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航空业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喷气式引擎和喷气式客机的出现,让民航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比于传统的活塞式飞机,喷气式客机的速度达了 900km/h、高度达到 10000 米,不但加快了从 A 点到 B 点的速度,还大幅减少了传统活塞式飞机的噪音和颠簸。
▲ 世界上第一款喷气式客机:哈维兰彗星客机. 图片来自:YouTube@Mustard
1952 年,世界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哈维兰「彗星」投入运营,「喷气式客机」一词也开始广泛出现在媒体报道之中。在「彗星」投入运营后数年,波音公司的 707、道格拉斯的 DC-8 等喷气式客机也开始陆续问世。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快捷、舒适的空中飞行取代了轮船成为人类远行的主要交通方式。
然而,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活塞式飞机将轮船一个月的行程缩减为一天,亚音速的喷气式飞机将一天的行程缩减为 10 个小时。而正是对旅行速度的追求,比亚音速更快的超音速客机于 1969 年登场,也就是至今仍未被超越的协和客机(Concorde)。
协和客机的诞生,可以说是人类对速度疯狂追求的一面镜子。
▲协和客机(英航涂装). 图片来自:Luxury-insider
在活塞式飞机为主力的 1950 年,从纽约飞往伦敦需要 15 小时,而喷气式客机在同一条航线上只需 7 小时就能完成。 而在 1970 年代,超音速客机在这条航线上只需 3.5 小时,只是喷气式客机耗时的一半。
作为主导协和客机的英国航空,甚至还曾以「未出发,先到达」(Arrive before you leave)为口号,宣传客机在飞行时能以 2 马赫巡航,速度比晨昏线的移动还快。
▲ 图片来自:YouTube@Mustard
按照英航的逻辑,假如我们在伦敦的上午 7 点起飞,那么我们就能在纽约上午 6 点降落。
有着协和客机的先例,人们对超音速旅行充满希望,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超音速客机竞赛,试图角逐这个新兴市场地位。前苏联推出了图-144、美国则是颁布了 AST(Advanced Supersonic Transport)计划。
不过为了实现比传统客机快两倍的飞行速度,协和客机加入若干种在当时堪称超前的设计理念。也正因如此,超前的理念成为了超音速客机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
▲ 协和客机内部采用 2×2 座位布局. 图片来自:YouTube
首先在造型上,为了迎合超音速飞行的气动要求,协和客机被设计得长且窄,尽管这架飞机能够容纳 100 名乘客,但内部却采用的是 2×2 的布局,座位不但空间拥挤,而且还伴随着超音速飞行而造成的 80 分贝噪音。
80 分贝有多大?大概是我们站在一条繁忙的马路旁听到的噪声,而在协和客机里,你需要听着这些噪声 3 个小时。根据 BBC 在 2004 年的报道,在希斯罗机场,协和客机的噪音指数甚至达到了 110 分贝:
噪音实在令人忍无可忍!
其次是飞机的运营成本,协和客机一次能携 95 吨燃油,但客机燃油效率低,一次满载仅能维持一趟 4 小时内的飞行,这便局限了客机的飞行距离。
▲ 英航的协和客机与波音 747,后者的最大载客量是前者的三倍,且适用航线更多. 图片来自:Stuff
此外,机票售价也随着运营成本水涨船高。
2000 年,巴黎到纽约的往返票价为 8000 美元,除去通货膨胀, 这张超音速旅行的「门票」在今天约等于 5.5 万人民币 。
相比之下,更宽敞、更舒适但飞行速度比协和慢 3 小时的波音 747,哪怕是头等舱,也只是 7000 美元而已。
站在航司角度看,超音速客机载客少、飞不远、油耗大,除速度以外,对比亚音速科技没有其他优势;而亚音速客机虽然不到 1 马赫,但相比超音速客机它更易维护、更舒适、更受乘客欢迎、回报率更大。因此,我们至今所搭乘的民航依然还是以亚音速飞行,而并非超音速。
2003 年 10 月 24 日,象征人类对超音速旅行追求的协和客机正式退役。
环保的飞行器是岛屿间的「公交车」
在协和客机退役 10 年后,曾有人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协和客机的谢幕,是石油危机对人类的一次「打脸」。
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句话至今却仍然被我不断记起。
▲ image description. 图片来自:Wallpaper
超音速客机诞生于石油危机前,那时国际油价约为 5 美元一桶,航司对飞行速度的热情远高于飞机的运行效率。
但在迈入 21 世纪的后,燃油单桶售价翻了接近 10 倍,自然作为燃油大户的航空公司也对油价敏感 10 倍,相比于过去疯狂追求的速度,他们开始注重飞机的效率和回报。
而飞机制造商为了迎合更多航司的需求,在过去 30 年里也不断改进飞机的燃油效能。
▲ 波音 777-9X. 图片来自:bizjournals
波音公司在 777X 系列上用上了 GE9X 引擎,这是目前全球最省油的航空引擎,增压比最高达到 60:1, 单引擎油耗比同类机型少 12%,而且还比对手机型减少 12% 的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零件升级飞机效能是「开源节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推进新能源飞机的发展。2017 年,波音与航司 JetBlue 联合投资了油电混合动力飞机公司 Zunum Aero,作为环保旅行的飞行方案。
▲图片来自:Zunum
Zunum 的目标市场是小城市机场,作为城市接驳工具,Zunum 的初期型飞机能搭载 10~50 人,但由于采用油电混合驱动,因此飞机的票价会比传统飞机低 40%~50%、噪音减少 75%,即便是降落在市区机场,也不会对居民带来影响。而对于环境来说,油电混合飞机的出现,能减少 30% 由飞机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抑制全球温室效应。
另一边,航空公司和地方机场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飞机的发展。
2018 年,维珍航空首次使用了回收燃料作为飞机燃油,从奥兰多飞往伦敦,这些回收提炼而成的「新能源」,实际上是由工厂的含碳废气和细菌发酵转化而成的乙醇燃料。
▲ 图片来自:维珍航空
在回收燃料的帮助下,飞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会比传统航空燃油降低 65%,在抑制全球温室效应之余,还减少了资源采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很显然,新能源飞机距离我们还有很长距离,想要实现无碳飞行还需要其他新技术的加入。不过即便如此,小型且环保的飞行理念,却已经受到了一些国家的认可和欢迎。
▲ 绿点至红点为两地机场距离,下方黄点为两地渡轮距离
世界上最短的航线是苏格兰的「韦斯特雷至帕帕韦斯特雷岛」,两地的航程仅有 2.7 公里,若是顺风,跨岛飞行全程仅需 47 秒。
这约等于地铁一个站的耗时。
实际上,同样在 30 分钟内就能完成的航线在欧洲有四条,它们分别在希腊和爱尔兰,和韦斯特雷一样,这些地区的土地分散、地势复杂,对于跨岛出行,飞机才是他们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
而对于旅行者来说,环保、低成本的支线飞机,在未来就是往来欧陆岛屿出租车。
我们的目标是到 2040 年,让所有国内航班都用电动飞机取代耗油量大的喷气式飞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部分。
挪威地方机场负责人 Olaf Mosvold Larsen 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本月早些时候,由腾讯领投的德国初创飞机公司 Lilium 展出了一款可垂直升降的纯电动飞行出租车原型,而得益于垂直升降的特性,这架飞机将无需跑道即可完成着陆。
根据目前 Lilium 公布的计划,这架「空中出租车」将会在 2025 年实现最高 300 公里每小时的时速、70 美元一位的价格,为旅客提供服务。
它就是未来旅行家的探险工具。
未来的旅行,说走就走
经常拉着箱子出差的我,总幻想着这么一件事:
出差只带一本护照,一台手机、一台平板电脑。消费刷脸支付,衣物用快递邮寄。
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何等潇洒。
实际上,除了交通工具外,人类也一直在试图将旅行的负担减到最低,一方面是对未知情况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是对环境、沟通方面的生理负担。
Google 曾在 2016 年推出旅行定制软件 Google Trips ,这款软件能根据 Gmail 中的旅行邮件、地图中的星标地点,自动为用户规划行程。
虽然 Google Trips 有点像我们目前在用的差旅 app,但它有着 Google 的软件生态优势,能将同级程序的内容自动整理到一个 app 内,比如 Google Mail 或 Google Map。程序能根据这些邮件、地图信息,整理出最佳的旅行时间轴和路线。
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只要依照软件提前做好的规划,就能在有限的条件内游览到地图收藏已久的景点。
不过这个 app 始终也只是个行程规划工具,面对室内环境,它也只能告诉你目标,不能指引你方向,如果你身处非英语区的国家,即便指示牌就在身旁,那你仍然还需要其他 app 辅助翻译。
对于解决旅客的导航问题,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就通过 AI 机器人来为旅客提供导游服务。这种机器人能通过语音识别功能,对中、英、韩、日四种语音和旅客自由对答,旅客也可以让机器人指出商店,或者通过扫面登机牌寻找最快的登机路线。
实际上除了导游机器人在机场被广泛应用,基于 AI 的人脸检测通关也正在被试行当中。
今年 2 月,我国首都国际机场和商汤科技联合推出了一套「人票证」三合一核验系统,通过人脸监测功能,系统能同时监测人、证信息,并自动绑定乘客所携带的行李,让安检能够辨认行李所属旅客,从而快速处理二次检查、行李遗漏等情况。
有了 AI「刷脸」,安检员无需再无数次追问「这是谁的行李」了。
机场安检员对《北京日报》说道。
▲ 亚航自助刷脸登机系统
除了北京首都,AI「刷脸」也已经在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机场遍地开花。
成都机场能通过人脸为旅客提供航班信息,并告知其位置和登记口的距离、路线;
香港国际机场支持刷脸支付,免去兑换货币的同时,也将收银时间减少至 15 秒内;
南京禄口、新加坡樟宜机场支持「刷脸」自助登机,并用于寻找误机的旅客
当 AI 成为我们的私人导游、当人脸取代我们的身份证和银行卡,那么我们离「说走就走」的旅行,应该也就不远了。
当旅行被高度 AI 化,也不是一件好事
AI 能为我们带来便捷的体验,但随着我们的旅行被逐渐「AI 化」,一些人与机器的问题也随即浮现,首当其冲的便是隐私问题。
上周我在上海出差,当我下飞机联网后,立马就能收到旅游 app 推送的行程推荐,而且当我点进去之后,它已经帮我安排好从机场到酒店的交通建议、周边觅食路线和游览推荐。
它怎么知道我到达目的地了?
表面上看,App 在 AI 的帮助下犹如我的私人助理,它知道我在哪里、即将到哪里和想去哪里。
但事实上,在这条看似普通的推送中,涉及我的隐私权限至少有 3 项,包括最关键的身份信息、位置信息、行程信息…… 这些信息会被存在 app 供应商的服务器,作为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的数据。
但这些被存放在服务器的用户信息安全吗?至少在目前来看,不安全。
2018 年 8 月,暗网论坛出售华住集团旗下酒店的住客信息,信息量累计达到 4.93 亿条,其中包括住客身份证信息和住离店记录。
2019 年 3 月,乌云漏洞平台发布了携程安全支付日志漏洞,这个漏洞能让不法分子获取用户的银行卡号、安全码等信息、持卡人身份证内容,继而实行信用卡盗刷。
将隐私数据交给 AI 是人类获得便利的代价,而当旅行被高度 AI 化以后,我们或许还需要忍受「无人服务」所带来的困扰。
2015 年,全球首家机器人酒店 Henn-na Hotel 在日本开业。在营业最高峰的 2017 年,这家酒店引进了多达 27 种、243 具机器人,以取代人力前台、搬运和清洁服务生的工作。
▲ 图片来自:Nippon
然而就在开业不到 4 年,这家酒店就因机器人的运营成本高、效率低,逐步淘汰机器人服务生。因为相比于人力,机器人还需要酒店额外支出一笔训练机器人和维修费用,Henn-na Hotel 总经理大江岳世志在采访中曾向记者说道:
机器人只能为住客解答简单的问题,而且由于语音识别率低,因此往往需要人工介入来回应住客的需求。
同样被 AI 取代的工作还有出租车司机,近些年 Uber 和特斯拉一直推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理念,甚至马斯克曾在今年初豪言将有 100 万辆车在 2020 年成为无人出租车。
不过无人出租车这个理念虽然对企业利好,但却在传统服务行业备受争议。
争议主要是安全和就业两方面。
尽管目前无人汽车汽车的反应已经达到人类的 6 倍,但应对突发的道路状况,Uber 和特斯拉仍频繁出现汽车失控的情况,此外无人出租车的出现还将会让出租车司机面临失业风险,间接降低了部分地区的就业率。
▲ 图片来源:theatlantic
而对于乘客来说,当 AI 取代人类驾驶者,就意味着失去一个快速了解风土人情的机会。尽管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会和司机聊天,但通过和当地人交流,这不失也是一种了解当地人情的途径。
所以,无人酒店、无人驾驶出租车真的对旅行者有好处吗?这点我认为还要打上问号。
AI 不能取代人类,但 80 天环游地球不会是幻想
你放心将你的旅行行程交给 AI 安排吗?
我将这句话放在朋友圈,12 条回复里,有 8 条回复「不会」。
我问回答「会」的朋友为什么会如此放心将自己的行程交给 AI,又问了说「不会」的朋友,为什么不相信 AI,前者回复我「因为 AI 懂得更多」,后者给我的回复是「因为 AI 很蠢」。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套矛盾的答案,但当我仔细分析,其实正是暴露当下 AI 的问题:
AI 懂很多事,但它却不懂人。
▲ 图片来自:Wired
在大数据和神经网络的支持下,AI 能够全天候孜孜不倦学习新事物,论速度,它比人类快;论知识,它懂得比人类多;论使用场景,只要有躯壳,它就是任何设备的灵魂。
但即便 AI 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优秀,要实现真正的拟人化,机器人需要大量的用户数据作为前提,才能了解当前用户的喜好习惯。
在过去一篇关于打车的文章里,我列举关于 AI 学习的正面例子:
当我每次定位在 A 点,但却在目的地附近 B 点下车时,系统会在我多次使用后自动定位到 B 点,以后当我输入 A 点地址时,导航就会让司机在 B 点停车。
在 AI 的帮助下,打车平台能了解到常客的下车地点,从而提升服务质量。
当然关于 AI 的反面例子我们也见过不甚少数:
自动驾驶失控、行为识别错误、面容识别错误、图像识别错误…… 相比于规则的指令,人类的行为是多样且随机的,AI 在没有预学习的条件下不会识别出人类的随机行为。
在电商圈混迹多年的网店邻居告诉我,目前部分电商平台在用的 AI 客服,其实是根据关键词来进行判定回复,复杂的问题仍然需要人工介入。
比如我在信息里有「发货」两个字,系统就会自动回复我一连串模板话术,通常都是一些请顾客耐心等待的话语。
但实际上,我问的是「老板发货了吗?我想改地址。」
另一方面,AI 要完全取代人力,真正要克服的并非是知识量,而是情感交互。
在《Google Lens 博物馆》这篇文章中,我曾说过 AI 识物能提供详细的知识传播,但却不具备人类最可贵的互动交流。
虽然 AI 识物方便参观者通过手机查看当前展品的详细信息,但这只是机械性地获得千篇一律的内容,并不是人与人的真实情感。
▲ 图片来自:Futurism
如果我是酒店顾客,面对数次登记失败前台机器人,它能识别出我不满的表情吗?
下一次我可能就不会再光顾这家酒店了。
因此 AI 在目前并不适合发展为取代人类工作的工具,它应该是服务于人类的助手,而不是用命令代码来取代人类行为的代替品。
譬如当我们即将要到某个地方探险,AI 能担当我们的旅游向导,基于用户的数据和需求,安排合理的行程计划。
当我们到达时,AI 能指引我们方向,给我们提出建议,甚至给出最快的路线让我们及时登上航班。
更深造的还有基于 AI 人脸识别进行通关、消费、登记住宿,即便身处国外,每个人的脸就是每个人的身份凭证,即便忘带钱包,通过「刷脸」就能完成身份识别。
借助 AI 和新出行交通,80 天环游世界将不会是凡尔纳小说中的情节,而是真实存在的新派旅行方式。
▲ 爱琴海附近的伊亚小镇
而 AI 在这段旅途中,将会担当起人类的旅行助手,它就像福格的仆人「万事通」,用自己的知识指引人类在未知的旅途中找到方向。
不过面对希腊爱琴海的美景、意大利的风情小镇、马尔代夫的沙滩,谁又愿意匆匆而过呢。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