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垒》关不上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
《上海堡垒》彻底崩了。
尽管在电影里,东方明珠在上海地沉、城市崩塌中始终屹立不倒,但《上海堡垒》这部电影从上映第一天就全方位崩塌了。
从上周五开始,《上海堡垒》豆瓣评分从开局的 4.2 分,几个小时内就跌了 3.5,目前已经降到了 3.3 分,似乎还有下跌的空间,就连评分一向「宽容」的猫眼和淘票票也只有 5.8 分和 6 分。
这样的评分基本宣告《上海堡垒》是部史诗级大烂片,将和《逐梦演艺圈》和《爱情公寓》之流被钉在中国电影史上的耻辱柱。
除了评分网站,各大社交平台对《上海堡垒》的嘲讽也排山倒海而来,对中国电影的恨铁不成钢,对「流量明星+大 IP」的不满情绪,都集中到了这部电影身上。
令更多人无法接受的是,《上海堡垒》毁掉了《流浪地球》好不容易开启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一则广为流传的段子这样说:
《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片的大门,《上海堡垒》把门又一次的关上了,还 TMD 加了把锁,把门给焊上了。
本文不想为《上海堡垒》「洗白」,我们想探讨的问题是,一部烂片真的足以阻碍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吗?
《上海堡垒》到底有多烂
在机缘巧合的机会下,我在广州唯一一家杜比影院观看了《上海堡垒》,感觉就像是在装潢华丽的高级餐厅吃了一顿苍蝇馆的地沟油快餐。
其实看过原著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上海堡垒》原著其实就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言情小说,但电影却试图把它塑造人类在末日环境下对抗外星人的硬科幻作品,最终成了拧巴的四不像。
剧情逻辑上的支离破碎,已经让人无心吐槽其作为科幻电影的科学硬伤。一个豆瓣网友梳理了全片剧情,逻辑漏洞的密集程度已经将电影的尿点变成了笑点。
比如在电影的最后,上海大炮指挥官面对着覆盖整个陆家嘴上空的外星母舰,却硬要说制导系统坏了瞄不准,因为这样才能引出鹿晗为了拯救地球自我牺牲的高潮,最后瞄不准母舰的大炮神秘地能够瞄准蚊子一样大的鹿晗。
至于特效,虽然片中的大场面被诟病为真人版微信小游戏《打飞机》,但至少是花了一点功夫的。毕竟电影的特效主要由三家韩国特效公司承包,放在中国电影里不算差,但自然无法和好莱坞 A 级大片相提并论。
而《上海堡垒》如潮的差评,和电影本身之外的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上映之前,片方在预热宣传中不断蹭《流量地球》的热度,6 年的筹备,3.6 亿成本演员薪酬只占 10%,请来一堆自媒体将《上海堡垒》包装成接棒《流浪地球》的国产科幻片。
最终的成片和营销时的落差让观众感到被欺骗,加剧了舆论的群嘲,还有网友盘点了在上映前「尬吹」《上海堡垒》的自媒体,毒舌电影、独立鱼电影和虹膜等头部影视自媒体均在其中。
说好的六年筹备,真信了才有鬼,就像豆瓣这篇豆瓣影评《尬点 7 宗罪》所说的:
蹭热度卖情怀;前期宣传的时候,片方说《上海堡垒》光筹备就有六年,剧本打磨就有三年,意思就是说十年磨一剑的精品,可实际上鹿晗拍完甜蜜暴击后,才参加这个作品拍摄,拍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三个月,后期时间就有一年多,就这还要蹭流浪地球的热度,真是吹上天不怕摔死。
而鹿晗作为流量明星,本身就已经成了一大槽点。这两年流量明星已经成了一个负面词汇,意味着空有人设没有实力,而粉丝们为了维护爱豆刷分控评的做法也让很多人反感,这次也不例外。
种种原因造就了豆瓣 3.3 分《上海堡垒》,但它真的是《逐梦演艺圈》、《爱情公寓》这种级别的烂片吗?其实不至于,更遑论「关上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
《哪吒》爆红不代表「国漫崛起」,《上海堡垒》也关不上中国科幻片大门
上映 4 天,《上海堡垒》票房才刚刚过亿,猫眼预计最终票房不会超过 1.5 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映半个多月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票房已经超过 35 亿,进入中国影史票房前五。
这两部口碑票房有着天壤之别的暑期档电影,在互联网上的舆论走势却可以说是一体两面。 《哪吒》被捧为「国漫之光」,《上海堡垒》则是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哪吒》之所以能成为暑期档的黑马,一方面在于让观众看到中国动画在技术和叙事上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国人对于国漫的情怀加分,而《哪吒》的爆红也被认为是「国漫崛起」的代表。
事实上,从 2015 年的《大圣归来》开始,「国漫崛起」的口号几乎每年都会出现,这种口号可以看作是刺激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策略,《大圣归来》上映后 10 个月里广电总局共公布 184 部动画电影立项备案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如果你要问业内人士,几乎没有人真的觉得国漫崛起的时刻已经到来。因为国产动画很难凭借一两部爆款电影的出现就崛起,《大鱼海棠》、《哪吒》等动画电影的出品方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曾表示:
国产动画真正的崛起,需要每年都诞生五到十部《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的作品。
过去国漫也曾有过高光时刻,半个多世纪以前的《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不少关注,还曾启发了手冢治虫、宫崎骏等日本动画大师的创作。
我们现在所说的「国漫崛起」,其实特指成人向动画作品。近年来中国动画作品以低幼作品扎堆,尽管也出现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和《熊出没》等家喻户晓的作品,但更多是为了套取政府的补贴而粗制滥造的作品。
如果说《上海堡垒》关上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那么这些低幼向动画也差点要了中国动画的命,但你似乎很难说出一个代表性的烂片。
《上海堡垒》营销捆绑《流浪地球》的做法最终自作自受,如今一大批嘲讽也和《流浪地球》联系在一起。网上这种不满情绪的表达都有一个前提,则是《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 网友恶搞图. 图片来自:知乎@Fnday
其实中国科幻电影和中国动画类似, 所谓的「国漫崛起」和「科幻电影元年」,都是一个伪命题,这种说法的流行实际上掩盖了更本质的问题。
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还未到来
为什么说《流浪地球》的出现不代表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开启?
首先是中国科幻电影早已经不新鲜,早在 1963 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出品的短片《小太阳》就已经埋下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种子。
随着改革开发的到来,中国科幻电影更是在 80 年代迎来集中爆发。《珊瑚岛上的死光》引入高能激光和原子电池的概念,《错位》讲述了人类被觉醒的机器人替身的故事,《霹雳贝贝》里被外星人赋予操控电器能力的贝贝,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超级英雄,《合成人》将农民大脑和企业家身体合成的黑色幽默故事,已经有了一点《黑镜》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的母亲,正是《霹雳贝贝》的导演翁路明。
不过当我们讨论「科幻电影元年」的时候,更多是指的是硬科幻,更强调科学细节和科学细节合理性。而过去中国科幻电影大多数是借助科幻概念探讨社会话题的软科幻,从《霹雳贝贝》到周星驰的《长江七号》都属于软科幻。
硬科幻对影视工业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国电影的短板。《流浪地球》确实是中国少有的在合格线以上的科幻电影,但也称不上开启了中国科幻元年,因为没有维塔工作室等国外特效团队,《流浪地球》还难以达到现在的效果。
不可否认《流浪地球》的出现加速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但要开启中国科幻元年,至少每年得产出两三部《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电影,而且电影的绝大部分特效制作都能由本土公司制作完成,《上海堡垒》的扑街只是暴露了国内科幻电影本来就存在的问题。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拍摄《流浪地球》让他意识到,中国电影工业化还处在一个非常早期的阶段,要建立一套像好莱坞一样成熟的产业流水线还有很长距离,也需要更多的尝试。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堡垒》这样的烂片并非毫无意义,在与国外特效团队的合作中学习,是现阶段中国科幻电影必须经历的,哪怕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纵观整个科幻电影发展史,一些烂片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科幻电影的发展。影评人电子骑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些评分极低的科幻烂片以荒诞不经的情节或大胆的设定拓展了科幻电影的风格类型。
▲ 1976 年的《关公大战外星人》体现了香港电影的「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中国科幻电影的崛起,除了需要在技术上跟上,也要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找到合适的风格类型,中国电影的工业化程度才是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关键。
此外流量明星也没有原罪,有问题的是将流量明星和 IP 简单粗暴嫁接的流量思维,流量明星一样有成长的空间。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易烊千玺,《动物世界》里的李易峰,就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惊喜,没必要一棍子打死。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表示,网络对于《上海堡垒》有一股必欲置之死地的恶评,抱着差评期待去观影,期待实现后便成为了一场网络差评狂欢。这其实没有必要。
《上海堡垒》没有关上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相反如果让更多制片方和投资人意识到「流量明星+IP」的生硬拼凑不再奏效,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必要过度吹捧《哪吒》,也不必置《上海堡垒》于死地,我们总是高估一部电影的影响力,同时低估了市场的自净能力,不妨放宽心,就像影评人电子骑士说的:
烂片多了是好事,不用担心:泡沫总会破裂,沉渣总会滤净,万马齐喑无人歌唱才是最糟糕的。
题图来自:《上海堡垒》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