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抗假消息”这件事情上,科学技术有办法帮忙吗?
虽然“谣言传千里”号称人类本能,不靠算法也照样能实现,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想要分辨谣言和真相,难度是越来越大了。
且不说 AI 换脸、大数据定制假新闻这种高科技作业,光是 P 图/剪辑、标题党、移花接木这些技术含量不算很高的手法,经过网络的放大,威力一样不可小觑。换句话说,“后真相”时代的我们,不管自认为多么聪明冷静,只要信息盲点还存在,就一样有可能会被谣言误导,甚至被误导得更彻底。
Giphy ©️ Alex Bradt
上个月,卫报就援引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研究说,“聪明人不容易被假消息误导”这种讲法,其实已经不太准确了。有时候,错误的信息经过巧妙的设计,即使是十分聪明/教育程度很高的人也会上当,因为他们的才智会让他们“合理化”那些(被刻意植入的、错误的)观念,也就是俗话说的自己骗自己。
比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摩西问题”,就是个很好的“利用思维定势传播错误信息”的例子:当某条信息对大脑来说“很熟悉”时,我们很容易只盯着它引导我们去看的“重点”,而忽略其中有问题的细节。图片作为一种“视觉成语”,利用的也是差不多的原理:人们被文字版的虚假信息篡改记忆的几率并不高,但是加上了容易被记住的虚假图片之后,被误导的倾向会大大增加。“重复”也是一种简单粗暴但相当有效的假新闻传播途径:哪怕你起初并不相信,异口同声的话听了太多次,潜移默化逐渐动摇恐怕也是难免的。
根据研究者的观点,以上这些假新闻/阴谋论的炮制方式,因为有意绕过了人类的逻辑与批判思维,跟受众的智商高不高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有时候,它需要的只是一点点“认知吝啬者”效应:即便你智力过关、受过教育,只要过分依赖思维定势,太信任“直觉”而惰于思考,假消息就有机会趁虚而入。更不用说立场、宣传、身份、认同感等等复杂的“场外”因素。
Giphy ©️ Wistia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信息时代的谣言和假新闻就毫无办法: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两位学者就在 2017 年发现,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像疫苗一样,提前给人们“接种”谣言的来龙去脉,进而中和假新闻的负面影响:研究者首先向人们展示了烟草公司如何传播“吸烟与肺癌无关”之类的伪科学(包括一些伪专家的言论),再让他们回头去看一些宣称“全球变暖跟人为因素无关”的误导性说辞,在意识到了相同的套路之后,人们对后者的接受度明显降低了。两位学者认为,在气候科普的道路上,提前考虑到信息被扭曲的种种可能,进而先发制人地接种“谣言疫苗”,可能是一种对抗的思路。
另一个好消息是:在技术的帮助下,辟谣的速度未必就赶不上谣言的传播速度。前阵子,美国的一家地方报纸《堪萨斯城星报》( The Kansas City Star )跟哈佛大学的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Journalism Lab)共同做了个小实验,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找到了若干位曾经转发过同一条假新闻的读者,通过回复或者私信的方式向他们手动发送更正之后的消息,结果虽然回应者寥寥,但确实有人接受并转发了辟谣。实验者从中看到了一线潜力:他们希望像 Google 和 Facebook 这样持有技术的平台方,能够开发并使用一些自动化工具,让辟谣信息能够以通知或订阅的形式,更高效地覆盖每位接触过谣言的读者。
除此之外,对读者个人来说,看新闻的时候也有些技巧可循:例如,先分辨“观点”和“事实”,从“事实有真伪,观点无对错”的起点出发,判断你的下一步动作应该是“判断对错”还是“支持/反对”;同意一个观点之前,先寻找它的源头(是新闻媒体、社交网站、道听途说,还是广告、甚至自己的记忆?),可以避免被“印象”和“感觉”误导;或者,换个角度或人称叙述一遍、再看看反对意见,以及对每一条消息都执行“从哪里来、讲了什么、对哪一方有利”的甄别原则,也是不错的(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削弱偏见、减少上当次数的方法——前提是,你还在意“真相”是什么而不是只想“吃瓜”看热闹的话。
Giphy ©️ nerdo
题图来自:Giphy ©️ Aardman Animations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