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化建设:面向数据流的产品迭代与业务闭环
2019年4月13-14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举办的【 2019产品创新大会·深圳站】完美落幕。神策数据创始人&CEO桑文锋老师,他的分享主题是《面向数据流的产品迭代及业务闭环》。
一、数据与产品创新的关系
数据产品创新,是不是意味着产品创新都依赖于数据?
显然不是。在我来看,一些小的创新,可以不依赖于数据,但是大的创新和需求处理是离不开数据的。这不仅仅是相对于现在互联网创业来说的,在历史上,也有许多这种案例。
毛泽东在1927年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做数据收集。根据这个数据收集,后来得出了一个产品创新——建立了一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格局。
假如当时没有经过数据收集,直接把已经实践成功的苏联城市暴动的思路拿到中国来,行不行?很明显,这是别人的产品,它不一定就符合你的自身发展情况,所以,是不可取的。
又如深圳特区,没有前面对整个经济发展数据的关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会有现在的深圳特区。
所以,很多时候只要前面这些数据的事情做到位了,它会孕育大的创新。对于国家来说如此,我相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考虑: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能不能把数据做好?能不能让数据发挥更大的价值?
二、从“IT化”到数据化建设
从2000年到2015年,中国就在干一件事情——“IT化”,比如:上ERP、上CM、上财务软件、建个官网。
但是,我认为,从2015年到未来2030年,将会进入另外一个阶段—— 数据化建设 。
当然,现在我们去谈数据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再换到五年之前,大家会不会这么想?
大家想一想,假如在五年之前,我提这些与数据相关的东西,肯定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大数据其实就是忽悠,根本看不到大数据有什么用。所以,数据化思维的普及,其实也是需要一步步去渗透到人们的脑子里的。
许多公司可能会说:我之前有个业务数据库,业务数据库里面有一些数据,那么这不就已经是大数据了吗?数据规模只要大到一定程度,不就是大数据了吗?这不就已经把整个数据化建设完成了吗?
是不是这么回事?
其实不是的,从整个理念上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一些传统企业,比如银行,他们整个业务运转可能是:组合业务部门与IT系统的功能,形成一个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里面,IT与人的相互配合,最终把这个业务完成了。
这也就是说,以前我们整个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是面向业务流的。在这种情况下,它肯定是要比那些纯粹靠堆人做起来的业务效率要高很多。
而我们互联网领域可能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之前工作了八年的百度,百度可以说整个业务全部都是线上的,有一堆IT系统。假如今天全百度的人都休假,都不在上班,没关系,整个百度搜索引擎还是依旧能够很好地运作 。
1. 数据只是IT化的一个副产品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这些用户去使用IT系统的过程中,相关的数据是不是也会被有效地收集起来了?
以前我们在进行一些IT化建设中, 数据只是IT化的一个副产品 ——也就是说他是顺带产生一些数据。虽然以前的IT化建设中也会有一些数据,但是它的目的却不是为了生成数据,而是为了满足业务。
所以,当你拿着IT化进程中产生的数据,去实现更多数据化运营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缺胳膊少腿的,它们缺少一些环节——有些数据该采集的没有采集,有些数据该打通的没有打通。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们整个理念上需要做一个转变——我们要目光从 面向业务流的IT化建设的过程 ,转向 面向数据流的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整个IT建设的逻辑需要改变一下——我们要去想,人做的一些事情,能不能通过一个IT系统去做配套。比如产品经理就应该考虑,自己做的许多事情是不是都能用IT系统去支撑,而不是只将这些事情装在脑子里,没能有效地落地下来。
2. 建设IT系统,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我们在建IT系统的时候,我们要相信一点,它的目的是为了生成数据流。
每建一个IT系统,我们都要问: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数据?这个数据能够支撑整个数据体系去完成什么事情?最终形成一条数据流,然后在这个数据流上去构建应用,所有的一些分析,还有一些产品的流程,都是在这个数据流上去做的。
当然,有些人可能会问:“比如,我们要怎么把长江、黄河这两条河打通?可不可以接一个直径四厘米的管子,然后把长江黄河通一下,就说这两条已经变成同一条流了呢?”
显然,是不能这么说的。但实际上,我们在进行一些IT构造的时候,可能就是这样的——你会觉得很多地方是可以相互打通的,是能够去结合起来的。但如果你从数据流的角度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数据之间根本没办法很顺畅地去交流,连贯起来。我们做to B服务的,要卖数据、分析相关的产品,就会牵扯到很多这种系统。
在我看来, To B其实要比To C复杂,因为To B有许多环节是靠人去做的,甚至有一半的环节都是靠人的。To C可能你能做到不需要人去干预,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To B不管是市场营销、销售、还是客户成功环节,我们都会用一些IT系统。
IT系统本身都会产生一些数据,把这些数据组合起来,同样可以形成一条数据流。在数据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去做很多应用——比如:营销销售一样的全漏斗分析、销售过程分析、全生命周期分析与预警。
3. IT只是数据的一种支撑而已
在这种理念下重新去构造整个数据体系,而不是想要某一个指标,就围绕这个指标去采集数据,然后去做一些数据的可视化,就觉得数据平台建好了。这是远远不够,这也无非是围绕一些需求点做的一些修修补补而已。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我们要从底层去改变这种理念——要以面向数据流的这种思路去构建整个信息化的体系。
那有了底层数据流,我们能干什么事情?数据到底有什么价值?
“数据驱动”不是意味着有了数据就不用人为去思考了,数据只是支撑和驱动作用。就算未来有AI技术加持,这些数据可以被收集得更全更细,但数据依旧替代不了人。人的创造性是无可替代的,而数据只能起到支撑的作用,让你整个产品思路能够得到一些验证。
三、数据的价值两个方面:业务决策以及产品智能
1. 业务决策
数据是用来去支撑我们做业务决策的。这些业务决策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直接相关的,关系到两个方面——产品迭代和用户运营。
3.1.1 产品迭代
首先,传统的产品迭代,就是先有点子,然后再去做产品。
许多时候我们都会比较希望有好的点子,认为有好的这点子就能做出好的产品,就能改变世界了。
但是,我们知道这并不现实。其实,在我看来,在一些创业公司,一个产品经理就相当于一个小的CEO。也就是说,CEO去关注的东西,可能除了融资之外,剩下的产品经理都需要关注。这也就要求产品经理需要有综合能力。
但是,其实有很多创业公司的产品经理都非常初级——可能刚毕业,或者刚做个一两年,往往都是一拍脑袋,然后就立马去做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去做产品,要怎么保证这个产品本身的效果?除非你是张小龙,你每次拍都是对的。但是,我觉得更多的时候你没有能力,你还是要靠学习,还是要不不断的这种积累才能达到一个境界。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加科学的方式去干。我们要转变一下思路,把从这个点子到产品的两个环节,变成三个环节——把数据去引入进去变成“点子-产品-数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从“点子”到“产品”。
我们在进行一些点子到产品的转变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去考虑一点: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去搜集什么样的数据,来验证我们提出的点子是否具备可行性?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去做一些预计——预计哪些指标会上升?哪些指标会下降? 然后,通过指标去衡量,我们这个事情做了之后会不会效果?
所以,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应当把数据指标的需求提出来,再从数据指标中去评估产品思路是否具有可行性。
很多时候你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都要有数据支撑,要用数据来展示最终做的效果怎么样?所有的东西都是要看数据的,而不是说许多时候只是凭感觉,或者只是凭收集到几条好的反馈,就真的是认为这个产品是好的。
所以,我们要从点子到产品这个环节就开始去考虑:我们要收集哪些数据,要怎么去搜集数据?
从产品本身来说,只要它运转起来,就会产生数据,我们要从产生的数据中,去学习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通过我们的产品、系统,去搜集一些数据,做一些效果评估,做实际的,关于用户的深入洞察。
第二,就是向外部学习,去做一些行业的调研,收集一些外部的数据,进行评估。
首先,要获取信息之间的差别:
我们要获取不一样的一些信息,然后在这个信息基础上,我们再得到一些新的点——哪些东西跟与预期是一样的,哪些东西是超出预期的,把这些去搜集起来你,再聚合成新的点子。
我们要把产品迭代当做是科学实验一样去完成,要在不断地进行假设,再去检验。
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基于这个逻辑去做产品迭代的,但事实上,许多公司都因为数据流不完善,导致产品迭代没能做好。虽然我做为一个产品经理,很希望做好产品迭代,但是团队不给力,没办法给我提供数据,我想要的东西都拿不到,那我也无能为力。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会用大篇幅去讲整个数据流的建设——因为那是基础,没有基础,后面我们想做这些事情,其实都是做不了的;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在产品迭代的时候就会更加省力。
1)面向数据流的产品迭代案例1:电子银行贷款业务引导语优化
比如在一个简单的贷款应用中,贷款用户进来之后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比如他进行一个搜索,然后填一些信息,最终完成贷款。
其实这个环节里面,它每一个环节其实都会产生数据。如果我们以数据流的这种角度来说,我们都应该把每一个操作流程中产生的数据都去收集起来。收集起来之后,从中去看到底哪些环节出现问题。
可能搜索小区环节里面用户转化率是比较低的,有许多到这一步就流失了,我们就想我们怎么去改进它?
这里我们可能只是简单的去改一下引导语,这引导语可能就会让效果略微提升一点,但是我们一个产品的这种打造其实就是这样。就是一些小的点,然后去改造它,然后让它变的更好。
2)面向数据流的产品迭代案例2:互金完成页引导设计优化
一些流程比较复杂的一些产品,比如:金融类产品,其实用户的操作是有若干的步骤,他可能注册成功了,又要让他充值,充值之后又要进行理财产品的购买,之后又要引导他去推荐给新的用户。
所以,大家要考虑这一系列流程里面的每一步操作,用户是不是知道下一步怎么做?他是不是到某一步之后就会卡住,就不知道下面是怎么做的?再不断地优化迭代。
3)面向数据流的产品迭代案例3:海外电商提升新客购买流程转化率
问题: 8月中旬之后,订单量下降到一个较低区间。客户急需提升订单量来提升业务。
目标: 如何在当前投放基础上,将新客购买转化率提升1-2个百分点?
分析购买流程思路:
我们可以为用户操作的一整个流程创建一个漏斗,然后去分析:有没有哪一个环节的数据比较不符合预期,然后再去改进它。
改进之后,要进行数据分析,看看是不是变得像预期一样好了。我们去可以去做一个简单的拆解,比如:用户在下单,进行购买的过程中,客单价、订单、价格会产生怎样的不同的变化?哪些订单环节的用户流失率会比较高?
在进行数据监测、数据分析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指标本身应该也是有改变的可能性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这些数据指标,我们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洞察,这些洞察能够指导我们进行下一步。
很常见的一个操作步骤就是分解,按照不同的区间,或者按照不同的类型去拆开来看,是不是有些环节这个问题更大?
得出核心问题:$50 以下区间,一半的结算用户流失
这里我们可能就发现:50美元以下的用户,结算流失率是非常高的。
这时,我们就要去进一步分析: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提出假设:在线支付方式成为用户购买流程最后的障碍。
我们可能会怀疑这是不是支付问题,然后再进一步去查支付到底怎么失败的。
基于这个数据,我们可能发现:许多人是非授权交易。
非授权交易也就是:它本身就没开这个功能,当用户每次操作失败之后,就会想反正就买了这几十美元的东西,这个我反正完不成,就放弃了。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环节中,你有两种选择:
- 这一类用户根本不是我的目标用户,我把它直接这个去掉——这是一种思路,但就要看你的产品定位是怎么样的。
- 我们想去挽救这些用户,去提供给这些用户更好的服务。比如:改一下包邮的门槛,或者去改进一下账单设置或付款的这种最小金额。
在通过以上分析后,产品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
优化后的数据表现:
最终,我们要看这个结果是不是符合预期的。
所以,综上,一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发现问题要改进,就要先看数据。同样的,分析解决之后的效果会是怎么样的,同样也是看数据的。
4)面向数据流的产品迭代案例4:站内坑位归因分析
正常的一个电商类的产品,总是有一些坑位。这些坑位应该放什么样的产品,放什么样的这种商品,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同样,我们也需要去做一些数据分析。
用户访问一个商品,它可能有多种途径,比如:它可能通过搜索;可能是通过我们的分类栏目,或者通过一些其他的手段,也可能通过广告然后跳转。而哪种途径会比较有效果,哪种途径会更加带来更大的影响?
要分析这些问题,我们还是得看数据:
有一些电商类的产品,根本就不会去区分这些不同的坑位,不同的来源之间的区别,只会去看最终的转化情况——这就会导致一些栏目的转化效果跟你的预期是不一样的。
当时产品经理在设计之初可能想过:我们分类页其实不好用,但这块应该没什么人用,所以没关系。
但实际去看数据的时候,又发现:分类页其实对整个营收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跟订单量之间有非常大的这种关系。
如果产品经理得知这个数据分析结果之后,就去想我们要怎么去把分类页,有重点地去投入改造——去做成一些专题,创造更多的内容,或者在这个内容基础之上再去不断的去找、写一些新话题,去整理更多内容,就有可能带来很大的新的订单转化。
我们应该是要基于数据去做运营,而不是说只是凭感受去做运营。
比如:当一些商品上架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哪个商品放到哪个位置。如果我们没有数据,就只能凭借运营的感知——我们觉得哪些应该卖得更好一些,就往前安排;觉得某个不好,就往后排一下。
而在这个过程里面,实际情况可能跟他想的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去看看数据排在第几位,最终销售情况怎么样,再基于这些数据,去进行一些人工的调整。
当然,我们还可以引入个性化推荐,让它变成机器,自动地一步步去改进,最终带来业务效果的提升。
综上,产品迭代,就是:我们在做产品的过程里面,我们有了数据可以让整个产品的过程让它更加科学化,而不是说都是依赖于一些点子或者悟性这些东西。
3.1.2 用户运营
在我看来,许多时候,运营跟产品是不分家的。如果你产品做得非常好,咱们是不是运营可以轻松一点,或者反过来运营非常强;有时候产品这个弱一点,好像问题也不大,他本身之间是一个互相协作的一个关系。
但是,用户运营这个事情,到目前为止,国内做得还是非常的原始的。虽然说我们是一个脑力工作者,但实际上,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还是按照一些体力工作者做事的这种方式去做的。
我们想开展一个活动,就要进行一些数据的调研,再去做一些评估;评估之后,我们要去把一些人抽出来,去订一个投放的策略,然后去投放;投放之后我们又要想办法,怎么把活动数据拿出来做一个评估——整个过程可能周期非常漫长。
我们可能花两个月时间才开展了一个活动,因为整个想拿的东西中间总是隔几天隔几天,然后才能做到,这就是效率问题。
另一方面,假如运营经理干了两年离职了,离职之后之前积累的一些经验,就完全没用了,完全就丢失掉了。
咱们能不能做一些改进,去把这些环节的效率提升?
我们能不能直接给运营经理一个数据平台,让他能够去抽取一些数据,直接订一些运营策略?直接把推送结果直接告诉他,整个环节数据团队不去干预,直接让运营经理去做,是不是效率就会提升很多?
其实,现在许多公司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把每一次运营都变成一次学习。
比如我们推送一个活动触达到一些用户,这用户里面有哪些人最终被转化了,哪些没有被转化?我们应该把这些东西都给他数据化下来,之后我们再去做的时候,我们可能是基于上一次活动的数据——比如触达到,没触达到的,或者用户做了什么反应。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下一次的运营,在这个基础上去迭代,然后一步一步往前去做。
在这里面有一些关键环节:我们要去构建整个标签体系。
底层虽然有很多数据,但这些数据还需要去组织的,用户的这种行为数据就是当产品展现给他的时候,与他进行交互的时候,这些都是用户心理、用户诉求的表现;我们要把这些信息都给它抽象出来,抽象出来用于我们整个标签的这种打造。
“互联网+”模式下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既有线上业务,又有线下的企业,有其实都会产生一些数据。这些数据产生之后,我们需要去想怎么去把他们有效地打通,然后组织起来。这个时候,标签就是一个桥梁。
我们需要把底层的标签去建好,抽象成更好的标签,这样,去做运营的时候才会更加容易。
在做的时候,我们要把业务跟整个标签的建设之间的关系打通,要明确做标签的目的是为运营服务。
另一方面,我们要思考的是:在添加标签、更新标签的时候,能不能调高效率?
有了底层数据,我们就要在运营中尽量让建立标签变得更加自动化——基于这些标签,通过制定一些运营策略,去触达用户最终的效果评估,再将整个环节串起来,这个过程尽量是通过运营策略的作用自动完成的。
现在许多产品,要加一个引导语,或者中间需要针对某些用户进行一些具体的操作,动不动都会牵扯到一些产品的改造,都是需要靠产品跟开发去实现的,运营经理做不了。
但我觉得更理想的状态是:有针对性地给用户推送消息,或者对用户的操作增加引导语,这些操作应该让运营能够独立地去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产品去搭框架,然后框架内容,要什么人过来就上什么菜,能够灵活去配置出来。这样的话,就不会过于依赖产品和开发。
接下来讲一下to b的运营:
ToB 为什么也要做数据化运营?
数据建设的痛点:
- 营销和服务端都缺乏用户行为的数据。
- 客户相关的数据散落在 CRM 等多个系统,信息孤岛严重。
- 同一客户信息在多个系统中不统一。
实际上,to B产品的运营,要比to C差劲得多——因为to B很多环节都是通过完全人工的方式来实现的,不管营销环节、销售环节,还是后面的客户服务环节;这些环节如果你本身没有把它很好地IT化、数据化的话,想提高效率,去改造的空间就比较有限。
业务工作的痛点:
CEO:
- 想了解一个客户的现状,只能问人。
- 想了解整体客户满意度,使用情况。
营销负责人:
- 不能追踪营销全流程的转化漏斗,找阶段问题。
- 不能准确计算ROI,指导营销策略。
客户成功负责人:
- 客户决定不续约,什么原因。
- 团队总是被动应对客户问题,士气不高。
就像我自己,作为一个CEO我需要去关注整体客户的情况——我们所服务的这些客户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我经常会见到一些我们to B圈的一些创始人,我问他们:“你们现在服务的客户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挺好的。”
我说:“具体来说,好是有多大比例好,有多大比例不好,现在活着的有多少个?”
其实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的:“一把手”的脑子里面,对客户的信息可能是模糊的,没有一个精确数据,只有靠感觉来思考用户的整体情况是怎么样。但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这个时候再进行一些决策的时候,很可能就是走偏的。
这里面有一些经营道理,比如:我们一个客户经理,他可能跟进了50个客户,但他绝对没有精力,把每一个客户都跟进到位,有可能把某一个客户忘了,下一次就流失掉了,这是完全有可能。
所以,我们能不能把整个to B进行数据化?
就像我前面讲的数据流,把营销销售、客户成功这些环节,通过IT系统产生的数据去把它抽象出来,抽象出来之后,去指导我们整个运营工作。
如果你把整个底层的数据建好之后,你可以从中发现异常,然后去有针对性地改进,再去进行效果评估,这就是完全科学化的一个过程。
有时候参加活动,某个创始提起我们两家正在合作,而我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毕竟我不可能每一个客户都能接触到),我就只能到我们自己微信群里面发个消息,问谁在跟进,让他们把情况给我说一下。然后我再跟创始人可能聊天,去谈谈合作。经常都是这样的,这些情况归根到底就是信息不同步。
假如我们公司有几十个销售,每个销售对接几个客户,这些客户的信息都在他们脑子里。我是不是也只有通过去问,才能知道某一个客户的具体情况。
所以,想要再做全局判断的时候,更有效率地去判断清楚,我们就需要把整个客户的情况完全数据化。之后,当客户经理再去跟进一批客户的时候,这些客户本身服务的好与不好,状态是怎么样的?哪些客户需要去拜访?哪些客户需要进行一些挽救措施了?这些他都可以通过数据化去有效管理起来。
2. 产品智能
业务决策只发挥了数据20%的价值,数据更大一个价值,是在产品智能——也就是: 让产品本身变得更加智能化。
我认为,智能化就是学习能力,所谓的学习能力就是:我们有了数据,套上一定的这种算法,然后把这个结果回归到一个产品里面去,让产品本身它可以迭代。
因为引入了数据,它本身具有一种自我更新能力。有了产品智能,我们可以作出用户画像,更加个性化,精准地推荐广告,以及反作弊。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应用,我相信未来在这些应用点上会越来越丰富。像一些视频的“猜你喜欢”,电商页面上的商品推荐,这些都是因为引入数据,并通过不断地学习,而让产品本身其实变得更加智能化。
产品智能其实就是使产品本身它具有一种学习能力,而不是靠人的学习能力去支撑。
在整个这种产品智能里面,核心就是四个环节:首先,拥有底层数据,构建整个数据流;其次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建模之后,根据场景需要去进行一些推荐;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进行分析。
有时候就引入一个算法,它实际效果可能还不如你人工去配置的效果。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基础上进行调整——就是调参,要不断的去试一些策略。
比如:我们在进行客户推荐的时候,我们是决定是推荐一些热门的,还是一些推荐一些买的更多的,或者说推荐一些多样化的东西。你不能说她喜欢周杰伦,全部都推成周杰伦的东西,这就会出现问题。这个策略到底怎么制定,肯定还是要结合一些业务,结合一些业务场景,然后再去对它进行验证。
这里面就需要一些数据,我们要分析这些数据,去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到底这些策略有没有效果,最终这分析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公司引入一个好的系统,但我们做了却没被人的效果好。
大家要知道一点:策略本身需要不断地改进的。
四、总结
未来会是一个数据时代。
一个企业的数据化建设程度,我们该怎么去评价呢?你现在所处的阶段是怎么样?别人有个报表,我们也有个报表,别人也建了这个数据仓库,我们也建了数据仓库,那是不是大家都是等价的?
一个企业要实现数据化,绝对不是仅仅靠引入一个平台,引入一个工具,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企业数据化建设程度的判定,我认为应该从四个维度综合地去看:
1. 第一个维度就是:IT化
我们要实现数据化,IT化是一个前提,因为只有IT化的时候,我们才能落地,才有一个载体去产生数据。
我们很少谈农业大数据,为什么很少谈呢?因为农业IT化就不行,比如每一粒每一棵庄稼,它的长势如何,你根本就没有信心去收集起来,也根本就没能去建一个IT系统把他们管理起来。
那我们怎么可能实现数据化呢?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一点:我们IT化程度如何?
2. 第二个维度:DT化
DT化就是围绕整个数据流的建设,从数据采集、传输、建模、存储查询、分析、可视化或者反馈,来展示:我们整个流程到底做了什么?现在所处的阶段是怎么样的?
3. 第三个维度:数据意识
现在许多企业,从一把手来说,具备数据思维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一线可能没就那么有数据意识——虽然说老大交代了我们要进行数据化,但怎么数据化呢?流程还是原来的流程,然后工作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
这个是不行的,在实际业务中学会该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十分重要。
但,相反的,也有些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是草根出身,没有太多数据意识,假如产品经理比较重视数据的话,他就得去说服老大,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觉得一整个企业的数据意识包括两个层面:高层以及一线,都需要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数据意识。
4. 第四个维度:组织与流程
因为我前几天正好上湖畔大学的课,我也是最近一期的学生,就听马云讲一个观点:一个公司战略调整,组织架构要跟着调整。如果战略调整了,组织架构没有跟着调整,那等于战略没有调整——因为你战略只是一种思路,你这种思路的落地是靠人的。
所以,我觉得整个一个企业数据化如何,还是要靠组织与流程。
企业的组织架构的建构中,需要为企业设立专门的岗位,需要有专员负责组织架构的建构。另外,产品迭代流程、用户运营流程、服务流程,这些环节完全是要依赖于数据的。
所以,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自己所在的企业:我们在这四个方面——IT化、DT化、数据意识、组织流程,围绕整个数据化建设做了哪些事情,是不是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相信从这个角度去看,大家能够更清楚地看到自己所在的企业有哪些不足,我们可以朝对的方向去努力。
相关阅读
嘉宾演讲视频已经上架起点学院,视频地址:https://vip.qidianla.com/course/detail/1hl0j.html
课程限时特价9.9元,起点学院会员可免费观看。了解起点学院会员,详见 https://vip.qidianla.com/member.html
本文为【2019产品创新大会·深圳站】现场分享整理内容,由@Suri 整理发布。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谢谢合作
题图来自大会现场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