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严肃的聊聊“游戏的价值”了:写在舒茨的《蚱蜢》之后
《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的内容介绍和补充论证:
第一期:导言与概念
第二期:反例论证(上)
第三期:反例论证(下)
第四期:游戏与乌托邦
在上一章,我们了解了舒茨通过"游戏与乌托邦"阐释出的游戏价值。但我也列举了一些假设中逻辑不稳固的地方,也就使得这种论述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可靠了。况且,就算这是极其完备的假设,我们总归可以争辩:"但是现在我们还没发达到可以称作乌托邦啊,我们真的能到达那种理想状态吗。"确实,"依托于未来"所得到的游戏价值,或许并不能必然导向游戏在今天的价值。那这一章,也就是这个专题的最后一章,我就抛开游戏与未来的关系,尝试说明此种活动在"今天",能体现何种价值。
当然,我对舒茨给出的游戏概念是十分认同的,所以下面的论述都会基于这个定义展开,也就是最简版本的: " 玩游戏,即是自愿的克服非必要的障碍"。这一篇的内容是在讨论游戏活动的价值---- 价值呢,自然就会有个高低,所以内容难免有点得罪人吧。如果有不同意的地方,欢迎大家来和我讨论。
舒茨给出的“游戏定义”的详细版本
好,那我们从哪开始呢?不如就从一个最常见到的问题出发吧----
游戏是艺术吗?
不论是不是当真如此,总是有很多人喜欢把游戏称作"第九艺术"。
那么,游戏真的是艺术吗?
游戏或许 可以 是艺术。但反过来,我更想说明的是, 游戏 "不必"是艺术。也就是说,游戏可以作为载体承载艺术,但并不是必然承载。
首先至少这一点是显然的:从游戏的定义上看,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与"艺术"或"审美"相关的要素。不论艺术的定义如何(或能否给出定义),要让所有游戏活动既满足游戏的定义、又满足审美活动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就像我前面说的,要说明"游戏是艺术"这一命题为假,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要分析自由泳竞赛、超级马里奥、俄罗斯方块是否有审美价值,说不定可以像模像样分析出不少内容?但那与这个游戏本身,已经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了。非常显然的,我不知道有谁从事这样的活动,目的会是为了得到美的享受。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说,现代电子游戏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呢?
一方面在于,我们热爱游戏的人,想要赋予游戏一些价值---- 或者至少,说明游戏并不是无价值的消遣,但又苦于这种价值并不显见。才急急忙忙的给游戏贴上"具有审美价值"的标签。当然,确实有一些游戏,是具有相当审美价值的,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游戏没有。 正因为有些游戏显而易见的具有审美价值(而且这些往往还是 "较好的游戏"),才遮蔽了游戏最底层、最本源的价值,让我们更难察觉,也就是说,让人们认识游戏真正的内在价值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游戏虽然不必然具有艺术价值,但游戏活动和审美活动的价值体现,确实有相似的地方。这一点我们就留到后面"游戏的自成目的性"来说吧。
为了便于理解,我可以提出两种结构上的类比。
第一种就是,"游戏"和"建筑"在 " 可以承载艺术,但不必然承载"这个意义上,是非常类似的。或许,我们普遍都认为"建筑艺术"确实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我们也都能认识到,建筑并不必然具有艺术价值。一间房子,有艺术价值固然是好的,但也可以完全没有,建筑的底层价值也完全不在于此。我在过街天桥底下自己用纸壳箱子搭个窝棚,这玩意可一点艺术价值都没有,但它对我来说是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这可太有价值了。所以,当我们问"一间房子对人有什么价值"的时候,审美价值显然不是最好的答案----"能住"反而好得多了。反过来,如果有一天,有一批"审美专家"认定建筑艺术根本就是非常牵强附会的,建筑的艺术价值其实都很低,或者说建筑是个糟糕的艺术形式,那也完全不会导致"建筑是种无价值的东西"这样的结论。
不难看出,在这一结构上,游戏和建筑是非常类似的。我们大可以基于表现形式的优劣,来评判游戏作为载体到底是较好的还是较坏的,但那与游戏最本质的价值毫无关系。如果用否定游戏艺术性的方式来否定游戏价值,也一样是南辕北辙的工作。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游戏具有知识性的价值"来类比。我考试里靠《暗黑破坏神》的经验拼写出了"intelligence",然后英语考试多得了两分。或者我也可以通过《文明》,学到了一些关于佩特拉、阿提拉、伊莎贝拉的知识。但我绝不会认为《暗黑破坏神》和《文明》本质上都是学习资料,并试图从这个角度理解,所有游戏都有知识性价值。当然,游戏里经常是能学到些东西的,但我们显然不认为那是游戏最本质的价值。如果有人做出些批判,例如,"因为游戏中学习知识总会被其他东西分散注意力,所以通过游戏来学习并不是一个好方法"。这跟"游戏"这一活动的价值难道有丝毫的关系吗?
所以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游戏之为游戏"或者说"游戏之玩"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也就是建筑在"能住"那个意义上的价值。而暂时把艺术性、知识性等等的,游戏活动中可以展现的其他额外价值放在一边。
支线:游戏在审美这一面向上的特征
不过,这里我还是愿意岔开一点,稍微聊聊"现代电子游戏作为艺术"的价值,因为游戏作为艺术的载体时,还是有些独特之处的。我们都知道,有一些游戏,在审美层次上发挥的还是挺出色的。那么,如果仅从审美的面向上去看,这些游戏有没有某种"审美活动"意义上的优势呢?这里的讨论其实已经很多了,我的意见也不怎么新鲜(因为,美学是哲学分科中我了解最少的一个...),但还是想举个切身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游戏独有的特性。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从审美活动的角度去审视游戏活动(主要指现代电子游戏),会发现,它的优势在于:从事活动的人,能够不作为观看者,而是作为主体,获得经验、感受。也就是说,有一种从"审美材料和主体真实感受产生共鸣"转向为"获得主体的真实感受"的可能性。这话可能太难理解了,我举个例子吧。为了凸显这种特异感,我选了个比较极端但应该并不反常的例子:
(我尽量不剧透,但是会有点剧透的危险)
在《最后生还者》的结局部分,其实是不需要玩家做选择题的,主角"乔尔"做出的行为是固定的。但是基于前面流程的情感建设,我相信大多数玩家都和我一样,毫不犹豫的做出了此种行为,甚至根本没考虑有没有另一种选项。因为在那一刻,我就是乔尔,我对艾莉的感情是如此真实,以至于甚至并不会进行过多思考。但游戏通关后,当我抽离出来,再去反思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行为好像是只有"我作为乔尔"才会做出的。如果是"我作为自己"来做这个选择,我或许不见得用"大局为重"之类的理由说服自己,但至少会遵从艾莉自己的意见。那这不是很矛盾吗?我理智思考的结果是,我并不想认同这种做法,但那个情境下却是如此自然的做出了。这恰恰是因为,游戏活动中,我不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去思考乔尔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我自己就是乔尔,只有真实的代入,才让我能真切感受到,为什么一个人做出了我并不认同的选择。如果这是一部电影,我可能会觉得"虽然不认同,但我理解乔尔",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其中缺失的部分是什么? 是乔尔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内心的真实感受。 简单来说,再怎么"感同身受",依然和"亲身感受"有着巨大不同。大多数游戏改编的电影,不管多么还原游戏的设定,还是让人经常觉得有点别扭。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说不定,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主体"和"观察者"的根本区别。
其实这种类似的感受在《合金装备 V》的游戏过程中也出现过,就不再赘述了。或许这种"主体代入"到底是好是坏,尚且有讨论的空间,但毫无疑问,基于游戏的审美活动,确实具备此种特性。
当然,这种特性不见得是游戏独有的。如果未来出现了 " 可以主体代入"的电影(甚至这种影片中必须要求观影者有所作为,来增加代入感和主体感),或许这种主体电影也可以具有此种特性。但不难看到,这其实已经越来越远离电影的边界、越来越靠近游戏的边界了,可能是比较接近玩游戏和看电影中间地带的一种活动。目前我们见到的"走路模拟器"比较靠近游戏一侧,而这种"主体感受式电影"更靠近电影那一侧。这可以叫做"游戏的电影化",也可以叫"电影的游戏化",但本质上,都是电影借助了目前游戏所独有的优势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由"与感受产生共鸣"到"直接产生感受"的转化。
或许这是一条"让游戏越来越不像游戏"的发展路径。但不管我们出于语言的惯性依然叫它们游戏也好,还是基于其他原因把它们叫做电影也好。这是条游戏发展的岔路,但应该说,这是条相当值得走走看的岔路。至于这样的主体感受是否真实等等,那又是太大的话题了,今天我们就先到此为止吧。
还是先回到今天的主线上来,既然说,我们探讨游戏最本质的内在价值,不应从艺术性入手,那么,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游戏活动是一种古老的活动
显然,既然是写在《蚱蜢》之后,我的选择,当然是从游戏一以贯之的概念入手了。
之前我已经提到了很多次,尽管与传统的"游戏"高度不同,但现代电子游戏依然能很好的容纳进舒茨给出的游戏定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虽然现代电子游戏还很年轻,但它所属的的那个大集合----"游戏",已经是相当古老的事物了。
最初,或许是部落里的两个男子决定(不用弓箭也不靠他人帮助)只用长矛比试狩猎技巧,或许是同时出发看谁先到达森林的另一端。后来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大规模的运动会:这是古希腊人最盛大的活动之一 ----当时很多人甚至会用运动会举办的周期来纪年。
所以,尽管今天游戏趋于复杂,尽管现代电子游戏不可避免的带有工业产品、商品甚至艺术品等诸多属性----就如同,电影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这些属性---- 但其价值,不应期待于未来它"有什么用"或"会变得如何具有价值",而是着眼这种统一的概念,去认识基于概念本身的,一脉相承的价值。在讨论油画和电影的价值时,不论形式如何变化,也抛开具体的技术性,我们往往讨论的或许都是审美体验。同样的,游戏有价值与否,不应仅靠现代电子游戏或刨除电子游戏之外的传统游戏来论证,而是依托于游戏的概念本身。
游戏的自成目的性
那就让我们从定义开始吧。
首先,根据游戏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到,游戏的目的是内置的(由于"游戏态度"、"游戏规则和目的的不可分割性"等原因)。非职业玩家玩游戏,就只是为了玩游戏而已。就如同"为艺术而艺术""为真理而真理",游戏这个活动,也是完全可以means itself,ends in itself的。就算是职业玩家,也跟画家卖画类似,和搬砖挣钱(典型的工具性活动)有很大区别:如果你让我干更轻松的活儿,或者今天这个砖根本不用搬了,但给我一样的钱,那我多半是特别乐意的;但要是说给梵高大笔财富,却从此不让他画画了,他多半是不乐意的。同样的,我们也很难想象C罗、梅西、Faker、月夜枫这些顶尖的"职业游戏者"在职业生涯中只是为了赚钱,而并不热爱玩游戏本身。当然,或许会有职业玩家把游戏当做纯粹的工具性活动(其实我并不能想象一个完全不喜爱他所玩游戏的职业玩家),但我要指出的,仅仅是游戏"可以"(甚至大多情况下)是完全非功效性的。正如哲学思考、审美活动一样。我们玩游戏,完全可以只是因为想要进行这项游戏活动。这就是所谓的"自成目的性"。
为了更明确的说明这一点,我引用一段陈嘉映先生的《何为良好生活》吧。
我挖沟是为了挣钱,下棋是为了好玩。然而,这里的对称只是字面的。下棋不是好玩的为手段,下棋就是好玩本身。(家长排队送孩子去围棋学校多半不是,又当别论。)我对挖沟这事没啥兴趣,我关心的是挣钱。我下棋,兴趣却是在下棋的整个过程中。下棋好玩和下棋这种特殊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简直难分彼此。
那么,让我们说,下棋的目的是赢棋……但显然,这个目的也不同于挖沟为了挣钱这种目的。棋行至中盘,你困了想去睡觉,我拉着你不让你走,你说,不下了不下了,这棋算你赢了。你算我赢不行,我非得拉着你下下去。这可不像前面说的 ----我不挖沟工头照样给钱,我不大会坚持挖下去。有些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目的和手段是分开的;有些活动,目的和你达到目的的活动结合在一起。
与其说我们为了赢棋去下棋,不如说我们是为了要下棋才设置了赢棋的目的。哪怕你下棋总输,你还是想下棋。我们甚至该说,下棋不是为了赢服务的,相反,赢棋是为了下棋服务的。我女儿要跟我赛跑:爸,你说咱们把终点设在哪吧。
……挖沟为挣钱这种不妨称为外在目的---- 挖沟和挣钱是分立的两件事,你可以通过挖沟挣钱,也可以通过别的挣钱。但你无法不通过下棋去赢棋……我们不妨把赢棋这类目的称作内置目的。(引自《何为良好生活》第四章"实践中的目的" 陈嘉映 上海文艺出版社)
那么,游戏"自成目的",又如何呢?
有三句灵魂拷问是我听过最多的:"为什么要想那么多没用的问题?""看那个正常人都看不懂的艺术片有什么用?""玩游戏有什么用?"回答其实也可以都类似的很简单,没什么用。这些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带来什么收入,或者有时候还多少有点耽误"正事"。本来都准备睡了,闭上眼睛非得琢磨琢磨决定论和自由意志,想到夜里两三点越来越精神,第二天一整天都因为睡眠不足头昏脑涨。看个艺术电影看得各种情绪郁结在心里,又没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别人问你怎么了,大概也只能很苍白的回答"刚看那电影,真好"。游戏自然更不必多说,一方面可以想想那些因为玩家无能狂怒而被砸坏的手柄,另一方面,"沉迷游戏"的负面影响更是始终都在社会的讨论之中。 但这些活动的重点,恰恰在于它们 "没什么用",是完全出于活动自身的,让人出于活动"自身完备性"的那种喜欢。这是我们彻底自由的状态下会做的事,是理想的存在状态。如果今天真理之神偏要告诉我人类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我倒不太因此满足,因为重点不在于得到真理,而恰恰在于追寻真理的过程。我马上会把这个命题作为根基,再想别的问题去。游戏也是如此,玩游戏能如何并不重要,玩游戏的过程才是重要的。舒茨的乌托邦假设,(我觉得)失败的关键点就在于,他试图让游戏活动的价值高于哲学思考或者审美活动 ----而这三者在我看来,价值是无法分出高下的,因为他们可以归类于一种人类广义上的"玩"。
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机核作为一个游戏社区,却总是高频的出现哲学类讨论和艺术类讨论---- 所谓的"在机核,你甚至能讨论哲学"。因为哲学(以及审美活动)和游戏,在这种意义的结构上,确实是相似的。其共同点在于,喜欢这些活动的人,都不太在乎"活动能否达到进一步的目的",也就是说,喜欢做些不那么"工具性"的事情。(神TM机甚哲还有理论依据的...)
当然,会有人说,我们玩游戏,不是为了获得快乐吗?这算不算一种外在目的?
似乎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我们就来聊聊游戏和快乐吧。
玩游戏是为了快乐吗
如果说,玩游戏就是为了快乐,首先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玩游戏真的都很快乐吗?
要是看两个玩着分手厨房笑的前仰后合的人,他们当然是快乐的。但要是观察一个只狼的新手玩家---- 他已经被屑一郎弄死一百多次,看他现在手心出汗、表情扭曲,但还是带着甘愿再死一百次的心态冲了上去,我们似乎也很难说,他现在特别快乐。当然,会有人说,正因为这个过程如此艰难,才让他成功之后更加快乐,这可能是对的。但也应该认识到,他现在又一次冲了上去,不是因为他预想了之后会获得的快乐,而是他仅仅想要克服眼前的困难。一位母亲含辛茹苦的拉扯大自己的儿子,儿子有了出息,她很快乐,但我们可不会觉得她是为了快乐才培养自己儿子的。这是一种结果和目的的区分。
那这种误解是从何而来呢?我们甚至玩《只狼》前会说,"我要去快乐的受苦了。"我认为,这是人们普遍忽略了"得到快乐"和"乐于"的区别。"得到快乐"的重点在于最终"收获了这样的情绪"。而"乐于",是指积极、享受的从事那样的事情。我们是去达到目标,而不是追求达到目标时的快乐。或者回到明显能带来快乐的游戏,例如分手厨房,即便这个游戏里,玩游戏和快乐也仅仅是形式上可分的,而不是实质上可分的。
或者,更显著的例子是,玩《血源诅咒》的时候,我全程都谈不上有什么"快乐的情绪",反而一直是压抑、紧张、神经兮兮的。但我也确实乐于去玩这个游戏。或者勉强的说,那种近似于成就感的情绪,也可以叫快乐。从这发散开,我们有玩耍的快乐、得到好成绩的快乐,有阅读的快乐、也有家庭团聚的快乐,有培养宝可梦的快乐,也有点燃自己传火的快乐,借用一句《斐莱布篇》的话,"如果有人声称这些不同种类的快乐都是相同的,那么他肯定是个傻瓜。"这里不如偷懒一点,还是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吧(第一章就说我不认同维特根斯坦对于游戏概念的判断,现在身体还是很诚实...),我们把这些都叫成快乐,到底是他们有相同的本质,还是仅仅是因为共享了"快乐"这一语词?所以,如果笼统的说"游戏是为了得到快乐",就非常模糊不清了。
跟《血源》类似的,一个长跑选手或登山者,都是神经紧绷、大汗淋漓、表情上看也没什么笑容。如果我们说,他们是快乐的,那这里的"快乐"已经根本不是一种情绪了,他们是乐于从事这样的活动。那么,再回到游戏的概念,玩家是乐于什么呢?乐于"玩游戏"呗。那我们把概念代入进去,这就是说, 玩家是乐于克服那种非必要的困难 。
游戏的第一种内在价值,正寓居于这种"难"。
为什么游戏中"难度"如此重要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老生常谈:"当不知道如何选择时,就选择难的那条路"。这话颇有点心灵鸡汤的意思,但也暗含了很合理的价值判断:"难和价值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我们想到某种成就,往往意味着在某个领域中完成了一些事,而其价值的高低,通常离不开主体和所在领域共同造成的难易程度。简单点说,我们不会说一个普通人自己系鞋带是什么成就,但如果是一个非常幼年的孩子或者身体有残障的人,这也完全可以成为一项成就。运营一家公司是比做成一笔生意更大的成就,一级通关也比正常通关游戏更令人赞叹。也就是说,判断价值的高低,和是否涉及复杂度、身体挑战,或需要多少技巧、心智,有着密切的关联。
就游戏来说,从概念上看,游戏显然天然就已排除了最简单的方式,而选择了较难的方式(效率较低、风险较高)。人们接受规则,仅仅是为了让游戏得以进行。换句话说,也就意味着,人们必须趋向于让达成目标变得更困难。所以, ** **"
玩游戏"的活动,必然成为人对额外困难的一种追求。而且可以是纯粹的追求额外困难。****这就连接上了一个很普遍的观点:如果某些特性为事物赋予了价值,那么对特性的追求就成了具有价值的事。例如,如果他人的幸福是好的,那么渴望与追求他人的幸福,并且因他人幸福而愉悦,也就有了价值
这就十分类似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仁"。或者,如果真理是好的,那么追求真理、因真理而快乐,就是好事。同样的,前游戏目标和建构规则,两者给了"游戏之玩"一个价值基础,也就是困难度;业余形式的游戏态度,给游戏带来一个相关的价值基础 ----对非必要困难的追求。
游戏中天然蕴含了 "困难的价值",同时也包含着"对有价值事物的追求"(此种有价值事物在游戏活动中即是"克服困难")。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是分离的、可以独立存在的。人经常会克服困难,但却并非出自对此种价值的追求。反之,人也会经常追求有价值的事物,但此种价值不一定是"克服困难"的价值。 而游戏用特殊的方式,把两者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
当然,我要再次强调,这种价值是仅仅就"游戏之玩"来说的。就像房子的价值在于"能住"一样。游戏当然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价值,但这是基于概念的、最底层的价值。
从这儿出发,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是不是意味着"越难的游戏就越好"?但别忘了,"武断的线"(规则)画的不好,使游戏过于困难,依然有让游戏变得糟糕、甚至使游戏不成立的危险。或许"难"不能让一个游戏天然就好,但好游戏,确实必须具备"合理的难度"。也就是说,一个游戏由于其概念天然如此,已经禁止了最有效率、最简单的方法,但是,一个"好的"游戏,不仅仅是通过规则增加了难度,还要至少在"融贯的意义上"具备适当的难度,或者说所谓的"客观有难度"。剪刀石头布当然已经增加了获胜的难度(只能三选一,而且不能等别人出完再出),但这并不是一个太有挑战的好游戏。至少,我从没见过哪两个人"为游戏而游戏"的玩了三个小时石头剪刀布。不同游戏风格差异很大,但如果用同一个游戏举例,就不难理解这一层意思。《只狼》二周目显然没有一周目好玩;面对强大的BOSS,看过攻略也显然不如自己观察、摸索、应对来得好玩。大多数游戏,开了修改器就会变得无聊,恰恰是因为难度这个核心要素涣散了。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游戏的难度",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A游戏比B游戏难"。而是非常个殊的"活动的难度",也就是说,这个难度是主体和所玩的游戏共同造就的。或者,不太严谨的说,游戏到底有多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玩家是否基于自己的能力,有相当的、合理的"困难感"。如果一个智力、反应速度等等各种方面都非常出色的玩家,玩任何游戏都觉得"十分简单",那或许,他还真的应该放弃游戏,去做点别的
因为这样一来,游戏对他来说,确实就没什么"游戏之玩"的价值了。这有点像克尔凯廓尔在《非此即彼》中写的,"我是彻底适合这一职位的人……(那么我会)辞去职务而在一个巡回演出的剧团里申请一个位子。我这样做是出于这个原因:在这方面我什么才能都没有,因而也有就一切让我去赢得。"
而事实中的大多数情况呢,玩家会修改规则来让游戏具有合适的难度,因为这不是一个摆在那的物品,而是人进行的一种活动。我们之前也列举了很多修改规则使一个游戏变成另一个游戏的例子。当一个新玩家接触游戏,我们会允许规则稍微放宽。而老玩家通常会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困难。围棋中"让子"行为其实就兼具了这两点,其目的正是让游戏更有趣且更能锻炼棋艺。而电子游戏的高手玩家,也经常在游戏里为自己设定额外的限制,来保持这种困难的"游戏之玩",比如速通玩家、一级通关挑战、无伤挑战的玩家,等等。这样的玩家值得我们敬佩,正是因为他们始终追求的,就是游戏最本质的价值。(说的就是你们,喂狗组!)
那么,想要做
现代电子游戏批判
就有很多明显的路径了。我就稍微提两种吧。
一个是,很多游戏吸引玩家的手段,从令其自愿克服困难,转变为仅靠行为心理学式的奖惩机制驱动人玩下去。 很多游戏并不 "制造相当的困难并期待玩家自愿去克服",而是"主动降低难度,并不断在游戏中添加让玩家得到'获得感'的要素"。说的形象一点,有的游戏是每十步放一道栅栏,期待玩家做跨栏跑;而有的游戏,是在地上每十步放一粒花生米,让大象循着花生米向前走。当然,奖励要素在现代电子游戏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两种路径其实也并没有我比喻中差的这么多,其区别仅仅是从事游戏活动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或许说成这样更合适一点:你是在沿路狂捡花生米,还是披荆斩棘的好顿折腾,才终于捡到一粒儿花生米?后者的"游戏之玩",是明显更具价值的。
(如果这个比喻还不够明白,想想《只狼》里面的情景,你在刀光剑影之间穿梭,杀死了几个难缠的敌人,终于得到了...一颗"月隐糖"。这就是披荆斩棘才获得一粒儿花生米。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抱着吐槽的心态说,这设计的也太傻缺了。但现在我想说,这在游戏的概念与价值上,恰恰是非常好的。当然,如果某个游戏本质的玩法就是收集,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玩的收集卡片的游戏,那又另当别论。单纯的"收集活动"并不成为一项游戏,"在规则下收集"才是。)
当然,一说捡花生米,有人可能会和"装备驱动"之类的游戏类型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 只要刷的过程依然具有相当的难度就可以了。暗黑3就是典型的装备驱动游戏。但大秘冲高层可一点都不简单,在这个意义上,我会说"暗黑3冲高层"是相当不错的游戏。但反过来,刷悬赏箱子和小秘可能就没那么好了(除非我们刻意把它当成一种竞速游戏去玩)。
另外一个,就是游戏中的氪金要素:pay to win。如果仅从概念上说,这似乎没什么问题,毕竟氪金获得道具,也是写在建构规则内的,算是规则允许的方法之一。但是,就如同我们刚才提到的,我们这里所说的难,指的是是否涉及复杂度、身体挑战,或需要多少技巧、心智。而pay to win模式,把这种身心挑战变成了货币挑战。这就大大破坏了游戏- 游戏者这个范畴的自身完备性。有更多金钱,就可以获得更大优势,这在普遍意义上当然的,但在游戏中不是:因为获得此种优势的方法并不是紧密依附于游戏本身的。这种模式使游戏技巧的比拼变成游戏活动外的比拼。如果出于商业的目的,不得不加入氪金要素,那么,就必须符合"即便您pay了,此种方法也不能相对其他方法具有明显优势"这一原则,即便纯粹单人进行的游戏也是如此。不论是否氪金,规则限制方法所造成的难度,也就是"画下的那条线",位置应该是"几乎"不变的。这一点我也不必说的太多,想想象棋吧,要是花点钱就能开场多两个"车",那是幅什么光景。而单人游戏中,如果不想游戏变得糟糕,那么至少应该像第三期提到的"王老爵士"那样:即便他买了最好的登山装备,登山依然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氪金带给他的是直升飞机,那么显然这个游戏就极度糟糕了。
所以我们说,最有价值的游戏活动,往往 " 具备相当的难度",又让人 " 自愿去克服"。
"过程"中的价值
让我们再次回到游戏的概念,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前游戏目标"往往其实是非常无关紧要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事情,例如,我们不会觉得"位于山顶"并没有什么值得赞赏的,但"徒手攀登到山顶"却会让人觉得,这是挺有价值的事情。这其实展现出了游戏的第二种价值特征,那就是,游戏体现了一种 " 过程价值"。
如同概念中描述的,游戏这项活动具有"必备的困难度",也必定会指向某种目标。但是这个活动的价值几乎不是来自于"目标的特性",而是依赖于达成目标的过程。有一个农民不靠机器仅靠双手来耕种,耕种本身就具备一种价值,但显然,他采取了更难的方法,让活动获得了额外的价值。但如果目标本身是好的,那么追求过程的重要性往往就被忽略了。一旦成功,这个活动就会被赋予工具性价值,被视为达成"好目标"的手段。他劳动得到了粮食,这件事的重要性,往往会让我们忽略了过程(甚至会有人觉得,是不是傻,有机器不用非得用手)。但游戏不是这样。正因为"前游戏目标"不具有任何价值,其过程的价值才凸显出来。置身山顶本身没有多重要,因此爬山的价值只能从爬山的过程中彰显。也就是说,目标的特定品质与活动的价值没有关系,游戏的目标是过程的一部分,是旅程而非终点。因此,相对于古典价值观,游戏非常清晰的展现了一种现代价值观:以过程价值为核心。就如同,最终是否得到真理,不如追求真理的过程重要。
这也在某种意义上带了点加缪味。比如,我挖一条沟为了挣钱,这是纯粹工具性的,但要是我每次拿到钱,工头都当着我的面把沟又填上了,那我多半也有点承受不来。也就是说,虽然我并不太关心挖这个沟到底有什么用,但总归要朦朦胧胧的觉得它有点用,不然也不会有人愿意花钱雇我来挖。西西弗斯的苦役其实具有某种相似性,古典意义上,这个活动所达到的目的全无意义,所以这种循环往复对他是种折磨。但如同加缪所写的,上期我们也提到过,"西西弗斯全部无声的快乐就来自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 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充实 。"游戏也是这样,正是前游戏目标的无价值,才让人全身心投入游戏,把克服不必要困难的价值凸显出来。
只是,对于现代电子游戏,希望我们真的因推动巨石(纯粹的游戏过程)而喜悦,而不是非得每次经过山顶,神就要提示一句:"恭喜你,又升了一级哦。"
让人有些沉重的转折
所以说,"玩游戏"这一活动蕴含了上述两种价值,就 ** 理应** 可以让人更清晰的认识到"克服困难的价值"和"过程价值"。但真的如此吗?接下来我们就要面对两个非常实在的问题:
第一,既然游戏的价值核心在于"克服困难",为什么不去克服生活中更实际的困难,而要玩游戏呢?这两者当然都很重要,甚至我们通常会认为生活中实际的困难更应该努力去克服。这是没问题的。不过要注意,这首先是一个逻辑问题。做出如此设问的前提,是假设人"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同时逃避了生活中的困难",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必然如此。
但没关系,我们就聊聊"确实如此"的情况吧。很多人会选择克服游戏中的困难,同时逃避生活中更实在的困难。这一点我作为老师,是有些实际体验的。很多学生确实很爱玩游戏,同时逃避着学习中的困难。这当然是糟糕的。而其原因,正是在如今普遍的认知中(至少学生和家长都普遍如此认为),学习其实是一项工具性活动,学习是否有价值,在于最后"是否能得到高分"、"是否能考上更好的学校"等等。如果一个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价值",也就是没认识到"克服这种学习中的困难本身就是有价值的",而且也觉得这种"得到高分"的目的,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基于家境非常好之类的原因),那么学习这件事,对他来说就毫无必要性了。而同时,玩游戏不需要进一步"目的价值"的判断,只需要喜欢玩就行了。游戏又往往正面反馈非常及时,让人容易喜欢。
所以,我们要当心一种"理所当然"的逻辑错误。 游戏确实蕴含了纯粹的过程价值和困难价值,但玩游戏的人却并不见得能通过这种活动认识到这些价值的重要性 。问题在于,要让他们认清学习或者生活中尝试克服困难的过程价值,就要让他们明白此种价值的重要性---- 而禁止他们玩游戏,与此种认识其实毫无关系。倒不如说,我们反倒要让他们学会用对待游戏的态度去对待学习:最终的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在于努力求真的过程。就好像,下棋的输赢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在于充分发挥智力的下了一盘棋。
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前些天跟同学吃饭的时候,他就提了个相当有意思的事情。他说有一天,他和儿子玩飞行棋之类的东西,儿子输了,就特不高兴的哭起来了。于是这就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他用了"挫折教育"这个词,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这件事讲讲道理,让他儿子明白,做一件事情,并不是非得成功了才叫有价值,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坦然的接受失败
只要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就好。延伸来说,游戏中的失败对人的生存确实是"低风险"的,而孩子在这种代价较低的失败中,能建立起对"过程价值"的初步认识。也就为更大、更实际的挫折做好了准备。当然,由于实际的失败更"疼",要秉持相同的态度,也是存在困难的,但至少,游戏为这种态度的移置提供了坚实的第一步。
或者,我可以把话说得再漂亮一点。我愿让人们拥有怎样一种如我一样的人生理想?答案是浮士德式的," 永恒追求,即便永远失败。 "
接下来就是第二个问题,实际情况的吊诡之处在于:我们在实际活动中往往忽略了过程价值,甚至在游戏活动中,都越来越极度严肃的强调"输赢的价值"。这对于职业玩家或许是对的,就像徐志雷(一个著名的DOTA选手)说的,"没成绩,连呼吸都是错的"。但普通玩家,也往往呈现这种趋势。这也不用我举什么例子,很多组队竞技的游戏中,队友稍有失误就口吐芬芳,这实在是太过普遍的现象。是的,事情的严重之处在于,由于游戏只是所谓"无足轻重的消遣",游戏所体现出的纯粹过程价值,往往并没有引发人们对此种价值的感悟。游戏中的价值判断,反而由于工具性活动中人们形成的价值判断体系,受到了牵累。"为……争光"、"天梯排名"等等的,让游戏变得越来越严肃、越来越带着强烈的"目的性"。这或许无损于游戏之"难"的价值,但的确在"过程价值"这个意义上,让游戏有点背离作为游戏的价值了。
所以,强调游戏价值的一种重要性在于,要让人们认识到并逐渐形成一种"自成目的的"、基于"纯粹的克服困难的过程"的价值判断,这甚至不是光靠玩游戏就能做到的,是基于游戏的"说理"才能达到的。
而基于游戏说理,来彰显"过程价值"的重要性,的确是很有优势的。小王考试成绩比小刘差了很多,王老爵士就会安慰小王说,没关系,咱们努力了就好。但偏偏考试成绩就是明晃晃的摆在那,而这个结果也是连带着价值判断的
人们会觉得,成绩好,就是在学习这事儿上体现了更高的价值。"得到好成绩"在很多工具性的意义上,比如能去更好的学校,也确实是很重要的。所以小王总归觉得,自己努力学习,没有小刘努力学习来得那么有价值。而游戏中,这个明晃晃的"目的价值"是不存在的,前游戏目标本身,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或许你会说, "输和赢"本身就带有价值区分,但这是因为我们过度的把"目的价值"带入了游戏中。小王和小刘各自代替自己的班级参加赛跑,小王输了,但大家普遍会觉得,输赢其实没那么重要,运动员努力拼搏了,就都是好样的。或者,当我们玩DOTA的时候,酣畅淋漓、充分发挥了体力和智力的打了一场情势焦灼"好局",那么不论输家赢家,都会诚心实意的送给对手一句"good game"。而这正是游戏过程价值的体现:谁家基地爆炸,根本就是无关紧要的,重点在于,我们经历了一场如此精彩的对抗。正因如此,我才说,游戏中目的价值的缺失,恰恰使过程价值能够充分展现。
尾声
综合起来,上文中描述了 游戏活动的三种价值特征:游戏的自成目的性、追求克服困难的价值和 "目标无价值"突显出的过程价值。
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尝试,至于这种尝试是否成功,就留给大家判断吧。或许,认真的思考何为游戏、何为游戏真正的价值,于游戏的发展以及人们如何看待游戏,都是相当重要的。而这种重要性,不仅关乎"为游戏正名",更关乎形成一种非目的性的、关于克服困难的过程价值判断。不得不说,这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那么,我对游戏价值的阐述就到这里吧,这个系列的文章也就到此结束了。或许气氛有点沉重,就让我们用一个轻松的结尾作为结束吧:
走,上我们家自愿克服非必要障碍去啊!
系列结束后的一点题外话:
这个东西的定位,或者说想要做的事情呢,就是做点"中学生和普通人也能听懂的哲学讨论"。
我自己从事教育行业,觉得我们现在普遍会教很多"是什么",但关于"为什么"和"到底是不是"的这种争论过程是比较少的。我也不想把内容做的太小品,所以选择了类似电台的形式,可以比较大段的,把逻辑推证、辩论和交锋的这个过程展现出来,当然也会加一些我自己琢磨的东西。
第一个主题到这儿就结束了,我也算是选了一个自己比较喜欢,也比较擅长的点作为开始。当然,肯定也因为,觉得这对于"游戏"是个不错的理论尝试。至于后面的话题,目前比较想聊的是"自由意志问题"、"存在主义"和"到底什么是知识"之类的吧,如果大家有什么特别想一起琢磨的问题,也可以留言给我。话题之间会隔比较长的时间,多思考、准备一下。
如果感兴趣的话呢,可以关注一下我的B站账号:传火老猎人
(当然也都会尝试投稿到机核来)
好,那我们就,下一个主题再见吧。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