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抑郁症一度被认为发达国家独有,但贫困地区也应关注
当 Vikram Patel 最初学习精神健康时,他相信抑郁症只存在于发达国家,这也是长期的一个主流观点。不过多年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观点,而 Vikram Patel 如今积极致力于针对贫穷国家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并成为了这个领域里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卫报》在一篇长文中借助他的经历回顾了针对贫穷国家抑郁症看法的讨论。
1993 年,孟买出生的 Patel 在伦敦完成了精神病专业的学习。他与妻子共同前往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为的是寻找抑郁症不存在于贫困国家的证据。他相信,那里的人看上去的抑郁,是出于对社会不公和经济贫穷的反应。因此,治疗的方法是实现社会公平,而不是对精神上进行疏导。
不过,当 Patel 让感到精神压力的病人描述自己的感觉时,他发现他们的回答与发达国家抑郁症患者的感觉相似:无望、精神枯竭、无法直面问题并且对生活丧失兴趣。这让他得出了与主流观点相反的答案——抑郁症并不是西方国家特有的,而是人类的一种共有体验。
Patel 在津巴布韦期间,世界银行也展开了一个全球健康的研究。为了更准确提供帮助,组织需要更了解人们究竟为哪些疾病和症状困扰。这份叫做 _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_ 的研究震惊了医学界和政治界。
之前的研究只统计引发死亡的原因,而没有统计什么引发了疾病。虽然精神疾病会导致死亡,但它几乎从不会作为原因出现在死亡证明书上。这一次,研究者们掌握了与疾病相关的数据。他们发现,以抑郁为代表的精神上的混乱是导致失能的最大因素,从最贫穷的国家到最富有的国家都是如此。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精神疾病被视为西方发达国家特有的症状。JC Carothers 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顾问。他在 1953 年发表了一篇研究非洲精神状态的论文。他说,那里的人们缺乏心理发展以及个人责任感,因此无法体会到抑郁感。
1990 年代,这样的观点仍然盛行。美国国内有过关于抑郁症对贫穷国家人们影响的争论,怀疑者的立场是:“如果你有一个小孩死了,而你还有另外七个小孩,你不会(和只有一两个小孩的人)感知相同。”他们认为,贫困国家较强的社会关联和家庭纽带让人们很少感到孤单,而孤独感是抑郁背后的推手。也有一些人认为抑郁症存在于贫困国家,不过他们觉得在衣食都没有保证的情况下,针对精神的治疗是奢侈而没有必要的。
世界银行的研究让人们意识到,贫困国家的人同样有精神治疗的需求。这也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医疗资源在全球的分配不均:数以百万贫困地区的抑郁患者面对疾病,既没有财力,也没有治疗的资源。
“我很惊讶地发现,在津巴布韦只有 10 个精神科医生,其中八人在哈拉雷,并且 10 个里面有八个和我一样是外国来的。”Patel 对《卫报》表示。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的一份报告显示,阿富汗、卢旺达、乍得、厄立特里亚和利比里亚等国家也只有 1-2 名精神科医生。
培育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成本高昂,贫穷国家无法承担派遣学生去欧美留学的成本,因此社区卫生工作者成为了更实际值得依赖的力量。Patel 指出,没有证据表明他们不能进行抑郁症的治疗,诊断和治疗抑郁症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1996 年,Patel 和同事创立了名为 Sangath 的项目,旨在用经济的方式治疗精神疾病。如果疗程奏效,那么项目就会减少成本,看是否依然能达到效果:如果八周的咨询治疗取得了效果,那么试试看六周行不行?如果高中学历的人能够领导治疗小组,那么再低学历的人是否能领导?
Sangath 目前已经是贫穷国家中针对精神疾病最具影响力的治疗机构,有 300 多名员工。它的治疗项目中,包含了不少受过专业学习却还没有取得专业精神科医生资质的人员。一个项目中,Sangath 让半专业的人向抑郁患者提供咨询,希望能让患者停止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沮丧的事情,比如卧床不起,转而多做一些积极的活动。咨询者让患者进行头脑风暴,主动挑选解决方案的办法。这个操作看上去很简单,但结果显示,参与项目进入缓解期的患者比没参与的多了 64%。
全球范围对精神疾病的关注相比 10 多年前都有了不少提升。津巴布韦的提升尤为显著。
1990 年代,当 Patel 在哈拉雷的医院教授精神病学的时候,Dixon Chibanda 是他的学生。他在毕业后留在了津巴布韦。他对《卫报》记者表示,虽然他治疗了不少病人,但是精神上和他们没什么联系。
2005 年的一个晚上,Chibanda 接到了一个电话,得知他之前的一个病人企图服用老鼠药自杀。Chibanda 让电话那头的医生转告病人家属带病人来看病。但之后三个星期 Chibanda 都没听到有关病人的消息,后来才知道病人上吊自杀了。母亲没有带病人来看病,是因为负担不起 15 美元的公交费用。
“我开始意识到,精神病治疗机构单独作为一个机构存在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融入到社群中。”Chibanda 说。
Chibanda 试着与其他诊所联系,希望建立治疗精神疾病的项目,不过其他诊所并不上心,只答应提供几位教育程度很低的老奶奶作为助手。在两周的培训时间里,她们了解了什么是抑郁症,以及一些问题解决疗法的手段。她们的据点是 Chibanda 诊所院子里的长凳。
这种动员社群中力量的做法后来铺得越来越广,“老奶奶的网络”遍布津巴布韦。到 2015 年,哈拉雷所有的诊所里都放着这样的“友谊长椅”,老奶奶每天早上都与坐在凳子上的抑郁患者聊天谈话。一位诊所工作的人说,在津巴布韦,年长的人习惯于提供建议,不过,治疗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要让抑郁患者自发想到解决方案——对于处在绝望状态的抑郁患者,主动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不容易。
津巴布韦目前在三座城市的 72 个诊所设立了“友谊长椅”。据估计,过去的两到三年,约 4 万名病人接受了治疗。Chibanda 还设立了针对青少年抑郁治疗的长凳。自然,为他们提供治疗的也是他们的同龄人。包括纽约在内的其他城市也效仿起了“友谊长椅”的形式。
贫穷始终是摆在津巴布韦和病人面前的问题。与 Chibanda 一起负责 Sangath 项目的 Ruth Verhey 让大家在院子里编织物件,并把编成的皮包卖掉。一个针织的皮包可能卖出 10 美元,这比津巴布韦平均一天的收入的三倍还要多。
编织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促进大家的交流。“友谊长椅”的疗程在六周左右,但人们对陪伴的需求并不会就此终结。对于患有 HIV 或者家暴的受害者而言,担心蒙羞的她们很少敞开心扉,但诊所的院落可以是大家畅所欲言的地方。一年前,由于找不到足够买家,Verhey 停止了编织项目,不过大家还是会聚在一起相互倾诉。
题图来自:豆瓣电影
我们做了一个壁纸应用,给你的手机加点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