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平洋吃到大西洋,黑鮪魚如何被吃到瀕臨滅絕的?
- 本文章轉載自《奧秘海洋》雙月刊〈被日本人吃上榜的美國海鮮大西洋黑鮪〉。原文出處:《海鮮的真相》ISBN 978-986-05-7436-4
- 作者:何汝諧、鄭有容。
Sashimi,跨越國際的日本飲食文化
日語為「刺身」,發音念作 Sashimi,古稱魚膾、膾或鱠,通常是將新鮮的魚介貝類切成薄片,佐以各式調味料而食用的食物統稱。其清淡並呈現食物的原始美味,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菜式之一。
目前除臺灣、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外,也流傳至歐美國家,現已是一種國際化的料理。吃淡水魚貝類所製成的生魚片有較高的機率受寄生蟲感染,例如:廣節裂頭絛蟲及中華肝吸蟲等,因此宜選擇海水魚貝類,且一定要經過低溫冷凍或其他殺菌處理,即可安心享用。
生魚片的日語為「刺身」,發音念作Sashimi,古稱魚膾、膾或鱠。圖片授權轉載自《奧秘海洋》雙月刊
我相信 20 世紀的臺灣人,大部份「攏知影」什麼是「刺身」,就是「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韓國人跟臺灣人一樣,也懂得如何享受 Sashimi,這主要是因為在 20 世紀前半葉,日本帝國曾經統治臺、韓兩地,造成兩地的人民,有機會接觸 Sashimi 文化,進而學會了那一套食道樂。
「刺身」的重點,太貴太少吃不起的黑鮪魚
Sashimi 這道典型日本料理,是以「鮪」(日語念 maguro;英文叫 Tuna)為主而備辦,但是有「沙西米王國」美譽的日本,據統計,在 90 年代,平均每年每戶家庭才消費4.8公斤的鮪魚,還不到每年海鮮總消耗量的 1/8。愛吃 Sashimi 的日本人,怎麼會吃那麼少鮪魚?理由很簡單,鮪魚太貴了,「毋法度」愛吃就吃。
現今地球上產有 3 萬多種魚,不過,其中只有 7 種是所謂的鮪魚(又稱金鎗魚或金槍魚),從 Sashimi 的觀點來衡量, 這 7 種鮪魚中,只有 2 種被認為是一級品 ,即黑鮪 ( Thunnus thynnus) 和南方藍鰭鮪 ( Thunnus maccoyii) 。前者做出來的 Sashimi,一向是日本料理屋中最受歡迎的 maguro。因此,日本人就把黑鮪叫成「ホンマグロ」(意謂「真鮪」),而把牠推銷成眾所追蹤的對象。
頂級黑鮪屬於金槍魚的一種,又稱北方藍鰭金槍魚,在臺灣俗稱黑鮪魚或「黑甕串」[註1]。圖片授權轉載自《海鮮的真相》
- [註1]:黑鮪之魚鰭呈深青色,尤以背部顏色最深,腹部則呈現銀灰色,游泳速度非常快,瞬間爆發力可高達時速 160 公里,是種在大洋洄游的魚類。黑鮪的壽命可達 30 年,體長可達 3 米以上,體重約為 400 公斤,現已是全球重要的食用魚種,更是製作生魚片的上等良材,經濟價值高。
「第一鮪」捕撈相關事項[註2]。圖文轉載自《奧秘海洋》部落格 背圖出處:pixabay 文字出處:東港區漁會
- [註2]:在臺灣東港,每年所捕獲的第一尾黑鮪,更是熱門標的,售價動輒百萬元。因為其獨特的全球商業價值,野外的黑鮪族群已減少 90%,過漁問題嚴重,目前在日本等國已開始發展箱網養殖。
黑鮪(英文俗名稱作 bluefin tuna)主產於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產於此兩大洋的黑鮪,雖然在形態上並無顯著的差別,但是此兩大族群,由於有美洲大陸的地理隔離,在遺傳上已有好幾百萬年的分隔時間,兩族群各自進行演化,並無交配及基因交流。由於基因層階上的差異,魚類學家就將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黑鮪區分成太平洋黑鮪 ( Thunnus orientalis ) 和大西洋黑鮪 ( Thunnus thynnus )。
在北太平洋西部的水域,從日本北海道南下至菲律賓的外海,曾經是太平洋黑鮪的盛產地。據記載,日本漁夫於「江戶時代」就用網、釣、鏢等漁法,捕捉往來於近岸的太平洋黑鮪。由於當時有豐富的魚群,所以漁具雖然簡陋,漁獲量還算不錯;例如北海道,它是最後被開發的日本領土,但是在那北方邊疆地帶,於 1860 年(明治維新前 8 年),僅僅在虻田場所(19 世紀的日本主要黑鮪產地之一)就捕獲 613 噸的「太平洋黑鮪」。
沿岸沒了往深海撈,自己撈不夠就從外國進口
但是,天下並無採不盡的資源,而海裡也無撈不完的魚!進入明治維新後,日本近海的鮪獲量就一年不如一年,到了 20 世紀初,太平洋黑鮪就從日本近海遁跡匿影了。幸虧明治維新帶來的洋化運動,也帶動了漁業革命,改善漁船的航程以及船上的設備。於是,漁夫乃有辦法往遠海去繼續撈捕太平洋黑鮪,以彌補失落的傳統沿岸鮪漁業。
二次大戰後,由於岸上和船上的 冷凍設備 突飛猛進,解決了漁獲物的鮮度保存問題,日本乃大舉從事發展遠洋鮪漁業,在北太平洋西部撈不夠,就往北太平洋東部去,也遠征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去開發新漁場。於是,日本在無形中就演變成全球的鮪漁業王國,曾有一時,擁有 2 千多艘大型鮪漁船,活動於全世界溫、熱帶海域,其年漁獲量經常保持在全球鮪魚產量的 1/4 左右。例如在 1993 年,全球鮪魚漁獲量是 320 萬 2 千噸,其中就有 77 萬 6 千噸是由日本漁船捕獲。
不只魚捕的多,從「鮪魚利用情況」的另一角度來考量,日本也是冠居全球!
在 1993 年,日本單一國就吃掉了 100 多萬噸的鮪魚,幾乎是全球產量的 1/3。換句話說,日本漁船,撈了 1/4 的鮪魚還不夠用,還要從外國進口鮪魚來補充日本人對 Sashimi 的要求。
黑鮪不但是最名貴的鮪魚,同時也是 7 種鮪魚中體型最大者。圖片授權轉載自《海鮮的真相》
黑鮪不但是最名貴的鮪魚,同時也是 7 種鮪魚中體型最大者,尤其是大西洋黑鮪,體長可超過 4 公尺,而體重可高達 680 公斤。在北大西洋西部外海,從西印度群島北上至紐芬蘭,是大西洋黑鮪的盛產地,尤其是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 (New England) 外海,更是得天獨厚,那兒除了盛產鱈魚外,上船出海去捉一條 250 公斤的大黑鮪,也不算稀奇。
有趣的是,在 70 年代之前,『阿督仔』並不識貨,把這種價值萬貫的巨型黑鮪,看作是鱈魚漁業的搗蛋鬼(因為黑鮪行動快,衝勁大,一進魚網就大掙亂扎而撕毀漁具),認定牠只配做家畜(貓狗)的飼料,哪裡曉得在 1974 年時,這條搗蛋鬼卻搖身一變,成為眾所追尋的「金錢魚」。事出該年有位好奇的『阿督仔』,把一尾在新英格蘭外海捕獲的巨型大西洋黑鮪,用乾冰包裝,空運到日本東京去『探市』,果然一鏢即中,以 14,920 元美金成交。這一下也激起了東京的「筑地中央魚市場」魚商們的大興奮,紛紛遣送特派員到美國新英格蘭來搶購 「jumbo maguro」(日商給大西洋黑鮪的外號)。如此這般,大西洋黑鮪的身價瞬間高漲萬倍,從無人問津的貓仔、狗仔飼料,轉變成一尾可售 24,000 美金的一級鮪。
急速冷凍技術與鮪魚肚的關係
另一件很有趣的「大意外」,享受「沙西米」的人,都知道蓄積脂肪的鮪魚腹部,是最昂貴的 Sashimi,日本人給它取個特別稱呼叫「トロ」(念 toro)。
黑鮪魚的上、中、下腹統稱為大腹 (toro),其中又以介於胸鰭與腹鰭間的上(前)腹部為為最上品[註3]。圖片授權轉載自《海鮮的真相》
- [註3]:上腹因其魚肉脂質油花分佈均勻、色澤粉紅、柔軟滑嫩、入口即化並富含DHA、EPA等營養成份,為老饕的最愛。買家買到黑鮪魚後,會依部位分解,再轉賣給其餘客戶。
但是,在 70 年代之前,連日本人也不曉得什麼是 toro,就是光顧散落於坊間的「魚屋」,也看不到有人家賣 toro。那麼 toro 到哪兒去了?被漁民切除丟掉了!
在二次大戰前的日本,由於缺乏急速冷凍鮪魚的技術,無法保持含有高脂魚肉的鮮度,魚商們一有鮪魚入手,就馬上把容易散發不良味道的高脂腹部切開扔掉,以免影響整條魚的轉售價錢。但是,戰後當日本遭遇全面食物缺乏恐慌時,麥克阿瑟將軍的幕僚(駐日管理的盟軍)就鼓吹人民吃富有養份的鮪魚腹部,這麼一來,日本人才開始吃它。不過並不很流行,直到 70 年代,當急速冷凍技術普遍發展而改善高脂魚肉的「氣味」後,toro 才有機會顯身問世。
大西洋黑鮪的含脂量恰好又普遍偏高,於是,時勢造英雄,於 70 年代搭飛機過海來的新英格蘭「jumbo maguro」,就趁勢大受日本人的歡迎而高登上榜。東京築地中央魚市場,是舉世聞名的鮪魚拍賣場,它操縱著全球的鮪魚市價。據記載,該魚市場於 1992 年,曾經拍賣出 1 尾 325 公斤的鮮黑鮪,其成交價:美金 69,273.3 元」可跌破我的眼鏡!等於 1 公斤要美金 213.14 元!(當年在該魚市場的平均成交價-鮮黑鮪:美金 51.98 元/公斤,冷凍黑鮪:美金 46.58 元/公斤。)
有這麼好的市價,當然美國新英格蘭的漁夫就拼命捉「jumbo maguro」,讓來自日本的魚商空運至東京拍賣。如此這般,美日之間就增加了一項貿易品,雙方攏滿足,日本人有機會吃一級品的 Sashimi,而美國人有機會賺回日本人出口汽車所賺去的錢。
魚市常見的生魚片。圖片授權轉載自《海鮮的真相》
二十年內,被吃掉了九成的大西洋黑鮪
魚類專家的研究顯示,大西洋黑鮪,大約在 6-7 歲時成熟,產卵場是在墨西哥灣東部佛羅里達海峽的附近海域。牠們的生長速度相當驚人,一歲幼魚體重才 3 公斤半,3 歲時就可長至 25 公斤,而成熟時可高達百公斤了。大西洋黑鮪都在亞熱帶海域過冬,然後於春末或夏初往北洄游,到了秋天就往南游而返回原來過冬的海域。
黑鮪也是眾魚之中的游水健將,經常以時速 15 公里的速度洄游於海中,必要時還能夠以時速 90 公里的速度追趕獵物。因此,黑鮪是可以橫渡大洋的萬國性魚類,並非單一國家可予以控制的海產資源。是故,因應需要,大西洋週邊的國家,就成立了「國際大西洋鮪保護協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 簡稱 ICCAT) 以管制大西洋境內的鮪魚漁業。
日本雖然不是大西洋週邊的國家,卻也加入了ICCAT,為什麼呢?因為日本的鮪漁船,經常以非洲西岸和南美東岸為基地,捕捉大西洋鮪魚。
日本的鮪漁船,經常以非洲西岸和南美東岸為基地,捕捉大西洋鮪魚。圖片授權轉載自《海鮮的真相》
有人擔心,巨型大西洋黑鮪會從美國東海岸外海遁跡匿影。這並不是杞人憂天的無稽之談!根據鮪魚專家的估計,在 70 年代之前,每年大約有 30 萬尾左右的巨型黑鮪洄游於美國東岸外海。但是,到了 90 年代,據國際鮪護會的估計,只剩下 3 萬多尾。「經濟動物」真可怕,於區區 20 年內,就吃掉了 9 成的「jumbo maguro」,怎麼不令人擔心!?
參考文獻
- Helfman, G., B. B. Collette, D. E. Facey & B. W. Bowen. (2009). The Diversity of Fishes: Biology, Evolution, and Ecology, 2nd Edition.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736pp.
- Ooker, J. R., M. R. Alvaradobremer, B. A. Block, H. Dewar, G. De Metrio, A. Corriero, R. T. Kraus, E. D. Prince, E. Rodr, I.-M. In & D. H. Secor. (2007). Life history and stock structure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Thunnus thynnus). Reviews in Fisheries Science, 15: 265-310.
- USA Today. (2013). A bluefin tuna sells for record $1.76M in Tokyo. January 4, 2013.
本文摘自《海鮮的真相》,2018 年 11 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出版
泛.生活:大人放暑假
小時候等著放暑假,長大只能期待颱風假 ……工作太苦悶,除了滑手機看電視劇,泛科學院為重視新知的你,精選結合知識與生活的實體及線上課程。
「 泛.生活」新館別隆重推出,收納所有新奇好玩的生活知識課程,用知識調劑身心,建立新的 泛.生活 Style!
The post 從太平洋吃到大西洋,黑鮪魚如何被吃到瀕臨滅絕的?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