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都市圈,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朱玫洁,36氪经授权发布。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2018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8.3亿人,城镇化率59.58%。伴随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借助愈加迅捷的交通体系,人口不断向都市圈和城市群聚集,城镇间经济分工与协作联系也愈发紧密。
“都市圈作为重要的空间形态正在快速崛起,它不仅要重塑中国城市的形态格局,而且将作为重要的主导动力,驱动中国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中国都市圈报告》 (下称《报告》),从综合经济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营商竞争力及宜居竞争力四个维度,对18个发展较为完善的都市圈进行了测评。
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都市连绵区两大“头部”都市圈竞争激烈,整体表现最为出色。
与此同时,青岛都市圈、厦门都市圈也以“黑马”之姿突出重围,在四个榜单中都稳居前五强。其中,两大都市圈在可持续竞争力、宜商竞争力及宜居竞争力上甚至都超过首都都市圈。
四大维度排名前五榜单 制图:城市进化论
就此,城叔找到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对《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
综合经济竞争力:南北分化格局初显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主要考察都市圈内城市的GDP连续五年平均增量及地均GDP。在这一榜单中,南北分化格局初显。
均值高于0.1的第一梯队,分别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都市连绵区、首都都市圈和厦门都市圈。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实力尤为雄厚,名列第一且得分高出第二名近一倍。这也是四个榜单中第一名与第二名差距最大的一项。
而榜单后5位中,包括四个北部区域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长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沈阳都市圈。
对此,倪鹏飞告诉城叔, 相较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中经济竞争力强劲的城市尤其多。 根据同天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2018年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前5名有3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另外,东莞、佛山、澳门也不可小觑,分别居第10、12、14位。正因如此,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竞争力中“一枝独秀”也就不难理解了。
制图:城市进化论
再从都市圈内部来看,粤港澳大湾区、首都都市圈、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内部分化程度较高。也就是说,区域内一个或多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要远高于其他城市。这也意味着,三大都市圈中,上海和苏州、深圳和香港、北京和天津等中心与次中心城市的强劲表现,对都市圈内部城市有明显带动拉升作用。
《报告》还指出,中国城市经济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呈区域空间正相关性—— 有较强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聚集的特征,并且地理空间距离越近,其经济竞争力的相关性越强。
可持续竞争力:呈东西分化格局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可持续竞争力着重考察都市圈创新驱动、环境友好、开放便捷等指标。与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南强北弱”格局不同,在这一榜单中,都市圈总体呈现东中西分化格局。具体而言:
排名前7位的都市圈均来自东部区域,包括东南区域的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区域的长春都市圈及胶东半岛的青岛都市圈等在内;
排名第8位至第12位的五个都市圈,除沈阳外,均来自中部区域,包括武汉、合肥、长沙、郑州四大都市圈;
而来自西部区域的西安、太原、成都、南宁、贵阳五个都市圈,均处于榜单后6位。
对于这个趋势,《报告》指出:“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并未很好带动周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导致东西部发展差距增大。而中部城市近年来发展转良,在东部地区高水平城市的带动作用下,逐渐形成‘东中一体’的协同发展态势。”
一般来说,区域发展是先极化——将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做大之后再资源外溢、发挥带动作用,区域再从集聚走向平衡。
“ 整体看,东部沿海地区(尤其东南)发展较早,它们在从集聚走向扩散的阶段,而西部地区主要处于做大中心城市的集聚阶段。 ”
倪鹏飞告诉城叔,“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实力欠佳,也是西部区域的都市圈在榜单上整体表现一般的原因”。
另外,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东西部地区都市圈可持续竞争力分化的原因之一。《报告》指出,“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城市可持续能力的提升”。这也是西部地区将来的发力方向之一。
宜居竞争力:长三角拔得头筹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宜居竞争力主要考察都市圈教育、医疗、社会、生态、居住、经济及基础设施等环境。总体而言,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粤港澳大湾区、厦门都市圈及青岛都市圈共同组成第一梯队,四者整体水平较为接近。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四项榜单中,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唯一超越粤港澳大湾区摘得第一的一项。
从都市圈内部来看,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间差异较低,说明城市宜居水平建设方面较为均衡。 这也是成熟型都市圈的一大特点。区域经济分工有差异,但居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正在走向平衡。
就在上周,长三角地区17个地级区(市)成为长三角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单位,力求统筹养老服务资源,向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重要一步。
另外,《报告》还指出,“ 都市圈的经济发展规模与其宜居竞争力水平匹配度并不高 ”。例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居于第10位的贵阳都市圈,在宜居竞争力上仅名列第17位。
而首都经济圈在这一维度中也“跌”出前五,成为其在四个榜单中排位最低的一项。报告认为,原因之一在于首都都市圈内的河北省相关城市,总体发展质量与北京、天津相比存在较大断层,客观上拉低了都市圈整体宜居竞争力。实际上,《报告》指出,首都都市圈内部城市之间宜居竞争力建设水平差异在各都市圈中居于高位。
另外,倪鹏飞还谈到, “北京、天津地区房价高,河北相关区域生态环境欠佳,这些也是首都都市圈在宜居方面的现实短板” 。
宜商竞争力:“小弟”不弱更重要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宜商竞争力主要考察当地软硬件环境、经济要素及全球联系等方面。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位居第一位,而长三角都市连绵区被青岛都市圈赶超,仅位列第三。究其原因,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尺度较广,包含22个城市(青岛都市圈包括5个城市),虽然其首位城市和次位城市上海、南京的宜商竞争力水平较高,但都市圈内部其他城市宜商竞争力较低,从而导致总体水平降低。
“ 在发展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引领的机制条件下,都市圈内部其他城市的同步发展也至关重要。 ”《报告》指出。
实际上,在宜商竞争力中,全球联系度、航空联系度、外贸依存度、金融业从业人员、R&D投入等三级指标,均对城市能级提出了较高要求。总体来看,宜商竞争力排名两端——名次较高和名次较低的都市圈内部,“双子星”城市彼此宜商竞争力水平都较为接近。而排名居中的都市圈中,其“双子星”城市间宜商竞争力差异较大。《报告》认为:
“ 这表明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先中心城市提升,随后中心城市引领副中心城市提升,最后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引领总体都市圈的提升。 ”
纵观整个《报告》,表现出色的都市圈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中心城市在相关维度上表现强势,拉动都市圈整体水平,也就是“大哥强”。另一种则是中心城市不见得特别强势,但其非中心城市也并不太弱,胜在较为均衡。也就是“小弟不拉后腿”。
“在都市圈发展中,‘小弟’不弱更加重要。”倪鹏飞告诉城叔,“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