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乐夜话:由“死线”想到的
触乐夜话,每天胡侃和游戏有关的屁事、鬼事、新鲜事。
小罗老师又病休
前段时间,我采访了俄罗斯姑娘戴琳(Тэйлин),聊了聊她和她的翻译组。她不懂中文,我不懂俄语,彼此只能用英语交流。我们聊了很多,大多数我都写进了文章里,还有一些没法写,或者来不及写进去的
比如她曾经很确定地和我说,"我们俄罗斯人不养熊",但几天后她就发给我一个Tumblr地址,内容是一个俄罗斯妹子像玩猫一样玩她养的熊,边玩边满怀爱意地念叨着"我的小宝贝"……这个视频对我和戴琳造成了同样大的震撼。
"我的小宝贝"……
戴琳说我可以多发一点她家狗狗的可爱图片
除了熊之外,大多数时候我们聊的还是游戏和翻译。在谈到翻译小组的分工时,她自然而然地用上了"Deadline"这个词,我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个词写进了文章里。
当时(包括文章发布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并没意识到"死线"这个词有什么不对劲。它在我身边使用得实在是太广泛了:写论文的朋友,向我吐槽"明天是死线,我还在抠手";上班跟项目的朋友,抱怨"死线一个接着一个";就连我自己,在应该交稿但就是写不完的时候,也忍不住向可爱的室友哭诉"要怎样逃避死线",继而换来她一个"有哭的时间还是赶快写吧"的回答。
因此,当我发现触乐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评论区都有读者指出"连Deadline都不知道怎么翻译吗",我才开始考虑自己的用词是不是太随意了---- 都是上过学、上过班的人,要说不知道"Deadline"是"截止日期"的意思,我是不肯承认的。但换个角度说,因为自己平时用着习惯,所以把这种"直译"的词语想也不想写进文章里,如果你真觉得不妥,我也可以反思一下。
不同人对于"死线"这个词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
像"死线"这样的用法,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在朋友之间谈话或者线上聊天的时候,已经非常普遍了。由于说的人和听的人都知道这些词是什么意思,所以也都很快接受了这种"中外混杂"的表达方式,而且并不仅限于英语。我翻了翻近期和朋友的聊天记录,"这动画的剧情也太都合了""给你看Wuli ×××的照片",还要加上各种网络常用梗和黑话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
当然,私下聊天和正式成文要区别对待。写文章时,我会尤其注意有没有中外混杂的情况,通篇写完之后都要检查个一两次,但有些平时"习惯"了的东西,就难免成为漏网之鱼。如果那些词以本来面目出现,还比较容易检查出来,但像"死线"一样半中半洋的,而且确实意思也对,接受度也高,在我们看来也没有必要非得写成更传统的表达方式。
如果读者朋友们一直关注触乐,会发现触乐的文章还是坚持着一套较高标准的。比如,我们会捍卫中文表达的纯洁性,尽量不过分使用外文词汇;中文和外文同时出现时,中文出现在正文里,外文出现在扩注当中。这说明我们的确注意到了读者们指出的某些问题。总之,虽然触乐是游戏媒体,但各位老师还是以文字工作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我们也希望语言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当然是越少越好。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死线",结果有点出乎意料……
我无法确切说出"中外混杂"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假如在遥远的未来,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合成一种,能让所有人都看懂、听懂,自由交流,那混不混杂的也都不是事儿了。但就目前的环境来讲,我还是希望这样的情况少一些。
提到"中外混杂",还有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朋友去中国香港地区玩。晚上回到酒店打开电视,新闻里正报道一起香港游客在东南亚某国卷入恐怖袭击的事件,死伤者众多,一位亲历者正在讲述自己死里逃生的经历:"我躺在地上,假装自己已经死了,恐怖分子没有注意到我……"
这是一件很悲惨的事,死里逃生是不幸中的大幸,然而这位幸存者所说的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深刻过事件本身---- 他边哭边说"我Pretend自己是死的……"的场景过于震撼,以至于多年以后,我已经忘了这条新闻的其他细节(绝对没有任何不尊重事件和死伤者的意思),却还是对它念念不忘。我大概此生都不会忘记"Pretend"是什么意思了。
这个例子或许有些夸张,毕竟香港地区的语言习惯和内地差别很大,而且他们虽然这么说,却并不一定会这么写。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越偏向网络社交平台的环境,口语化表达的倾向就越明显。我们现在去读香港地区的报纸、杂志、图书,除了使用繁体字之外,不会有什么特别难理解的地方;但假如换成论坛、推特、Facebook、"不那么正式"的留言版,大量中英夹杂、混合着粤语汉字的句子,没点儿粤语知识就很难看得明白了。
不懂粤语的朋友看到这种叙述,大概只能"似懂非懂"
此后,我又读过余光中先生发表在《明报副刊》上的文章《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说实话,余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表达的观点,我顶多只同意一小半,但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余先生原文发表于1987年,他在文章中指出的许多"问题",如今已经成了常态。比如抽象名词的使用(我正在写的这个短语就是),"作出""进行"等"弱动词"的泛化,"最……之一",修饰词、被动句的滥用,等等。尤其是公文和论文写作当中,如果不"西化"一些,甚至会让人看着别扭。当然,这种"别扭"也是被平时的语言环境影响的,但不论如何,它都已经成了人们的习惯。
余先生的文章里,我赞同的是这样一种观点:如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沟通交流都越来越方便,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活的,有如河流,相互融合也不可避免,然而,"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不应带病延年。至于河流的比喻,也不能忘了两岸,否则泛滥也会成灾"。词语组合、句法结构上的"西化"有其道理所在,中外混杂就有些"泛滥"的意思,至于带字母缩写的,只能说它们不太可能对规范化书写产生什么影响吧……
"死线"这个词很小,但感谢那几位指出它的朋友。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