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脑:如何才能真正说服他人?
我们对真实的世界一无所知,眼前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我们大脑“虚构”的。
就在刚才,我失手打碎了古董——吓醒了——醒来一瞬间,我听到隔壁打破了玻璃的声音。
就在这短短0.5秒,从梦境到现实的交界处,我体验了意识最反直觉的一面:大脑捕捉到声音、唤醒情绪,最后才被我“意识”到——有人打破玻璃。
哪里反直觉了?
我们一直认为,是先“看”到“听”到了某事,然后大脑才唤起情绪、进行回应。
事实恰好相反,是大脑先捕捉到零散的画面、声音、 激起情绪 ,约25毫秒后,你才“看到”完整的画面,进而有意识的作出反应。
若非刚才的一场梦,我们平时很难直观体验到,感官与意识,谁先谁后。
这25毫秒的先后之差,有何可说的?
这电光火石的差距,颠覆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对真实的世界一无所知, 眼前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我们大脑“虚构” 的。
我们经常开玩笑的说,脑补脑补,但脑补,才是事实。
一、进化压力使我们的大脑爱编故事
听上去匪夷所思?我稍微阐述的具体点吧:首先需明确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的意识——无法触及感官收到的“一线”信息。
以视觉为例,表面上,眼睛似乎给我们传递实时高分辨率图像,但视神经真正传递给大脑的,却只不过是一系列视觉区兴趣点的轮廓和提示。
图:视神经过滤后传递到大脑的低数据率的7个“影像”
为什么演化要把人脑“设计”的这么古怪,让人类只能活在意识虚构的世界,永远无法触及物理世界的真相?
原因很简单,演化特别讲究“经济”,作为自然界进化的巅峰之作——人脑,当然追求“最少的能量办最多的事”:由于我们感官同一时刻接收到的信息量(视音频、触觉味嗅觉等等)太大,这些信息同时涌向大脑神经中枢,如果我们大脑固执的要对所有信息进行处理,就好比你拿充电宝驱动特斯拉,还未启动就得歇菜。
那么大脑如何才能既准确获得外界“事实”又能尽量少的处理信息?很简单,信息过滤与数据提炼。
以企业管理做个类比,就很容易理解:大脑意识就像是大集团的老板,意识让你“看“到的世界,就好比老板对该集团概况的了解。比如:马云,怎么管理阿里这么大一片摊子?
很简单,分层授权。
集团公司真正跟外界发生互动的 物理事实 ,比如,你在淘宝上买了假货,在蚂蚁森林收了多少绿色能量,马云可不管(想管也不够精力),他只管各子公司所汇总的信息(这些并非事实,仅是汇总数据),筛选他认为重要的(意识就是这么主观),进而呈现集团的概况(马云眼中的视野),最后再做决策。
大脑同样如此运作,我们各个感官中枢,声视觉、嗅味触觉,按照自己的节奏,实时将一线信息(这些我们“看”不到)汇总后传递给上层感觉神经元组,大脑意识以平均每秒40次的速度,汇总所有感官上报的信息,再将它们 整合 , 串成连续完整的声色画面 (解读),最后呈现出我们的“所见所闻”。
这就是为何,我们自有意识起, 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大脑意识的虚构 !
(*虚构的内容由你的知识、偏好、感官接收到的碎片信息编织而成)
初生的婴儿大约能感知到感官前线“怪异”的物理画面,可惜那时候我们还没完整意识,无法记住那是什么体验。
但我们仍能还原,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时候,大脑大概是怎么运作的:
首先,感官向你的意识上报:眼球轮廓、手脚轮廓、振动的音波、特殊的气味、你眼球瞳孔、肌肉收缩、脉搏变化、蓝色红色金色……没错,这听上去挺惊悚的,所幸,你大脑也是这么认为。
于是,大脑负责协同整合的区域,将所有这些碎片的感官信息东拼西凑,就像女娲造人,嘭!
哆啦A梦呈现在你意识图像中。
这很棒,除了一点——它不是真实的,是你大脑神经元激活之后的“呈现”,是“意识”替你做出的解读。
无论你用多少倍数的透视显微镜去查看,你大脑还是你大脑,一团类豆腐花粘稠物,里面一片黑暗,散射着生物电流,并没有任何一丝,你所熟悉世界的表象音色。
这就是大脑意识的真相:感官与外界交互,思维(意识)将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过滤、汇总并作出解释,更确切的说,是 编织故事 。
我们可以从神经性疾病患者身上看到大脑意识是怎么编织故事的。
有种称为科塔综合征的疾病,患者的情绪中心跟感官断裂了,这些人对世界的一切感知都跟我们一样,唯一区别是,任何事情都不能激起他们一丝 情感 波澜。
试想下,思维意识收到一切感官信息却没有相应的情感信息,该作何解释?
比如,看到一只狗凶狠朝你扑来,无动于衷;被狗咬了一口,会感到痛,但不感到恐惧或愤怒……
为了应付这一矛盾,大脑便得出一个 符合逻辑 却荒谬至极的结论:此人已死。
而科塔综合征病患真的是这么想的,他坚信自己死了,甚至宣称闻到了腐肉的味道。
这正是意识的本质,它是个狂热的逻辑爱好者,无时无刻不在用逻辑替我们的感官、情绪做出理性解释,编织故事。
意识恰恰是理性的代言词,它用逻辑语言发声。
二、“以理服人”为什么行不通?
大脑意识的这个发现,颠覆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比如:
- 认知方面,我们认为一些人没有逻辑,这是错的,逻辑是人类的共性,就连科塔综合征患者的逻辑都没有问题,一些人表面上“没逻辑”,其实是见识不足所致;
- 决策方面,理性也不太可靠,它存在的初衷是为感性服务。比如女朋友因生理原因来情绪,你这时就会“做什么也不对”,因为她的意识正紧急搜罗周边让她产生情绪的根源,而你的行为,似乎是 唯一解释 ;
- 记忆学习方面,以“故事”形式组织的信息更容易记住;
- ……
上述任意一点详述展开,都是独立的专题。
咱不求多,今天,我想把上述思想串起来,探讨一个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要用,却又经常感到无可奈何的情境—— 说服 。
比如:
- 劝你爸少抽点烟、劝你妈少吃剩菜、劝长辈少买保健品;
- 让孩子少点玩手机、纠正不良习惯;
- 改变领导定下的不合理要求;
- 劝说客户购买你们的产品、服务;
- 劝亲朋好友远离传销、绿茶男女等;
- ……
上述我们都不陌生,但要真正说服他们非常难。
有些人把“权威、身份打压、经济打压”当做是成功说服而沾沾自喜,比如领导对下属、父母对孩子,殊不知,这类说服压根起不到效果,对方嘴上服软,暗地里变本加厉。
说服他人时,很多想当然有用的策略完全无效。比如:以理服人、陈述利弊——为什么明明很多“这么明显吃亏、上当受骗的事情”,对方还是固执己见?
让人难以理解。
按上述大脑意识的研究,人类不是天生的逻辑狂么?
问题恰恰出在“逻辑”上。对,没错,人类编织故事的逻辑一致,但每个人知识背景不同, 同样的逻辑、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见识 就会 编织出完全不同的故事。 比如:同样是犯了“科塔综合征疾病”,感受不到丝毫情绪。
对于(患病前)拥有神经医学知识的人,他的逻辑会告诉他,我病了!但对于缺乏相关知识的人,他的逻辑 能且只能 得出结论——哦买嘎,我死了!
我们在新闻、书籍里经常看到“文化差异引发剧烈冲突”,问题一样,哪怕是同样的利益,双边背景知识(价值观、信仰等也是知识的一种)不同,编织的故事就会风牛马不相及。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说服”他人时,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理服人”。
这就像你要求未满一岁的孩子分享玩具,拜托,他思维中还不存在“客体持久化”(即一旦玩具离开视野就好比消失),你让孩子怎么编织关于分享的故事?
同理,你跟老头老太太扯什么“亚硝酸盐激发基因突变”,这套科学故事同样打动不了他们。
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真正说服他人呢?
真相是,我们永远无法说服任何人 。
人类意识的运作模式决定了两件事:
(1)人类能且只能理解“故事” (叙事)
*科学的数理抽象概念在意识中仍是以叙事方式组织,要是你愿意,也可称之为信息结构(秩序)
(2)人类能且只能被自己编织的故事说服
即,人之为人,注定了 只有自己才能说服自己 。
原因前面分析了,大脑为了节能,其CPU运算量无法应对真实世界中海量随机的各种感官信息流。
为此,我们只能在真实与实用之间做出权衡,放弃精度,从海量信息中筛选“重要信息”放进我们的意识中,让我们“看到”。
*筛选信息的过程就是编织故事
比如,你在森林漫步,猛然发现老虎,于是,在你意识世界中,多彩斑斓的森林景致瞬间“消失”,它编织了“老虎袭击你”的故事,于是你赶紧开溜。但老虎真的打算袭击你么?它可能盯着羊,盯着牛,也许准备喝水,但意识不在乎真相。
可见, 故事才是大脑意识的语言 。
又比如:皇后死了,一年后,皇帝死了。
这样零碎的“事实性”信息,大脑意识既无法理解,更无法记忆。
看到这段信息,通常我们大脑意识默认会编织成:皇后死了,一年后,皇帝 因过度悲痛 死去。
这才是意识的语言,有因果、符合人性情感。但它未必是事实,皇帝死了,未必是悲痛致死,也可能是少了原配修理,纵欲过度。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知乎上那些最高赞的答案通常都是“跟你说个故事吧”,而那些科学解说(虽然也是“故事”,但远超越大众见识,难以引起共鸣)反倒没有市场。
所幸,这也意味着,我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说服”他人: 创造缺口,让对方去编织一个故事,让故事的剧情说服他改变态度 。
怎样创造信息缺口说服他人呢?
大体有三个步骤:
- 知己知彼 ——分析对方立场、你的说服目标,寻找两者间的 桥梁 话题,需能吸引对方兴趣(唤起情绪);
- 开场对话 ——最好是非正式场合,不要透露动机;
- 叙事转向 ——推动剧情,说服目标。
我解说下几个关键点:为什么 开场话题要能唤起对方情绪 ?
因为人类意识进化的目标之一,正是梳理信息结构“安抚情绪”。而唤起情绪,能让听众进入“主动编织故事”的状态。
*情绪是神经生理反应,并非理性控制的范畴
为什么开场 不能透露动机 (欲说服对方)?
同样是因为“情绪”。一旦对方得知你想说服他,自然会产生“ 抵触情绪 ”,而他接下来的意识就会 优先搜索、编织 “反驳你的故事”。
*这就是为何“以理服人”式的说服经常失败,这会唤醒对方抵触情绪
顺带一提,西方心理咨询通常运用“共情”开场。这种方式,理论可行,但一来我们多数人未经专业的心理训练。其次,这不适合东亚这种隐晦表达情感的文化,若真的操作起来,只会显得刻意生硬,要么让人起鸡皮疙瘩,要么打草惊蛇,让对方戒备。
实际上,历史上著名的“说服”案例,恰巧便是运用了我所提议的“ 创造缺口让对方编织故事 ”的策略,这个经典我们学生时代学过——《触龙说赵太后》。
我们先一起复盘下,触龙是怎么一步步让脾气火爆的赵太后改变心意,并最终让心疼的小儿子到齐国做人质。
先看开场。群臣都“直谏”,得到的结果是“老妇必唾其面”。
这就是唤起抵触状态,有理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惹怒老娘了,老娘只想朝你吐口水。而我们的主角触龙,一上来,先关心太后身体,只口不提人质的事。
让太后放下戒备之后,触龙马上“创造故事缺口”——向太后徇私,帮自己的小儿子谋个编制内的保安岗,理由是他 偏爱小儿子 ,希望替他弄个铁饭碗。而偏爱小儿子,恰恰唤起了太后共鸣(即我提到的“唤醒情绪”),自然而然触发太后编织故事的动力——“男子汉大丈夫也偏爱少子?”
我们看在这个关键节骨眼上,触龙是如何引导太后朝着自己想要的剧情转向——“甚于妇人”(比你们妇女还严重啊)。
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觉得您爱你女儿多过儿子啊”。
请注意,这里触龙非常高明,他直到此时并未透露真实动机,而是通过太后自身的“故事”说明太后更爱女儿:
- 太后替女儿深谋远虑,理由是——太后为女儿祈福不要被赶回娘家,替燕王生儿继承王位;
- 太后不为儿子深谋远虑,理由是——历史上皇亲国戚无功劳直接继承爵位、财富,最终下场惨淡。太后置小儿子于此境况,放弃立功机会(到齐国做质子为国家搬救兵),还分封沃土给他,这不是坑子么?
我们看到触龙漂亮的将剧情进行转向,引导太后自己意识到,自己客观上害了儿子,进而触发太后去编织剩下的故事,完成整个说服过程。
我们从中能够看到,说服,最关键的是要 引导对方意识到自己“编织的故事”存在漏洞 ,剩下的,由他自身去完成整个故事的剧情。
内在精髓正是“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看到这里,相信老读者们心中应激起了一阵涟漪——说服过程不就是“学习”么?
没错,剖析至此,我们对“说服”的认知升到了更高层次——说服他人的本质正是引导他人进行学习。
这个结论,是大脑意识的运作模式、故事认知、说服、学习全部串在一起激活的产物。
这也意味着,说服他人,说白了就是“ 隐晦教育他人 ”,背后的核心能力不是通常认为的“理科思维(抽象推理)”,而是“ 文科思维 ”,创造吸引对方的故事缺口, 让他编织一个说服自己的故事 。
这可比自己编故事难的多。
为方便你找到感觉,下面,我再以职场情境为例,说明下,如何创造话题,让对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自己教育自己,从而达成我们的说服目的。
四、说服就是引导对方编个“自我教育”的故事
职场中,我们通常会遇到一种特别棘手的沟通情境—— 说服领导 。
最典型的情况是,领导下达了不合理的工作要求,比如客观上难以达成的KPI。
这类情境,该怎么说服领导呢?
我们回顾下说服( 激发对方编织故事 )的三步骤:
- 知己知彼:分析对方立场、你的说服目标,寻找第三方联系桥梁,能让对方感兴趣(唤起情绪)的话题
- 开场对话——非正式场合,不透露动机
- 叙事转向——推动剧情,说服目标
我们从触龙说赵太后就能看出,触龙事先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因此,开场前,我们也要先分析现状,知己知彼——领导定不合理的要求,初衷是为了什么?
期望员工发挥更高的工作效能。
*不排除有些是为了逼员工离职,这是另一码事了
基于此,我们先理清楚自己的说服目标——找个能接受且比“不合理KPI”更有效的激励措施。
这个替代性激励措施是——信任并授权员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紧接着,就是最需要发挥艺术想象力的环节——我们需要在这两个目标之间找到一个 桥梁 话题,而这个话题还必须能 激起你领导的情绪 (当然不是惹怒对方那种)。
找到这个桥梁话题后,我们就该进入开场对话环节了。
注意,你必须谨慎挑选说服的场合,千万别找个会议室正儿八经的聊,这样的开场不是去说服,那是在宣战——来,撕逼开始。
越是非官方越好,比如,我们可以跟领导来个“偶遇”吃饭,或下班“偶遇”,这些情境,总得聊点话才不至于尴尬吧。
聊什么才能既激发领导情绪又跟管理有关呢?
一个屡试不爽的话题就是“谈论孩子的教育”。毕竟,一个不擅长带团队的领导,同样不太会带孩子(背后激励逻辑近乎一致)。
因此,你可以这么切入话题(如果你未婚,可说亲戚的孩子):“现在的孩子真不容易,从小起就竞争激烈,我侄子6岁(“恰巧”跟你领导孩子同龄),又是练琴又是英语……对了,您孩子是不是也安排的满满的?”
你领导一听,跟他们家情况类似,起了兴致:“是啊,没办法,现代社会弱肉强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
你赶紧 对 领导观点表示 认同 :“对啊,我也这么觉得。我哥嫂后来发现,越是逼的紧,孩子进步反倒越慢,亲子关系都变得有点紧张了,头疼啊。”
如此打开信息缺口,唤起领导主动填补的欲望。
“嗯……确实,我孩子也经常嚷着不想去上课。我还在想现在的孩子叛逆期来的真快,你哥还在跟孩子较劲?”
“我嫂子特意翻了一些儿童教育的专业书籍,有个观点对改善我侄子的情况特别有用——大概是说,我们低估了孩子主观能动性的力量——那个教育家让我们借鉴企业管理的方式管理孩子。我哥嫂试着做,对我侄子还挺管用的。”
话锋一转,将教育孩子跟企业管理进行关联。
“哦?你哥嫂后来怎么管孩子?”
“他们让孩子自由选择课程,条件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把课程学完,但不再强行要求每天做多少练习。”
“结果呢?”
“挺出乎我哥嫂意外,侄子变了个人似的,进步比以前快,最重要是会更主动向老师请教。我哥还跟我说,孩子跟成年人一样, 越是信任他,他的业绩就做的越好 。以前对侄子提 硬性数据指标 ,伤着孩子感情了,觉得不被父母信任,学习自然就越没动力……”
此处故意用管理类术语来形容孩子,继续强化关联,让领导从教育孩子的故事漏洞中,意识到管理团队的漏洞。
如果你跟领导关系一般,那么谈到这个份上就够了,接下来,就等着领导 自己完成剩下的剧情 ,静待他主动改良管理方式吧。
毕竟人都不是白痴,实施“高压”政策后,下属们的不满都写在脸上呢。
最后再次强调,说服的实质,是 倒逼着对方进行一次学习 。
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有效说服的 局限 性——当对方的知识背景与你说服的目标之间差距太大,找不到“桥梁话题”,这意味着 学习成本太高 ,这就超出了“说服”的控制范畴。
尤其是对一些年事已高的长辈,说句不好听的,他的大脑神经元可能不具备“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了,这也意味着你无法完成有效说服(只能尝试其他策略)。
五、凡事有个代价
结束前,我们重新审视下,为何说服他人,要采取如此“迂回”的文科思维(调动情绪、让对方编故事),而不是直来直去的理科策略(摆数据、说道理)。
原因正是人类意识的天赋职能——降低大脑运算负担,从真实世界繁杂海量的信息中, 梳理出秩序化信息 , 编织故事 ,方便我们更简单的认知世界,更有利于生存竞争。
我们的 意识总是滞后于情感 (已得到实验证实),这便是铁证——它从环境中汇总信息、编织故事需要点时间。
同样,缤纷美丽的自然、悦耳动听的音乐、温暖安心的拥抱……所有这一切,都是大脑替你编织的美好故事。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人类永远只能囚禁在阴暗潮湿的脑颅内,活在二手信息的世界中,安静沉默,任由意识替你编织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
这是站在进化之巅的代价。
#专栏作家
李少加,公众号:少加点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进化式运营》作者,“基于用户视角的用户养成运营框架”提出者,互联网商业独立研究者、运营管理专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