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用户洞察会失灵?
用户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得出的结果是事实,但事实并不等于真相,你的用户洞察失灵了。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或日常学习当中,会总结下非常之多的运营经验,并且逐步去芜存菁,以便之后继续使用——比如:数据驱动、分层精细化运营、AARRR模型等等。
但是,这些或由他人,或由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真的能够原封不动地给你的后续工作带来帮助吗?答案当然不是肯定的。
一个好的用户运营人员一定是懂用户的,必须有非常敏感的用户洞察力。
洞察,简单两个字,但并不是所有产品经理或是用户运营人员都能掌握的。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洞察到了真正的用户需求,但最后执行结果却反响平平。这里其实有一个最底层的逻辑误区—— 我们会把表象事实误解为真相 。
一个小例子。某学习类APP在经过用户需求分析后,对用户的洞察是虚荣心、自我肯定,认为很多人会为了在社交平台里展现“积极向上的形象”而去反复学习。因此,产品在分享、用户激励、积分体系等方面花了非常大的力气,“社交”成分在产品中比重逐渐加大。
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起初只是将其定位为学习工具,但逐渐增加的新功能与社交板块,让产品变得臃肿,相关数据反尔逐渐下滑。
用户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得出的结果是事实,但事实并不等于真相,你的用户洞察失灵了 。
失灵的用户需求分析
用户是谁?用户在哪里?用户有哪些特征?
对用户的洞察,首先就是分析用户需求。但很多时候,对于用户的分析本身就是错误的,大家往往会以自己为例子,认为自己就是用户,用户就是自己,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根据团队内的想法开始闭门造车。这种想法,本身就会让你的用户需求分析失灵。
举个小例子:罗永浩发布的语音控制电脑——TNT,能够使用语音制作表格与PPT。但实际上,这个产品的忽略了一点用户需求:设备的真正使用者,对于办公时保持一定的安静是有要求的。
除此之外,我们来看看还有哪些做法,会让你用户需求分析失灵。
1. 错误的用户细分
知道用户需求,首先得知道用户是谁。关于用户画像及用户细分的方法有很多,通常的方法都会按照年龄、收入、地区等方式来进行定义及划分。但其实,这种按照属性分层的方法是不准确的,并不适用于所有地方。
在大部分情况下按照这个方法划分,得出来的结论也不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形象”而已,对下一步工作起不到任何帮助。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对于用户的分层应该按照其相似的需求及利益划分。如下图所示:
按照需求划分的用户,会非常清晰,他们想要什么?对什么更加敏感?用这个方法划分你的用户,你会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用户画像。
2. 错误的用户调查
先举一个例子:Sony准备推出一款新的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经过这一组潜在购买者的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
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都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音箱作为回报,他们可以在黄色和黑色之间任意挑选。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音箱。
著名的索尼音箱调查事件
在进行用户调查时,我们通常也会拿出一份调查问卷并分发出去。但在收到问卷结果之后,往往和上面的例子一样,对结果造成了错误的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你的用户调查,可能出了下面的几个问题:
- 对用户的问题具有诱导性。尽量不要使用是或者否这样的选项;
- 调查的用户范围过窄。扩大你的调查样本,以避免这个问题;
- 不要在调查时预设立场,以中立的立场来进行调查。
避开这些情况,你的用户需求分析才不会失灵。
失灵的“AARRR模型”
在用户运营中,有一套关于转化的漏斗模型,名为“AARRR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包含“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用户-转化受益- 推荐裂变”这5大步骤,可以算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增长模式。
但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一个经典模型却屡屡失灵,完全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要让它重新起到应有的作用,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找到目标受众,确定清楚有效的传播渠道及方法;
- 寻找新的传播渠道,并且根据目标受众来选择投放渠道;
- 抛弃“重视新用户”的传统思维,将注意力转到老用户上;
- 调查流失用户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不同的召回手段;
- 注意“AARRR模型”的每一步细节,不要将资源放在某几项中,而忽略其他项。
失灵的“用户引导”
在运营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种现象—— 无论你在页面中将引导做得多么清晰,用户永远发现不了 ,永远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其实是你的用户引导失灵了,但并不一定是你的错。因为用户对于“无关信息”的忽略程度,可能远远超出你的想象。我们在专注某些事情的时候,其他的次要因素我们会本能地忽略掉,在认知心理学中,把这个现象称为“ 看不见的黑猩猩现象 ”。
心理学家丹·西蒙斯曾让志愿者看一段打篮球视频,要求他们数出三名穿白衣者传球次数,而无需理会三名着黑衣者。那些人传球时,一个穿黑色毛茸茸外套、打扮成大猩猩模样的人走进他们中间,面对镜头捶打胸膛,在镜头前停留9秒后退出。
当视频播完了以后,一半志愿者回答没看见“大猩猩”上场。参加实验的人太专注于数传球的数目,因而忽视了明显的大猩猩。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在某一个时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有限的注意力的大部分用于某个方面,那就可能没有余力来觉察意料外的事物。
要避免用户引导失灵,你需要做到下面这几个基本要求:
- 在主要的流程之外的信息,必须默认用户不了解。在这个前提下,设计用户引导;
- 默认用户不会阅读大段大段的文字;
- 对于需要让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必须用更加显眼及动态的方式提出。
结语:用户洞察失灵的真相
用户洞察会失灵,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洞察得不够仔细,或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总结一下,避免下面的三种情况,你的用户洞察,应该会更加准确:
- 在进行调研之时过于想当然。想当然地选取目标,想当然地设计问题,然后再根据一份如此而产生的调研结果开展工作。那么你的洞察,当然会失灵。
- 经验主义,先入为主。在项目开始之前,往往会在心中根据经验来预设一个结果,那么接下来的调研、用户分级、渠道选择、用户拉新等行为都会围绕着预设的结果来进行。结果当然会不够理想。
- 预设立场。是人就会有立场,特别是作为某个产品的运营人员。我们往往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以自己的产品或平台为中心推导结果。但实际上在用户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产品都是平等的,选择的机会也是平均的,用户并不会按照运营人员所预设的立场来选择产品。
总之,足够客观,抛弃经验,不要想当然,做到这些,才能让你敏锐的用户洞察再次发挥魔力。
本文由@福禄网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