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张画不为收藏为“悦己”,艺术品消费市场还有新故事可以讲 | 快公司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艺术品电商,早已过了资本热钱都来分一杯羹的火热时期。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起,围绕艺术品消费的创业项目,在数量最多时超过2000家;此后五年,经历多轮淘汰与整合,互联网+艺术品市场也难逃泡沫破裂,活下来的公司寥寥无几。淘宝、京东代表的电商巨头也曾先后布局艺术电商业务,均以"碰一鼻子灰"收场。
把油画、艺术品搬到线上交易,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来看巴塞尔艺术展《2019艺术市场报告》针对2018年度的统计数据:2018年电子商务在全球零售总额中所占比例为12%,而全球艺术品和古董的销售额中,在线部分只占了9%,远远低于主流品类电商。
9%的线上交易意味着洼地的存在。
一方面,无论在海外还是中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正为"在线购买艺术品"投票;
另一方面,全球第一家上市的艺术品电商企业---- Etsy(美国诞生的复古和创意品电商)在2015年登陆纳斯达克,也向资本市场证明了艺术品消费市场的可能性。截至钛媒体发稿,这家实现IPO的公司在该领域空前绝后。
已经有艺术家入驻到 Artand 平台,建立了他们的"个人主页"
回到中国来看,经历了上一轮艺术品电商"淘汰赛"中活下来的平台们,依然在艺术品消费级市场中探索。头部艺术品电商平台Artand就是其中之一。
创办于2013年的Artand,如今开始尝试自己造血,坚持在这个巨头们都放弃了的赛道上。
过去五年,艺术家群体和消费艺术品市场的创始人们经历了怎样的试错?又找到了怎样的新增长点?Artand 创始人刘强与钛媒体编辑聊了聊艺术品电商市场的沉浮。
淘宝们为何做不好艺术品电商?
正如创业圈子流行的这句自嘲,"懂艺术的人不懂电商,懂电商的又不懂艺术"。Artand的创始人刘强认为, 淘宝在2013年布局艺术品电商,之所以碰一鼻子灰,是因为缺少艺术的原生基因。
有格调的UI、社区的整体品位、对艺术品商品的品控……这些都是艺术品电商有别于普通电商的受众需求。小众市场自有其窍门,淘宝们未能回应有一定艺术品位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的这些期待,也就很难在这个市场走下去。
钛媒体此前在采访另一家艺术品电商平台艺术小红花时也提到,"非标性"和用户群体的错位,是电商巨头们铩羽而归的原因。低至几十元、高至数万的作品缺乏一套体系去衡量它的价值标准,会造成潜在消费者的困惑;淘宝受众的全民性和艺术品电商受众相对的高知性,致使后者难以成为前者的二级频道。
京东上线的"京东艺术"(产品截图 by 钛媒体)
而与淘宝不同,在刘强眼中,京东是懂艺术的。但京东艺术在去年声势浩大入局艺术品电商市场后,如今似乎没有要进一步投入的意思了,这和五年前Amazon Art有些似曾相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内部人士曾分析称,这和该业务主导人缺位、业务也并未上升到商城业务的战略层面有关。
去年10月,Artand曾有一次机会获得来自阿里的合作邀约。在艺术品电商市场探索多年,刘强认为, 重视程度不足,也是这门生意很难在淘宝、京东等传统的综合类电商平台做起来的原因。
这注定是一门需要精细化运营的生意。
帮艺术家找到消费者
艺术家,是典型的一群不擅长自我运营的群体。
"以前从美院毕业后,我画过插画,为游戏公司做过动画,一直在接活儿,但是因为要按照甲方的意愿来,创作得也并不自主。"Artand平台签约艺术家郭警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说起入驻这个Artand之前的生活。
郭警最后决定辞掉工作,选择在自己工作室搞创作。
但从开始创作,到作品被大众认可,必经一段漫长的过程,更多靠机遇。
一般情况,和画廊签约是艺术家们的出路。"但传统的画廊有着一定的垄断性,和它们签约很难。" 郭警表示,"因为线下画廊需要对艺术家做更多的管理,试错成本太高,需要有中间人推荐,这提高了新人进入艺术圈的门槛、影响了入圈的公平性。"
Artand艺术家不仅发布画作,还会发表一些心路历程
中国的艺术家群体逐步年轻化,类似Artand这种扮演了传统画廊功能的线上平台们,帮他们找到了解决生存问题的出路。Artand在创办之初,产品模式很简单, 其实就是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低门槛注册、可以发布作品的个人管理工具,用户则可以点赞、评论、分享。
直到积累了足够量用户,才开始加码艺术品交易功能。
从消费端用户的购买力来说,有这样一个国际通行理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2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启动;而当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出现繁荣。以2016年为例,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左右,艺术品市场已初具繁荣发展的经济条件。
与此同时,80、90后的审美能力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普及而普遍提升,不断壮大的、有着一定艺术品位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同样为缺少一个初具规模的轻量级艺术品交易平台而苦恼。
淘宝上几十元或是百余元的、渠道来源不明的作品,无法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线下拍卖行上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余万的艺术品,他们又望尘莫及。
于是,Artand成为艺术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撮合人,成为一个满足轻量级艺术品交易的平台。
创始人刘强,因为同时拥有互联网公司和雅昌艺术网的工作经历,在互联网运营方面颇有心得。8、9年前,刘强为了让自己爱人(现知名油画家孙莹)的作品走入大众视野,帮助她经营豆瓣小站,为其吸粉数万,引来了画廊的关注,并得以筹措线下画展,全部作品成功出售。
这件小事让刘强窥见了线上艺术社区的价值。他发现,在中国,艺术品消费链存在着的明显断层,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2014年5月,艺术社区Artand产品上线并获得了创新工场的天使轮投资。Artand iOS版本在2015年上线,向移动端发展。
艺术家用户的问题在于,他们甚至"不会把作品集转换成PDF"......刘强团队的合伙人技术很强,开发了一个可以兼容手机、可以在移动端传输作品的功能,解决了艺术家对外分享作品的痛点。
此后,Artand从"微信拍卖"开始试水在线交易的可行性,并确认了线上交易存在着的这个巨大潜在市场。
2015年10月,合鲸资本A轮领投Artand,融资方的倒逼,加快了Artand第二年电商功能上线的步伐。
为适应新趋势,Artand团队一直在不断的求变和迭代 ----这在传统的"画廊模式"下几乎不可想象。
在C2C交易模式下,Artand平台的艺术家可以直接与"粉丝"和潜在买画的人交流、或达成购买,装裱、发货及物流等由艺术家自行完成。平台会根据艺术家签约与否,分别按不同比例获得交易佣金,这成为目前Artand平台主要的收入模式。
刘强表示,平台的试错成本很低,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主页,在用户面前有着相对公平的曝光量。Artand首页的推荐模式和 App Store一样,根据用户关注的艺术家和搜索热度等算法来推荐,同时也会基于专业运营团队来人工干预 ----因为他们足够权威,"懂艺术品"。
目前,Artand作品库中已经拥有70万件作品(电子版)。目前,刘强团队在尝试进行大数据推荐,"Artand的媒体属性目前是第一位,因为我们必须靠这个去培养用户的审美品位。但这是阶段性的,如果算法技术提升了,运营人员就可以彻底退出。"
平台渐具规模之下,艺术家中的受益者无数。
"终于有了对外介绍的窗口,一般出去介绍给圈内人的时候,会展示我的 Artand 的主页。"艺术家郭警告诉钛媒体。
郭警的成名,和Artand关系密不可分。如今,他在一个 120 平米的个人工作室创作,厨房里隐隐有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客厅中除了摆满的画作、工作台、巨大的画架和画板之外,剩余由沙发、茶几和其余空间构成的部分,举办个十几人参与的沙龙也并不拥挤。
对于郭警们来说,生活,终于可以从容不迫。
艺术家郭警的Artand个人主页
Artand平台同时借鉴了传统画廊的签约模式,选择与平台签约的艺术家中(注:签约即指可以在平台上交易作品的艺术家,其他的注册用户只可上传、不可交易),全职的比例已高达95%。
Artand团队通过交易数据也发现,他们拥有很大比例的家庭消费者,往往在家居软装时,会在Artand上保持高频度的消费。一位Artand平台的用户告诉钛媒体,她之所以多次购买画作,是因为平台上艺术家对普通用户点赞的及时回馈,让她有机会近距离与创作者进行沟通,一方面价格低于线下,另一方面平台帮助她建立了消费过程中的信任感。
青年艺术家彼此之间、藏家与藏家之间、艺术家与藏家之间的桥梁,就此搭建了起来。
"画廊为什么成了我们的敌人"?
传统画廊开始从 Artand 挖走有潜力的艺术家,这个时间点,充分证明了Artand 已经获得阶段性成功。但这种恶意竞争让刘强十分头痛。
"以前,艺术家在我们的平台成长起来以后,就会被画廊挖走;2017年开始,我们做自己的线下画廊,就是为了陪身价提升的艺术家们,走得更远一些。"
Artand的市场经理范娟娟告诉钛媒体,如今,线下布展目前是Artand的另一个营收模式。创始人刘强也提到,原来是"大漏斗"的Artand并非以一个颠覆者而存在,他们必须在面临竞争的环境下,做回传统,把收藏级的东西做起来。
"我经常拿汽车公司举例,我们要有大众汽车,但是必须也要有奥迪、保时捷、兰博基尼。"
除了更好的留存艺术家,线下的布局还有诸多裨益。
大部分买家初次在网上购买艺术家的画作之前,往往会要求去线下艺术家的工作室看真品,画廊定期更新的个展和其他一些艺术家的群展,为消费者提供了线下观摩作品的集中空间,可以与艺术家充分交流的同时,也为艺术爱好者们彼此之间搭建了沟通平台。
此外,除了原本画廊具有的这些功能,线下画展还可以反哺APP的粉丝量,留存用户,增加用户的复购率、为平台增加新粉。
作为艺术电商领域的头部平台,Artand目前的APP安装量大约是240多万次,注册用户70多万人,其中MAU为36万人,DAU则只有不到2万人。在他看来,未来这一领域还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而这前景,就来自于打通线上线下。
艺术品市场,画廊倒闭早已不是新闻,这是整体行业的问题。7月初,刘强在个人微博上发表感慨,他说,
"Artand和画廊行业的关系,目前是竞争关系。画廊主虽然把Artand作为获取艺术家资源的交通要道,但也恨透了我们这种去中介化的业务模式。(画廊)挖走艺术家后会纷纷禁止艺术家继续使用Artand,所以画廊目前对我们而言是敌人......"
本是同根生,画廊为什么成了线上交易平台的敌人?刘强告诉钛媒体,一方面,确实线上交易价格偏低, "动了画廊的奶酪"(Artand收取艺术家佣金约15%左右,而传统画廊是50%起) ;另一方面, "画廊禁止艺术家使用线上App工具,我们只好对其经纪人、中介账号等进行封杀。"
但刘强内心坚持认为,Artand和传统画廊行业应该有一个双方适合的合作模式,海外也已经有类似的平台(Artsy)。他希望,交给时间去推动传统画廊转变思路,"脱胎换骨"。
艺术品进入大众消费,前景可观
长租画廊由于地价的飞涨和盈利模式的单一,纷纷倒闭,但是博览会和艺术地产等跨界合作的新业态,却正在逐渐兴起。
一位艺术地产商、远洋新丝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大波告诉钛媒体,"文化艺术给购物中心带来了人流,提升了购物品质、扩大了消费受众群,对于商场的获客、停留时长都有帮助。"艺术与其他消费业态的结合,为线下消费场景带来了新的体验。
据刘强观察,Artand上大多数的用户还是消费级用户,而不是收藏级的。他告诉钛媒体,未来对于"艺术消费品"这个市场的规模估算,应该对比家居消费的市场规模来看:
" 目前家装有4万多亿的市场,如果一个人装修时,会拿1%的钱去买一张画,这样的话差不多就有400多亿。"
因此,与家居企业合作可能带来的潜在市场不可小觑。
Artand与至家合办的家居艺术展
近日,Artand与家居创业公司至家的合作,尝试把艺术与家居跨界双赢的可能性付诸实践。与常规展览不同,Artand与至家共同举办的家居软装展览,会根据至家所需的软装风格进行设计,按项目推进这种特色展览,彼此碰撞出一种新的线下体验模式。此前Artand也曾与杭州linepark线形公园举办类似展览。
钛媒体发现,另一家线上艺术品电商----宝甄网,也在线下与"月星家居"有着类似的布展合作。
让顾客在选购家居产品的同时,可以直接搭配选择购买风格统一的艺术品,成为了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刘强正在为他的Artand启动B轮融资计划,并透露,未来会将其中的70%用于做线下博览会,扩展到更多城市,打造博览会品牌。
"我们的目标是做像香港的巴塞尔艺术展那样、内地有影响力的博览会,如果我能把这个达成了,那将是一个突破。"在刘强看来,博览会是一个市场行为,它不会赚钱,但是会提升影响力。用传统业务反哺线上的技术,是他的下一个目标。
谈到艺术品市场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刘强告诉钛媒体, " 中国在艺术消费方面落后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30年"---- 换句话说,至少在30年之内,"艺术市场会一直向上走"。
尽管泡沫已破,尽管前路艰难,但艺术品电商平台在推动艺术市场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它填补了艺术消费链的中产阶级断层,降低了艺术文化消费的门槛,使艺术品走向了更广泛、更年轻的用户群体 ----Artand 平台的用户画像就可以表明,目前,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消费用户集中在85后和90后,年龄越小的,在购买艺术类商品时 "下手越狠"、"越果敢";年龄层偏大的用户尽管消费能力较高,但是购买时会犹豫。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从美育教育到消费理念的转变,都预示着我国艺术品市场潜藏的巨大发展空间。刘强对未来的期待是,"假如你在地铁上看到了Artand的slogan,那我相信,这个潜在的消费群体会爆炸的。" (本文首发钛媒体,采访/陶淘、葱葱,撰文/陶淘,编辑/葱葱)
艺术不仅在大众消费市场逐渐渗透,更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
一直关注科技生活方式的钛媒体
在这个7月,邀请到了 Artand 平台签约艺术家包旭
与来自文学、教育、科幻内容行业的重要嘉宾们
_ **在2019 **钛媒体 T-EDGE 科技生活节 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家长会」_
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话题:
「【T-EDGE家长会】如何让孩子充满好奇心」
7月13-14日(本周末),一年一度的钛媒体 T-EDGE 科技生活节
将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
点击链接进入活动官网报名吧!
https://www.tmtpost.com/event/t-edge/2019summer/
参与「家长会」分享的嘉宾包括:
李 蕊 | 睿艺学院院长、寸草丹心家庭教育特约高级顾问
李兆欣 | 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科幻评论家
吕默默 | 科幻、科普作家
包 旭 | 艺术家、儿童美术教育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