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节点,详解互联网简史
虽然互联网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你知道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吗?你知道互联网发展史中有哪些精彩的瞬间吗?而本文就将为你带来这些内容的详解。
虽然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存在的生活,但要仔细追问下互联网的起源,大部分人估计会说你有病吧。
这是好事,因为大家往往对一件东西的存在习以为常的时候,才证明这个东西是有多么成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我们,互联网和水、电、食物一样不可或缺。
互联网史——始于冷战
壹 冷战
1968年1月5日,改革派领导人 杜布切克 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第一书记,而后开启了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改革:实行多元化政治体制、撤销媒体审查,开放言论自由、结社自由。
杜布切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欢迎,史称“ 布拉格之春 ”。然而,面对这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改革,苏联深感不安,按奈不住最终于8月20日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令该国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在进攻开始仅仅6小时后,苏军就控制了捷克全境。几十万捷军全部被缴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竟然没来得及作出任何反应。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捷克陆军在二战前排在世界第七,当年希特勒德国花了18个小时才攻进布拉格。苏军大胆迅猛的突击、战前的电子对抗、战略欺骗以及指挥通讯系统的高效率运作,充分体现了20世纪70年代华约国家在 C4I系统 (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合成作战上的优势,使美国感到深深的忧虑。
60、70年代的冷战,苏联稳稳压住美国一头。虽然有核威慑,但苏联在布拉格之春的军事活动中表现出的超前的C4I系统,具备如外科手术般精准的打击能力,这让美国人担心如果仅有一个集中的军事指挥中心,万一被苏联摧毁,那么全国的军事指挥将处于瘫痪状态,那核威慑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他点仍能正常工作,而这些分散的点又能通过某种形式的通信网取得联系。
1968年晚些时候,美国国防部很快批准了一个耗资巨大的项目——组建一个计算机网ARPANET(英文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 的缩写,又称 “阿帕”网 )。这个叫“阿帕”的计算机网,获得了520万美元的初始筹备金及2亿美元的项目总预算,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3倍。
1969年,“阿帕”网在美国已经有了4个初始的节点,通过分组交换技术,实现了相互连接。
1973 年,“阿帕”网首次利用卫星技术与英国、挪威实现跨大西洋连接。
1975 年,“阿帕”网由美国国防部通信处接管,经过多年的发展“阿帕”网也逐渐茁壮,产生了大量局部网络,如计算机科学研究网络(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加拿大网络(Canadian Network CDnet)、因时网(Because It's Time Network, BITNET)等。
1983年,一开始定位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仍然服务于军事和国防的军事网(MILNET),另一部分则开放给民间商用,随后用于民间的“阿帕”网改名为 互联网 。
贰 “下一个比尔盖茨”
杨致远应该至今还记得,1994年4月他和费罗创立的雅虎,亲手点燃了互联网时代。
相信杨致远也不会忘记,2016年7月,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以48亿美元收购雅虎,一代互联网巨头正式落下帷幕。
作为互联网1.0时代的代表公司,雅虎带给人们的远不止是一家商业公司,而是一个全新理念、全新规则的世界。但现在距离杨致远和他的雅虎站上舞台中央,还差一个网景。
自从1983年,“阿帕”网一分为二成为了军事网和互联网。又过了几年,越来越多的主机接入了互联网,互联网渐渐不再局限于军事和教育,越来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那么多主机和站点,怎么样访问才比较便捷呢?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1989年天才的 蒂姆·伯纳斯·李 (互联网之父)提出了WWW(“World Wide Web”万维网)的设想,WWW可以让Web客户端(即浏览器)访问服务器站点上的页面,而整个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站点聚合体,它们可以通过网址相互访问。至此,互联网的大门正式敞开。
虽然 蒂姆·伯纳斯·李 早在1990年就在实验室里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网页浏览器,但是真正到浏览器大放异彩的却是4年后。先站上舞台中央的是安德森和他的网景公司,杨致远和他的雅虎还得再坐一会。1994年,网景( Netscape )发布了beta版的Netscape浏览器,迅速获得成功,在随后的1995年网景公司的营收每个季度提升100%。
巨大且迅速的成功让网景公司想象力也急速升温,网景很快开始尝试做一些基于浏览器操作的应用软件平台。这让靠卖计算机操作系统,并基于操作系统构建软件应用生态的微软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安德森——在上世纪90年代被人称为“下一个比尔·盖茨”——曾夸下海口称在网景面前,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只能充当一堆设计拙劣的设备驱动程序。
金融机构高盛由于担忧互联网会给软件制造业带来冲击而将微软的股票降级。
同样在1995年登上人生巅峰的 比尔·世界首富·盖茨 哪里忍得了这口气,他迅速组织团队开发微软自家的IE浏览器,亲自下场与安德森展开厮杀。
网景公司对其浏览器实行的商业模式是直接售卖,跟传统软件行业卖软件授权的模式是一致的。安德森为产品打出了“试用免费,使用收费”的口号,向学生和教育者们免费发放浏览器,为其他用户定出了39美元的价格。很快IE更新到了3.0版本,性能和易用性都大幅提高,此时比尔·盖茨决定放大招了,微软决定免费发放IE浏览器,并将其捆绑安装到所有运行Windows系统的电脑之上。任何不在机器上安装IE浏览器并将其设置为默认浏览器的个人电脑制造商将被终止授权使用Windows系统。
操作系统对于电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尔·盖茨这种匪气十足的做法,让网景见识到了谁才是 真·大爷 。很快网景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下滑,迅速陨落,退出了互联网舞台的中央。虽然多年之后,美国联邦法院终于对微软的垄断行为作出了判罚,但一切都太迟了,网景已经不复存在。
叁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直到1998年,网景才将旗下的浏览器开放为免费产品。而依靠免费产品+捆绑安装击溃了网景的 比尔·世界首富·盖茨 ,安稳的坐在了王座上,想着终于可以安静一会了,没曾想来自中国(台湾)的杨致远正在暗暗发育,准备喊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1994年至1998年,正是微软和网景死命搏杀的时候,它们争的是互联网的入口,但有人却另辟蹊径寻找到了另一个互联网的入口。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上已经有了非常多的站点,但是人们如何找到这些站点始终是个难题,当时的人们只能靠记忆一串很长的网址链接,然后手动输入到浏览器里才能访问,效率和便捷性都很不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毕业生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在1995年创立了雅虎网站,主要的功能是对互联网上的站点建立了简单的分类和目录,便于用户浏览和使用。井然有序的网址导航,使得雅虎很快成为了互联网用户的最爱,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网站,一时间上网就等同于上雅虎。
1997年,雅虎的日均访问量超过了 9000万 ,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而此时微软和网景仍在厮杀,雅虎茁壮成长。随后雅虎不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分类和目录,逐渐扩张业务板块,使得雅虎成为了一个互联网综合资源整合平台,资讯、邮箱、搜索、视频、广告应有尽有,覆盖了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从1996年到2006年这十年间,雅虎的营业额增长了260倍。一直是全球互联网排名第一的公司,并且长期压制住了美国在线和微软的MSN。在2006年全球互联网公司前20名中,雅虎、雅虎日本和雅虎中国分列第1、第7和第14。
但雅虎对于互联网世界的最大贡献不是成立了一家商业上很成功的公司,也不是创造了门户网站这种新的互联网信息获取方式,而是 开创了互联网免费享用内容和服务的先河 ,这极大的推进了世界互联网化的进程。
之前的互联网,大量的站点是军事和教育目的,人们还不知道怎么对互联网进行商业化。即便作为互联网入口的浏览器,领军者网景刚开始把旗下的浏览器产品也只是当做一个软件进行售卖。即便微软,一开始也并不是想探索对互联网进行商业化,跟网景死命竞争是为了防止网景搞软件应用生态。所以微软一赢得浏览器竞争后,就事实上解散了IE团队,因为市场占有率已经足够高了,而又因为IE的免费捆绑Windows,导致IE浏览器看不到变现的潜质。微软为此错过了后续广阔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
雅虎创造的是一种属于互联网专属的商业模式,用户可以免费享用内容和服务,然后通过向企业收取广告费用补贴平台运营成本,实现盈利。这个创造对后续的互联网意义深远, 《浪潮之巅》 对雅虎和杨致远有如下的评价:
一百年后,如果人们只记得两个对互联网贡献最大的人,那么这两个人很可能是杨致远(Jerry Yang)和戴维·费罗(David Filo),而不是今天名气更大的互联网企业家佩奇、布林或者扎克伯格。
他们对世界的贡献远不止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门户网站雅虎公司,更重要的是制定下了互联网这个行业全世界至今遵守的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营利,并且发明了一种让用户和客户可以不是同一人的新型商业模式。
正是因为他们的贡献,我们得以从互联网上免费得到各种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分享信息,我们的生活因此得以改变。也许一百年后雅虎公司会不复存在,但是人们会把他们俩和爱迪生、贝尔及福特相提并论。
2000年,雅虎市值达到历史最高点1280亿美元。2016年,雅虎以48亿美元卖身美国电信巨头Verizon。16年不长不短,互联网舞台的中央,乔布斯握着苹果、佩奇带着谷歌、扎克伯格捧着脸书,正焦急地等待着上场表演。而在遥远的东方,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此起彼伏,很快他们将搭建一个新的舞台。
互联网史——曼哈顿计划、亚里士多德和原子弹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计算机,谁又曾想到是来源于伟大的“曼哈顿计划”呢?而奠定计算机的最基础的理念,来自于2000年前。
壹 曼哈顿计划
1938年圣诞前夕,德国科学家 哈恩 在实验中发现了核裂变原理,此时距离二战正式爆发还有1年。德国军方对核裂变发现所蕴含的重要意义有非同一般的认识。1939年,二战正式爆发,也在这一年,纳粹德国正式启动了“铀计划”,该计划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当时,同样作为量子力学大师的 爱因斯坦 和 海森堡 ,他们所带领的两批科学家都初步掌握了核裂变的技术。
1941年,海森堡被任命为德国研制原子弹的领导人,这让当时已经离开德国去往美国的爱因斯坦感到担心,虽然海森堡实际上在暗中反抗纳粹,故意欺骗德国政府,延缓了德国研制出原子弹的进度,这是后话。
41年末,日本偷袭珍珠港,被惹毛了的美国人一想老子之前只能偷偷摸摸的,现在干脆撸起袖子加油干了,于是美国正式向纳粹宣战。爱因斯坦此前已经因为厌恶纳粹德国而去了美国,他担心纳粹会先研制出原子弹,那样的话世界会陷入一场难以估量的浩劫。因此他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描述了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和可能极大影响战争走势的能力,呼吁美国一定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
1942年6月,罗斯福在白宫办公室里正式批准了执行“ 曼哈顿计划 ”,并赋予了这项计划“ 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曼哈顿计划”耗时3年,总投入50多万人,耗资高达25亿美元,按黄金价格换算,相当于现在的5000亿美元。特朗普今天想在美墨边境修个墙的预算是250亿美金,可以想见“曼哈顿计划”的资源投入程度有多么巨大了。这里多说一句,执行“曼哈顿计划”的“曼哈顿工程区”一共有超过15万人工作,但其中只有12个人知道全盘的计划,可见该项目的保密程度和重要程度。
当 约翰·莫希利 在1942年设计并制造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时,想必很难预见到未来计算机会成为人人都离不开的东西。作为“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计算机正式进入舞台中央。当时的计算机ENIAC,像一个房间那么大,每秒钟“只”能做5000次运算,原本只是为了二战做原子弹发射轨道的计算使用。简单来说,计算机最开始并不是给普通人上网冲浪、打游戏、聊天的,而是用来发射原子弹的。但无论如何,计算机ENIAC节省了大量人工计算的成本,因而成了同样有大量计算需求的商业公司的宠儿。
贰 亚里士多德
2000多年前,当亚里士多德推导出经典的逻辑学三段论时,雅典的天气一定是极好的。亚里士多德著名的 逻辑学三段论 :
- 所有人都是必死的;
- 苏格拉底是人;
- 苏格拉底是必死的。
谁曾想,这看似简单的逻辑学三段论奠定了2000年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一代数学大家 乔治·布尔 ,怀着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将逻辑学翻译成了数学语言,从而为 数理逻辑 奠基。如“所有人都是必死的”,翻译成数学语言即为x = x * y,可以解析为“x集的一切均处于y集当中”。从此以后,计算机和计算机的语言都基于数理逻辑而发扬光大。
1942年,约翰·莫希利基于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数理逻辑成功设计出了计算机ENIAC,但有一些缺陷且没有完整提出计算机的设计方案。同样参加了“曼哈顿计划”的数学家 冯·诺依曼 参观了ENIAC计算机,总结前人设计计算机的经验教训,提出了 计算机领域的“三定律” :
- 二进制表示指令和数据;
- 程序存储,自动运行;
- 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五大部件构成。
冯·诺依曼依此成功设计出了 EDVAC计算机 ,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和集成电路计算机甚至未来还有量子计算机,但无论计算机结构怎样复杂、存储能力怎样巨大、计算能力怎样快速,本质上它们还是冯·诺依曼计算机。
计算机虽然一开始来源于军方需求,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商业公司拥有大量计算的需求。推出商业性电脑的需求如此之大,足以孕育出IBM这样的垄断巨头公司。
诞生于1911年的IBM,早期是靠机械制表起家的,但这家公司拥有较为敏锐的市场前瞻能力,它抓住了二战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更替的历史机遇,成为了领导电子技术的先驱。1952年,IBM推出了第一台基于真空管的大型计算机,从此,计算机不再只局限于实验室了,商业世界开始可以享受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宝贵的成果了。
1964年,IBM投入了4000人的研发团队和50亿美元的经费,研发出了 S/360大型机 ,这个项目的资金投入量相当于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75倍。可见做一个电脑和操作系统的耗费是非常巨大的,咱们中国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S/360大型机推出后,迅速垄断了大型机市场,成功把持了美国政府和大型企业的商业计算机市场。IBM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牢牢地控制着政府、大公司和银行的计算机业务,收入和利润高到吓人,1970年IBM的营收达到了75亿美元,以黄金价格换算成今天大约等于2930亿美金,大约等于现在顶级公司苹果和谷歌两家公司的全年营收之和。如此高额的利润,足以让IBM安坐在王座上13年,直到那个痞子第一次走到舞台中央。
叁 原子弹
1945年4月,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攻陷,希特勒自杀身亡,万幸他至死都没看到原子弹的影子。日本败局已定,但死不投降,依然在太平洋上每一个小岛的每一寸土地上跟美国疯狂抵抗,导致美国伤亡惨重。美国人一合计,强行占领日本可能会牺牲100万以上的士兵,这个亏本的事情不能干,你不要命我要命,干脆把“曼哈顿计划”的成果拿出来遛遛。
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这两颗原子弹一共夺走了29万日本人的生命,日本很快无条件投降。从战争武器的角度来看,“曼哈顿计划”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从人道主义角度上看,原子弹的存在则不是一件好事。
1955年,余生都在为提议美国政府制造原子弹而感到后悔的爱因斯坦不甘心的永远闭上了眼睛。在原子弹爆炸后几个月,爱因斯坦便和2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同签署了一份关于核弹的协定,在协定中他们希望在未来一同努力消弥核弹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巨大创伤。然而原子弹的巨大战略价值,让各国政府都趋之若鹜,恶魔的火焰一旦燃烧,那便难以熄灭。想必爱因斯坦也不会想到,由他引导的曼哈顿计划的副产品—— 计算机 ,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整个世界前进的核心。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同样在1955年,乔布斯诞生。前面铺垫了那么多,终于等到这个痞子站上互联网舞台的中央。
互联网史——糖水和苹果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壹 关于糖水的故事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诞生的第一年平均每天只能卖出9杯,但因为可乐具有提神、镇静及减轻头痛的作用,再加上无与伦比的市场营销和抱紧了美国政府的大腿,可口可乐逐渐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成为了“世界饮料(糖水)之王”。
12年后的1898年,百事可乐也诞生于美国,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可口可乐宿命的对手。当时可口可乐销售量已经达到了每年100万加仑,从此,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开启了“百年战争”。此后半个多世纪,可口可乐一直处于压制状态,甚至从没正面提到过百事可乐的名字,而是一直以“模仿者”、“敌人”来称呼百事可乐。
1970年,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开始执掌百事可乐,精于市场营销的他,制定并推广的“The Pepsi Challenge”计划,品尝实验+主打年轻一代的选择,配合极为成功的宣传营销,使得百事从可口可乐那里夺得可观的市场份额,与可口可乐的市场占有率差距从1:5拉近至2∶3。甚至在1979年,百事可乐在超市的销量一度超过了可口可乐。斯卡利1970至1983年在百事可乐的任职的这十几年,可以说是颇为成功。甚至他之后在苹果公司任职的十年,从营收数据看依然非常成功,但在人们对他的评价却不高,因为他赶走了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和灵魂——乔布斯。
自从1964年,IBM向商业世界推出大型机开始,十多年过去了,计算机市场没有太大变化,IBM和惠普等大型机企业固守着政府和企业计算市场的高额利润,生活滋润,却看不见蓬勃发展的市场和普通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对计算能力渴求起来。一直以来,计算机始终是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专属品,其高昂的价格让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望而却步。后来成为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的 沃兹尼亚克 ,起初本想把自己的设计的个人电脑(即后来的Apple I和Apple II)贡献给惠普,然而惠普觉得这是个业余爱好者的玩具,无法与公司昂贵高端的大型计算机业务相提并论。这给了后来的苹果公司诞生成长的机会。
贰 Apple II和被驱逐的创始人
1976年4月,苹果公司诞生,嬉皮士史蒂夫·乔布斯 、惠普工程师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曾经做老虎机生意的罗恩·韦恩是最初的三个合伙人。罗恩·韦恩在11天后即要求退出参股,要回了他占股10%的800美元,40年后的今天,苹果公司市值的10%是大约600亿美元。
在经历了真的像“玩具”的Apple I后,苹果很快推出了 Apple II ,迅速取得了市场的欢迎,成为了第一个真正取得商业成功的个人电脑。Apple II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中,成为了苹果公司重要的现金流(几乎是唯一),一共售出了近600万台,促成了苹果在1980年上市并股票大涨,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电影阿甘正传中都调侃买了苹果的股票,以后不用再为钱发愁了。
Apple II的成功让其它公司看到了商机,也让落后的巨头及时觉醒,IBM于1981年也推出了个人电脑(下图),强势进入了市场,销量在一年内就超越了苹果。
虽然Apple II很挣钱,但在乔布斯心中,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电脑,Apple II的操作系统是BASIC,不具有图形化的操作界面。
多年前乔布斯曾在施乐实验室看到的电脑操作系统,使他震撼,那才是消费者想要的个人电脑。乔布斯想要创造的是真正谁都能用的电脑,真正谁都能看懂的图形化界面,于是他很快开始了新计划—— Macintosh 。
此时,乔布斯需要找一个人能代替他做苹果的CEO,从而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Macintosh的开发。70年代一战成名,扭转百事可乐劣势的 约翰·斯卡利 是那个被选中的人。
1983年,乔布斯为了让百事CEO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说出了那段极具煽动性的语言:“ 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而后斯卡利毅然加入苹果。在他任职的10年,苹果的销售额从8亿美元涨到了80亿美元,但他并不负责任何产品线的工作,而是着手在已经上市6年的Apple II上想办法赚取更多的钱。
从商业盈利角度上看,这十分成功,但是却过于专注于盈利,在乔布斯被驱逐后,整个公司失去了创新和灵魂。
事情是这样的,在Apple II取得成功后,乔布斯马上就投入到Macintosh的开发中,想要延续成功。1985年Macintosh正式发布,但销量并没有达到预期,乔布斯对于现状并不满意,因此他希望将一部分Apple II的市场营销支出转移到Macintosh上面,同时计划对Macintosh降价500美元。但斯卡利不同意这么做,他认为这有可能会令公司走向失败。于是他俩分别准备了份材料向董事会说明,最终董事会站在了斯卡利这边,乔布斯被解除了Macintosh部门的控制权。没过多久,乔布斯就离开了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
叁 “渡劫”
12年后的1997年,“渡劫”完成后的乔布斯王者归来,重新执掌苹果公司。
期间他创办NeXT、买下Pixar(皮克斯)开始都不算太成功,但后续证明都是非常成功和优秀的项目。在1995年,由皮克斯和迪士尼联合制作的《玩具总动员》正式上映,迅速席卷全球,以3.5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了当年的全球票房冠军,并且开创了动画电影的新时代。《玩具总动员》上映一周后,Pixar(皮克斯)上市,让乔布斯获得了10亿美元的投资回报,其收益比当年苹果上市时还要高出5倍。而在NeXT公司的投入,成为了后续回归苹果后,苹果新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
这12年的“渡劫”对于乔布斯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开始成为一名更好的公司管理者。他就《玩具总动员》在跟迪士尼开始谈判时,刚开始遭到了无理的对待,迪士尼甚至对乔布斯说:“如果那是你想要的,我们就不用谈了,你现在就可以走。”但之前一贯强势的乔布斯竟然只是笑了笑并留了下来,最终促成了皮克斯的成功后,再去争取权益。
2001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od播放器,在短短不到两年,销售额即突破了10亿美元,占公司营业额的15%,这是乔布斯在回到苹果之后创造的第一个辉煌,他成功颠覆了音乐播放器的市场。
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彻底颠覆了手机行业,并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2008年,苹果发布了APP Store,使得开发者可以基于苹果设备开发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手机的易用性和可玩性,也开创了一种新的软件生态, 并且每年为苹果带来几百亿美元的收入。
2010年,苹果推出了iPad平板电脑,领先整个时代,成为了最好的PC替代品。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带着他的传奇与辉煌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战胜了无数困难,却最终和所有人一样,没能逃过死亡的召唤。
PS:图片来自互联网,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专栏作家#
Glen,微信公众号: Glen,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腾讯、华为、欢聚、迅雷工作经历。爱看书、喜欢码字、愿意走出去看世界,欢迎交流。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