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服务市场三要素:势能、负荷、场域(二)
知识服务是知识服务者与知识消费者共同构建的一个学习生态,知识服务者与消费者也是知识服务市场的两大核心角色,单纯的分析服务者或消费者都未免以偏概全。这里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按照知识学习的闭环流程来分析,梳理出核心的三大要素,即学习势能、知识负荷与学习场域。本文为第二部分,enjoy~
下面将分别予以详细介绍:
- 学习势能(为什么学:WHY/WHEN):认知、价值观、情绪
- 知识负荷(学什么:WHAT):熵值小、路径短、吸收快
- 学习场域(如何更好的学:HOW):具身环境、交互网络、学习深度
二、知识负荷
知识负荷是指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所传递知识的复杂性,和学习者获取以及消化吸收知识的难易程度。
知识的共享和传播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知识的传递是以各种信息为载体的,是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传递的。各种知识以信息的形式由知识拥有者向知识接受者传递,达到知识拥有者与知识接受者之间的知识传播,这是知识传授的基本过程。
这里把知识负荷分内以下几项, 资源的优质程度(熵值大小)、获取渠道的便捷度(路径长短)、消化吸收速率(吸收快慢) ,以下将分别对各项目标予以分别介绍。
1. 信息/知识熵值大小
此熵值大小不是用来描述信息论中信息概率不确定性的大小,而是借助物理世界熵的本源定义,即用来描述物质的混乱无序的程度,熵减即是物质越结构化越有序的一种状态。 这里用熵值大小来指代信息或知识所描述的世界本源规律的结构化程度,熵值越小,代表知识信息越有序、越结构化、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就越清晰越简洁越全面。
人类科学发展史就是人类所掌握的信息或知识熵值不断减小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到宇宙大爆炸,从上帝造人到生物演化,从刀耕火种到信息科技,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进和扩展着。而教育就是在传承人类的认知精华,为师者所讲授内容知识熵值的大小,就代表了其在该问题或领域的认知度与专业度。
真实、准确、反应客观规律,不是主观经验,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知识规律。好的老师首先是对内容负责,经得起客观的实践检验。其次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要看知识的结构化程度,以及知识的层次和深度。
比如学习经济学,会讲解经济学理论和概念是一个层次,用经济学理论灵活阐释现实问题是另一个层次,将经济学理论和数学、物理学、社会学等其他理论融会贯通,总结出底层逻辑,并用该底层逻辑阐释社会生活中的更广泛问题,则是上升到智慧的层次。
层次的不同,核心是认知结构化水平的差异,概念是点状,灵活应用则是网状。除了直接授课,知识熵值的大小还更多的体现在对学生问题的解答和交流上,熵值低的高手在知识的场景性和开放性的理解和应用上显然更得心应手,也更容易让学生触类旁通。
2. 信息/知识路径长短
知识负荷变革的方向之一,是努力降低因筛选和获取吸收某类知识内容而产生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缩短获取路径。也就是知识的易得程度,这是一种显性成本,因为它衡量的是知识获取方为了获取知识,所需要付出的时间、金钱与精力,以及知识服务方所期待的报酬与回报。
知识的生产、流通、传播都是属于知识供给侧,传统这种供给侧流程都有中心化机构如出版社等把控,传统出版社是把知识汇集成书与读者发生连接,更高效率的方式是人与生产知识者直接连接,降低知识流转时间、提升知识流通效率。
未来会把整个知识服务和连接流程解构,瞬时交互,瞬时传播,彼此赋能,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知识负荷。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知识变现的自媒体便是某种形式的解构结果。
这里将知识获取路径解构为以下三个部分,分别是学习门槛最小化、学习效率最大化、学习方式便捷化。
- 学习门槛最小化 :费用、时间及精力成本的降低,如降低传统学习门槛、等级、制度、费用等等;
- 学习效率最大化 :快速互联,学习者与授课者、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交流互通的便捷性,提升连接的效率及质量;
- 学习方式便捷化 :多元化学习场景的支持,如对学习者场景化、碎片化精力和时间的充分利用。
当代学习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就是不断缩短普通大众学习者与传授者的连接路径,从线下一对一的连接,到线上一对无数人的连接,从传统课堂少数个体的连接到网络自由互联。可以说,未来任何有学习意愿的学习者,面临的首要场景将不再是学习资源的短缺,也不是师资的短缺,而是自身时间、精力及自控力的短缺。
3. 信息/知识吸收快慢
心理学家把我们可能面对的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即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及知识架构与所学知识内容的相关程度,相关值太高,代表自己越熟悉,这就属于舒适区,学习起来则太容易。相关值太低,代表自己对知识越陌生,相应区域就属于恐慌区,内容太难,想要学得该知识就要付出最大的学习能量,同等学习力下,学习效率就比较低。
所以最佳选择是要在两者中间一个特别小的学习区里学习,这对于你,是“最优学习区”。
从信息论的角度上来说,上面三个区域划分,说的都是“旧信息”与“新信息”的配比。然而,这个配比多少合适呢?
相关值中等偏高的时候,难易相杂,熟悉的内容占多数,夹杂部分不熟悉的内容,这样的学习内容学习质量最高。有个研究给出了一个神奇的答案,说这个问题有精确解: 这个数值是15.87%。
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最理想的学习内容是熟悉的占到85%,不熟悉的占到15%,这个时候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吸收效率最高。最能触发有深度的思考,调动思考的频度。
自古以来,先贤的教育学习方式从来都是一对一的咨询指导,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认知阶段进行专属的指导帮助。孔子弟子三千,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
所以,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体的认知阶段及问题能否得到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是故选老师不在于选贵的、高大上的,更重要的是选合适的,能对学生的学习阶段及水平能够了如指掌并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以上的85%原则的运用就是基于老师对学生学习及认知水平的掌握和了解,并在其基础上提供适合学生的85%的熟悉的内容,把15%不熟悉的内容夹杂在熟悉内容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是真正优秀的老师的不二法门。
如得到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把高深专业的商学院经济学课通过通俗易通的萃取提炼,把经济学内容依据大众认知水平融汇到85%的最佳学习区中,将经济学课以最通俗易通的解释和说明传授给大众,目前已经成为得到最受欢迎的课程系列之一。
同上,得到就是利用这样的逻辑,邀请行业专家名师,打磨课程内容完成在线授课,将内容打磨至大众认知内容85%的最佳水平,即同时满足了熵值小、路径短、易吸收三个要素。将知识负荷降低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得到课程之所以能火爆网络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基于目前日益碎片化世界的学习需求,人们的时间及精力都极其的稀缺,相对应人们学习过程对知识负荷的要求会越来越低。当你想要学习某一知识主题,无论是选择阅读一本书,还是在线听课、学习网络课程,还是参加主题讲座、培训班、训练营,学习活动的知识负荷越低,学习吸收效率就会越高。
相对应的,作为教育机构及知识服务者来说,首先是努力打造所教授内容的干货度、精品度,降低知识内容的熵值。采用多种方式让老师或内容体系与学生进行多方位的互动和接触,降低传播路径;最后一定要做好自身定位,研究好用户群的用户画像、知识特征及认知等级,以85%原则做好内容及教授服务。
相关阅读
作者:伍修,微信:mytx321
本文由 @伍修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