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市民李嘉诚
提到乔布斯,我们能想到iPhone,提到马斯克,我们能想到特斯拉。
同样,提到曹德旺,我们会想到福耀玻璃,提到任正非,就是华为和5G。
提到李嘉诚,你能想到什么?
据英国《金融时报》最新报道,香港亿万富翁李嘉诚的房地产投资公司已同意以近50亿英镑的价格收购英国酒吧集团格林王(Greene King)。
在2009年,时年86岁的李光耀接受《海峡时报》专访时提起李嘉诚,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制造了什么行销世界的产品了吗?没有!"
……
"他的巨大财富来源于他垄断了房地产和一系列的民生工程,他对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01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曾是香港年轻人心中的"励志偶像"。
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欧美的加工业逐步向香港转移,1950年夏,李嘉诚看准了这个趋势,利用自己7000美元的积蓄创办了长江塑胶厂。
产品大多为一些普通塑料玩具和家庭用品,靠低廉的价格出口至欧美市场,赚的都是辛苦钱。
据李嘉诚回忆,在最初的10年里,他每周都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工厂人手不够,自己还身兼买货、接单等工作,严重缺乏睡眠,早上甚至要两个闹钟才能起床。
还好付出总有回报,日夜操劳的李嘉诚,赚下人生中第一桶金,塑胶厂的纯利润达到100多万港元。
李嘉诚还曾是香港市民心中的"民族英雄"。
1977年,靠着香港地铁兴建权(从中环到金钟)竞投会上的"擎天一指",他击败了外资企业,拿下了香港开埠以来的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成为举足轻重的"地产大王",此举也让他被香港人当成了"民族英雄"。
在香港回归后,李嘉诚的生意更是顺风顺水,财富迅速暴涨,1999年成为香港首富。
从白手起家到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传奇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香港的励志典范。香港人称他为"超人",把他看成"香港梦"的代言人,当时还有一项调查显示:香港年轻人最崇拜的偶像人物里,第一是李嘉诚,第二才是比尔*盖茨。
李嘉诚的一句话,就可以影响第二天股市的升跌,可以左右公共政策的民意取向。
他还被《亚洲周刊》评为亚洲2000年第一号最有权力人物;著名文化人黄沾写《李嘉诚传》,短短时间内翻印十多版也卖到断市。
彼时的香港人相信:只要你努力工作,就可以获得李嘉诚式的成功。
直到他们看见李嘉诚的脸,一点点变成墨绿色。
02
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在没有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把数码港的一块珍贵地皮批给李嘉诚儿子李泽楷,承诺用这块地皮发展高科技产业,但最后它却变成了一片昂贵的海景豪宅。
这只是当时李嘉诚地产生意的一点皮毛。
靠塑胶厂发迹之后的李嘉诚,如果仅把生意停留在塑胶界,那么最高成就不过是香港一个普通富商,而不会成为华人世界里的顶级富豪。
香港乃弹丸之地,工业和科技基础薄弱,制造业只能主打塑料、纺织、五金等,当时多数香港企业的同质化极为严重。
看准了这一点,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之后又建了一幢12层高厂厦,两座工业大厦面积共12万平方英尺,从此正式介入地产市场。
之后趁着1966年香港闹事、地价暴跌之机,李嘉诚大幅低价囤地,最终成为长江实业(1972年更名)上市的本钱。
上市第一天,长江实业股票股票价由发行价的3元升到6元,李嘉诚赚得盆满钵满,但又迅速地拿钱去囤地。
有人统计过,仅在上市的一年内,李嘉诚土地储备已上升逾20倍。
之后在1972年石油危机引发的香港股灾、1980年代中英谈判遇挫波及香港股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大风大浪中,李嘉诚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同时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便利的融资条件,一次次抄底成功。
1999年成为首富后的李嘉诚,所打造的商业帝国几乎渗透到香港的每一个角落。
产业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各个领域,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业、电能实业等多家集团公司,分支机构遍布全球。
香港阿公阿婆们早上起床买菜煮饭,去的是家门口附近的百佳超市;年轻人买个护肤用品,去的是公司楼下的屈臣氏。
而很多的香港人,要将收入的一大半偿还长江房产的房贷。港人看电视和听电台,又是李嘉诚小儿子李泽楷的电信盈科的;家中安装的电话网络,则是和讯黄埔的。这些都是李家的产业。
"我不得不去李嘉诚的百佳超市买东西,但即使只花一块钱我也要刷卡,让他承担点手续费。"一个普通香港市民对此有种认命的无奈。
香港一名学生颇具讽刺性的作文《李家的城》引起香港民众的广泛共鸣,其中写道:"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
03
2012年8月,李嘉诚曾对香港表白:"我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
然而,20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记黄埔发布公告出售百佳超市,10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已将香港嘉湖银座商场,以58.5亿港元的总价整体出售;国庆长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电能实业宣布,拆售旗下的香港电灯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他在欧洲大肆购买。
早在2010和2011年,李嘉诚先后以90.3亿美元、38.7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与水务业务;2012年又耗资30.32亿美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
通过一系列收购,李嘉诚父子已成为英国基础设施资产的最大所有人之一。
李家控制着英国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近三成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
英国媒体甚至惊呼李嘉诚要"买下整个英国"。
根据财报,截至2018年底,长和的总资产为12322.44亿港元,其在香港及内地的资产分别为700.33亿港元和724.05亿港元,合计为1424.38亿港元,按此计算,长和在香港及内地的资产占其总资产的比重仅为11.55%。
身为香港人的李嘉诚,身为中国人的李嘉诚,为什么两地的资产加起来,竟还不及他在英国资产的三分之一?
2015年9月12日,新华社旗下的瞭望智库发表了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瞬间激起外界对李嘉诚从内地撤资的猜测,也引发了内地对李嘉诚谴责的高潮。
作者罗天昊直言:"本文意外风行,非罗天昊所能,而是时势与人心的大势所致。"
04
1800年,当法国经济学家J.B.萨伊提出"企业家"这个名词时,他是这样下的定义:"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
20世纪中叶,西方最重要的经济学家熊彼特,也曾这样简洁地描述说:企业家的工作是"创造性的破坏"。
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标准来评价李嘉诚,那么他显然不是一位合格的企业家,最多是一位顶级的生意人。但任何评价如果脱离被评价者所身处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都是有失偏颇的。
李嘉诚生于乱世之中,早年历经艰辛,尝尽人间冷暖,对金钱的渴求,对超额利润的迷恋,早已深入骨髓。
他对此亦直言不讳:
"在职业上,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职业是失败的,人生也是残缺的。不赚钱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没有资本利润去做善事。
对我来说,谁是趋势、谁利润更大才是我要考虑的,而不是空洞的政治考量和虚假的道德说教。
不要试图让商人去承担国家的政治责任,也不要试图用政治去影响商人的经营理念。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我就是一个商人,会去努力理解政治,但是我绝不僭越政治,那是政治家们的事情。"
他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以追求最大利润为唯一目标,对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情况决不妥协,这恐怕就是李嘉诚之所以成为李嘉诚的原因。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