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就要用到?我們該忽略沉沒成本嗎?——《不當行為》上
本文摘自先覺出版社《不當行為》
作者/理查.塞勒(Richard H.
Thaler)|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目前在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任教,並且擔任決策研究中心主任,亦曾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在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主持行為經濟學的研究工作,為歐巴馬政府經濟政策的幕後推手。
錢沒了,就是沒了
文斯付了 1,000 美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可在室內賽季期間每週使用一次。兩個月後,他罹患了網球肘,一打球便疼痛不已,不過他還是忍著痛繼續打了三個月,因為他不想浪費已繳的會員費。直到疼痛變得完全無法忍受才終於決定放棄。
當某個數量的金錢已經被花用,而且這筆錢無法再重新取回時,我們可說這筆錢沉沒了,也就是沒了。
「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或「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這類俗諺,與經濟學家對忽略沉沒成本的建議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說歸說,要做到並不容易。我們可從前文的清單中冒著暴風雪開車看籃球賽,以及文斯得了網球肘還硬要打球的例子中看到這一點。
我們姑且先假設是某個朋友邀請文斯到另一個球場免費打球,文斯會因為手肘疼痛而婉拒。用經濟學術語來說,這表示打網球的效用呈現負值,然而他卻為了已經支付的 1,000 美元會員費繼續打球,每打一次症狀就變得更嚴重。為什麼他會做這種事?這是我想要回答的問題。
打網球的效用呈現負值,然而文斯卻為了已經支付的 1,000 美元會員費繼續打球,每打一次症狀就變得更嚴重。圖/pexel
過去幾年來,我蒐集了數十個人們在意沉沒成本的例子。其中一個例子是我的朋友喬依,她與六歲女兒辛蒂為了該穿什麼去上學相爭不下。辛蒂打定主意再也不穿洋裝,只穿長褲或短褲,喬依則堅持辛蒂一定得穿上特別為了小學新生入學而買的三件洋裝。幾天來喬依不時嚷嚷:「我已經花錢買了,妳非穿不可!」辛蒂則回答如果逼她穿洋裝,她就不去上學。我猜喬依可能曾徒勞無益地問,辛蒂該不會以為錢是從樹上長出來的吧。
這是一種必要的忽略
我被邀去排解糾紛,向喬依解釋其中的經濟邏輯。花在洋裝上的錢已經沒了,就算穿上那些洋裝,這筆錢也討不回來,只要不需另外花錢買長褲或短褲,堅持要辛蒂穿那些洋裝對於其財務狀況並無助益。喬依聽了十分開心,因為她實在很不喜歡跟女兒吵架,卻又對「浪費錢」買那三件洋裝頗有罪惡感。她只需要有個經濟學家來告訴她,忽略沉沒成本是完全符合理性,甚至是必要的。瑪雅.巴爾–希勒從此開始稱我為全球唯一臨床經濟學家(她買了那條被單之後,成為我的第一位客戶)。
花在洋裝上的錢已經沒了,就算穿上那些洋裝,這筆錢也討不回來,堅持要辛蒂穿那些洋裝對於其財務狀況並無助益。圖/wikimedia
姑且不論我是否配得上這頭銜,我確實不是唯一體認到人類難以理解沉沒成本觀念的經濟學家。由於這類錯誤實在太常見了,它甚至有了個正式名稱——沉沒成本謬誤,而且還經常出現在基礎經濟學課本中。許多人就算對這個概念有大致理解,卻很難在實際生活中依循忽略沉沒成本的建議。
冒著暴風雪開車看球賽,或忍耐著疼痛打網球,都不是理性經濟人會犯的錯誤,他們將沉沒成本正確地視為無關緊要的因素。
然而對真實人類來說,沉沒成本會盤旋在心裡,變成另一個「原本認為無關的因素」,涉及的也不只有晚餐或演唱會這類小事。不少人相信,美國之所以陷入越戰泥淖,是因為美國已經為這場戰爭投入太多,難以輕易放棄。組織行為專家貝瑞.史托教授曾發表一篇談論他所謂「承諾續擴」的論文,並且模仿自民謠歌手彼得.席格的反戰歌曲,將論文標題定為「膝陷泥淖 」(這首曲子名為〈腰陷泥淖〉,歌詞生動地描繪了續擴的概念,從泥淖及膝、泥淖及腰、到泥淖及頸)。史托認為喪失的人命越多,投入的費用越高,政府越難宣告失敗和抽身前進,一些原本認為無關的因素實際上可能事關重大。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沉沒成本?為什麼大家會認為持續進行一件事是值得的?
無論是看球賽或觀賞表演,抑或持續一場徒勞的戰爭。若你的購買價格並不創造任何交易效用(或負面效用),你不會覺得支付那價格是一種損失。你付了些錢,然後享用產品,從中得到獲得效用帶來的快樂,這筆帳就算結清了,最初付出的成本會被後來的獲得抵銷。
但是假如你買了門票,卻沒去現場觀賞呢?
花了 100 美元買演唱會門票,後來卻沒去觀賞,這感覺很像損失了 100 美元。以財務會計來比喻,買了門票卻沒能用到,你得在心理帳戶上認列損失,觀賞活動能讓你不必蒙受損失便可結清帳戶。
同樣道理,你 越常使用某個已經花錢購買的物品,對這筆交易的感覺就越好。 現在不妨來做個思想實驗吧。你買了一雙鞋,因為它們正在打折出售,雖然價格依舊不便宜,可是你實在不想錯過其交易效用。有一天,你神氣地穿上這雙鞋去上班,但是當天中午腳就開始疼痛,隔一陣子腳不痛之後,你不死心地再把鞋拿出來,這回打算只穿一個晚上,後來腳依舊痛到不行。
腳開始疼痛,隔一陣子腳不痛之後,你不死心地再把鞋拿出來,這回打算只穿一個晚上,後來腳依舊痛到不行。圖/123rf
越貴越能忍受它
現在請回答下面兩個問題:假如這雙鞋永遠也不合腳,你要再穿幾次才會徹底放棄?以及,你再也不穿這雙鞋之後,它們要在鞋櫃裡躺多久才會被你扔掉,或捐給慈善機構?若你跟大多數人一樣,答案就是端看你為這雙鞋花了多少錢, 花的錢越多,放棄這雙鞋之前你願意忍受的痛苦就越多 ,它們占住鞋櫃的時間也會越久。
同樣行為也出現在健身俱樂部。假如你付了會員費卻沒去健身房,你就得把這次的購買視為損失。事實上,有些人花錢買會員就是為了幫自己解決自我控制問題,倘若我想去健身房,而且對浪費會員費這件事有罪惡感,那麼會員費就可以在兩方面幫助自己克服惰性:其一是我會對這筆費用念念不忘,其二是每次去健身房時無須承擔立即的金錢支出。
假如你付了會員費卻沒去健身房,你就得把這次的購買視為損失。圖/defens
行銷學教授惠辛格.顧維爾與狄立普.索曼在一家健身俱樂部做了個聰明的研究,充分體現上述這項觀點。這間俱樂部一次收兩年期的會員費,顧維爾和索曼發現俱樂部的出席率在帳單出現後的那個月陡然攀升,然後又逐漸下滑,直到下一次的新帳單又再度刺激出席率。他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支付貶值」,意即沉沒成本效應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
任教於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霍爾.亞克斯與研究生凱瑟琳.布魯默進行了一次出色實驗,並且從中觀察到類似的結果。排隊購買校園劇團季票的學生被隨機分組,其中一組拿到比較小的折扣,而另一組得到非常優惠的折扣。這次的實驗設計有個重要特色,就是顧客在得到折扣之前,原本已有心理準備以原價支付,因此實驗者可以假定以折扣價買到季票的實驗對象,對這項商品的價值認定與原價付款的顧客無異。
亞克斯與布魯默發現,雖然沉沒成本確實有影響,但影響力僅持續一個學期,原價買票的人在秋季學期觀賞了較多場次,不過到了春季學期,無論是以原價、較少折扣,或較多折扣購票的群組出席率都一樣。顯然學生們已經看了夠多的場次,足以讓自己覺得這筆錢花得值得了,不然就是早已將最初花掉的錢拋諸腦後。所以沉沒成本確實有影響,其影響至少會維持一陣子,也可能最終被逐漸淡忘。
- 本文接續下一篇:到底是投資還是虧本?那些常見的消費者思考模式——《不當行為》下
本文摘自《不當行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理財、看世界》,先覺出版。
歡慶泛科學院 MasterTalks 線上課程專館開幕! 8/15 前每堂課程現折168元,任買1堂就抽 Switch !
活動步驟
1⃣打開 MasterTalks專館 2⃣輸入168元折扣碼:mastertalks
了解活動詳情: http://bit.ly/2OdioaV
The post 花錢就要用到?我們該忽略沉沒成本嗎?——《不當行為》上 appeared first on PanSci 泛科學.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