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高光背后,令人心惊的分化隐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苏宁金融研究院,作者|黄大智
近日,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的一篇《批评不自由 赞美无意义》的内部讲话稿,引起银行从业人员广泛关注。
作为银行业的"零售之王",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模式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典范。其2019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也颇为亮眼:
"成为第一家资产规模突破7万亿的股份制银行,利润增长13.08%,不良率再次下降0.12%至1.24%。市值突破9000亿,离"万亿市值"一步之遥。"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招商银行内部平台热帖《招行离冬天还有多远》,对招商银行面临的危机做了深刻反思。
这种高光时刻与危机反思,代表的绝不仅仅是招商银行本身;这种内外感受的冰火两重天,或许是整个银行业的真实写照。
银行的高光与至暗
最新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入榜129家公司(其中台湾10家),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其中,进入榜单的中国银行业企业有11家,其利润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占全部上榜中国大陆(包括香港地区)企业利润总额的近50%。如果不计算这11家银行的利润,其他108家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19.2亿美元。
这可以说是中国银行业前所未有的大胜利,以占比不足10%的企业数量,贡献了近50%的利润,称其为"吸金机器"毫不为过。
然而, 前所未有的风光背后,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事件。
5月份,包商银行被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接管,业务被建行托管。随后有传言称,恒丰银行也将被接管,建行已派驻人员前往摸底。虽然恒丰银行随后发表声明称传言不属实,但已两年未发布财报的恒丰,市场担忧也是与日俱增。
同时,停牌百余天、年报至今难产的锦州银行也在近日宣布引入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工银投资")、信达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信达投资")及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城资管")三家战略投资者,其中工银投资受让占比普通股10.82%的股份,信达投资受让占比普通股6.49%的股份,长城资管则尚未公布受让股份数量。
可以说,除了1998年的海发行破产事件外,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类似的事件已经是行业创历史的风险性事件了。
连续的风险事件与传言频出,使很多银行人惊呼"狼真的来了",似乎银行业真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但同时,我们又能够清楚的看到,世界财富500强榜单显示,中国的银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
银行业,到底怎么了?
分化中的银行
在经历了"黄金十年"(2003-2013)的发展后,银行普遍提出了转型的口号,"以客户为中心"成为行业转型的发令枪。时至今日,转型的效果暂且不提,但两极分化的发展却表明,银行业确实来到了一个拐点。
对于银行来说,过往的很多红利已经消失---- 监管与制度的改革使制度红利不再,"存款荒"使成本优势不再,经济的下行压力又使得市场红利消失,整个银行业都面临着"寻找新的增长动力"的困境。
然而, 同样是面临困境,大中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分化趋势。
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例,大中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出现了明显的趋势分化。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大中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水平,并略有下降;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1)。
而反映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资本充足率,在今年同样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趋势。虽然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大中型银行都保持着波动上升的趋势,而中小银行则呈现出一定的波动下降趋势(见图2)。
除了资产质量和风险抵御方面,大银行和小银行在盈利能力、流动性、息差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这些指标都显示在经济下行压力叠加去杠杆、强监管的背景下,整个银行业的历史累积风险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较为严格,且传统业务占比较大,受到的冲击较小。而小银行一来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二来受到强监管影响的创新性业务较多,受到经济因素及监管因素影响较大。
同时,在银行转型与新业务的布局上,大、小银行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同样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在新兴金融科技业务上,已经有十家大中型银行成立自己的子公司,除了个别互联网系的银行,其他小银行受制于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根本难以与之竞争。
在理财业务上,超过十家银行获批理财子公司的筹建,中农工建交五大行更是齐齐开业,在银行资管领域已经领先一步,中小银行受制于理财业务规模和自身实力,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那么这种行业的分化会愈演愈烈么?大、小银行会走向平均主义么?我们不妨以美国银行业历史,探究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变化情况。
美国银行业的路径演化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1971)至今,美国银行业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971-2008年,是金融自由化阶段,在此期间,1980年实施《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开始,1999年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标志着银行混业经营时代的开始。
2009年至今,是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管制阶段,以2010年《多德-弗兰克法案》为标志,对混业经营进行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自1980年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后,美国银行业的银行数量一直保持下降趋势,并且在利率市场化进程(1980-1995)和2008年经济危机中有两次大幅度的快速下降(见图3)。
美国在1929-1933年大萧条之后开始实施Q条例(美联储禁止会员银行向活期储户支付利息,同时规定定期存款支付利息的最高限额的条例),1980年《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开始。
利率市场化过程是商业银行市场地位削弱的过程,也是商业银行重组兼并的过程。相关数据显示,在1980年利率市场化开始时,美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资产占比超过2/3,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和混业经营的放开,投资渠道和金融工具创新的增多,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也被逐渐削弱。
到1990年,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的资产占比已经下降到1/2左右,而同时伴随的是养老基金、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的崛起。
此外,利率市场化极大的加剧了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小银行的生存日益艰难,银行间的兼并重组不断出现,行业整体不良率不断提高。FDIC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银行数量从1980年的14434家降至2000年的8317家,这一期间是美国历史上商业银行倒闭、兼并重组最集中的时段,远超"大萧条"和"次贷危机"时期(见图4)。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批实力强大的银行,如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等。
而在"次贷危机"后,《多德- 弗兰克法案》让银行重回传统的信贷业务,相关的投行业务则有所缩减。在后危机时代,前四大银行中,富国银行优于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的表现,使富国银行的转型经验被无数国家和银行奉为圭臬。
不同的路径同样的转型
在利率市场化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利率市场化,但距离实质上的利率市场化仍然有一定距离,加上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等因素,我们并不会走上美国银行业当年的发展路径,但通过与当下我国银行业分化格局的对比,仍会有模糊的发展路径展现。
行业分化加剧是必然之路,银行的破产兼并重组或许是未来趋势。在过去的多年间,银行一直处在较为宽松的监管环境下,虽然高呼转型,但仍未摆脱固有思维和发展方向,用监管、市场等各方面的红利,掩盖发展中的坏账和风险事件,在经济下行和严监管的新环境下,转型的效果带来的就是巨大的分化。
目前银行的托管与接管虽然是个例,但是目前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未来仍然面临兼并重组的可能。
新业态、新政策的出现使小银行有了更多的可能。 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必然伴随着存贷利差的缩小,这就考验银行对于非利息收入的掌控能力。银行理财业务作为非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重要的主角,"金融开放11条"对于理财子公司外资进入的开放,给了中小银行借助成熟国外资管经验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
分化与改革仍将是银行未来的主线,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并不会出现美国历史中上千家银行因倒闭而退出的情况,但是我们也无法预见分化最终走向何方。
压力仍旧持续: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经济的持续下行,持续的强监管,政府有意退出的银行"隐性兜底"……
机遇扑面而来:5G等新技术带来的金融科技变革,十万亿级的资管大幕,小微金融的大力扶持、全面的金融对外开放……
商业银行将在前进中分化,分化中求发展。
正如招商银行行长所说: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但发生什么我们都不会意外。"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