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40年,中国民营企业腾飞的四次机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oB行业头条”(ID:wwwqifu),作者王艺多,36氪经授权发布。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腾飞的 40 年,民营企业也在这 40 年间,从历史舞台的一角,一步步走到了舞台中央。
纵观这 40 年历史,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共出现了 四次飞跃级的机遇: 分别是 1978 年改革开放,1992 年市场化改革,2000 年互联网全球化,以及 2012 年后的数字经济。
这大约每十年一次的机遇,每次都 成就了整整一批企业和企业家。 让他们从默默无闻,直接跃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尽管企业家们非常清楚,每个时期的宏观政策、技术条件、市场环境、资本来源都不一样。只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才决定了当时企业的基因和发展方向。
但这种机遇的力量,是任何一位渴望成功的企业家,都不愿错过的。尤其是 当你正在身处最近一次机会当中时,你一定会问:我要怎么做?
01 第一次:1978~1992,改革开放
1978 年改革开放到 1992 年之间的企业家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他们之中既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科技型企业家,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也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诞生的农民企业家,如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还有城市边缘人口创业的代表,如「傻子瓜子」的年广久。这一代企业家敢想敢为、敢于挑战传统体制的束缚,勇于在坎坷中奋力前进,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颇有贡献。
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上,恢复高考后的那些年,举足轻重。
1978 年 11 月的一天,34 岁的柳传志像往常一样走进中科院的办公室上班。当时的柳传志习惯在工作前喝茶读报,但那天的报纸却改写了柳传志后来的人生。
因为他发现,在那个舆论充斥着革命和社论的年代,报纸上却开始刊登科学养猪的文章。
尽管 20 多年之后柳传志回忆起那段历史时,把科学养猪记成了如何养牛。但这并不影响他感知到 时代变迁 时的激动心情。
这种毫不起眼的星星之火,点燃了潜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改革愿望。一些偏僻农村的农民,拉开了日后几十年改变中国命运的大幕。
同样是 1978 年,11 月 24 日,临近寒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小草屋里,生产队 18 个贫苦农民面对一张契约,哆哆嗦嗦按下手印。面对要么杀头,要么饿死的选择,他们被生活逼迫着打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第一枪。
年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开始在全国推行,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农业产量大幅提升,农民收入和储蓄开始增加。
最知名的要属 1980 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 105 亩,当年的获利就让他直接变身 「万元户」 ,这在以前无法想象。
与此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个体生产和经营。农村地区私营经济开始以 「个体户」 的形式出现,并催生了大量乡镇企业的崛起。
紧接着,伴随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决议,1979 年国家批转的首个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以及 1981 年逐步承认个体工商户存在的合法性等一系列改革促进政策,乡镇民营企业与个体工商户逐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 第一次机遇 。后来的很多知名民营企业家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脱颖而出。
例如曾因「投机倒把罪」被判入狱,出狱后雇佣十几个无业游民炒「傻子瓜子」的年广久;以及因「非国营工厂」被拒绝进入,直接在汽配行业交易会门口摆地摊,四处运作拿下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订单的萧山万向节厂的鲁冠球。
作为经济发展的深度观察者,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在 1979 年至 1992 年间出现的中国 第一批企业家,并非只是抓住了政策红利机遇这么简单。
实际上,当时的民营企业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经济形式。因为 1979 年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所以一直到 1992 年,民营企业都是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形式出现,政策对其是有一定限制的,例如限制他们进入重要行业等。
另外,这些第一批企业家,除了少部分是像柳传志一样的科技型企业家,其他的更多是农民出身。他们其中 70% 是农民,70% 只有小学文化,可谓「一穷二白」。
「这些农民企业家没有高新技术,没有管理经验,更没有充足的资金。但正是这些人的敢想敢为,勇于前行,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机会,可以说是这一整代人与命运抗争, 硬生生自己开辟出来的 。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康勇说。
02 第二次:1992~2000,市场化改革
中国第二代企业家集中出现在 1992 年前后,被称为「92 派」。他们的主体很多都是过去社会的主流精英阶层。在「下海」进入商界之前,他们要么在国家机关,要么在研究机构。因此,他们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企业的产权制度比较明晰,是上世纪 90 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1988 年 12 月 6 日,24 岁的王文京决意从国务院机关某部副科长的岗位离职创业。那天,他和伙伴苏启强一起来到北京海淀区工商局领取公司执照,结果发现只有国营和集体企业能够注册高新技术企业。
王文京不想为了这张执照而 挂靠 国营或集体企业。在他的判断中,未来国家会持续放开民营企业经营,此时选择挂靠,未来势必将引发企业产权纠纷。但执照又必须办。无奈,王文京转身走进了旁边的个体科,办了张个体工商户执照。
其实,北京市首批私营企业当时已经开始注册,只是试点区在东城,身处海淀的王文京并没注意。后来 1990 年,用友软件终于登记成了私营企业。
客观来说,当时第一批如野草一般疯长的乡镇企业,在企业和资产层面是无意识的。他们更多是由于以往长期的经济短缺,希望摆脱贫困而出现的。
但经历了十多年的尝试探索之后,一批像王文京一样市场意识觉醒,思考企业归属与未来发展命运,并且具备高文化素质的企业家,开始在邓公南巡讲话之后集中爆发。
1992 年南巡讲话后,国内出台了 两个里程碑式的文件:《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 这标志着中国开始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也正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要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是过去的「补充」。同时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入党章。
由此,民营经济的发展前景更加明朗。
市场化改革的放开,民企发展的整体环境越发宽松,使得全国上下创业激情高涨,迅速掀起一股「下海潮」。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出现, 第二个春天 正式到来。
当时北京市的新增公司数量,从 2 月开始就以每月 2000 家的速度递增。到 1992 年 8 月时,库存的公司执照全部发完,北京市工商局只得从天津紧急调运了 10000 个执照解燃眉之急。
另外,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国企员工等,也都纷纷跳出体制,辞职下海创办企业。 知识分子 挽起袖子投入市场经济中。
据统计,当年全国下海经商的官员和知识分子至少有 10 万人。典型的像巨人集团的史玉柱、汇源果汁的朱新礼、华泰保险的王梓木、泰康人寿的陈东升。陈东升给他们这批人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 「92 派」 。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92 派」时期创办的民营企业,其特点总结起来可概括为: 创业者知识水平更高,科技型企业迅速成长。
过去,知识分子在机关、国企任职,不仅舒适体面,而且收入不菲,放弃成本很高。但随着其他群体收入快速增加,他们留在自己工作岗位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所以集中出现了九二下海。
现任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曾评论「92 派」称:
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是中国最早具有清晰明确股东意识的企业家代表,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好像「创办企业天然就应该是领头羊」。
客观而言,相比第一批企业家而言,第二批企业家是智慧的。他们不仅抓住了市场化改革的机遇,同时也具备成功的必要条件:
这批人在下海经商前,都是过去社会的 主流精英阶层 ,具有深厚的资源关系。另外,他们自身的 文化素质与眼界 ,让这批人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企业的产权制度比较明晰,是上世纪 90 年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03 第三次:2000~2012,互联网全球化
中国第三代企业家诞生于 2000 年前后,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中国加入 WTO,依靠风险投资、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如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等。他们普遍具备高学历、高技术,更具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在全球竞争中扬帆起航。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 1500 米!」
1996 年早春,北京中关村南大门竖起了一块巨型广告牌。正是这块广告,让 33 岁的张树新和她的 瀛海威时空 名噪一时。
张树新的瀛海威时空,是当时国内唯一面向普通家庭的开放网络。在当时很多人心目中,「瀛海威时空=Internet」。
同样在 96 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归国的张朝阳拿着 17 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创建 搜狐 前身爱特信公司。当时北京电信骨干网刚刚建成,搜狐成了国内首个商业网站。据张朝阳回忆,当年他原本期待风投能多投他 5 万美元。
马云也没闲着。95 年底,马云在美国西雅图参观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大为震撼。回国之后立即找了身边 24 位做外贸的朋友,结果只有 1 人支持他投身互联网。但马云就是那种别人都不看好,他却越认为能干的人。很快,马云的中国黄页上线。尽管后来项目失败,但这为马云 1999 年创立 阿里巴巴 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1998 年,马化腾和张志东靠着在股市中赚的 70 万元创办腾讯,开始在深圳鼓捣网络传呼机「OICQ」,也就是今天的 QQ ,并于 1999 年初正式上线。随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估计马化腾着急以 100 万元出售 QQ 时怎么也不会想到,QQ 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成了华人群体中最大的即时通讯工具。
2000 年元旦,计算机专业硕士李彦宏回国创建 百度 。在此之前,李彦宏已经在美国硅谷跨入了百万富翁的行列。拿着这笔启动资金,李彦宏注册百度,填补国内中文搜索引擎市场的空白,并在短短半年之后迅速盈利。
发源于美国的互联网,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迅速蔓延。这里面有太多我们熟悉的互联网民营企业家,和他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百度、阿里、腾讯、搜狐、网易、新浪 等,都是在那一时期诞生,并且快速获得了成功。2000 年 4 月到 7 月之间,新浪、网易、搜狐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
看到互联网前所未有的红利,包括海尔、美的、春兰、TCL 等知名家电企业,也在 2000 年纷纷进军电子商务。当年国内 B2B 网站成交额总计大约 767 亿元。而到了 2001 年,B2B 网站已有 1345 个,成交额同比增长 40% 至 1075 亿元。
互联网意味着全球化。2001 年,另一件全球化的大事就是中国加入 「WTO」 。11 月 10 日,世贸组织审议并通过中国加入 WTO 的决定。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成为 WTO 成员。
互联网的技术支撑,以及加入 WTO,让中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有机会直接完成 全球贸易 动作,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进程、参与 国际竞争 并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
随后的 2002 年,十六大首次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民营企业的地位。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家代表首次亮相十六大。民营企业家地位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十六大之后,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进程加快,贸易额逐年攀升。《2011 年中国对外贸易 500 强企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 年进出口企业 500 强中的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 560.57 亿美元,比 2001 年增加 4.07%。
据统计,2002~2012 年期间,国内资本市场设立中小企业板、新三板、创业板,民营企业 融资渠道 进一步放宽。同时国务院清理修订阻碍民企发展的法律法规,市场准入条件放宽。
这 10 年间,民营企业数量由 263.83 万户增至 1085.72 万户,年均增长 82.19 万户;注册资本总额由 2.48 万亿元增至 31.1 万亿元,户均资本金由 94 万元增至 286.45 万元。
相比前两批, 第三批企业家除了魄力与智慧外,更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高度。 他们恰逢互联网在国内的兴起与贸易全球化的契机,借鉴海外先进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产品思维,经过近 20 年发展沉淀,以 BAT 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已然成长为引领中国甚至全球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龙头。
04 第四次: 2012~现在,数字经济
如今,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时期。这是从 1978 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 第四次,也是我们需要抓住的机会。 这是历史上首次以云计算这种「普惠技术」为主导的时期。中国 所有产业 在数字化升级下,都蕴含着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就在整个中国都忙着「上网」的那几年,美国开始出现了可能影响未来数十年的网络底层技术架构: 云计算 。
2006 年 3 月,亚马逊推出了全球首款公有云存储服务——S3(Simple Storage Service)。当年 8 月 9 日,谷歌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云计算概念。随后,「云计算」一词写入分析机构报告中,这才使云计算逐渐普及起来。
云计算资源规模巨大,接入简单,按需服务成本低廉,并且扩展性强,能够同时为不同客户的不同业务提供服务。对上层应用来说,云计算就像水之于植物一样必要。所以亚马逊、微软、谷歌等 IT 巨头接踵而至,纷纷在云计算方面投入重金发展,抢占市场。
当时的中国,连网络都还没有完全普及,在 IT 建设方面只能选择 IOE,也就是 IBM 小型机、Oracle 商业数据库以及 EMC 集中式存储。
但中国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 淘宝网在 2003 年上线之后,每年都是几十倍的增速。尤其到 2008、2009 年时,面对数亿人规模,IOE 架构开始捉襟见肘。
2008 年 9 月,马云把王坚从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位置挖到阿里,着手打造 「阿里云」 。
经过 2008 年淘宝 11.11 促销(双十一购物节正式出现是 2009 年)的内部验证后,2009 年,阿里云正式成立,并开始研发「飞天」(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成为中国最早探索云计算技术的科技公司。
两年后,中国 IT 领袖峰会,BAT 三位掌门人在讨论云计算发展前景时,马化腾和李彦宏并不认为当时云计算在未来会有多大价值。三人之中,只有最不懂技术的马云坚决表示,阿里巴巴必须搞云计算。
2013 年 8 月 15 日,阿里云飞天 5K 系统上线,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实现单个集群超过 5000 台服务器的通用计算平台。今天,飞天承载的阿里云已经跻身全球前三,成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由此,中国正式进入 数字经济时代 。
另外,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渗透,让基于互联网的创业群体在 2012 年前后逐步扩大。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与商业模式,不断改变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例如 今日头条、滴滴、瓜子二手车、WiFi 万能钥匙 这些知名产品,都是在 2012 年出现。数字经济就这样伴随着技术发展逐步繁荣。
2017 年 3 月, 「数字经济」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2 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尽管目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高达 27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2.9%,但仍然 显著低于 全球其他主要国家。比如英国、美国、日本的数字经济 GDP 占比已分别高达 58.6%、58.3%、46.4%。相对而言,中国数字经济仍然有相当大的 增长空间 。
其实,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主要就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 40 年时间里。这期间,太多像 制造、农牧、能源、教育、物流 等传统行业,由于数字化程度较低,而亟待进行产业升级。数字经济的增长空间也就在于此。
2017 年,阿里云提出 「产业 AI」 。阿里巴巴在城市、工业、零售、金融、汽车、家庭等多个场景推出 ET 大脑等「产业 AI」方案。这些能力、产品和解决方案,都通过阿里云服务于各行各业。
但是,传统产业的升级,绝对不是「需求方与技术方的简单对接」。 产业 AI 能否成功的关键, 不在于互联网和技术,而在于传统产业转型观念的改变。
「只有真正服务过传统企业,有长期深厚的积累与洞察,才能做好数字化升级。在这方面,长期服务中国各个行业企业的毕马威无疑具有优势。」毕马威阿里巴巴全球业务主管合伙人刘逸明表示。
过去几年,毕马威在金融、零售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开展了全球调研,发现企业痛点不仅有技术,还包括商业价值塑造、业务发展规划等方面。
面对新时代,2018 年 9 月,毕马威和阿里云正式开展全球战略合作,以亚太地区、欧洲地区为起点,为多行业、跨国家及地区的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以金融为例,毕马威的行业经验及洞察能力,结合了阿里云的数据智能技术,为中小银行提供普惠金融、智能风控、金融生态构建等重点领域解决方案。
大企业 在寻求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 也在数字化思考:怎样结合数字化的方式,主动寻求变革,进行商业化创新,以不断获取数字经济时代的 可持续竞争优势 。所有行业、所有企业都在求新、求变。
05 尾声
也许任何一场改革,任何一轮趋势,在来临和消散时,都显得那么突然而又无比平凡与漫长。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你并不会感觉,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但回望 10 年、20 年、30 年、40 年,我们会发现,原来 我们的生活已大有不同。
在这 40 年里,几代命途迥异的企业家前赴后继,因为政策、体制、资本、技术的影响而迈向不同的终点。但他们无疑也殊途同归,为了中国的繁荣。
吴晓波曾说, 中国企业界是一个迷信奇迹的商业圈。 那些执着于成功的企业主,有时会抱怨时代的不公,总希望历史的机遇在自己身上重演。
但当我们抽丝剥茧,把这 40 年来每一次重大机遇放在众目睽睽之下时就会发现: 我们原本就身处机会当中。
参考资料:
张劼,中国互联网十年,今传媒,2005
张海丰 赵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与前景探析,市场论坛,2006
吴晓波,我对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正在创作中的《中国企业史》,书城,2006
张宏军,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与成长机制研究,商业时代,2007
夏燕,鼠标撬动世界——中国互联网二十年脉动,观察与思考,2007
戴开勋,中国大企业成长机理研究——改革开放30年企业发展历程分析,交通企业管理,2009
方兴东,中国互联网激荡20年,互联网经济,2014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信出版社,2018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