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增长实例:国内Product Hunt模仿者全军覆没
Product Hunt定位为一个发掘有意思产品的平台。他通过打造自己的社区,聚拢大量优质内容以及良好的社区氛围,进而在用户增长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Product Hunt是我每天都要逛的网站,它火了之后,国内很快出现同类产品,包括36氪的Next、IT桔子的today、创业邦的DEMO8等。today在2018年3月份停更,Next也在2019年6月底下线。为何纷纷失败了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都没有打造成社区。那Product Hunt是如何打造社区的?
Product Hunt是什么?
ProductHunt是一个发掘有意思产品的平台。 Product Hunt的产品模式其实非常简单,登录注册后就可以提交你喜欢产品的链接,无论是网站、还是应用、还是智能硬件,然后为它加上一句介绍语,通过审核后,它会被放到Product Hunt的首页。如果有用户喜欢这个产品,可以顶一下,它的排名就会根据被顶次数的多少上升,每天都会有个新的产品榜单。核心用户可以对产品发表评论,还可以与产品的开发者直接展开讨论。
Product Hunt现在已经成为了用户发现新产品、创业者们获得灵感、投资人们寻找新机会,以及创始人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广的最好地方,这些综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社区。
ProductHunt的独特价值
1. 发掘有趣的产品
国外互联网里最新最酷的产品一般都是首发ProductHunt平台。它为用户增添了一个发掘有意思的产品的渠道。现在这个时代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被创造出来,好的产品“被发现”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需求。
2. 为产品带来流量
开发者或者初创公司都担心一件事情,用心打造的产品无人问津。Product Hunt全球Alex排名在前四千以内,用户流量巨大。移动互联网爆发后,应用越来越多,差异化越来越小,能争取到注意力越来越困难。
3. 获取用户反馈
对于创业者来说,你的新产品可能还在测试阶段,或者说Beta版本,亦或是刚刚发布,这个时候来ProductHunt给你的反馈会产生巨大的价值。这里的活跃用户都是创业者、投资人、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他们会给你带来最快、最好、最有价值的反馈。
培养Product Hunt早期受众群体
笔者不大认可为自家产品“寻找种子用户群体”的说法,更偏好于“培养早期受众群体”。因为,你如果讲“寻找用户”的话,种子用户好像是已经存在的群体,并且还可以从别的地方搬过来似的。
培养受众群体则是围绕一个地方、围绕一个人、围绕一个平台等等,一点点地积累用户,然后再去受众群体中传递自家产品的价值。
产品的早期用户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现成的群体。相比于从头开始寻找种子用户,培养用户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传递产品的价值。Ryan Hoover(创始人) 在没有设计任何页面、没有写哪怕一行代码之前,就已经为Product Hunt培养了受众群体。
Ryan Hoover培养早期受众群体的方法
1. 个人博客
Ryan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https://ryanhoover.me,他从2011年到2016年一直在运营这个博客,持续发布文章,很多人在他发布的文章下评论,这里收集了相当一部分用户。
2. Twitter粉丝
Ryan在Twitter上一直都很活跃,也很高调,现在有近13万粉丝。2013年Product Hunt公开上线前的8个月里,Ryan把自己的Twitter粉丝从1219个增长到3868个,翻了三倍。
3. 个人关系网
这个是个人在线下的各种场合积累的真实关系了,他自己也强调搭建并利用好这些关系网真的很重要。他谈到过Product Hunt早期用户量突破400大关、800大关,都是充分利用了自己与媒体记者的友好关系,对方才发布了Product Hunt相关的宣传文章。
4. 个人业余项目
Ryan做各种业余项目,这些项目也会吸引很多用户,比如之前的Startup Edition(已下线)这样的网站。Startup Edition这个产品是个发布一些创业圈大佬名言的地方,这就给了Ryan直接联系各种投资人、创业者、设计师、工程师的理由,发布个人名言可以提升对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yan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不错的行业关系网。
5. 邮件联系人列表
这个就是Ryan个人的email list,他会在自己每篇博客文章底部提醒读者加入他的email联系人列表,或者关注他的Twitter,加入联系人列表后Ryan就可以向读者们邮件群发送最新文章信息。西方用户都有经常查看Email邮件的习惯,Product Hunt早期就是Ryan发邮件给用户,很多用户通过邮件查看Product Hunt上最新最酷产品的信息。
小结
受众群体 vs 私域流量 , “培养受众群体”当前在国内接地气的叫法应该是“培养私域流量”。笔者发现互联网行业里有两拨互补的群体:第一种群体是拥有一定私域流量的人,他们写文章、做社群、养私号、授课等,做得不错,赚点小钱,但是苦于无法规模化。另一种群体是拥有热情的大方向,想建立一个大平台的人,但是苦于无法找到切入点,很显然,这两者其实是可以很好地结合的。
Product Hunt从0到1产品冷启动
LinkyDink上的Product Hunt讨论小组
2013年12月6日,Ryan Hoover在LinkyDink上快速搭建了一个分享有意思产品链接的在线讨论小组, 然后邀请自己在硅谷创业圈的朋友加进来,大家每天都在这个小组里不断分享新产品的链接,讨论这些新鲜的东西,大家都说这种形式真的很棒。之后,他继续在自己的博客、Twitter和Quibb公开宣布了这个实验性项目的消息,前后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Product Hunt的MVP版本就成功发布了。
Ryan把那些分享推荐新产品的用户称作Hunter(产品猎人),这个小组里推荐的新产品主要来自30个Hunter,这些Hunter大多数都是创业者、投资人、知名博主。过了两个星期,共吸引了170个新用户加入LinkyDink上的这个小组,订阅查看最新产品信息。另外,还有很多线下的朋友当面对Ryan表示强烈支持,也有许多陌生人发邮件支持这个项目。看到朋友们反馈都很积极,于是他觉得这个分享新产品的idea靠谱。
Ryan之前就曾担任过硅谷初创公司PlayHaven的产品经理,他的性格和人缘都还不错,另外还会写代码。当订阅产品消息的用户达到300个时,他开始正式考虑怎么在技术上实现Product Hunt了,有朋友建议他用Ruyby on Rails,但他的技术栈不在这里。后来,他和自己的全栈工程师朋友 Nathan Bashaw 一起用Telescope ( js框架Meteor实现的web app模板 )快速搭建了网站的第一个版本,仅仅用了8天时间就上线了。
搭建Product Hunt社区
1. 设置用户门槛
Product Hunt早期采用内部邀请制,并没有大规模地开放用户注册。Ryan会根据自己的判断,亲自来挑选第一批优质用户,他逐个给这些用户打电话、发邮件,这些人也会邀请同样优秀的用户加入,这种相互背书、引荐的方式,保证了用户的水平素质。
另外,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发帖、投票或者评论,到现在也仅有2%的用户拥有评论权限。 他们会对有权发帖的用户进行过滤,并监督用户的的行为,他们对内容质量非常敏感,这样也确保平台上的内容不会因为用户的增多而出现质量下滑,这种模式对于平台的发展来说这需要一点耐心。
笔者见过好多的平台,前期汇集了一拨优质用户,培养出良好氛围,但随着用户的迅速增长,这样的气氛被破坏殆尽,前期的老用户不堪忍受纷纷出走,同样的剧情发生过太多次了。
邀请制下每天用户评论数
2. 优先吸纳活跃用户
在培育每一批用户群体的时候,先期保证最具有热情和最有想法的用户进场。 Product Hunt会追踪每一个新用户,并查看他们 在Twitter上的影响力。如果新用户的粉丝比较多,并且极其活跃,就会立刻与其取得联系,然后为用户开通发帖权限。你想打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在线社区,如果前期用户没有很多的互动,也没有优质的内容的话,那么就相当于搭建空中楼阁。
3. 建立社区文化
Ryan喜欢用“去中心化”、“民主”、“开放”这样的词来形容Product Hunt。产品的发现和排名都完全是来自于用户,不管是谁,都只有一票。Product Hunt在打造产品新功能时,团队都会首先向用户征求意见,看看大家都是怎么想的,真心希望用户能够参与进来。比如,Ryan拿不准一个功能模块是叫”created by“还是”made by“好,那就直接让用户来决定吧。
4. 将早期用户分类
Product Hunt 将社区早期的核心用户明确分类为以下四大类:
(1)产品爱好者: 他们只想看看那些最新发布的优秀产品和有意思的东西;
(2)创业者/创造者: 他们想尝试和其他同类创业者或者投资人接触;
(3)投资人: 他们只想发掘最有潜力的团队或产品;
(4)媒体记者: 他们想报道创业公司、最新趋势、最新投资信息、有料的新闻等等;
Product Hunt早期所有的产品迭代开发都是围绕这四组核心用户来展开的。但是早期对于社区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第2组用户,他们是从产品中受益最多的人,官方称这类用户为Makers。
5. 奖励早期用户
(1)给早期用户编号: 产品早期没有那么多的用户,那么先让用户知道自己的用户编号,等将来产品出名了,这就会是一种优越感,比如Apple的001号员工,腾讯创始人的QQ号10001。
(2)给早期用户头衔: Product Hunt公开给予早期100个用户”思想领袖“的头衔,这些”思想领袖”才有权整理发布产品精选专辑,这会给用户带来内在的精神鼓励。
(3)给早期用户特权: Product Hunt早期只允许一部分优质用户可以发布产品、发布评论,这给他们一种优越感,到现在依然是受邀请的用户才能够展开这些核心操作,这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他们会把自己的当做是Product Hunt的内部合伙人。
(4)获取用户的芳心: Product Hunt早期团队会给创业者用户手动写信进行个性化的反馈,给记者用户手动传递独家新闻,给投资人用户分享交易信息。
6. 线下聚会活动
Product Hunt这些活动一开始主要是面向核心用户的,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四类用户,后来逐渐扩大,世界各地的用户甚至会自发组织这样的活动,大家从线上到线下进行互动,这样可以建立真实的联系,加强社区的凝聚力。
小结
世界各地充斥着 Product Hunt 的抄袭者,界面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更漂亮、功能更多,但没有一个能达到 Product Hunt 的高度的。 界面可以很快地抄来,但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忠实用户(风投、创业者、优质makers)群体、经营的高质量社区是抄不来的,看看每个推荐的产品底下有深度的讨论就知道了。
Ryan Hoover自己也说过:“你可以在几天内建造类似Product Hunt这样的网站,这很简单,不是很大的挑战,甚至还有开源的模板让你建,但是社区不是那么容易建立起来的,对于Product Hunt来说,社区和品牌才是重要的!”。
Product Hunt用户增长策略
1. 用户的自增长
Product Hunt早期并没有全部对外开放,它采用邀请码的方式来扩大用户。绝大部分老用户都得到了3个邀请码,少数人能有 6 个邀请码,这会让更多的人因为「一码难求」而心痒难耐。即便是如此克制地选择用户,在2013年12月4日产品正式发布那一天,Product Hunt就获取了400个用户,20天后,已增长到了2000个精选用户,这些用户都是自动邀请来的超级用户。邀请码模式虽然很传统,但是依然很奏效。
2. 产品的自推广
创业者一旦开发出新产品,就迫不及待地想让全世界都知道,Product Hunt恰恰为新产品提供了一个推广渠道。当创业者自家的产品被推上Product Hunt首页后,他们一般都会主动地再次向各个渠道推广一下,毕竟,普通创业者或开发者的产品能上Product Hunt排行榜也是一种基本认可和荣誉。这样自发的宣传不仅给创业者自家产品带来流量还顺便给Product Hunt带来了大量曝光机会。
3. 围绕一个渠道做增长
Product Hunt的用户运营工作几乎完全是围绕Twitter展开的。产品的首次发布就是在Twitter上,早期活跃用户的获取就是在Twitter上,跟用户互动也是在Twitter上。用户的激活也是利用Twitter,如果用户A在twitter上已经关注了一个用户B,然后两人都注册ProductHunt的话,那么在Product Hunt上,A就会自动关注B,这就是一种用户关系的迁移,A的feed流里就会看到B的动态。甚至产品的宣传也会利用Twitter,用户提交产品链接之后,Product Hunt官方Twitter就会发消息,帮忙宣传这个产品。
4. 鼓励用户创作文章
Product Hunt每天会推荐10个最优质的产品放在产品的首页,团队每天会一一写邮件祝贺这些产品背后的创业者发布成功,然后邀请他们写文章分享自己在Product Hunt上的推广经验,这算得上是一种间接的内容营销方式。有了与Product Hunt强相关的文章内容,就会从搜索引擎那里带来可观的用户流量。
5. 机灵小技巧
Ryan Hoover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文章,一看到有人转发了自己的文章到Twitter上,就在转发推文下面回帖表示感谢,几乎每次有人转发文章,或者转发他发的推文,他都去单独回复表示感谢,提高自己的曝光率,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Twitter粉丝量翻了三倍。
小结
无论是“用户自增长”还是“产品自推广”这样的增长策略,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产品本身就能够实现自我扩张 ,尤其是在产品起步阶段就应该为其注入自增长基因。这样不但可以为产品获取更多的用户,更重要的是可以花更少的钱。如果Ryan一开始仅仅依靠付费硬推广,那么Product Hunt是无法做起来的,更无法做大。
参考资料
《Product Hunt’s Rise》,Ben Gelsey《The Wisdom Of The 20-Minute Startup》,Ryan Hoover
《How We Leveraged Community to Grow Product Hunt》,Erik Torenberg
《What Every Startup Can Learn From Product Hunt’s Marketing》,threadling
湾区日报 ,wanqu
作者:Arthur_Guo,一名写代码的一线创业者,喜欢研究务实、可操作性强的用户增长案例。
本文由@Arthur_Guo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