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的未来,掌握在超级终端公司手上
在技术术语频出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有两幕让我记忆犹新:
一幕是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宣布「鸿蒙」开源,另一幕来自现场视频聊天的 Demo:
现场视频连线了千里之外的一台手机,手机画面中的人,很快变成了高空俯瞰下的南京。此时,对方的摄像头也并非来自手机,而是他放飞的大疆无人机。
而在另一个演示视频中,当男主角一键把手机前置摄像头切换到汽车上,车窗外的风景立刻出现在女朋友的手机上。
如果说「鸿蒙」的舆论狂热尚夹杂了一些微妙的民族情绪,那么多设备协同、硬件能力的资源共享这些围绕交互和终端的新尝试,则是所有人都看得明白又触手可及的新奇与曼妙。
1
智能手机的形态已经沉寂十多年了,我说的不是 UI 迭代了几个新主题,摄像头又平添了几个,「刘海」又被抹得更平一点。
是你与手机交互的方式。
在 Windows Phone 和几个小众操作系统偃旗息鼓后,iOS 和 Android 两分天下,统治着数以百亿计的智能终端。而借助 App 这个容器,智能手机几乎串联起人们每一天的日常起居和衣食住行。
你不再需要掐点去看天气预报,不再需要走到路边招手打车,不再需要走到户外一家家物色餐厅。你几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在拇指之间一个 App 上得到满足。
在 App 统治了人机交互规则的十年后,软件依旧在吞噬着世界,但各类应用商店早已处于不健康的饱和状态——你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特定领域,找到几十个功能相仿的应用,然而真正被人记住并使用的,可能只有一款而已。
App 在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把曾经开放共享的互联网内容隔离在一台台服务器上。原本一件简单的事,你可能需要在三四个甚至更多的 App 中踱步徘徊。
人机交互的矛盾正在集中显现:
有限的手机主屏和 App 过多的矛盾,
用户需求和 App 无法快捷满足的矛盾,
App 过剩和用户下载意愿低的矛盾,
互联网开放性和 App 内容封闭的矛盾,
一个 App 和多个平台重复开发的矛盾。
……
一个 App 一个坑,每个坑都装着一个品牌天大的梦想,但 App 真的是用户的梦想吗?
2
问: 如何在 20 分钟吃上一份好吃不贵的煲仔饭?
在 App 统治的世界里,你是这么操作的:用智能手机打开某饿 app 搜索煲仔饭,筛选送达时间和价格,然后转至某美 App 上重复上述操作。
饭比三家,来回跳转,直到 20 分钟过去了一半。
一个没有 App 的未来世界是这样的:你把上述问题直接告诉手机,几秒钟后,手机回复你:20 分钟后送达,该订单消费 20 元。
套用流行的说法,这叫「消息即服务」(Message as a Service)。
这套服务得以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只要需求被满足,用户并不关心这份煲仔饭来自某美 App 还是某饿 App。
其实早在五六年前,类似的交互雏形就已经崭露头角,它的基本思想是: 日常超高频的 App 被 API 形式的服务应用所替代,而对接这些服务到前端用户的体验,由 AI(人工智能)来介入。AI 借助语音、图像等传感器,进行意图识别和服务调度。
我们来畅想下一个没有 App 的系统,大概需要三个先决条件:
- 系统级整合:脱离第三方 App 的形态,服务如同毛细血管一样接入系统。
- 单点静默登录:厂商提供一整套强大的 ID 系统,所有第三方 App 以此 ID 在后台静默登录,实现「一次登录,处处使用」。
- 系统级决策:对于用户发出的指令,由 AI 理解并调度各个服务的 API 完成决策。
技术要解决需求问题,同样要解决商业问题。
这套唯技术论在历史面前更像是一个空中楼阁—— 受制于各方商业利益的壁垒,各类 App 非但不愿意走向后台,反倒在流量红海的厮杀中变得愈加庞大和累赘。
当然另外一方面, AI 和语音也没能有达到质变到量变的奇点。要知道,99% 的可靠性,跟 100% 的可靠性,差了 100% 的信任。
3
作为信息交换的重要基础设施,每一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升级都能催生出新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机会。
吞吐速率和可靠性的提升以及时延的显著降低,使得计算资源和应用资源的云端化成为 5G 服务的一个特点。这意味着,智能手机可以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连接到远端的服务提供商,获得所需资源。
「小程序」和「快服务」诞生了。两者拥有相似的产品逻辑,但背后两家公司却以各自的迥然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机交互的未来。
前者是以微信为典型的超级 App 公司,后者是以华为为代表的超级终端公司。
以一个超级 ID 串联出海纳百川的服务,从内容服务平台,到丰富的小程序生态,微信间接地实现了一个账户登录、处处使用的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微信不仅仅是一个超级 App,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云操作系统乃至互联网的基础架构。
基于社交关系的对话场景,丰富的小程序生态,微信距离「消息即服务」的理想形态,似乎只差个 AI 助手了。
▲ 微信搜索的功能直达
最近微信在搜索上的频频动作,本质上就是做意图识别的对接服务。
尽管生态远不及微信小程序,「快服务」也难言人机交互的未来,但它隐喻了超级终端公司对人机交互的一些思考。
「快服务智慧平台」的优势在于,作为系统级的服务,它能够调用更多终端的能力,实现基于场景和意图的自动触发。
比如,当用户的航班发生延误,手机不仅会告诉你航班信息,可能还会为你提供高铁、客车等其他备选选项。
主动解决问题的背后,是终端接收了各类信息、整合了多项服务。
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服务也会随之消失。比如当用户通过快服务平台订阅了「实时台风路径」,当台风离你远去,服务的卡片也随之消失。
「快服务」并不是一个中心化的轻 App 市场,而是把各种服务揉碎了融入到手机里,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华为把这种形态的服务方式称之为「原子化服务」。
服务原子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去 App 化,跟「语音即服务」的思想一脉相承。
在探寻人机交互的问题上,另一家超级终端公司公司苹果与华为几乎是殊途同归。
苹果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引入了一套「自动化」机制——捷径(Shortcuts)。借助这套自动化,用户可以实现 App 间的协同工作和自动化执行。
比如当 iPhone 检测到你身处公司,而时间又临近中午时,就会弹出一个通知,询问你是否要执行「通过某外卖 App 点一份外卖」这项操作。
虽然「捷径」和「快服务」实现原理不尽相同,但初衷却一样——都是基于用户意图来主动提供服务。
4
如果你长期关注科技行业,一定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 AI、5G 和 IoT(万物互联)会同时迎来发展期?
背后实际上是整个行业对趋势的预判——未来终端的属性将会被不断强化,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智能终端将会无处不在,这也对交互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人机交互的未来,极有可能在两家公司中诞生——苹果和华为,仅有的两家超级终端公司。
刘学文在 《华为终于成了一家超级终端公司》一文中提出,超级终端公司并不取决于其设备的占有率和保有量,而在于对核心元器件和操作系统的把控,对生态系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以及对人机交互的前瞻性探索。
在过去十年,All in One 的智能手机是无可置疑的超级终端,而在今天,可堪大任的超级终端究竟是位于客厅 C 位的电视?还是掌控着家庭语音入口的智能音箱?亦或是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下一代智能手机?
▲ 荣耀智慧屏
华为没有展示下一代超级终端的形态,而是用分布式技术打通了不同设备之间软硬件的屏障,这意味着不同的设备可以彼此间的数据共享,每个设备成为其中实现某部分功能的模块。
在我看来,不同的硬件设备已然组合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终端。
这才是超级终端。
苹果何尝不是如此:AirDrop 在两台设备间的快速共享的便捷,iPhone 复制 Mac 上粘贴的无缝, AirPods 在 iPhone 和 Mac 之间自由切换的顺畅。
苹果今日的江湖地位往往被过分归功于 iOS 的成功,却忽略了超级终端的协同意义。
用科学家 Alan Kay 的一句话概括:
真正在乎软件的人应该自己做硬件。
而华为走了另一条路:超级终端公司终究会掌控软件和服务。
热爱 News Feed 与 Menu,正在努力让每天处理的信息量超过脂肪摄入量。
邮箱 Twitter Flickr 新浪微博 Google+ 9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