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之后,微信支付的下一个突破点
「好像全世界都在免单……」
昨天是 8 月 8 日,不仅麦当劳、星巴克店内挤破了头,朋友圈的时间线也被微信支付免单的优惠刷爆了。
说 8.8 是每年观察「中国商业趋势」的窗口,一点都不过分。
毕竟,大众「薅羊毛」的火爆,只是结果而已——作为国内移动支付的两大巨头之一,微信支付每年这个品牌日,把「人」流导到那里,跟谁合作,怎么引导……所有商业策略层面的转向,才是整个事件中最重要的信息。
那今年,微信支付在谈论什么?
微信支付的 Plan B:「共创」
如果 7 月的预热宣传看起,你会发现「共创」二字出现频繁:
7 月,微信支付在中旗下多个官方账号中,推送了一个叫「年度智慧成果展」的小程序,让商户上传案例,加入「共创」。
麦当劳、优衣库、万达、喜茶、丁香园……这个小程序里目前至少有上百个案例,都是怎么用微信支付的能力提升经营效果。
而很明显,这些内容的目标受众不是 C 端大众,而是给还没接入微信支付能力的 B 端企业。
不仅如此,在微信支付跟《中国新闻周刊》联合发布的趋势报告上,他们联动了时事评论家石述思、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黄震,还有人大的法学院学者杨东等一众专家学者,来聊「在移动支付的下半场如何助力产业」这样的话题。
从 2013 年 8 月上线以来,微信支付一直都有 To B 业务。但为什么,今年要在年度品牌日之前,打一个叫「共创」新概念?
把上面的案例和趋势报告消化了一遍之后,这是我们的推测。
在微信上,C 端用户除了社交,还会有众多支付行为,而支付数据就一个庞大的入口:你支付的,是水电煤气,还是购物,地铁打车,还是外卖?在什么城市支付?在什么时间支付?频率有多高?
移动支付的普及之后,这些流动的 C 端数据,已经积累到了这样的节点:
你是谁,你在哪里,喜欢什么,习惯又是什么,最近又有了什么新变化?微信支付都知道了。
在数字世界,即使只是通过手机、微信账号,微信支付能够用确认你的「数据身份」,并且能够了解你的变化。
但即使有了这种能力,微信支付乃至整个腾讯不可能把所有商业环节都做完,所以微信支付的「共创」说白了是这样的意思:
微信支付将 C 端「数字身份」变成工具和服务,反哺给 B 端商户。商户用来改进生产、营销和服务流程。
随着 B 端把产品本身和消费体验都做更好,B 端 C 端需求互相拉动,整个消费市场的蛋糕就越做越大,而微信支付也能从中获益。
所以说,这个节点上,无论是要看懂移动支付,还是未来中国商业的走向,我们都不能只盯着二维码扫码本身,而是要看像微信支付这样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怎么跟 B 端合作,落地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最近微信支付的「年度智慧成果展」上,我们发现这些挺不错的创新模式:
创新 1 :善用大数据,让商品和服务来找你
「智慧商圈 2.0」是今年微信支付为零售行业提供的解决方案,而这个服务的底层,就是在于对用户「数据身份」挖掘。
从目前的宣传片看来,微信支付的大数据,可以找到某个具体地点 3-5 公里范围内的消费者,根据对消费者偏好的了解,给商家筛选到一个地理位置范围内的目标人群。
今年 4 月,北京丰科万达广场用这些智慧商圈的数据,定制了一个「物找人」零售体验。
首先是,通过微信平台的大数据找到目标用户,通过广告的形式发放优惠券。
而把新的用户吸引过来,只是这些数据的其中一个用途。
当用户用微信账号登录万达小程序后,数据就能被进一步打通,连商场里的广告大屏幕都「认识你」,根据你之前购物偏好,直接给你推荐可能喜欢的商家的促销优惠,还能根据室内导航明确具体门店的位置,这样用户就不用满商场地跑了。
这个项目要全面铺开,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
虽然万达这样的服务商能做基础的设施升级,例如停车场和商场内的导览大屏改造,但要保证顾客整个购物体验的一致和顺畅,商家都需要参与进来:例如拥抱新的数字会员系统,才有可能在整个商圈形成相对一致,质量有保证的服务。
更何况,目前就整个行业来说,基于用户数据做的优惠推荐这件事,准确度和体验,还在调整的初期。
但这依然不妨碍这个案例的想象力。很有可能,未来商场和商家通过大数据,真的「认识」并且「了解」消费者,关于消费预判甚至在消费者产生自主的消费需求之前。
这也是线下零售业独特的新机会——如果线下商圈不只是更慢的「线下取货」,而是线上购物无法体验的空间和服务享受?那么电商等互联网渠道,带来的不再是冲击,而是新的助力。
创新 2:用实时数据来影响后端研发和供应链?这已经实现了
用消费者偏好和购物习惯的这些数据,除了能创造新体验,还能反哺产品生产和制造。
在案例库里,我们看到像优衣库这样的时尚品牌,已经通过小程序,将电商和实体店库存的数据打通。
简单来说就是,每件衣服的库存,现在有了实时的数据。
对于消费者来说,「衣服」跟着「人」走了——只要是看上的衣服,店内和电商还有多少库存,小程序内一目了然,不用担心在网上看到的衣服,到某一个店没有码数之类的尴尬问题。
而对于零售商家来说,则不只是「方便」而已:通过小程序的数据,他们几乎可以实时获知不同产品的热度和偏好程度的数据,什么样的产品受欢迎,需要立即加订单?什么价格的产品在某些地区的店里卖得好?
以前可能需要花不少的钱,建立一个全国多个城市的数字的库存系统,而且更新还可能是隔周,隔月盘点的时候。现在?他们下判断的速度,是每秒每分为单位了。
让货品找到消费者,还能几乎同时后方供应链和工厂联动,可能才是未来的零售业要有的「平均速度」。
创新 3:数字身份打通后,无摩擦出行
大众「数字身份」并不只在消费场景有效,在交通、医疗、民生,社会基础服务的升级上,它同样管用。
丙晟科技的名字你不一定听过,但你可能已经在商场用过他们的无感停车:
没有收费亭,开车到停车场,停车杆就会自己抬起。停车,取车,离开停车场,自己扣费。过程中别说掏手机扫二维码,什么动作都不用做。
为什么整个过程能够不可思议地顺畅?
公交、地铁,停车场,还是高速公路、高铁、飞机,交通系统有一个核心的任务:高效地把人从 A 点传递到 B 点。拆解这个任务,就是首先要知道「人」是谁,然后怎样高速运输。
而微信支付能做到的,基于微信账户与车牌绑定关系,在停车、高速、加油等场景实现便捷支付的能力。
而有了这个身份信息的打通,交通服务机构如丙晟,就可以做硬件和服务层面的创新了:
把收费亭改造成带图像识别的摄像头和信息处理器,数据处理系统识别车牌号,然后通过微信支付,匹配车牌号背后的车主信息,在微信支付钱包中扣费,流程完成后,停车杆自动抬起,无感停车就完成了。
摩擦力更少的出行背后,是数字身份信息链条安全又稳定的运转。
助力者的必然
最近 2 年,随着移动支付在 C 端的普及率封顶,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整个行业都在紧盯 B 端市场。毕竟,未来 C 端市场的量级能不能进一步提升,也要看 B 端产品和服务能不能走得更前。
这也是为什么,从去年年底开始,两家公司在抢夺 B 端服务的市场上较起了劲。
去年 12 月,支付宝推出了给商家用的人脸支付的 POS 机蜻蜓,而微信支付则推出了青蛙。
而准备在 8 月上市的青蛙 pro,不仅能扫「人脸」,还给商家准备了另外一个屏幕,并接入微信支付的小程序生态。简单来说,扫脸支付的同时,顾客能同时登录会员系统,而店员还能通过自己的屏幕与顾客端进行互动,变成了一个跟顾客沟通的交互媒介。
但跟好几年前的消费优惠补贴不一样,这次刷脸支付的竞赛,实际上是一场「商户服务能力」的较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支付以「助力者」身份把整个数字经济的蛋糕做大,而不是作为最大商户直接参与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竞争,几乎是个必然的选择。
正如马化腾在腾讯 20 周年时发的公开信所讲:
我们越来越发现,除了实现人与人的连接,如果大量的「物」与「服务」不能全面数字化升级,那么「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就难以迭代……接下来,我们要做好「连接器」,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
这个逻辑本来是用来解释腾讯的产业互联网转向,但用在微信支付的「共创」上也同样合适:
微信支付已经让人「人」数字化了,现在的做法是,把手里「人的数据」变成合理的工具,联合 B 端商户商户共创,最终推动产业端「物」和「服务」的升级。
无论对商家,还是消费者,这一步棋都下得很聪明。
经过了长达 20 年的电商粗放式发展,消费者逐渐趋于理性,光是买买买的货品本身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消费过程中的隐私、空间环境、速度效率、服务质感,都很重要。
而无论是奶茶店,还是家电制造,商家也确实需要足够庞大的 C 端数据和可靠算法,探索新的、基于数据的增长方式。
只有 C 端和 B 端都同时往前,未来才更可期。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