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设计App(3):用户访谈造就产品灵魂(下)
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问卷调查,并通过问卷帮助我们锁定了目标用户(初步用户画像)。接下来为了“验证”我们的判断,我们需要根据假定的用户画像寻找几名用户聊一聊。
笔者会从以下几个维度逐步拆开来写进程,慢慢形成一个系列。之前的相关文章,可以在笔者的个人主页查阅。
- 一、市场分析篇:市场分析(上);市场分析(下)
- 二、竞品分析篇:竞品分析
- 三、用户调研篇:用户调研(上)
- 四、需求管理篇
- 五、架构流程篇
- 六、原型设计篇
- 七、UI设计篇
- 八、PRD文档篇
- 九、开发管理篇
- 十、未完待续….
在此声明:本系列的产品内容原创且非商用,如有雷同,你抄我的。
一、前言
首先来回顾一下上篇文章:用户调研(上)提出的以“用户画像”为核心做调研。一共是以下4个核心要素(分类),同样地,我们进行用户访谈时也要围绕这4点设计问题。
①基本属性:年龄、性别、职业、地域、家庭关系等
②经济能力:月收入、消费习惯、贷款情况(花呗也算)
③行为习惯:如:经常加班,喜欢周末团购等
④心理特征:如:贪小便宜、果断、上进勤奋等。
注意:千万千万不要试图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就建立起用户画像 ,哪怕是反复做问卷,效果也是很差的。没有和用户接触,没有聊过一定量的用户,还是别拿用户画像那一套来应付公司的其他同事吧。
实际上,问卷调查的一个阶段性结果是:指导你去定位目标用户的范畴,然后进行更进一步的调研。
此时,还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方式可以告诉大家:
基于不同的业务目标,对以下5种用户进行选择性调研。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显然,我们是要做0-1设计一款APP,我们的目的是【1.发掘新的产品机会】,瞄准的是【行业资深用户】和【核心用户】。
如下图,一款产品的用户分为5种用户来自不同时期。早期资深用户偏向专家用户,十分符合一款产品初创时期的种子用户来源。
因为产品还没上线,只能依据我们之前问卷调查里发现的用户来作为选择 。即找到使用职场学习软件的一些重度用户,他们是创新者也可能是新产品的早期使用者。 (实际工作中,可以按照上图所示来处理)
二、要点分析
用户访谈是一个技术活。同时也是一个 没有标准答案的方式 。上一篇中笔者提到了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论述,笔者认为用户线下访谈就是极其考验产品经理去洞察用户“本我”的过程。 如何引导用户说出更真的话,然后加以判断,是一件难事也是有意思的事 ,做产品乐趣不正在此么?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标准答案没有,错误禁忌前人已经帮我们摸索出一些经验了。
因此,笔者罗列了用户访谈中的禁忌:
- 大忌1:直接问用户想要什么(功能)、有什么需求。
- 大忌2:直接问用户有没有用,好不好用,而不谈场景。
- 大忌3:试图说服用户,扭转用户的观点
- 大忌4:自己说的话超过三成,用户说的话少于七成
- 大忌5:不断地打断用户
OK,那到底该怎么做会比较好呢?笔者的习惯是:
核心:围绕用户的行为习惯,不断追问,让用户自己讲故事。
如:
- 你平时最常使用的学习类App是什么呢?1-2个。
- 当时是怎么接触到的呢?为什么选他们。
- 那你现在平常什么场景下用呢?为什么?
- 你用的时候最喜欢哪项功能呢?为什么?
- 整个APP给你带来最直观的价值是什么呢?
三、访谈目的
回到我们的0-1设计APP中,我们本次的访谈目的:对几位核心用户进行访谈,从个性中找到共性, 并试图找到一二线的互联网职场人对使用职场学习类App的核心诉求。
注意!!!因为我们是0-1设计一款App, 因此这里的目的并不是建立用户画像。建立用户画像的思维是我们做调研的过程,但是调研的结果一定是发现用户的需求 。我们目前尚无产品,尚无数据,尚无用户,如果工作中需要建立用户画像,建议在有实际用户和掌握了用户使用产品数据之后再做,这又是另一回事。
四、筛选用户和渠道
人数:3人。
用户:笔者认识的好学的职场新人;笔者网上因学习社群认识的朋友;一位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
注意:因为笔者所要调研的用户比较普遍好找,而且都是半熟人,比较好邀约。如果因为业务比较垂直目标用户比较稀缺的话,可以用一些邀约机制、勾搭人脉等(可自行百度)
五、问题预设
回归主线,关于访谈的问题预设,同样也是基于那4个核心要素来询问。当然了, 90%的时间是在询问用户的行为特征,并深挖。
其设计思路也很简单,不断对【why】进行追问,当然实际访谈中别直接问“为什么?为什么?”,这可能会让用户觉得你情商很低。。。
问题预设
当然了,不会每道题都去询问用户的,在过程中还是要灵活变动,熟能生巧。聊天沟通没什么好说的技巧,只能练,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是产品经理的能力(俗话说:产品经理的嘴骗人的鬼)
六、调研报告和结论
强烈建议录音!可以使用讯飞语记App,边录音边自动转成文字,后期复盘的时候很方便 (在录音前征求用户同意,不同意的话写笔记吧)。
然后通过录音/笔记在事后对用户的每个回答进行整理,可以汇总成一张excel表格。这个过程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也是写给日后的自己看的。通过复盘,整理出3名用户的共性,我们把共性提炼出来,就会得到优先级比较高的需求,然后针对此做方案设计。
6.1 结论(需求)
①难以甄别课程质量: 市面头部产品属于“知识超市”,琳琅满目也让人眼花缭乱,用户很难通过片面的文字介绍、一两节试听课来判断,包装属性过重。
②用户会按时间区分: 根据碎片化程度,用户会将图文、音频类、短视频内容作为工作日白天的学习平台,典型为知乎、36Kr、音频课、听书、问答社区等。在大段时间里,用户花时间系统学习在线课程,学习技能。
③对课程质量要求高: 用户越来越把先上课的标准对标线下课,看重与老师的互动,看重长期系统学习,也越来越看重小班制、小圈子、作业练习等传统线下教学。单纯的视频内容已无法满足用户,用户需求的是动态学习,实操落地。
④希望有人指点: 用户在职场中基本依靠自己摸爬滚打,用户希望能够有一位长期的导师在同行,能比较善意地回答他的问题或者提供一些指点,但市面上一些私人咨询的价格极其昂贵。
6.2 建议(方案)
①以课程为核心,把控课程的质量和系统性 :确保大部分的内容能够落地,抛弃更多理论性知识。初期由PGC入手,我们团队运营严格监控,哪怕是课程数量有限、垂直度高。提供课程必要的文稿、PPT、甚至是思维导图(知识系统树)。
②强化动态学习,提供讲师的圈子 :打造讲师IP,免费(极低费用)提供社区动态,包括课程某知识点的短视频化、讲师写的最新分析见解、讲师自我学习等内容。用户可以与讲师互动,可以让用户在购课前预知讲师的水平、知识的落地性。学员也能上传动态,未购课的同学能通过动态判断课程质量。
③碎片化资讯、系统化技能。 专门的板块汇集各大讲师提供的碎片化内容(主要是短视频、资讯形式),包括分析报告、解决方案、实操技巧等,以feed流的形式展现给用户,增加知识的活性和时效性。可以通过我们运营团队和讲师的配合,降低讲师的制作难度,帮助每一位讲师放大他个人的能力和IP,让讲师专心于课程打磨,运营团队专心于知识呈现和系统串联。
④“分期”付费 :可以结合付费问答和课程买卖两种付费方式,将比较高额的费用拆分成随着知识交付逐步支付的方式。如,加入圈子需要付费9元,就可以看该讲师的动态内容,与讲师进行互动,也可以提问等待讲师回答。对于讲师提供的系列课程,讲师会动态更新,那么用于也采取动态购买的形式,即10节课多少钱的形式,如果用户觉得反馈优秀且期间看到的圈子里的内容也很好,则自助购买下个10节课,不断学习动态的课程,达到“系统化”
OK,本系列第三篇:用户调研篇就到这里。至此,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市场、竞品、用户三个调研方向的工作,心里也大致有数了,感觉有一堆需求等着我们去解决,接下来我们将讨论需求池和规划产品。
感觉对你有点用的话,可以点个收藏!
作者:朱鲁斌,同花顺产品经理(B端方向)
本文由@ 朱鲁斌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