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神片,真事改编全程无尿点!
-- Preview: --
德国电影不乏大师,像赫尔佐格、法斯宾德、文德斯,就被很多影迷奉若神明。
不过,说起最受影迷欢迎的德国电影,却不是出自上述几位大师之手。
这部电影名叫 《窃听风暴》 。
豆瓣评分 9.1 ,是豆瓣TOP250中评分最高的德语影片。
此外,它还是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
导演的名字有些长,叫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
今年年初,这位导演又带着他的新片杀进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五强——
《无主之作》
这是一部时间跨度三十年的传记电影:1937-1966。
对德国普通百姓来说,这三十年是非常动荡的三十年。
先是纳粹掌权,随后是二战,再接着是德国战败之后分裂为西德和东德。
主人公是一位画家,名叫库尔特·巴纳特。
影片从他的童年一直讲到他找到自己的风格为止。
这一对风格的追寻之路,也是一次对时代与苦难的探问,同时还是一次情感之旅。
巴纳特的命运,与两个女人、一个男人紧紧连在一起。
这三个人,一个是他的姨妈,一个是他的恋人,还有一个是一个纳粹医生。
小时候,巴纳特就表现出出众的艺术天分。
为了将他培养成艺术家,他的姨妈伊丽莎白经常带他参观艺术展览。
她拥有超前的艺术观,对纳粹将艺术当作宣传工具非常反感。
在她看来,真实的就是美好的。
一次,为了向巴纳特教授这一艺术观念,她向巴纳特展示了她的裸体。
家人们认为伊丽莎白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将她送去看诊。
此时,正值纳粹实施其民族净化政策时期,伊丽莎白受到囚禁。
纳粹医生卡尔·西班德教授接管了她,并将她送进了集中营。
在那里,伊丽莎白和别的精神病人一道,惨遭毒气毒死。
二战结束后,西班德教授被苏军抓住。
因为命好,也因为善于投机,他帮一个苏联军官的老婆接生,受到了这位军官的庇护。
他从一个纳粹分子,摇身一变,变成一个拥护苏联统治的好医生,事业青云直上。
长大后的巴纳特,进入艺术学院读书,跟一个名叫艾莉的女孩谈起了恋爱。
艾莉跟巴纳特的姨妈长得很像,巧的是,她还是西班德教授的女儿。
不久之后,艾莉怀上了巴纳特的孩子。
西班德教授根深蒂固地信奉纳粹的民族净化理念,不愿意让艾莉生下这个孩子。
他编造了一个谎言,亲自给艾莉做了流产,并让她在这之后都很难再怀上小孩。
这部电影直到结束,也没让西班德教授受到该有的惩罚。
他是一头恶魔,在巴纳特的心底培养出了无尽的恨。
正如姨妈和艾莉是天使,让巴纳特明白什么是爱。
而这爱与恨,就是巴纳特最终找到的艺术风格的源泉。
巴纳特在现实中真有其人,他的名字叫格哈德·里希特。
《无主之作》改编自里希特的真实人生经历。
他是德国的一位著名的当代艺术家。
在「绘画已死」论调大行其道之时,他发明了「照片绘画法」,重新让绘画获得人们的尊重。
所谓「无主之作」,指涉的也正是里希特创造的这一照片绘画法——
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一些业余照片,模仿这些照片作画,最后再对画做一些模糊处理。
这些作品的主人和作者是谁呢?是里希特这位画家,还是照片的那些无名拍摄者?
作者隐退了,留下来只有作品本身的力量。
电影中,巴纳特将姨妈与西班德教授的照片叠画在一起,给后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灵震慑。
在这位艺术家的求索之路上,让他头痛的,一直就是这个关于作者、关于艺术个性的问题。
纳粹时期,官方大力抨击艺术家的自我风格,致力于让艺术为政治服务。
到了冷战时期,劳动人民成了东德的「主人翁」,艺术要歌颂劳动,歌颂人民。
个人主义是错误的,集体主义才是唯一的正确道路。
在巴纳特上的第一所艺术学校,老师对个人风格突出的毕加索大加批判。
如果继续呆在东德,巴纳特将成为一位人民画家,画一些满足官方宣传要求的壁画。
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未来,于是带着恋人艾莉一起逃往西德。
在西德,他进入了一个名叫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校。
这里的艺术理念与东德正好颠了一个个儿。
最重要的是个性,是创新,每个学生都在绞尽脑汁让自己与别人不一样。
传统绘画似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流行的是折腾自己的画布。
巴纳特困惑了,他尝试做了一些艺术实验,但却无法令自己满意。
虽然也是在努力让作品呈现出新意,但最终结果,却是落入了模仿他人的窠臼。
人人都在叫嚷着个性,可恰恰是在这里,个性不见了,艺术家的自我、心灵、经验不见了。
幸好,一位老师给了巴纳特一次当头棒喝。
这位老师在现实中的原型叫约瑟夫·博伊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老师向巴纳特讲了自己的一次人生经历。
年轻时候,这位老师曾是一个纳粹士兵。
战争中,他的飞机被击落,几个蒙古人救了他。
他这辈子也忘不了蒙古人给他护理和治疗时那种柔软和黏湿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就成了他创作至今的灵感源泉。
这次惊醒,让巴纳特回归到生命中对自己最重要的人生体验。
他想起了姨妈对她的教导:真实的就是美好的。
这一美学观点,随着巴纳特的成长,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一串随机的数字是毫无意义的,而如果它是中奖的彩票号码,这串数字就会显现出美感。
起作用的是真实本身的力量。
照片也一样,未经刻意雕琢的业余照片,蕴含着真实的力度。
醒悟后的巴纳特,不再纠结于个性,不再执着于与别人不一样。
他回归到艺术的本源:为自己而作。
真正开始从自己的自我出发进行创作,而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作品的作者。
作品最终是不是有个性,有没有被认为是创新,那只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副产品。
姨妈、纳粹医生,都成了他创作的素材,他通过创作解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实际上,很早以前,巴纳特就拥有过一次这样的确信。
他在田野里感受风的吹拂,突然有了一次顿悟体验。
万物都联系在一起,是不是从事艺术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终活在真实的关联中。
这次顿悟,因为生活的动荡、各种艺术观的打扰,被他暂时遗忘了。
但它始终在他的心底沸腾着。
他不由自主所做的种种决定,他的犹疑不安,都是这种确信在引领他。
艺术,说白了,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自己与自己的一场无休止的对话。
正如约瑟夫·博伊斯的名言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这样的艺术,既不需要为任何他人服务,也并不要求艺术家必须独一无二。
它体现的是万事万物的关联本身,而这种关联,是无主人的。
往期推荐阅读:
阅读原文
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