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不需要私域流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消金界
私域流量火了,就像吴晓波在2018年底的商业论坛上预言的那样,"私域流量"在运营人的圈子里成为一个热词。
"反复利用、无边际成本"、"不需付费、随时触达",这些字眼像吸铁石一样,深深吸引着电商、美妆、保险等行业的运营人员。
受限于流量红利已久的互联网人,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纷纷开始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可惜世上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去解开所有未知的潘多拉魔盒。 对于线上信贷平台来说,私域流量并不是流量枯竭这道题的答案。
也就是说,众多正在或者考虑搭建私域流量的消费金融平台,其实是徒劳无功的。
这个领域,本就不需要私域流量。
** 品牌的专属会员 **
"私域流量"这个概念,听上去高大上,说起来倒也简单,就是企业沉淀在自家APP、微信个人号、小程序及微信群内的流量。
这和"公域流量"是相对的。
在线下某商圈处开一家店,理论上来讲,该店铺3公里以内的3万人,都有可能来消费。当然这3万人并非专属用户,他们既可以来这家,也有可能去别家。
这种"共享流量",就是所谓的"公域流量"。如同淘宝、天猫、京东等平台上的数亿用户,不特定是哪家的用户。
相反,私域流量就像在四合院的庭子中央,建造了唯一一家商铺,居民们足不出户,就能来你这购物,并享受各种服务。
大家都是商家的"专属会员"。反过来,商家推荐产品,不需要太过冗长的寻找、决策及推广流程,下一秒就能被用户看到。
对于商家来说,这种被圈住、直接链接的用户,就是所谓的"私域流量"。
那么,什么类型的服务和产品合适做私域流量呢?
有两类:高复购,以及高客单价+高决策成本的产品,天然适合做私域流量。
耐用品做私域流量的意义和价值不大,比如电器、家具,通常也要用个5年10年的,在这5年内不管怎么样经营用户,也很难每年买一个吧。
如果用微信来做私域流量,一个微信号最多有5000个人的流量,如果不够高频,只能一次性变现,没办法持续商业化。
许多需要高决策成本的产品,比如教育类、理财类、珠宝奢侈品及保险类产品,也适合使用私域流量进行推广。
因为除了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外,这些行业若想完成销售闭环,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用户从陌生用户转化为信任用户。
很多情况下,低于100元以内的产品,付款是没什么感觉的,但要让用户几千上万地掏钱,首先得让他相信这家公司或者这个人。
换句话说,构建私域流量的意义,除了缩短用户决策路径,让用户更容易触达企业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外,更多的目的, 其实是培养用户对于品牌的熟悉和信任感。
这就是典型的微商思维----熟人好卖货。
好了,懂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聊一聊,为什么说消费金融和私域流量没太大关系。
** 贷款不需要信任感 **
消金没有私域流量,第一个原因, 在于贷款根本不需要信任感。
苏州瑞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渊龄对消金界表示,借钱是刚需,不需要用户和平台之间建立多么深刻的联系。
用户借款时,只会考虑借款额度有多高、利息是多少,根本不会想着,万一被骗了怎么办。
大不了借不到呗,又会有什么损失,最多换一家平台继续借。
这是大多数借款人的心声。
信任感这个东西,一定是体现在首先让用户为商家掏钱,商家再给用户提供服务的行业。
比如保险、化妆品或保健品。商户需要竖立起值得用户信任的品牌,并且最好能和用户建立起足够深度的链接,服务好一小群人后,让产品名声在私域流量里流传、再持续发酵,用口碑为自己带货,最终吸引来成千上万的付费用户。
贷款这个东西不一样,最初的步骤,不是用户给他钱,而是他给用户钱。
用户甚至可以在一家完全没听过的平台上借钱,只要利息足够低、能够借出的额度足够高就行。
这也是为什么,用互联网推小贷和信用卡就很顺利,起量很快又能挣钱;但用互联网来卖保险,却很难。
相较于前者,后者需要商家和用户建立足够深度的信任。
有家头部小贷公司流量负责人这样抱怨道:"辛辛苦苦圈出来的用户,听说另外一家利息更低,二话不说调头就跑。"
"根本毫无忠诚度可言。"他在微信上打过来这句话时,后面加了两个哭脸。
** 行业固有格局,导致性价比不高 **
消金没有私域流量,第二个原因在于,已经成型的行业固有格局和小贷玩家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限制了"私域流量"这种新兴玩法的出现。
小贷玩家们已习惯了"简单粗暴"的人海战术,批量从各种渠道处拿取数据,再大面积发送不同形式的信息获客,这种高举高打的方式,在无数次获客尝试中已被论证为行之有效。
这些"渠道",包括了短信、贷超、信息流和电销。
玩家们只需要从这些渠道,获取到足够多优质客群的数据,再接着放款、收款、赚取差价就好。
我只需要用户数据就能完成放款,干嘛还要把他留在自己的圈子里?
所以消费金融企业服务完一个客户后, 想到的绝非传统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建群、运营、二次营销,而是如何留存下该用户的数据。
要么出售给别人,要么二次放款。
这个行业中还有一批数据贩子。他们从现金贷企业、短信平台处,批量获取用户数据。
他们获取数据的方式,还包括求职网站、WIFI探针等非法渠道。获取优质流量后,再导给小贷玩家即可盈利。
从数据贩子处获客,也比养一批自己的"私域流量"划算的多。
** 或突破微信运营底线 **
消金没有私域流量,最后一个原因,小贷圈起来的私域流量,如果要借助于微信,那么就会和产品设计理念相违背。
更严重点说,这和目前国家对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保护这一政策导向,也是格格不入。
微信之父张小龙在公开场合曾多次强调,不希望微信去打扰用户,只希望做一个在用户口袋里"用完即走"的工具。
微信对于商业化有多克制,甚至开屏画面甚至没有接入任何广告。
试想,若是在数百个微信区内,整天传播借贷广告,微信的容忍度只怕会更低吧。
曾有媒体爆出,有些企业利用"微信群控机房",批量制造出成百上千的个人微信号,再利用机器自动化加好友、拉群,通过与指定好友聊天、群发图片和发送朋友圈的方式,帮助自家产品营销。
不久之后,微信成批封掉了这批微信号。今年618前后的微信查封,就是官方对批量养号、批量加人、批量转发等非人工行为的强烈打击。
因此,以"一对一私聊"、"把用户沉淀在微信群"为核心的私域流量,是在公然挑战微信的底线。
对于习惯了闷声发大财的小贷平台来说,若是把 "私域流量"这件事浮出水面,无异于自寻死路。
此外,监管对用户隐私、信息安全极度重视,公然做私域流量,恐怕也会惹上麻烦。
一位接近苏宁消费金融的人士告诉消金界,他们之所以没有开展私域流量的相关业务,也是忌惮于合规方面的要求。
** 小结 **
若是把眼光放长,会发现历史的车辙总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轮回。
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时,大家纷纷推出自己的APP,APP红利消逝后,又转向微信等中心式大平台。
遭遇流量见顶后,大家回到了最初的原点,想用某种形式圈住属于自己的流量,美名其曰"私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然,凡事不能一棍子敲死,也有几家头部持牌机构、农商行们,正在用支付宝生活号、APP圈出了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但他们更多是为了展业需求,满足用户除贷款之外的需求,包括保险、理财等,但目前来看,转化效果并不理想。
于信贷这项业务而言,不那么强调品牌信任度,不会轻易打破原来的业务格局,不能突破微信等的运营底线等要求,使得焦虑于流量天花板而喊出的"私域流量",看上去和消费金融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