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考試准用計算機,明日台灣呢?
- 作者 / 單維彰
國立中央大學師資培育中心與數學系合聘副教授
y編按:108 數學領綱中很重要的革新項目之一便是將「計算機」這個「微小而又謙卑的工具」,引入國中及高中階段的數學教育中;而在考試的部分,也研擬能「准用計算機」,此話題引起了討論,甚至有人認為此舉太過「理想主義」。
香港的大考制度和台灣不同,在他們的數學考科中,已經能准用計算機;實際上的使用方式為何呢?推動者又怎麼看這樣的轉變?讓我們一起來從今日的香港考制,來看看明日台灣。
在這段日子裡,我們特別關心香港同胞;七月也是臺灣的傳統「考季」,而此時國內聚焦的教育議題之一,正是今年 8 月的數學新課程開始使用計算機之後,將來的數學學測與分科測驗,是否也該准用計算機?
我們就一起從這篇文章開始,來看看香港的數學大考如何使用計算機吧。
source:Wikimedia
香港的大考長什麼樣子呢?
香港以前的教育制度大致與英國相仿,採用英國版的標準化測驗作為中學畢業的學科能力評量。成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之後,教育事務屬於港人自治的範圍,其學制逐漸從英國規格轉換為 6-3-3-4 制*,使得香港的學制與其周圍鄰國一致,包括臺灣、中國、日本和韓國。
- 編按:即是小學 6 年、國中 3 年、高中 3 年、大學 4 年的學制。
相當於我國高中畢業生參加的學測與指定科目考試,在香港稱為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DSE: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而泛稱「劍橋考試」的各級標準化評量,也改由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 簡稱 EAA)主辦;EAA 相當於我國的大考中心,它們都是財務獨立的法人機構,不過實務上仍有諸多不同之處。比如說考試費用計算方式:以相當於學測的數學考科為例,香港的應屆畢業生,由學校團報的報名費是 448 元港幣,直接兌換約為 1800 元台幣;而臺灣的報名費僅為 200 元。考試的時間也有所不同,香港的考試時間是 210 分鐘,臺灣只考 100 分鐘。
而考試又考些什麼呢?香港文憑試提供四個核心科目:國文、英文、數學(必)、通識教育,它們的角色相當於我國的學測。此外,文憑試提供高達 24 個選考科目(其實不只如此,但是詳情不及備載),包括兩個數學選考科目:數學(一)和數學(二)。因為整個考季長達一個月,各門考科不相衝堂,所以各方學霸盡可挑戰大滿貫。可是,香港社會已經脫離了考試崇拜的幼稚期,以 2018 年的 5 萬 5 千多名考生為例,70% 的考生選考二科,16% 選考三科,8% 僅選考一科。
選考科目之中,考生最多的前五名是:生物(14500 人)、化學(14000 人)、經濟(14000 人)、物理(12000 人)、地理(10000 人)。想請讀者特別注意的是:香港還存在像是「經濟學」之類的選考科目,而且相當熱門,反觀我國甚至連這一門選修課程都沒有。而選考數學(一)和數學(二)的人則並不多,依序擁有 2900 名和 5200 名考生。
筆者特別想要指出:香港文憑試的「通識教育」考科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評量設計,非常值得我們注意。但是本文專注於數學,在此先忍住不發,或許未來有機會再跟各位聊聊。
數學考科如何准用計算機?
香港考評局出版一份〈准用計算機型號名單〉文件,列出十三種品牌將近四百種機型,每一種都會在機殼上顯示 HKEAA APPROVED 標誌。在香港的書局裡,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個專區,陳列合格的計算機商品。香港文憑試的三種數學考科,全都准用計算機。而攜帶合適的計算機應考,是學生自己的責任。
有 HKEAA APPROVED 標誌的計算機。source:Wikimedia
數學(必)分成兩段考試,卷一考 135 分鐘,占 65 分,全是需書寫過程的非選題;卷二考 75 分鐘,占 35 分,全是單選題。選考的數學(一)和數學(二)各考 150 分鐘,全是需書寫過程的非選題;其中數學(一)的試卷提供正規分布表,數學(二)的試卷提供三角公式(如下圖)。
所謂「准用計算機」的概念是,學生只要認為有需要,就可以用。有些概念性的問題,計算機應該是幫不上忙的,讓我們從 2018 年的「數學(必)一」試卷來一起感受一下。例如:
1.化簡 \begin{equation}\frac{xy^7}{({x^{-2} + y^3})^4}\end{equation} 並以正指數表示答案。(2018試卷一2)
2.將 265.473 捨入至二位有效數字。(2018試卷一3(a))
有些試題需要基礎的計算能力,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而決定是否適合使用計算機,例如:
3.某物的標價較其成本高 30%,已知以其標價六折售出虧損 88 元,求該物之標價。(2018試卷一7)
4.參閱下圖,已知全距為 43、四分位距為 21,求 a 、 b ;這是題組的第 1 小題。
第 2 小題接著問:若上圖為 X 組文員的年齡分布,另有 Y 組五名文員,其中三名均為 38 歲,且 Y 組年齡的全距為 20。如果將 X 和 Y 合併為一組,公司經理宣稱新組的年齡全距必與 X 組的年齡全距相同。你是否同意?試解釋你的答案。(2018試卷一10)
大多數的讀者大概都能心算或筆算以上題目所牽涉的計算。香港與台灣的差異在於,我們要求全體學生必須具備前述計算能力,而且必須自己算,但是他們容許學生選擇較有效率的作法。
就筆者觀察後的意見而言,香港的數學(必)試題沒有使用計算機即可直接得到答案的題目,也很少非要使用計算機否則無法算出答案的題目。就 2018 年數學(必)試卷一的 19 道試題而言,僅有以下這一題,筆者自認無法筆算,非得拿起計算機不可:
5. 某等比數列的第 3 項及第 4 項分別為 720 及 864。(a) 求第 1 項;(b) 求 n 的最大值使得第 n+1 項與第 2n+1 項之和小於 5×1014。(2018試卷一16)
以上雖然僅就 2018 年的數學(必)試卷一舉例,但是筆者觀察試卷二以及選考的數學(一)和數學(二),所得的結論是一樣的:有些觀念性的題目,有沒有計算機的差異不大;大多數的題目,僅需基礎的計算能力,部分學生使用計算機可能會提高其作答效率,但客觀而言並非必需。只有很少量的題目,看來必須使用計算機。
由於試卷上有「標準答案」的需求,所以也會特別註明關於概數的約定語言。例如,數學(必)試卷聲明:「除特別指明外,數值答案須用真確值,或準確至三位有效數字的近似值表示」,數學(一)和數學(二)也有同樣的聲明,只是將近似值改為「四位有效數字」。
當計算機成為學生的好夥伴
將計算機列為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為的是要讓學生有機會藉由工具的協助來理解數學,進而培養對於數學的正向態度,也使得學生有機會「探究」數學。由於數學大多是抽象概念,不同於自然領域通常有實際的觀察對象,在數學教育中引進計算機,也能使得續學課在某種程度上也有機會從事觀察、實驗與探究。
長久以來在台灣,「不準使用科技工具」的教育現實,就像一片透明天花板,重重壓在每位教師和學生的頭上。眼看著科技文明不斷更新,國際同儕的教育內容不斷進步,我們卻被這片透明天花版壓制在下而無法成長。
若能讓計算機真正落實在數學課程裡,相信這個微小而謙卑的工具,會成為刺破天花板的小尖兵,改變教育領域,讓社會對於數位工具的接受度能夠逐漸改變。
泛.生活:大人放暑假
小時候等著放暑假,長大只能期待颱風假 ……工作太苦悶,除了滑手機看電視劇,泛科學院為重視新知的你,精選結合知識與生活的實體及線上課程。
「 泛.生活」新館別隆重推出,收納所有新奇好玩的生活知識課程,用知識調劑身心,建立新的 泛.生活 Style!
The post 今日香港考試准用計算機,明日台灣呢?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