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术出现 180 年,终于迎来分水岭
今年的五一假期朋友圈摄影大赛中,用手机拍出清晰月亮的朋友并不多,但朋友圈里绝大多数的参赛作品,都经过精心挑选、剪裁调色,用上自己最喜爱的滤镜或美颜效果。
除了严肃的新闻媒体,或许这年头依然有人坚持要「原图直出、绝不 P 图」,但不可否认的是,从我们习惯使用美颜、滤镜,再到前段时间华为 P30 Pro 月亮模式的讨论,手机摄影正在冲击着传统摄影的准则。
正是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算力的提升、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流行,「摄影」这门技艺已经成为普通人随手可以用的功能。与此同时,算法在摄影中越发重要,「计算摄影」开始成为摄影新趋势。
这距离「摄影」在 1839 年才被法国科学院与艺术院承认为一种「技术和艺术」,仅过去 180 年。
手机摄影历史不过十年
在大约十多年前,手机摄影的成像是马赛克,性能是战五渣,用手机拍照根本算不上「摄影」,顶多是记录。
▲ 夏普 J-SH04
夏普在 2000 年推出了第一部内置摄像头的手机 J-SH04,后置摄像头为 11 万像素。之后诺基亚、索爱等手机厂商纷纷跟进发布带有拍照功能的手机。索爱在 2005 年发布了第一部带有自动对焦功能的索尼 K750i。
▲ 索爱 K750i
此后,拍照功能开始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手机摄像头从当年的单摄 11 万像素,一直发展到如今的 4000 万像素、5 个摄像头。
当手机本身大小、CMOS、镜头结构、电子光圈、变焦方案逐渐等成为硬件上限制手机摄影的因素时,软件则释放了我们对手机摄影的想象力,其中包括相机算法、处理图片的人工智能算法,以及各类图片处理软件、平台。
在不同的硬件基础上,软件算法的发展不仅让我们拍出的照片拥有更多细节,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摄影形式:
▲ 以上分别是抖音短视频、美颜直播、关美颜直播中的不同效果
比如美颜功能,拍出了人像变瘦、变白、化妆、变高等各类效果;滤镜功能,让一张简单的图片拥有不同的风格。
在 AR 和 AI 加持下,我们不仅可以拍摄个人专属动画表情,还可以用 Snapchat 拍出口吐彩虹、长出动物五官等各种奇形怪状的照片。
如今这些熟悉常用的功能,在传统摄影人的眼里,依然属于无中生有、矫正过度,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影像。
传统摄影的第一准则:真实
传统摄影的准则精神,可以从传统的摄影比赛规则中体会。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 WPP、荷赛),成立于 1957 年,已经举办超过 60 届,该赛事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也是全球著名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而新闻摄影的第一条准则,就是真实。
《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的评判标准包括:创意、摄影品质和摄影内容的真实性。
无论是在图片中增加 / 消除了事物,这样的修改都被视为破坏了摄影内容的真实性。
《国家地理》中国赛区还对参赛作品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谢绝提供电脑创意或改变原始影像的作品,即参赛照片仅可做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不得做合成、添加、大幅度改变色彩等技术处理。
虽然不能无中生有或有中生无,但适度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是可以的。至于怎么才算「适度调整」,这就要看评委的眼光了。
▲ Harry Fisch 提交的作品
2012 年,一位名为 Harry Fisch 的摄影师的作品获奖,后来被通知由于他使用 Photoshop 软件移出了图片中的一个塑料袋,因此被取消资格。
▲ Harry Fisch 的原图
虽然他辩解自己可以通过裁剪画面去掉那个塑料袋,但《国家地理》表示「很不幸你没有裁掉那个袋子」,并坚持任何采用数码化手段移除照片内容都是违反规则的。
各类摄影大赛的评比中,得奖作品被发现曾使用软件进行修饰而取消资格的事情常有发生。
2016 年,尼康相机的新加坡分部在 Facebook 上举行了一个摄影大赛,最后获奖者是摄影师 Chay Yu Wei 的作品《抬头看》。摄影师照例给出了这张照片的相机型号、快门、光圈等参数,并说自己是在某处拍街景时不经意抬头拍到的,并说自己「运气很好没有等太久」。
▲ 这就尴尬了
然而有网友发现,当他用 PS 打开照片调整色阶后发现,飞机是 P 上去的。另外摄影师 Chay Yu Wei 所说的拍摄地,根本不会看到这个场景。
某种程度而言,传统摄影坚持的准则是「真实」,当然还有艺术和审美。这些准则和观念经过多年的潜移默化,已经深入公众心中。
这个准则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 在摄影术被承认的 180 年里,很长一段时间摄影的相关机器都无法满足人们的摄影需求 ,人人都能用上彩色摄影的历史才不过几十年。
其二,摄影在新闻摄影领域发挥的作用巨大,影响甚广, 摄影被认为是比文字更能真实、客观纪录新闻事件的方式 。
摄影是一种延伸人类视觉感官的技艺
人们在古典摄影时代追求「纯粹的纪录」。在相机为主数码摄影时代,无论是相机厂商,还是摄影师,总希望拍出最接近人眼所看的场景。
但摄影机器对「真实场景」的记录和储存,严重受限于机器本身。然而即使是同一个场景,若使用不同的白平衡模式(白炽灯、阴天等多种可选),也会改变拍摄对象的真实颜色。不同品牌的相机,对色彩的取向也是有差别的。
某种程度而言,当我们放下胶片相机,拿起电子元件作为感光材料和数字储存的数码相机时,就不存在「没有后期」的照片了。
每张数码摄影照片都经过校准、加权、场景评估、选取动态范围、曲线套用、降噪、有损压缩……最后才得到一张不同格式的数字文件。
在不同的软件上打开 RAW 文件,或者在不同的显示器上打开同一张图片,都有可能出现色彩差异。
手机摄影,则是先由手机内的片上系统(SOC)负责拍照,接着由图形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ing,又称 ISP)对样张进行后期处理。不同的 ISP 有不能的性能,同样的 ISP 被手机厂商使用新算法进行调试后,也会出现不同的处理效果。
手机上的同一张图片,在不同的 app 和社交平台滤镜加持下,可以呈现完全不用的风格。
滤镜类摄影 app 主要朝着两个方面发展,一类是相对专业,需要读懂色温、色调、锐度、对比度、饱和度、高光等术语;另一个类是相对智能易上手,一键即可达到某种预设的效果,比如增加滤镜或人像美颜。
手机和相机虽然同属数码摄影,但手机拍摄与相机有着不同的流程。手机拍摄受限于硬件,因此算法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图片的成像质量,也让各类手机厂商可以根据定位和受众提供不一样的拍摄效果。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进入了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的时代,算法、软件在摄影中的重要程度并不比硬件小。
苹果那句「万亿次运算,成就每一个瞬间」的广告词,就是一个例子。 iPhone XR 的摄像头系统号称能够充分利用神经网络引擎,并具有每秒五万亿次的运算能力。
手机摄影中的 HDR 和夜景功能,关键在于包围曝光和多帧合成,可以视作传统摄影的机器后期。但是 AI 为照片补充细节就不太一样了,算法基于标准纹理对模糊的影像的修复,这也是华为 P30 Po 月亮模式的争议核心。
算法为照片补充细节,这个做法在冲击传统摄影准则,这种冲击也在缓慢改变公众的摄影观念。
一方面,摄影在从一门小众艺术变为大众记录生活的方式,技术一定要解决「如何让拍照更简单」的问题,所以相比看不到的真实,看得到的虚幻更为大众所接受。
另一方面,摄影机器作为工具极大地延伸了人类视觉感官,随着摄影相关机器和技术的快速更新、普及,公众的审美和观念却相对滞后。
就目前看来,技术下的摄影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影像艺术了,也不仅仅是报道新闻的一种媒介了,它可能是一种融合现实的影像技术,比如摄影和 AR 的结合,基于算法,我们就能做到 3D 模型 + 贴图来修复场景。
如今的摄影工具,不仅可以通过长时间曝光拍到人肉眼看不到的星星、星轨,还能够基于机器学习去识别场景,自动对焦、优化曝光以增强图片的细节。
这些技术都已经超过了古典摄影观念「还原肉眼所见真实世界」的维度,但依旧是在更大程度地延伸人类的视觉感官。
▲ 图片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
比如那张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就是人类目前在计算摄影上获得的最大成就。借助分布自地球各处的射电望远镜和数据处理中心,我们终于看到了黑洞的样子。
▲ 计算摄影的技术巅峰在天文界
总而言之,摄影永远无法脱离机器,人类依靠机器延伸视觉感官,这种延伸可以跨越时空或空间。我们如何看待一张照片,就是如何看待、处理自己与摄影机器之间的关系。
有趣的是,我们最常使用的软件微信曾上线图片滤镜功能,然后在 2013 年发布的微信 5.0 版本中撤回了这个功能。原因是张小龙认为:「照片真实,不加修饰地反映生活即可」。不过在微信视频聊天时,还是有美颜的。
太阳底下全是新鲜事 | 联系邮箱:shenxingyou@ifanr.com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