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微众马智涛:科技是银行的第一生产力,每个银行都应有架构师
"科技能力是银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近日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微众银行副行长马智涛如此表示。
如此论调从一位银行行长的口中说出,显得有些"违和"。但回溯微众银行的发展轨迹就可发现,与传统银行相比,微众银行越来越像是一家"披着银行外衣"的科技公司。
其诞生伊始,即按分布式架构搭建技术平台,采取开源技术,是国内首个建成"去IOE"科技架构的银行(关于微众银行分布式架构的建立,可以参考《腾讯金融云的五年战事》)。
直观表现是,借助分布式架构,去年微众银行账户运维成本持续下降45%,2018年每个账户的IT运维成本是3.6元/年,远远低于传统银行。
近日,微众银行又宣布金融科技全面开源,并发布了10款开放式应用和组件。但事实上,这样的开放协同并不能直接提高其财务表现,按照马智涛对钛媒体的表述:"微众银行不是卖软件的,不是IT集成商,开源不是收费,本身不能产生直接的商业利益。"
在马智涛看来,目前很多银行表面上很重视科技,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很多银行都买一些现成的解决方案。从行动方面,并没有反映出来对于科技的重视,所以科研能力的增强是非常重要的。
"买回来的都是标准的解决方案,而没有结合自身,没有差异化的优势,竞争力就会削弱。"在马智涛看来,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应该有一个称职的架构师。
马智涛称,如果传统金融机构不把科技视作第一生产力,其竞争优势将会慢慢被FinTech公司替代。
相比国有大行和大型股份行,中小银行更可能是参与到微众银行分布式开放平台的玩家。
"很多城商行扎根在当地,对当地的市场更了解,跟当地企业建立起非常紧密的关系,但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技术手段没有跟上。" 马智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众银行可以把这些技术能力提供给这些中小银行,让它们利用技术拓展业务,这反而是更具有生命力的路径,而不是所有事情都靠我们自己做。"
"每一个银行都应该有一个架构师"
Q:目前来看,中小银行直接打包购买软件系统,或者抱团购买其他金融机构的方案,如何看待这一现状?
马智涛:我的观点是,如果你都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没有结合自身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只是购买标准的解决方案,说实话你的竞争力是会削弱的。这个我认为不管是大小银行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更直接来讲,我认为每一个银行都应该有一个称职的架构师。CTO更多还是在科技管理上面,未来我认为银行真的要在商业生态圈当中有一个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有一个匹配战略定位的科技架构。
Q:现在的传统商业银行为什么要抛弃现有的系统,现有系统的劣势是什么?
马智涛:这一点可以返回到银行业务创新的需求上来讲,以前的大核心有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每一次你需要推出一个新的产品,都需要用到大核心,都要用到那个系统。结果就是大家要排队来测试产品,这就是为什么银行的这些产品永远跑不快的原因。老旧的科技系统架构导致创新永远慢于市场的需求。
所以我们推崇的这种微核心,真正能够把核心走向微小化,帮他配置一套微核心的系统。在这几年来,通过我们分布式架构的实践,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因为我们现在的这种分布式架构,不单单是说我们的成本优势,不单单说海量业务支持,很重要一点是快速创新、快速迭代。
Q:微众开源之一目的在于服务中小银行,但是开发开源技术的难度要远高于直接购买软件,而中小银行本来人才方面就处于劣势,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马智涛:会有矛盾,但是我认为,中小银行事实上必须要有一个破题的方法。以前他可能需要花很多钱,买回来硬件、软件才能够做同样的事情。但现在我们有一些开源的软件,并且会配套很多社区的运营,包括培训,让更多的,包括厂商他们的工程师也能够掌握这些技术。
所以我觉得对这些合作银行来讲,还是能够帮助他把门槛降低,只不过可能他一时半刻不可能让资深的IT团队全部掌握,可能找一些外部的厂商帮忙。至少我们帮他省下了很多软件的投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买一个数据库的软件成本还是非常昂贵的,每年运维、服务的成本都很高,反过来现在很多开源的数据库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类的开源软件,我们能够帮助一些中小机构,帮助他把成本大大的节约,而且开源的技术,得到一些市场上、市面上的资源支持,会容易很多。
聚焦开源的背后算盘
Q:一个金融机构为何如此聚焦在开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马智涛:我们希望建立起来一个连接平台,能够参与建设新一代的金融技术建设。所以我们自身在走这种开放的路线,连接合作伙伴,也希望我们一些同业能够具备同等能力,把各自的生态圈都联系起来,这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所描述的分布式商业生态的特性。
我们始终认为随着科技的普及,能够进入到我们这种生态体系当中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很自然的这个机会也随之而来。只不过我觉得这种改变也需要一点时间去培育,特别需要从一些很基础的能力方面入手。
在中国金融行业,这方面投入是不够的,所以导致这方面的发展没有走在最前面。
现在我认为微众银行具备这个条件,既然自身已经发展了这么多的行业,我们为什么不把它凸显出来,让更多的合作伙伴也能够具备同等的能力,事实上你的连接成本、协作成本也会随之而降低。
简单讲,我们推出一系列的开源能力,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实施标准。过去靠一些标准组织去制订一些行业的标准,甚至国产的标准,这个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它如果不结合实践,标准可能跟实际是会脱节的。
反过来讲,我们通过这些科技能力,开源,让更多人把它用起来,并且在开源过程当中,使用者、参与者,他们都会有很多反馈,我们哪些功能不完善,哪些需要加强,我们都有机会能够直接从市场一线听到,这对我们自身的业务发展有利。
与此同时,一旦这个技术成为了行业的实施标准之后,你就会发现能够跟你同声同气的合作伙伴就会变得很多,商机也就来了。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们跟人民网合作了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保护平台,本身我们微众至少在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在当中,我们只是参与平台建设,贡献了我们的技术,帮助人民网解决了版权保护的个体。看上去跟金融毫无关系,但是未来IP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版权的这个肯定离不开金融服务。未来微众银行,以及我们其他一些合作的金融能够,能够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商业利益随之而来。
Q:在未来的开放生态下,银行越来越重要的模式是什么?或者说它的增长主要是什么?
马智涛:还是要返回到银行自身的业务定位上看,可能每家银行都会有一些不同的选择。首先他要先挑好他服务的客群,了解客群的特征,进而设计出配套的产品体系,包括科技架构。
此外,银行同业也要做出一些相应改变,要把科技重新拉回来,作为自己的一个核心竞争力,也需要拓展更多的合作对象,开放性必须要加强。因为现在客户已经不是发生在网点了,客户需求都是在线上平台发生,未来发展到IOT,那些交易可能是发生在智能设备上面。如果你锁定了你要服务的客群,就需要拓展一些相应的合作伙伴,一起把金融跟产业结盟起来,需要有非常紧密的沟通,才能够形成一个解决方案。
未来金融产业跟各个行业之间的整合,是目前我看到银行业的一个很大机遇,这个需要银行调整自身才能够获得这个机遇,不然还是会被"吃掉"。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