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划水,34亿资金翻船,京东诺亚谁在说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半佛仙人
1
这两天出现了一个数十亿的大雷,跨国公司承兴集团出现了问题,其董事长罗静被抓,一系列与之有业务关系的公司裤子都给扒了。
承兴集团是一家跨国综合集团,旗下3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主营泛娱乐行业,港股借壳的承兴国际控股;
主营智能硬件,在A股借壳的博信股份;
主营大健康,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Camsing Healthcare(BAC)。
一个集团在三个市场中拥有三家主板级上市公司,实力不可谓不雄厚。
依然出现了问题,而且牵扯进了一大批公司,从金融到互联网,给他们撸了个爽。
看一下这个案子,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点。
罗静是怎么进去的?是被警方刑拘的。
警方为什么刑拘?因为有人主动报警。
谁报的警?诺亚方面报的警。
诺亚集团是什么?是中国最老牌理财机构之一,业务涵盖线下线上,规模庞大,当前已经上市。
业内有一种说法,每个城市最富有的一批人,不是诺亚的客户,就在成为诺亚客户的路上,因为他们的理财师一定会让你掏钱的。
你别管这句话是嘲讽他们还是夸他们,但他们规模庞大是没错的。
2
问题来了,为什么诺亚要报警抓人呢?
原因是诺亚旗下歌斐资产有多款私募产品是发的与承兴集团有关的,总涉及规模34亿,并且率属于创世系列,是诺亚集团的核心产品之一,可以理解为每个城市最富有的一批人,主要买的就是这类产品。
如果这个产品出大问题,诺亚可能会被每个城市最富有的一批人吊起来打,然后踩在地上。
踏上一万只脚。
所以说,诺亚是比谁都怕这34亿债务出问题的,所以一般来说即使撕破脸皮了,大家也会看在钱的份上假笑商业互吹的。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real,前脚扇耳光,后脚拜堂精光光,这在我们金融圈是基础操作。
作为募资方,主动举报债务方董事长来引爆这颗雷的这种事,一般是不太会发生的,因为对双方都没好处,大家一起玩完儿。
闹到现在这样儿,理论上只有一种可能性。
就是债务方是个狼人,所以要开枪带走。
3
债务方是怎么不当人的?
承兴国际想诺亚募资的时候,是做了抵押的,抵押的是他们和京东苏宁的应收账款。
京东苏宁这种电商,在运营过程中,不是说顾客付了钱就把钱打给供应商的,而是和所有供应商都有一个账期,一般来说你来京东或者苏宁卖货,都是先发货,用户付钱给京东/苏宁,然后京东在用户确认收货的N(一般为90到180)天后,给供应商结算。
所以就等于是厂家在京东/苏宁卖货,需要过很长时间才能拿到钱。
这是行业通行的惯例,大超市也都这样的,虽然拿钱慢,但这个钱确实是会给商家的,毕竟消费者掏钱买了货,钱是有的。
所以理论上,这种应收账款是非常好的抵质押物。
甚至大的电商公司都有专门针对供应商的贷款,自己欠了人家的钱,还要人家再付利息来贷款,肥水不流外人田。
承兴在京东和苏宁一共有57.47亿的应收账款,其中苏宁42.75亿,京东13.33亿。
这么大的应收账款规模,诺亚没有独家吃下。
还有一个倒霉蛋,叫云南信托,云南信托给承兴也发了一款信托产品,抵质押物也是这个应收账款。
理论上这么好的资产,不太会出什么问题。
但现在问题来了,这个应收账款,被诺亚方面的风控在做贷后管理的时候发现,可能有问题。
于是诺亚就第一时间报警了目的是为了保全资产,在后面的清算中占有足够的先机。
承兴发债太多了,涉及到的机构不止诺亚和云南信托,还有十几家信托,证券和资管公司,大家排队要债不知道要到哪一年。
所以这个游戏,叫做跑得快。
4
如果只是诺亚抢跑,那么这个案例不会引起我的兴趣,无非就是被骗了呗,市场上跟中外表高大上实际上搓的一比的沙雕公司多不胜数,即使被骗了,也无非就是买个教训,当年比这个大得多的案件多了去了。
京东和苏宁根本不承认有这些应收账款,说是承兴伪造的,这其实很正常,抵质押物造假嘛,很常见。
一般来说,围绕着应收账款,真假是很简单的事情,京东苏宁说没有就是没有,这个应该不会有争议。
这个案子最有趣的点来了,罗生门出现。
诺亚和云南信托表示这些发票查过都是真的,承兴就是在和京东大量合作,有大量应付账款。
但是京东表示不存在的,劝你们善良。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双方一定有人说谎。
诺亚财富公开表示承兴为京东的供应商,双方存在大量长期交易,现在京东否认这些事情,所以旗下歌斐资产已经因为这笔融资起诉了承兴和京东。
诺亚内部人士还表示核验了承兴给京东开的发票,并且有京东的债权转让协议且和京东进行了确权,板上钉钉。
京东不甘示弱,表示承兴只是一个普通供应商,所有资料都是伪造的,自己和承兴根本没有那么多应收账款,在整个过程中歌斐没有和京东官方就合同真实性做过验证,建议诺亚好好整整自己的风控。
苏宁和云南信托那边也是一样的情况,但是更奇妙。
云南信托表示自己和承兴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在苏宁的办公室里办的手续,由苏宁员工亲自办理。
但是出事儿后,苏宁表示根本没有这个员工,合同自然也是假的。
大家谁都不服软,而且讲的都很有道理。
就是这样,才引起了我的兴趣。
5
这次案件说穿了,不能说京东和苏宁完全没有责任,但主要问题还是在资金方责任更大,当然最大的责任是在骗子身上。
资金方的风控做的不够极致,或者说,踏入了思维的误区,导致很多应有流程都没有做好。
诺亚和云南信托的贷前风控做的都不够好,我来讲解下哪里有问题。
诺亚方表示自己核验过广州承兴开给京东的发票,发票是真的,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漏洞。
做过财务的人都知道,虽然发票本身可以被验真,但是发票背后所代表的业务并不一定是真的,这些发票是承兴开给京东的,承兴是开票方,开票方是可以支付一定的税费来开出真发票的。
而且是想开给谁就开给谁,不需要提供证明,也不需要对方知晓,发票本身不代表业务真实性,只代表企业交了税,对于尽调风控而言,这是基本常识。
所以缜密一些的风控,在拿到票的时候,不仅要核验票本身的真实性,也要和能够确认身份的京东方面的业务对接人员确认业务的真实性,更需要拿到业务的原始合同且要求他们核验。
这个核验可以是京东开具证明函,也可以是当面确认签字。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案件里诺亚这两点做的都不好,首先没有向京东确认合同真实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被京东抓住来反击了。
还有就是开具证明函和当面确认签字都没有做到最好,甚至还接受信件签字,鬼知道信件寄给谁了,签字的又是谁。
诺亚说和京东做了确权,那么是和谁?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做了确权?那人是不是京东的?这非常重要。
现在京东敢大刺刺的说诺亚自己风控没做好,且没有跟京东确认过,貌似这里面出了一些问题。
即使是当面签字,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云南信托就做出了错误的示范。
云南信托以为有人带着,在苏宁的办公室签字,就业务一定是真实的,这是不够专业的。
因为买通内部人空出几个会议室本身就不是很难的事情,作为骗贷方,买通会议室,申请几个访客资格,安排几个假扮高管的人,再配上几十块造假的公章,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儿,钱能通神,而且还是这么大一笔钱。
所以风控应该怎么做?
所谓的当面确认签字,按照以前我们银行的标准, 是指在京东/苏宁的办公室,和能够确认身份(公司出具在职证明,且核验身份证信息)的负责人,在双录(录音录像)的前提下,一条一条读出条款并确认无误,然后签字按手印。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排除人为干预因素,保护自身利益。
这点两家做的都没有毫无瑕疵,所以给骗子留了机会。
6
说完这个案例,我要再说点别的事,与风控有关的,大家当笑话听就可以,就当是我的牢骚。
我早些年在银行做风控,做过很多尽职调查,也有很多同行。
在我看来,整个行业里面真正专业的人是不多的,每次我接手前任的案子的时候,总能查出问题。
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有太多小聪明。
这些小聪明让他们喜欢无视一些规则,换取一些便利,但他们又没有聪明到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麻烦的规则出现?
例如承兴的案子,如果严格按照我的规则进行问询面签双录三重合身(工作,职位,身份),甚至再多一些实地考察,那么起码是不会被这么轻松坑掉的。
当年震惊全国的青岛港仓单质押骗贷案,我去调查的时候发现就是很简单的仓单多重质押,高端一点的企业和不同的仓库签约,同一批货转来转去,开出不同的仓单,只要多去实地走访,不难看出问题。
低端一点的就连多重仓单都没做,就是仓单三联拆成三张,就从三家机构骗了3笔仓单质押贷款,荒谬的一塌糊涂。
当年在河南某地的骗贷案,我去调查的时候一眼就看出来作为抵质押物的粮食有问题,因为散装的粮食不能把仓库堆满,这样会憋死的,粮食本质上还有作为种子的呼吸需求,装粮食的仓库如果是四边形的,要装成尖尖的形状,最多只能装一半,然后顺藤摸瓜抓出了利益勾结。
再后来在浙江做酒类质押,我质疑所谓的20年原浆为什么罐子这么新,要求随机开罐,查出用水作为原浆。
这些案子做起来都不复杂,我也不是那么神奇的聪明人,识破骗局有时候真的只需要按照标准的风控流程默默执行到极致,就够了。
但就这么简单的东西,很多享有盛誉的大机构的人都不愿意做,因为LOW,因为土。
当然,有时候也不完全是做不好,而是很多坐在办公室的风控经理都是不愿意去实地尽调盘库的,不完全是苦和累,而是有更深层的考虑。
因为如果没有实地尽调,贷后出了问题,虽然风控也要背负责任,但很多时候责任不是很大,并且可以往业务方身上推卸,甚至可以说是业务方没有要求现场尽调是失职。
而如果一旦风控真的实地出现了,那么这个案件的主要责任,就在风控身上,如果连实地尽调后还是出了问题,要么风控与人串通,要么风控水平不行,不管是哪种,都是很严重的后果。
人都是逐利的,稍微仔细盘算一下就知道,拿一样的钱,干嘛要给自己背这么多的风险。
所以做到现在,整个行业里贴近业务肯实地摸爬滚打的风控越来越少,坐在办公室吹空调打电话敲电脑发邮件做PPT的风控越来越多。
大家都为了自己考虑,大不了不开心换东家,反正现在风控这么吃香。
如果是纯互联网业务也就算了,但涉及线下大额资产的业务,如果不做到极致,是对公司和投资人都不负责的。
事实上,在业务中很多骗局都是肉眼能看见,但隔着屏幕看不见的。
作为业务后盾的风控们,不敢冲向第一线,不敢为业务兜底,这是不够敬业的。
所以讲到最后,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个敬业问题。
别的行业不敬业,无非是划水没有什么产出。
而风控作为兜底职业,开始划水,带来的风险是不可预估的,很多人一辈子的钱都在里面。
这是很难被饶恕的事情。
但更难被饶恕的不是这个,而是很多风控不是没有做到位,而是做的太到位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压了下来。
很多风控在发现问题后,被告知要听老板的话,老板有其他安排,就当看不见,闭着眼签字就行。
这是行业内比风控划水还要严重的事情,风控奉命划水,必须划水。
你划我划大家划,最后一起翻船。
这次是这个项目翻船了,但水下的其他项目,还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
很多号称多重风控,名词多到看不懂的公司们,到底有多少在划水呢?
天亮了,下一个翻船的会是谁?
【钛媒体作者介绍:公众号:仙人JUMP,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喷)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