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场人和外卖的“时间契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Alter
外卖,可以说是当代消费者吃出来的规模化产业。
每天有几百万外卖小哥走街串巷,平均三个人里就有一个外卖用户,加上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线下门店,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外卖经济体"。
不过朋友圈里却时常出现这样的爆文:"不做饭,生活情趣和乐趣不复存在,慵懒的职场精英正在被外卖毁掉生活,从此不知烟火气是何味。"
类似的文章之所以刷屏,在于向读者灌输了两点认知:一是外卖毁掉了职场精英们的"仪式感",二是外卖成了慵懒的始作俑者。在讲求饮食文化的国内,这样的观点不仅要把外卖的价值全盘否定,似乎还要彻底把外卖打入"死牢"。
只是外卖当真如此不堪吗?笔者特意与十多位称得上"职场精英"的朋友深聊了一番,他们有带领十几人团队的企业主管,有管理着多家水果店的区域督导,有每天在不同城市奔波的高级商务,也有在家码字的自由职业者。聊天的目的并不复杂,只是想弄清楚他们对外卖到底有什么样的看法:
为什么要点外卖,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吗?
每天点外卖度日,是否会缺少生活中的烟火气?
如何看待外卖,外卖对日常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职场人的"时间黑洞"
年初各种"年度账单"满天飞的时候,偶然注意到某互联网公司品牌总监张楠分享的一组数据:2018年点了328次外卖,还只是一家外卖平台上的数据。
于是在涉及到外卖的选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张楠取取经,然后听到了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吐槽:
"记得前些日子一群程序员发起的996.ICU吗,只能说这些人够幸福的了。我每天晚上10点以后才能下班回家,公司在国贸,房子买在了通州,通勤都要一两个小时,你觉得我回家还有时间做饭吗?基本上午饭和晚饭都是在公司解决,要么去楼下美食广场吃两口,要么点份外卖在工位上解决……"
简单梳理了下张楠喜欢点外卖的原因:
- 工作节奏太快,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准备开会,公司楼下的食堂又太难吃,点个外卖还能吃到自己喜欢的美食;
- 为了晚上有时间看几眼孩子,坚持每天回家住,导致上下班时间太长,几乎不可能和家人一起吃晚饭;
- 周末的时候几乎也不做饭,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顺便在外面吃了,有时候在家也要盯着电脑,外卖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对号入座的话,张楠完全可以被纳入朋友圈爆文中的"慵懒分子"。但紧张的工作节奏、动辄一两个小时的通勤,以及被工作占满了业余时间,却成了职场精英们的一种常态。
在某互联网医疗公司任职高级商务经理的林安也对此深有感触:"飞机、高铁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缩短了出行的时间,也让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早上还在北京上班,中午就飞到杭州见客户,到了晚上又要坐高铁到上海开另一场会。"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的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提出了"主动失眠"的概念,并非是睡不着,而是不舍得睡。对于很多职场人而言,可能睡前才有一点私人时间。
职场精英们热衷于点外卖,可能并不是因为懒,也不是刻意牺牲做饭的乐趣。可以借鉴哈佛大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中提到的现象: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外表光鲜亮丽的职场精英,在让人艳羡的高薪背后,也面临着跳不出的"时间黑洞"。
而外卖,恰恰满足了职场精英们向生活"借时间"的需要。
外卖中的"时间管理"
点外卖5分钟,做饭3小时。
除了争取私人时间,思维活跃的区域督导田静还给我算了一笔账:
首先是时间成本。
假如自己做一顿饭,跑到超市或菜市场买菜来回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洗菜、切菜、找菜谱、炒菜的整个过程又需要一个多小时,然后吃饭、洗碗、收拾餐桌的时间加起来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前前后后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如果点外卖的话可能只要5分钟的时间。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2.27小时,北上广深居民均低于2.27小时。每天的休闲时间只够做一顿饭,同样的时间用来陪陪家人,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岂不是更好的选择?
其次是经济成本。
以做一道青椒炒肉为例,青椒、瘦肉、调味料等食材的成本可能要10块钱左右,煤气、水电费等大约需要两三块的成本,按照上海白领每小时100元的加班工资,职场精英们做一道菜的隐形成本竟然要几百块。
饭店雇佣一位普通厨师的成本在每月5000元左右,假设每个月工作20天,每天有效工资时间四小时,每小时可以炒10道青椒炒肉。一道青椒炒肉的人力成本在6块钱左右,算上外卖小哥的工资,也不到10块钱。
还有一项成本,即生活管理的成本。
很多外卖平台早已支持银行卡和移动支付,可以直接把消费记录导入记账软件,同时每次点单都有记录,也方便关注营养的摄入情况,甚至可以叫专门的减肥餐……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曾在公开演讲中谈及外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像网购、外卖如火如荼的发展,在三四线城市的推动下,全国外卖用户数已经超过3亿,每年给消费者节省了近20亿个小时,如果用于加班对公司很有利,即使用于消费和娱乐,也有利于撬动消费,比如有些人省下时间去打游戏,有些人去看一场电影。"
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也有过类似的推算:按照公开资料显示,美团外卖的单日完成订单量已突破3000万单,每单能够为消费者节省餐厅往返的路途时间,以及餐厅等餐时间约48分钟,算下来每天能为中国人节约2700年的时间。
不管是职场精英们无奈选择吃外卖,还是外卖满足了职场人"时间管理"的需要,恐怕都不只是"借时间"的私欲那么简单。除了为职场精英在时间上带来的精神价值和附加价值,外卖这门生意间接制造的经济和消费价值同样不可估量。
正如电影《时间规划局》中假想的场景:人类社会抛弃了以往的货币,改用时间作为货币流通。或许电影的描述有些赤裸,却也是社会进化的必然。
重新定义的"幸福感"
外卖之所以被质疑,甚至上纲上线到不做饭就没有生活的情趣和乐趣,本质上还是对"幸福感"的不同理解。
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里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西方文化是做爱做出来的。"听起来有些粗鄙,看似也没什么"科学依据",中国人对"吃"的在意却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社会的基础设施在不断进化,职场精英们的时间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外卖并没有站在"幸福感"的对立面,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其一,社会的进一步分工。
在传统的认知里,做饭可以说是为人妻母的基本技能,可在今天的职场中,女性早已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也势必会加速社会进一步的分工。在"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的原则下,将做饭这件事交给专业的厨师,似乎并不值得非议,外卖所扮演的正是社会分工协作的生产力工具。
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外卖可能会让人看起来变懒了,生活方式不再那么传统,但也提升了生活的效率,让职场精英们可以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用来陪家人、读一本喜欢的书,抑或是每天多睡半个小时,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就另一个维度来看,传统的城市规划大多遵循了1933年的《雅典宪章》,将城市的功能分为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个模块,带来的结果就是城市的商圈化,你想吃什么取决于边上有什么样的餐厅。但随着外卖、快递、便利店等新业态的崛起,城市资源的分布已然有了集中化到分布化的转变,至少在"吃"上已经不再受限于你住在哪儿。
其二,新饮食文化的形成。
外卖平台上数以万计的餐饮门店,早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从潮汕砂锅粥到麻辣香锅,从烤鸭烤鱼到火锅,甚至于日本料理、韩国烤肉、水果零食、下午茶……几乎所有的平民美食都可以在美团等外卖平台上找到。
同时点外卖的诉求也在发生改变,从最初的吃饱变成吃好,比如时间相对宽裕的自由职业者吴菲,在谈到外卖的话题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平时就是自己煮点粥、下个面条什么的,点外卖往往是为了吃顿好的,像毛血旺、水煮牛肉、蟹黄干丝之类的,自己想吃又不会做的美食"。
在银行上班的高阳夫妇,做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原本五平米多的厨房被改小到了两平米不到,给出的理由是:"年轻时买不起大房子,又想要大的空间,平时吃饭就是点外卖,干脆就把厨房的一部分改成了做瑜伽的地方。"外卖已然改变了部分人的生活,成为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因为职场精英们的"时间黑洞",让外卖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将有人对外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至少已经改变了一些人的生活,甚至间接影响了一些人的命运。
或许可以用"时间契约"来形容外卖和职场人的关系,予以食粮,予以时间,予以自由,这也许就是创新的红利。
在这个以饮食为文化的国度里,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财富。如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吃大锅饭的记忆,改革开放之初吃一顿KFC的喜悦,进入21世纪后餐餐有肉吃的满足……外卖,可能就是属于这代人的味觉记忆和精神财富,也在帮助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