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析:In——国内最大的图片分享社区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网络强国建设步伐的加快,泛娱乐产业逐渐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如今这个“看脸”的时代下,“工具+社区”类产品In是如何在国内的图片社交领域分到属于自己的蛋糕的?
国外的Instagram一家独大,而国内战场一片混乱,In、LOFTER、nice在私底下都称自己是中国的Instagram,那In又是如何从其中脱颖而出,甚至开启图片社交的新篇章?
本文笔者将从市场、用户、功能、运营等方面对In APP进行分析,并产出相应的产品优化方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市场分析
- 用户分析
- 竞品分析
- 产品分析
- 运营分析
- 总结
一、市场分析
1.1 行业背景
自猫扑、天涯等社区论坛的出现开始,社交网络已经历了近二十年,从最初的以展示信息、发布信息为主,正向着移动化、多元化、兴趣化等不断发展。
来源:艾瑞咨询
- 社交网络从PC时代开端,在2005年进入快速增长期,出现了QQ空间、朋友网、豆瓣、校内网、开心网、博客、微博客等一批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社交网站;
- 自从2010年开始,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更加便捷的使用场景、更快速有效的互动、更多好玩的可拓展的功能使移动社交快速占据有利的发展优势,大型社交网站纷纷开始布局移动端;在此过程中,有诸多社交产品出现了转型瓶颈而失去了原有优势,也有如微信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出现;
- 大批创业者开始将焦点聚焦于移动社交,也出现了如陌陌、唱吧、脉脉、blued、nice、无秘、探探等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生并成长的关注多种细分社交需求的移动应用;
- 2010年Facebook以10亿美元“天价”收购了Instagram后,2014年12月,nice完成C轮3600万美元融资;2015年6月,in宣布完成B轮3亿元融资,因此图片社交领域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
来源:艾瑞咨询
1.2 市场现状
2010年Facebook以10亿美元“天价”收购了Instagram后,图片社交领域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随后,购物版类 Instagram应用Spring获LVMH领投750万美元融资,估值也已达上亿美元。这一切都让人们看到图片社交这个巨大市场蓝海的潜力,令人遐想无限。但至今为止,国内的图片社交领域暂时没有一款成功产品能与Instagram对标。
从国内图片社交领域来看,In以将近900万的活跃用户量牢牢的把控住图片社交领域龙头的地位,月活用户量是Instagram的4倍,远远超过了LOFTER,nice的用户量。
至于In为什么能把控住龙头地位,笔者认为原因如下:一是In的产品定位更加垂直化,容易融入到用户的生活点滴当中;二是In的关系链更加生活化,社交味更纯正一些。
来源:易观千帆
从重合用户角度看,三者的重合用户都较少。笔者认为原因是与APP初期定位有关,虽然三者的定位均是图片社交,但In由始至终更贴近女性生活;nice初期定位不太明确,目前定位更偏向“潮人”这类小众用户;LOFTER则初期定位则是专注于优质图片,用户更多是专业的摄影师或设计师。
来源:易观千帆
从用户粘性的角度看,如今的形势不容乐观,截止至2019年,In的使用时长在大幅度的下降,留存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暴露了In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缺陷,例如:内容建设不足、评论的审核机制不健全、玩法趣味性不足等;
来源:易观千帆
优化建议:
- 内容建设不足,应提高运营活动的趣味度,以活跃社区、提高留存率;
- 健全In的评论审核功能和举报机制,防止评论区被恶性灌水,提高用户互动体验;
- 新增拍照&社交的玩法,如:创意比赛&粉丝数/获赞数/比赛得票数的排行榜。
1.3 发展前景
1.3.1 社交行业发展空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统计,中国的人口红利在互联网领域尚未消失。截止至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突破8亿,相较于美国,中国互联网网民的复合增长率是持续增长的。中国互联网网民渗透率也在逐年增加,由 2009 年的 28.9% 提升至 2018 年的 58.5%,若参考美国 76.8% 的渗透率,中国互联网渗透率尚有 18.3%的空间可以提升。
来源:艾瑞咨询
截止至2019年3月,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稳中有升,月独立设备数达到13.8亿台,人均单日上网时长达3.5小时。
来源:艾瑞咨询
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至2019年2月,移动社交行业的用户规模接近移动网民的数量,突破11亿,渗透率高达92.9% ,且移动网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移动社交上,互联网热门行业时长占比约33%。
来源:Questmobile
综上所述:社交已经成为人人必备的刚需应用,为“社交+”的深度链接打下了坚实的用户基础。随着互联网网民的数量逐渐增加,社交行业在未来仍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网民使用时间更加聚焦,由于线上人口流量红利的逐渐减少,以内容吸引用户时长分配、提升用户留存是后期的关键,而内容的载体可以为文字,图片,视频等;
1.3.2 图片社交发展空间
整个市场的活跃用户人数来看,摄影摄像的月活约为3亿,但图片社交的月活不到2000万,图片社交离亿级活跃用户相差巨大,并且行业渗透率不高,仅为1.7%;从人均单日启动次数(3.1次),人均单日使用时长(21.9分钟)的数据可以看出,有很大部分用户对该类APP是有很大依赖性的,并且渐渐的接受和习惯使用图片社交APP,每天都会花费一定时间在图片社交上。
来源:易观千帆
由于全民UGC的时代的到来,以及在当今这个“看脸”的时代下,该类APP除了能满足用户美化照片(视频)等这类的基本需求外,一键修图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时间成本,也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期望需求);
从用户画像上看,主要集中在24岁以下的女生(即95后)。相对于95后而言,内容即是社交,由优质内容带动个体关注的社交需求较为明显,他们乐于表达自己,更愿意分享,通过在社区内发表自己的作品互动,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使他们的分享欲和被赞美欲望得到满足(期望需求);
他们喜欢尝试新鲜,趣味和个性化的娱乐玩法,如:自定义贴纸+标签(兴奋需求);
来源:易观千帆
来源:酷鹅用户研究院
CNNIC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至2018年12月,10岁以上至30岁以下人群共占17.5%+26.8%=44.3%,而我国移动网民总数量已达到11.04亿,因此粗略估算符合要求年龄段的网民约为4.8亿,即可初步认为In的市场天花板为4.8亿。
来源:CNNIC
综合前面所有分析得知,目前图片社交的月活跃用户仅仅为千万级的,距离市场天花板还有很大的空间。故图片社交市场增长空间仍然巨大。后期应该重点思考如何提高用户留存率,或者推出更多新玩法,通过差异化让用户保持新鲜感。
二、用户分析
2.1 使用原因
由极光大数据的《2019年社交网络行业研究报告》总结得知,内容社交APP使用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浏览有趣的信息、发布有趣的信息得到他人认可;二是扩大交际圈子,寻找兴趣圈,找到更多志趣相投的人。两种需求占比不相上下。
来源:极光大数据
从分时活跃人数来看,In的用户从白天七点到凌晨两点都十分活跃,再结合上图可推测,用户在这些碎片化时间大多用来浏览图文信息&动态或逛街休憩时拍照打卡。
来源:易观千帆
从使用时长看,14:00~16:00、18:00~19:00、22:00~24:00都是高峰时期,用户忙于工作和学习,14:00~16:00时间段容易犯困,用户希望通过部分碎片化时间来浏览有趣的图文信息来缓解自己的精神压力;
另外,14:00~16:00这个时间段正是逛街最佳时期,用户逛街休憩时拍照打卡后分享自己的动态;18:00~19:00是下班高峰期,经官方初步统计,一二线城市的用户上下班单程耗时约1小时,用户在回家途中,希望通过浏览图文信息来打发时间;
而22:00~24:00夜深人静时,一方面有充裕的休息娱乐时间以拓展交际、深度互动,另一方面夜里感性思维更加活跃,让人变得更加敏感多思,孤独感倍增。
来源:易观千帆
2.2 性别比例
无论是nice,LOFTER还是In的用户都是女性用户。In与nice相比,前者远超后者26.09%,那是因为In下沉到女性的生活日常,发图评率会高很多,而nice先是偏重于潮男,后期才转向女性用户,故nice的发图评率偏低,但是图片质量偏高;
In与LOFTER相比,两者差别不大,仅差6%,那是因为LOFTER作为轻博客,更接近于“分享+社区类”的产品形态,用户画像更加广泛(80后90后);
总而言之,相比于男性,一是女性用户更精致和感性,热爱生活,更加容易发现生活美好的东西,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日常,赢得关注获得认同感;二是目前该类APP内容多为日常、旅行、美食、弹唱、美妆护肤、时装搭配等,而这些图片社交APP更加迎合大部分女性用户的观看偏好。
来源:易观千帆
2.3 年龄分布
从用户年龄的角度上看,使用In的用户中,24岁以下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了67.41%。其次是24-30岁的用户,占比 16.48%。31-35岁和36-40岁的用户较少,分别占比6.66%和7.33%。而41岁以上的用户占比最少,只有2.13%。
来源:易观千帆
下面笔者根据不同年龄分段对用户进行分析:
① 24岁以下:
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占比最高,主要是这部分用户分布基本为在校学生和刚进入社会不久的社会人士。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业上写论文、考试、考证书、即将工作的压力,虽然校内文娱活动、实践活动、各类课程也能使他们接触到不少朋友,但校园的生活可能满足不了年轻人的猎奇心,于是他们在In内想了解更多自己在学校没接触过的领域。
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面临着梦想与现实碰撞的矛盾,朝九晚六的工作使他们逐渐脱离同学圈,更多开始接触到同事、领导,于是他们在工作之余,在In内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这个年龄段的用户休息娱乐的时间更加充裕,时常会约上好闺蜜到各个网红点拍照打卡后分享自己的动态;
② 24-30岁:
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占比也不低,该部分用户大多是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好几年。他们对于生活有更深的体会,成家立业逐渐开始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平时所接触的人大多为同事领导或者老同学,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去接触新的圈子,因此他们有更多的情感心理需求。
工作不一定稳定,另一半不一定称心, ln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抒发心情的平台,并通过In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
③ 31-40岁:
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大多数事业基本稳定,现在更有精力和资本去成立或维护家庭。他们将更多的生活重心放在自己和家庭身上,男/女朋友,妻子/丈夫、子女和父母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组建、维持和稳定家庭生活的需求已经大于情感需求,因此这个年龄段用户偏少。
④ 41岁以上:
这个年龄段的用户最少,步入中年以后生活节奏更加缓慢,其使用移动社交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兴趣和满足猎奇心,他们主要使用打电话、发短信、微信等基本通讯方式。
2.4 地域画像
来源:易观千帆
In的用户以超一线及一线的城市为主。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现代年轻人大多都离开家乡,投身大城市(北上广深)打拼,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更高;二则是现代都市生活人与人之间的隔绝加剧,生活压力高,上班族繁忙一天后,回到家常有空荡荡孑然一身的感觉,而三四线小城镇邻里关系更密切,日常交流更频繁。
从省市角度看,广东省的用户遥遥领先,一是发达省份人口基数庞大,尤其流动人口众多;二是广东省移动互联网人口在全国排名第一,网络设施相对其他省份更完善。
2.5 用户画像
该部分将根据上述描述,选取4个典型的用户使用场景来进行分析:
HT,女,21岁,广州HT 是一名大二学生,目前就读暨南大学会计专业。她长得很漂亮,在课余时间喜欢和闺蜜到各个网红点拍照打卡,经常会在朋友圈或微博上“po”图以记录自己的生活,但是来来去去都是自己圈子的朋友在点赞和评论,最后甚至连点赞的人都少了。
今年寒假高中同学聚会的时候,她无意间看到以前的同学在使用In App,并且还有各种滤镜、标签、贴纸等有趣的玩法,于是她有些心动,决定立刻采取行动,启动了In 生活,就以当时同学聚会为内容,拍照编辑后发布到了朋友圈和微博,以及同学介绍的In。
没想到这自己“DIY”的合照在In上的反响不错,竟然得到了800多网友的点赞。她决定开始常驻In,主要内容仍然是打卡的各个网红点,再加上一部分日常生活。看着有越来越多的人为她点赞和评论以及关注她,终于满足了她爱分享欲。
ZY,女,26岁,深圳ZY在一家美妆行业跨境电商公司上班,从事新媒体运营的岗位,平日工作很忙,但是一直都在认真生活,她平时酷爱摄影,并且对视觉方面要求较高。
在纪念端午节放假时,她和男朋友一起去厦门旅游,白天她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晚上用In修图,意图添加一些有趣的标签&贴纸,并希望可以把更多与男朋友的合照放到朋友圈中“秀恩爱”。
虽然说,In有图片社交的功能,但是她并不想凑这个热闹,还是习惯单纯使用修图功能,让照片更加丰富有趣一些。
目前是必须先发布到In上,才能再分享到朋友圈,但她认为这样操作也无所谓,只要让照片生动有趣,并且可得到即可。
刺猬先生,男,32岁,上海。刺猬先生在上海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技术研发的工作,孩子已经4岁了。
由于公司与家间距离比较远,上下班往返需2个多小时,并且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于是他利用上下班坐地铁和午后小憩的碎片化时间浏览In内各个小鲜女发布的图文信息,并时不时会给她们点赞,整个过程可以让他缓解工作压力,让他更好的继续奋斗。
同时,他内心又羡慕着现在的年轻人,羡慕它们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反观自己每天疲于奔波,承受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真的觉得有些累了。要是自己也能过上这种生活该多好啊……
QM,女,24岁,杭州。QM去年刚刚毕业,毕业后选择来到杭州发展,目前从事美妆主播的工作,平时比较喜欢在直播平台上教人化妆和穿衣搭配,如今粉丝也与3w多,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有一次,她无意间在网上了解到了In这个APP,但他一直没有加入的想法,认为图文社交不如视频直观,帮不了她什么。
直到去年年底,她的一些朋友也有在用In这款App,涨粉效果还不错,于是她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发布了第一条动态。
意想不到的是,直播的粉丝暴涨,目前已经有7w多了,该部分粉丝均是In App中有关注她的年轻并且钟爱美妆的女生。于是她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时常在In中发布信息,与粉丝互动。
三、竞品分析
In的竞争对手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目前In在国内占据龙头地位的图片社交APP,代表是nice;第二类作为拍照及图片处理的APP,代表是Faceu激萌。
In&nice&Faceu 数据对比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结论:
3.1 从摄影摄像分类排名指数来看
除了美图系列产品外,排名最前的就是Faceu激萌(NO.4),但是in在该行列里排名也不逊色(NO.10),而nice却相对靠后(NO.48);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 Faceu激萌背靠抖音&多闪,Faceu激萌主要承担着他们优质内容生产的入口, 可以借助抖音&多闪的流量形成回流;
- 从业务角度来看,Faceu的短视频业务与抖音&多闪形成闭环;
-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虽然Faceu、In、nice三款产品的贴纸都足够丰富,但是Faceu可以实时叠加和预览动态效果的贴纸和道具,大大降低了内容的生产成本;虽然Faceu作为摄影摄像行列的佼佼者,但它的地位并非不可撼动。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人均单日启动次数还是人均单日使用时长都优于Faceu激萌。也就说明,In的用户粘性强,留存率高,实现更好的商业变现,让用户从“看-拍- 分享”形成闭环;
3.2 从图片社交分类排名指数来看
In以将近900万的活跃用户量牢牢的把控住图片社交领域龙头的地位,至于In为什么能把控住龙头地位,原因前文也有提及:
一是In的产品定位更加垂直化,容易融入到用户的生活点滴当中;
二是In的关系链更加生活化,社交味更纯正一些;
综上所述:In更加注重社区内容的搭建。考虑今后如何才能使用户更愿意持续的进行创作,更多的用户愿意去用In来拍照。
目前In承载各种广告和互动形式,鼓励用户。后期In可以通过更多的拍照&社交新玩法来激励用户,例如拍照创意大赛、排行榜等;通过培养优质KOL,让中腰部的KOL也能够具有商业变现能力而从中获利,让其可以成为一种赖以生存的职业。同时可以通过多推广运营活动,增强用户粘性。
四、产品分析
4.1 产品结构
从In的整体结构来看,虽然功能层面上比较丰富,但是产品结构复杂度不高。
产品主要围绕用户消费内容和生产内容的场景,让用户清晰明了的知道从“浏览-拍摄-发布”整个过程,即使是新手也很容易上手。
In的功能主要分为两大模块: 工具模块 和 社区模块 。用户一进入APP是发现(即社区模块)界面,该界面有玩法导航入口,热门标签以及用户的分享图片,顶部有搜索入口,签到入口和消息查看入口。 底部的Tab重点突出了相机(工具模块),用户操作起来特别便利,拍摄编辑完成后保存上传到社区,发布的作品可到In记查看。页面界定十分清晰。
产品功能结构图
4.2 核心流程
笔者将流程分为三类,即 内容生产流程 、 内容消费流程 和 消费+生产流程 。无论是内容生产流程还是内容消费流程都比较简单,易操作。
4.2.1 内容生产流程
4.2.1.1 拍照发布动态
拍照发布动态
4.2.1.2 编辑照片发布动态
编辑照片发布动态
4.2.2 内容生产流程
浏览or关注or点赞or评论or收藏
4.2.3 消费+生产
一键Get图
4.3 核心模块分析
4.3.1 发现 简介:
发现界面用以展示用户发布的动态信息,其分成两个部分:探索、关注。
该界面大致有三个作用,一是满足用户浏览信息流的需求;二是为社交互动做服务,用户在发现界面上发现某个感兴趣的动态,可进入图片详情页,查看该动态的详情,如果确实是喜欢该作品,可以为之点赞、收藏、评论甚至关注;三是为用户提供一些有趣的拍照玩法或者看到其他用户好看的模板,可以一键获取。
In很好的满足了用户的三大需求,探索tab下大多都是很日常的内容以达到提高普通用户的曝光率、促成点对点交流的目的。
(1)不足:
但不够完善是该界面的布局过于单一&紧凑:
- 发现界面作为内容展示区,本该是吸引用户驻足、提升留存时长的绝佳地段,却因内容过于单一&紧凑和完全看不到互动的痕迹导致无法留住用户;
- 探索的信息流并未很好的激发浏览者的进入下一步,用户很难在探索上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更不用说进入互动和拍照的环节了;
- 对于一些活跃型or创作型用户来说,他们发布的优质内容无法很好的展现,这样会导致该类用户流失。
(2)优化建议:
第一,将顶部Tab改为探索、红人馆、关注,探索下最前面的的2~4个动态展示优质内容(一方面是对优质用户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新用户的一种潜在的创造引导 ),其余的展示日常用户的内容;将下方红人馆的导航上移至顶部作为Tab,该部分主要展示KOL或达人的优质内容,有兴趣分类tab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粉丝数,被赞数和被评论数较多的动态,以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提升打开频次和时长。
第二,tab下方新增一个banner位,该位置为一些优质品牌设立,通过提高品牌高曝度达人的打标签和基于推广营销场景化形成的用户互动,提升转化率;
第三,信息流的布局过于单一和紧凑,该部分改为卡片式的排布,并显示发布动态用户的点赞数,标签(无则显示slogan),让浏览用户可以根据点赞数来判断是否进入该动态的详情页,以便提升向下转化率。
(3)优化方案如下:
修改前——
修改后——
4.3.2 In记
(1)简介:
In记作为用户的个人主页,用以展示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以往发布的动态记录的专属页面。
其主要构成部分有个人信息、关注数、粉丝数、被赞数,打印商城,发图文、写故事以及以往的动态记录(时间轴/缩略图平铺式)、In记密码锁。扩展后,还能查看到访客日报,谁看过我以及我看过谁等数据。
该界面经过多次优化迭代,可以说是众多同类APP中的一大亮点。经过调研验证,In记页面是为了可以满足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信息的需求。
比如以下情景:用户在与朋友介绍过往的趣事的时候,记得自己曾经用In记录过当时的场景,想快速找到当时的发布的图片,但是又记不清具体日期,如果以时间轴的方式慢慢的往下拉往下找,相信任何人都会觉得繁琐。
面对该场景,In设计了缩略图平铺式的展示方式供用户切换,这样大大降低了用户查找历史照片的使用成本。
时间轴的方式虽然美观,但是实用性较弱,仅适合用户偶尔自己欣赏和回味;缩略图平铺式虽然较经凑,但实用性强,可以满足用户快速找到历史图片;
图左:缩略图平铺/图右:时间轴
In很好的保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如:In记密码锁。如果我不希望其他人随便进入我的空间来了解我的信息,用户可以进行访问加密,设置了In记密码锁,其他人如需访问,则需要回答正确问题才能解锁查看。
图①:密码锁入口/图②:设置问题/图③:更改密码锁/图④:访问个人主页(非个人)
(2)不足:
虽然该界面在众多APP中是一大亮点,但仍有美中不足之处。 第一,slogan:“我的生活In记”所述,作为一款可以记录人们生活的APP产品,如果可以记录用户的活跃天数,动态数量更佳;第二,作为一款“工具+社区”的产品,虽然内容可以偏日常化,但是也希望可以鼓励用户发布一些优质内容,甚至培养他们成为平台自己的所有的KOL;而目前“我的等级”是放置在右上角更多处,用户无法第一时间查看到自己的等级和等级特权等信息,故让用户成为达人,也是较为困难的;第三,“签到”作为促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In的签到入口仅仅放在发现界面的顶部,并且入口较深,这样用户很难找到;
(3)优化建议:
第一,在该界面的个人信息部分新增用户自注册至今的天数以及发布的动态数量统计;
第二,在昵称右侧,以ICON的形式展示用户等级,点击图标可跳转至“我的等级”界面;新增设一个【申请达人】的入口。这样,即可以鼓励用户发布更多优质内容,又可吸引一些活跃型或创作型的用户成为平台的KOL;
第三,在该界面,展示In币的数量,新增设一个【签到】的按钮,让签到成为用户的习惯,起到促活的作用,增加用户访问APP评率;
(4)优化方案如下:
修改前——
修改后——
4.3.3 用户个人主页
(1)简介:
In的个人信息页面指的是任何用户点击其他用户头像或昵称后进入的页面,该页面包含用户的基本信息,粉丝数,被赞数,私信,关注(状态)以及以往的动态。
进入到个人信息页,也就意味着用户对该人发布的内容(图片详情)感兴趣,则该页面大致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两大需求,一是方便其他用户了解该人的信息,二是通过该人的历史动态寻找更多的兴趣点;
(2)不足:
该页面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其他用户花最少的时间去了解该人的信息。虽然In对该页面设计的足够精致(与In记相似),但从布局角度仍有不足之处:
第一,相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他们发布的内容并不会特别多,而In目前的布局是前1/3屏将基本信息展示完,后2/3用来展示以往发布的图片内容,这样导致进入发布内容较少的用户的个人页面时,看到“一片空白”的情景;
第二,除了头像,昵称,粉丝数和被赞数对其他用户了解该用户有一定帮助外,其余信息意义并不大,另外顶部只展示一串字母&数字的In号,也没有太大意义;
第三,用户上滑时(向下浏览),只展示一个in号,基本信息基本看不到,甚至连“关注”和“私聊”都看不见。如果当其他用户突然之间想私聊该用户,又要慢慢下滑操作,到达顶部才能私聊,这样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3)优化建议:
第一, 半屏作为封面展示用户的基本信息,背景为虚化的海报,海报可在In记中自定义更换,头部展示“昵称+in号”;
第二,用户展示的信息可参考上节“In记”的信息,如:注册至今的天数以及发布的动态数量统计,用户等级等;
第三,“关注”和“私信”作为按钮,吸附至屏幕底部;如果是未关注状态,不能直接私聊,按钮为“留言”;如果是已关注状态,两个按钮分别为“私信”、“已关注”/“相互关注”。
(4)优化方案如下:
修改前——
修改后——
4.3.4 拍照 &编辑&发布
4.3.4.1 拍照
(1)简介:
点击【拍摄】即默认启动前置摄像头,给用户制造一种自拍氛围。
该界面支持摄像头切换、拍摄比例及延时、闪光灯等快捷设置,支持实时滤镜、美颜和AR特效,为用户提供了很好的用户体验。
拍照作为In的核心功能之一,基本可以满足用户三个需求:一是自拍,二是看到有趣的景或物,用In记录下来,三是拍摄有趣的GIF表情包(与一有重复,但场景不同)。
相比于传统的相机拍摄,In的操作流程简单,拍摄质量高,极大了提高用户的拍摄效率。
(2)不足:
虽然流程简单,拍摄质量高,但从“拍摄—编辑”的流程可以更加简化,目前是拍摄完毕后,用户还需要操作“点击”的一个步骤;
(3)优化建议:
“贴纸+标签”是In的一大特色,用户拍摄完毕后,直接进入照片编辑界面,如果无须编辑者直接点击“下一步”,如果对该照片不满意,则点击“返回”重新拍摄;
(4)优化方案如下:
修改前——
修改后——
4.3.4.2 编辑
(1)简介:
点击【相册】即进入手机相册,选择相应的照片,进入下一步编辑。编辑功能包括一件美化、裁剪、滤镜、贴纸、玩字、贴纸笔刷、标签、虚化、涂抹和大头等玩法。
该页面主要是满足用户一大需求,即美化照片。另外,In为用户提供了临时保存这一人性化功能,为用户体验大大的加分。而【故事集合】,很好的满足了让用户说故事的方式来发表动态;
(2)不足:
第一,编辑照片集这么多玩法,并且In的又有大量有趣的“贴纸”,用户把每个玩法都尝试一遍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用户编辑完后,对自己编辑的照片不满意,则又要关闭该界面,重新从选照片开始,从而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
第二,In的“贴纸”数量庞大,虽然现在有给用户推荐贴纸,但是对于“多次使用”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想反复使用以前用过的贴纸,此时又要重新到贴纸商城一一寻找,从而增加了用户的操作成本;
第三,标签包含文字,品牌,地点三类,文字和品牌给到用户很大的输入提示,比如文字标签,在输入框下方提供心情图标给用户选择,在用户想写又不知道写什么时起到了很大的提示和引导作用,告诉用户:可以描述一下你当时的心情。相反,地点标签虽然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用户第一次使用时,看到的界面是除了推荐(跟地点无关),就没有其他标签可选,输入时也有任何提示。
(3)优化建议:
第一,在【一键美化】案件上方,添加一【撤销】按钮,该按钮仅在用户有操作后显示,如果用户点击撤销,给出弹窗,告知用户是还原为原图并再次确认是否撤销;
第二,将【贴纸商城】中的【贴纸收藏】【最近使用】作为一个文件夹移至外部,让用户更快速的找到自己收藏的贴纸;
第三,用户【打地点标签】时,优先鼓励用户开启定位,在大致定位用户当时所在位置供用户选择,这样,可以很好的降级用户输入成本。
(4)优化方案如下:
修改前——
修改后——
修改前——
修改后——
4.3.4.3 发布
(1)简介:
经过以上步骤,即拍摄、编辑后,用户来到最后的发布界面。该动作是众多平台中的一大优势,无论是输入空间,还是定位、话题等,都很好的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成本。
经笔者用户调研:多数用户反馈,拍摄或编辑处理的照片一定要在In App中发布后才能保存至手机本地相册中。
In 是一款图片社交平台,第一是鼓励用户在平台内部发表作品交流,避免用户仅仅把In作为一款拍照及图片处理工具来使用,第二是In想挖掘和培养自己平台内部kol,更好的实现商业变现,第三是希望通过其他平台引流到自己平台中(目前可分享至微信,微信朋友圈,QQ,QQ空间,新浪微博);故:笔者认为“先发布,后分享”是有一定道道理的。
4.3.5 用户成长体系
(1)简介:
用户等级成长体系是作为运营拉新,促活,留存和转化的常用手段之一。目前,In 平台与用户权益相关的有两部分内容,用户等级体系和达人体系。用户等级有6个等级,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特权,目前是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In币,再消耗In币来升级会员。目前获取In币的方式有6个:
- 每日签到送in币;
- 用特定滤镜or贴纸拍照并发布;
- 给喜欢的图片点赞;
- 关注喜欢的达人;
- 每日打卡(每日上传一张照片);
- 新手任务;In币的消耗方式有很多种,该部分着重介绍会员升级的方式;达人认证,即作为平台内某一领域的原创作者的荣誉认证,并享有多项特权。
目前,申请成为达人是有条件的,一是粉丝数量需达到2000以上,二是被赞数需达到4000以上,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两条件才能成为达人,若未满足基本要求,则无法进入下一步。
In为了鼓励让更多用户成为达人,专门为该类用户提供了达人学习计划,即学习如何涨粉、提升互动的技巧。这样很好的给用户起到了鼓励和引导的作用。
In设计用户等级制度和达人认证,大致可以认为有两大需求,一是为了培养用户习惯,让用户自主打开app,增强用户粘性,通过做任务的方式,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二是鼓励用户发布优质内容,激励和培养他们成为平台KOL,提高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壁垒;
(2)不足:
虽然目前已发布该用户成长体系,但是【我的等级】和【申请达人】的入口较深,笔者经过与客服调研认证,In的用户等级制度目前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普通用户的等级制度还是达人的特权,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化,这样无论是从引导用户升级,还是对于用户成为达人的欲望的刺激都远远不够。
目前6个等级的升级条件和权益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对于最高等级(LV6)用户和最低等级(LV1)使用APP时并无太大区别,并未起到激励用户的作用,用户的参与度也不高。
目前用户体系对用户转化的引导较少,甚至说是几乎没有。
(3)优化建议:
第一,在【In记】页面展示用户当前等级和设置“达人认证”按钮,用户点击等级ICON,则跳转至【我的等级】页面,点击“达人认证”按钮,跳转至【In认证】,如果是某领域的达人,则在等级前展示一专属ICON。具体方案见前文【In记】章节;
第二,优化用户成长体系,将原先6个等级减少为4个,明确各个等级的升级条件,强化不同等级用户的独特特权,例如:可以领取打印商城的优惠券,领取限量版小礼物等,让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等级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强化不同等级用户的优势。
第三,优化算法,不定期向部分用户(长期自主访问APP,发布内容较少的用户)推送PUSH消息,消息包含:用户长期浏览的优质(感兴趣的)内容、网红拍摄点推荐、拍照教程、用户成长体系规则等。
第四,In认证界面和流程优化,【达人认证特权】以平铺的方式展示,下半屏展示达人的优势;【申请达人认证】按钮置底并吸附底部,点击【申请达人认证】按钮,进入认证页面,该页面包含【申请条件】和【常见问题】,【申请条件】展示必备条件和用户现状(告知是否满足,若不满足需参加达人学习计划),若未满足条件,【申请】按钮则为【参加达人学习计划】,点击跳转至【达人学习计划】
(4)优化方案如下:
修改前A.用户成长体系:
修改后:
①LV1等级为默认等级:即用户注册完成,即为LV1等级,享有的特权:点亮等级图标,并且有1个专属的标签。由于用户初次访问,还不了解平台的使用方法及成长条件,若此时告知用户目前等级状态及特权,需及时去阅读“用户成长规则并领取特权,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即可以不费脑再去纠结如何获取专属贴纸&标签,又可以鼓励刺激用户不断升级的欲望,从而提高用户留存,增加用户粘性。
②不同等级用户设立不同价值的特权,等级越高,获得的权益价值越高:例如:同样是可领取专属贴纸这一特权,但是LV1用户只能试用15天,到期即失效;而LV2用户领取的专属贴纸则是长期有效,如果想讲图片作为相册打印出来,则需要满足“打印商城”的包邮条件;而LV3用户每月即可领取1张打印商城的包邮券;LV4用户则可领取一份限量版小礼物,例如:漫威英雄人物手办相册or模型、各合作品牌的试用装等等。
③高等级的用户权益继承低等级用户的部分权益:
例如:LV3每月可免费领取1张打印商城的包邮券,LV4同样也可以免费领取1张打印商城的包邮券等。
修改前B.优化达人认证
修改后:
五、运营分析
5.1 历史迭代版本分析
从In的历史版本迭代记录来看,笔者大致将In的发展阶段分为4个阶段: 初始期,成长初期,爆发增长期,成熟期 。 初始期:
初始期:从v1.0.0—v1.6.8 版本
即2014年6月 – 2014年12月,In的主要精力是在完善功能和扩大社交网络。
- 例如:v1.0.2,更改了分享到朋友圈的展示形式和新增好友推荐功能;
- v1.0.6,打通了QQ登录和QQ空间分享;v1.2.3,优化了查找和匹配好友;
- v1.5.0,连通了新浪的好友列表,新浪微博的好友注册了In时会及时收到通知;
- v1.6.8,开通面对面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好友。
在此阶段中,In小步快跑,打通了QQ,新浪微博,手机通讯录的匹配好友的方式,方便了大部分用户下载了In后,用以上几种方式匹配找到5~15个同在In APP上的朋友,通过In的关系链推荐,又能继续找到15~30个生活中的好友,很好的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扩大了In的社交网络,从而让In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获得了1000w+的用户,这打破了图片社交鼻祖Instagram在初期9个月获取700万用户的记录。
成长初期:从v1.6.8—v2.0.2版本
即2015年1月—2015年8月,In的主要精力是在用户体验上,深入的了解用户的本源需求,为用户提供超预期的体验和各种新鲜的玩法,从而刺激用户分享,带来更多的新用户和提高平台的活跃度。
- 例如:v1.6.8,推出了水印贴纸的功能,用户可以在照片上自定义添加自己的心情、时间、地点,让照片变得有生命力,也很好满足了让用户记录自己的拍照过程;
- v1.8.1,新增了话题功能,将志趣相投的用户(有共同话题的用户)聚集起来,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同时,还新增了用户等级体系和大V达人认证,有助于让用户形成习惯,自主打开使用APP,增加了用户的粘性,并且达人的认证也很好的辅助运营拉新,给平台带来一批新的用户;
- v1.9.0,新增了聊天功能,进一步的体现了平台的聊天性质,增加用户的互动性,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
- v1.9.2,实现了快速注册,支持微信、手机号码登陆,极大的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成本。
- v2.0.0,采用了时间轴的方式记录了照片流,很好的满足用户记录生活的行为。
另外,大部分版本都有修复BUG,对用户体验有进一步的优化。在此阶段,In更加关注用户的本源需求,即“拍照+打标签+发布”只是起点,让朋友看到发布的动态并且为之互动才是本源需求。
从迭代周期来看,平均20日迭代一新版本,几乎每个版本都会发布新功能和优化用户体验,除了为用户提供了超预期的体验外,还提供了各种新鲜的玩法,不仅仅刺激用户分享,提升了原有用户的活跃度和增加了用户粘性,还为平台带来了一大批新用户,满足用户在In App中完成“创作/分享—浏览—互动”的一连串动作。
爆发增长期:从v2.1.0—v3.1.90版本
即2015年9月—2017年8月,In的主要精力在运营、优化及商业变现。
例如:v2.5.0,新增了男生专属板块,开启了男女有别的时代,扩大了In的用户群体,补全了in里的社交关系链,作为一款垂直于女性日常生活的APP,是作为吸引男性用户的一大利器。
推出的玩字,自制表情包,美颜,故事集,魔法棒&笔刷,生成长图,相册MV,P图黑科技等功能,进一步满足了用户P图or DIY之心,并且能让用户用更美化,更合口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内容;
达人申请、In直播等功能,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让普通用户也有机会成为达人,利用当时的直播热潮和达人资源,调动了用户生产优质内容的积极性,进一步的提升了用户活跃度;
In币商城/打印商城,为所有用户的照片提供了增值服务,社区沉淀的是图片内容,实物的质感更让人温暖;
v2.5.0版本后的版本,加入了商业变现的功能,如:最爱品牌订阅,In福利社等美状、食品等品牌合作,用户在In上申请领用后,把相关活动在各分享出去后,然后在In上晒出图片,这样,商家得到了曝光,用户得到了福利,各有所得。另外,此阶段针对过个页面进行了优化改版。
在此阶段,In更关注的是拉新,促活以及商业变现。除了新增了一些连新功能以外,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外,还拓展了用户的广度并且深挖用户价值,In本身就覆盖了女性用户日常生活信息的价值,于是In团队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在关系链分享上,通过挖掘用户背后的标签信息,基于用户的兴趣、话题或品牌等进行人群细分,在根据大数据分析助力合作品牌企业实现精准推送。
经36Kr数据显示,In开启了商业化探索后,2017年上半年收入¥3256.22万元,并且用户量已破亿人。
成熟期:从v3.2.0 至今
即2017年9月至今,虽然此阶段用户仍然在持续增长,但是从各版本迭代记录看,In的精力更多是放在商业变现、用户促活和留存上,促活和留存仍然是今后的关键。
在此阶段,In不断优化拍摄和新增一些列新玩法,例如:霓虹森林,让用户拍的照片更有光彩;以及新增多种滤镜,贴纸等,让用户处理照片更加轻松,降低操作成本。以及,一键Get功能,很好的满足了很多消费型用户,吸引更多的用户发布优质内容,提升了用户体验,让用户使用In APP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该阶段还主要围绕迅速提升品牌效益及深化产品盈利能力,利用公司另一平台“爱图购”的优势,导入更多的优质品牌,例如阿玛尼,YSL等,再通过In平台达人打标签互动分享,来提高品牌曝光度,提升营销转化率。营销转化的同时,品牌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5.2 推广手段
从In的产品周期中的大事件角度看,In在2015年6月已获得了数千万的B轮融资,2016年3月挂牌新三板上市,近三年(2017-2019)没有太大的动作,但是在2016年9月(处于爆发增长期),全程赞助了当时备受欢迎的综艺真人秀节目《挑战者联盟》。
为了增加节目的趣味元素,In的上万款贴纸和标签被该节目组广泛使用,辅助各明星更好的表达自己,赋予照片更多意义。
来源:拉勾网
当时,高冷范的人气王吴亦凡更在in的贴纸协助上完成反转,从此化身“萌”主!彻底颠覆了以往银幕上“高冷男神”“酷炫小爷们”的形象,“反差萌主吴亦凡“更在短短时间内登陆微博热门话题榜首!
当时,In处于爆发增长期,借助《挑战者联盟》节目的热潮和挑战者联盟独家贴纸包,吸引了一大批新用户,并赢得了他们一致好评。
5.3 目前运营策略
In自2014年6月上线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年了,目前产品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的核心用户,但是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并不高,甚至有下滑趋势。
目前主要靠自己的平台“爱图购”和各大社交平台引流,再通过一系列新的玩法和做任务的方式吸引和留住用户,在短期内是有一定的成效。但受限于想在社交行业的多元化及短视频行业的冲击,能长期留存的用户是有限的。
In的运营活动主要是围绕广告,In币福利,用户成长体系(包含达人认证)、打印商城的获利渠道展开,关于提高用户活跃度和增强用户粘性的活动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用户激励有一套In币福利体系和免费福利,免费福利是In通过和一系列知名品牌合作,用户通过申请使用和分享至社交平台上后,并写出使用心得发布至In上,这样即可以提高品牌的曝光度,有很好的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
但是In币的激励作用对用户吸引不大,而且用途也不明。目前用户可以通过做任务的方式获取In币,包括:每日签到,给喜欢的图片点赞,关注喜欢的达人,每日打卡,新人专区等任务。
用户可以用获取的In币给自己升级,获取一定的特权,目前特权有:点亮等级图标、专属贴纸、领养标签、个性化背景。目前有用户有6个等级,但是特权不分明。
目前的In币体系的不足:
- 签到作为促活的重要手段之一,入口较深,仅放在了发现页右上方的一小图标,还是在二级页面内,这样用户很难发现入口;
- 对用户的激励作用不强,用户没有最终确定的激励,In币用途目前仅能用来为用户升级,但是每个等级的特权区别不大,导致大多数用户认为奖励不适用;
- In币的用途过于单一。目前仅能用来为自己升级,In币兑换,In币抽奖仅作为摆设,既然作为消耗In币用途之一,活动不经常更新,甚至说是已经废弃,因此,用户做任务获取In币看起来是单纯为了提高活跃度和增强用户粘性的数据而设计的,而非真正为了提高用户粘性和留存度。
笔者针对以上的不足,对运营体系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 将签到入口前置到【In记】界面,具体方案可参考“核心模块分析—In记模块”;
- 明确In币的用途,除了为自己升级,In币兑换和In币抽奖外,还可作为打印商城的现金抵扣使用。通过结算时以抵扣的形式,以最直接的方式让用户感受到优惠,容易给用户带来深刻记忆。既可以刺激用户消费,又可以提升活跃度和留存度;
- 往往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懂得珍惜。目前In币没有失效这一说法,让用户觉得得到In币并没有什么作用,需要用的时候随时都能用这一错觉。可以设计In币3个月后滚动失效,例如:用户7月份得到的In币,从8月1日开始计算,往后推3个月,即11月1日将清除8月1日之前获得的In币。
六、总结
In经历了爆发增长期,目前处于成熟期,用户量也非常庞大,已成为国内图片社交的佼佼者,促活和留存仍然是今后的关键,需要更多的优质内容的沉淀来形成粘性:
- 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增强内容的质量管理,无论是图文内容还是互动的私聊or评论,对恶意注水和打广告的行为严加惩治,设立奖惩机制;
- 目前In是专注于女性的日常生活,作为一款“工具+社区”的社交型APP,有如此庞大的女性用户量,还是95后的女性用户,是吸引男性的一大利器。吸引男性用户可以作为另外一个切入点,打造男性感兴趣的话题,例如:游戏,潮牌,篮球等,打造出一个综合型的图片社交平台。
- 继续维持娱乐性和新鲜感,In可以借助热潮,不断的引入新的标签、贴纸甚至是拍摄玩法,例如:5月份较火的“复仇者联盟4”,可以引入一些列“复仇者联盟”的英雄贴纸,开展一些的的拍照or创作比赛,并给予用户一定的奖励,来鼓励用户创作,培养平台自己的达人,让其成为一职业,更好的实现商业变现。
- 利用目前平台有庞大的用户量,通过大数据的积累把用户关系链沉淀下来。通过挖掘用户背后的标签信息,基于用户的兴趣、话题或品牌等进行人群细分,在根据大数据分析助力合作品牌企业实现精准营销。
如今,社交行业已经是一片红海,但是图片社交行业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In在图片社交领域还几乎没有对等的竞争对手,新零售的兴起,也为In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实现O2O导流,吸引更多的优质用户进来。
但是,In还需要继续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使用上继续优化用户体验,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留存度,在图片社交市场再创一片天地。
作者:刺猬;3.5年电商产品经理经验,由于一直对社交领域的向往和喜爱,正在寻找该领域的产品经理工作中,欢迎大家来讨论与交流。
本文由 @刺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