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那些想回又不敢回国的硅谷人
本人在美国读书4年,在硅谷科技公司工作4年。可以算得上一个资深海归。几年后我选择了回国加入国内互联网的大潮,许多人非常不理解我的行为,为什么要选择回国?
每天早上9点起床,一看早上没有会议,继续刷半个小时手机;懒懒散散地开着车到公司已经快十点了,慢慢吃个有机的健康早餐;点开邮箱,看一下任务列表,刷刷刷开始工作。
午饭时间和同事们聊聊股票,聊聊下周去哪爬山滑雪。下午回到工位,看看手上的活,想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升职,盘算怎么样做出更大的impact。
一转眼晚上下班,堵在101高速上,耳边放着迷离的音乐,看着朦胧的灯光,你渐渐陷入了沉思…
硅谷的互联网人生活是许多人羡慕的,没有996的体制,没有帝都的雾霾,每个人似乎都生活得很安逸。
但我深深的意识到,这背后依然有一大群人,有着一颗想回又不敢回国的心。
我身边的硅谷人,大部分都就职于Google,Facebook,微软,亚马逊等知名互联网公司,他们大部分有着很高的学历背景(清北上交复旦),也都十分有才华。
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在从事着与其能力相比比较简单的工作,比如有个朋友曾经是学校绩点排名第一的学霸,却在公司里写着测试用例;清华的本博高材生,也是在每天在改着报错页面的UI代码……许多朋友在和我抱怨得不到成长的同时,每天依然做着重复的工作。
其实国内互联网近几年的快速崛起,潜移默化地撩拨着许多硅谷人的内心。大家都知道国内发展得很快,国内或许对国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担心着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态势环境,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国内的企业文化环境,担心失去美国的各种福利。
当然每个人选不选择回国,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此文希望以比较中立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些共性问题的本质,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认知。
为什么Facebook,Google这些大公司愿意请“高材生”做“简单活”?
上文提到,Facebook,Google等公司的人才战略决定了他们要尽可能在市场上找到最优秀的人才。但随着公司规模的发展,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做影响力最大的事情,就注定了一些人才需要做一些与能力不相匹配的“简单”工作。但是算下来公司ROI依然是正向的,因为这些公司的边际效益很高。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Facebook负责改造一个非常简单的二级页面,这个事情假设能影响到1%的DAU用户,以Facebook的体量,就算只有1%,也切切时时每天影响了上千万的互联网用户。
产出的价值真真切切为公司带来了很大的价值,所以Facebook愿意花费几十万美金的价格请一个工程师,TA所带来的价值肯定远远超出TA的成本。
但是如果你身在一个只有上千万DAU用户的公司,你肯定要做出更大的业绩才足以覆盖你的成本,这也是比较客观的事实。
美国至今为止依然是互联网发展的中心,所以回国的你大概率会加入一家规模更小的公司,这时候就要求你提供/做出比原来工作scope更大的事情。
其实大公司跳小公司也是同样的逻辑,这对每个人也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的能力没有足够的弹性,回国/选择小公司的确不太合适。
你能不能“hold”住国内的企业?
许多人会担心国内的企业工资会比不上硅谷的公司,但是当匹配上了,又会担心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猫腻,其实本质上就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我还听很多人担心什么国内很多人会把你的技能学过来然后就把你抛弃了,其实根本不需要有这种担心。
首先,如果你懂的技能是比较浅层次的,那应该做的是把认知加深。我就拿算法举个例子,其实大部分牛逼的算法都是开源的,很多思想也是广泛流传于业界的。如果你只是知道这个算法本身,其实并不算你有了核心技能,而是要理解算法背后的数学本质和其所配套的系统架构。
许多人知道算法,也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出来。因为这背后还有团队对算法的理解,要不断调优,对不同量级和情景进行不同架构的适配,才有可能真正执行起来。就好像同样一件事情,就算给出比较明确的指令,给A做和给B做,做出来的效果也是很不一样的。
所以只要有实力的人,到了哪里都一样到处被人抢,如果还没达到那个水平,就尽快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其实国外大公司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的。只不过很多同学第一份工作就是国外的大公司,很多东西都觉得是理所当然。
我有个Google的好朋友,之前在Google负责广告推荐系统,回国加入大厂,工作的时候发现有很多环节和之前都很不一样,随便把一些关键的环节改成Google的模式就有很大的提升效果。
所以在平时工作中,千万不要忽视那些“理所应当”的细节,这些“细节”很有可能是公司长期积累迭代沉淀下来的精华。如果你能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本质,或许就能本质上提高你的认知。
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谈
再说一下世界的趋势。2013年,全球市值最高的美国互联网公司有13家,中国是3家;2018年,美国这个数字变成了12家,中国是8家。
贸易战日益加剧,中美关系日益紧张。种种的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国科技力量的快速崛起,美国对于中国的崛起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焦虑和不安,我相信这个趋势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下去。
中国互联网科技行业将在很多层面上逐渐超越美国,短期内的起起伏伏都不重要,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来判断趋势。如果趋势真的是这样,我们更应该加入到这个浪潮之中,顺势而为,毕竟许多时候趋势比个人努力会更为重要。
再从个人发展的层面而言。以后的高级人才,大概率是更多元化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给大家带来的认知是: 人才对技能应该更加专业化。所以爸妈给我们的教育都是:学好一个硬本领,走遍天下都不怕。
但其实,随着社会各行业的高速发展和融合,只掌握单一技能便能走遍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本质上是因为多元化的思维模型才能为企业提供更有效解决方案。
比如说你开一家餐厅,以前你只要做菜好吃就可以了。但是在当今时代,你还必须得学会如果营销,如何洞察用户心理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用更科学的数据分析提高各环节效率。
从许多维度来说,国内提供的各维度思维能力锻炼和空间更大。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竞争更加激烈,你更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维度的思维锻炼,你所接触到的人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
对于国内外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切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机会。我身边的许多朋友,回国以后,的确切换了许多身份;你和他们交谈,能明显体会到他们认知和思维层面上的提高。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人才,无论在哪,你都一定会发光。其实我上面所说的,对一部分人来说不一定正确,只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判断。未来的人才一定是更多元化国际化的,没有哪一种选择一定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里做一个小预测,2019年末开始可能会有一波回国的小高潮,这可能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末带来的人才流动趋势。四五年前的移动互联网顶峰时期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向美国顶尖互联网公司,这一波成熟的职业人将在这个节点作出关键性的职业生涯选择。
如果有希望了解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硅谷人可以和我联系,我可以分享更多我的经验带来更多的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帮助。
最后,分享一句话送给大家:“你不断地选择改变。并不是为了被世界看见,而是为了看见整个世界。”
作者:Louis徐玮;公众号:Louis徐玮 (ID:louisxuwei)
本文由 @Louis徐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