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的互联网公司何去何从
云时代来临,互联网呈现何种增长生态,“快”“慢”两种公司流派如何运用云计算展开业务布局,获得更长生命周期?
01
硅谷互联网的“先进理念”,正在失去曾经的引领地位。
Paypal和LinkedIn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也是畅销书《联盟》的作者,去年出过一本新书《闪电式扩张》,讲述了快速扩张市场规模对于创业企业的巨大价值,属于硅谷崇尚的互联网方法论,此书日前也已在国内上市。
“闪电战”和增长黑客异曲同工,一种提出战略理论,另一种完成增长指标。
国内很多互联网企业早已将这两种方法学入骨髓,其本质就是把企业做成金融工具。
把类似O2O、共享之类模式,用海量资本打造成为时代“风口”,重视规模多过于效率,接受产品当前各种瑕疵,把抢占市场作为战略第一优先级,高度依赖融资续命的运营模式。
如同增长黑客,快公司的拥趸者很多。
那些创业捕手们,只要找到具备一家通吃效应的市场,不管核心价值是否经过科学验证,都会选择先占了山头再说。比如团购和共享单车,高额购买入场门票,之后再视情况决定未来走势。
大额融资能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面孔不熟肯定不行,硅谷有Paypal黑帮,国内也有各种派系。
市场扩张做为企业战略第一优先级,国外成功案例有Paypal、Groupon、Uber、Snap等,国内滴滴、ofo、趣头条和瑞幸咖啡是典型。
霍夫曼在书中为了夯实理论,不恰当地用全球市值排名前5的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做案例,这些企业当初的第一优先级并非市场,而是围绕产品和服务驱动的自然结果,跟“闪电战”没半毛钱关系。
谷歌IPO之前仅融资3600万;FaceBook很早就盈亏平衡,IPO之前融资更多是为了对冲估值风险;贝佐斯重视现金流,亚马逊主要是债权融资,IPO之前股权融资只有1.08亿,贝佐斯离婚分割完财产,剩余股权都能维持全球首富地位;44岁的微软更是深度布局云生态,引领世界互联网的“慢”潮流。
“闪电战”中能够留在最后的,就是独角兽和商业楷模,可以接受聚光灯下无数媒体和粉丝追捧;那些中途拿钱走人的,要么开始下一次创业,要么加入投资领域,继续拥趸和复制同样的变现模式。
快速扩张的市场局势瞬息万变,企业进场和退场速度更快,一家通吃的市场,从开始就注定了场内多数项目都是陪跑者,O2O、团购、共享经济等各种“坟场”历历在目,“闪电战”不仅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和价值,反而鼓励和滋生了各种投机心态。
更悲哀的是那些不明觉厉的边缘创业者和一知半解的运营者,深受表面现象误导,不惜高价和骗子机构学习“资本裂变思维”,为了“快速成功”,甚至自掏腰包运营“烧钱模式”,全然不知已经走上一条不归路。
02
“闪电战”就是博彩。
只有赤裸裸的鼓动人性,业务增长曲线才能达到所谓的闪电速度,几十、几百亿的疯狂补贴都是常规操作,风口之下的无数企业,拼命烧掉无数钱,最后只能中奖一两家,典型是属于彩票概率。
寻找网络效应的市场,通过某个“创新”模式,全力追逐垄断或者双寡头格局,把市场变成烧钱机器,顺从资本爸爸们的退出意愿,企业目标设定为被收购/合并或者上市,这种流程无数次在上演。
资本驱动的企业,盈利与否不重要,不具备健康造血能力也可以,亏损多年同样能接受,上市或者倒闭,是这类企业的唯二结局。
资本是这场赌局背后的暗箱操作者,冲在前面的创业者,为了快速扩张,不惜股权严重稀释,团队臃肿不堪,流程混乱无序,只为了一心求快,即便打赢了补贴战,也会留下后遗症,在未来很可能造成更大危机。
巨大的人性诱惑,原本并无需求的用户,也成为了产品“活跃用户”,大咖们美其名曰“养成用户习惯”。
诱惑早晚会停止,原本就不需要的,再“习惯”也留不住,用户会随着补贴停止而离开;原本就需要的,早期能享受补贴,用户会对产品大力拥趸,一旦补贴停止,反而会形成心理落差。
用户落差是企业社会舆论的扩音器,公众形象差的大厂,大多曾经都是快公司,早期不惜代价讨好用户,之后对用户各种暴力变现,最后再不惜代价维护名誉。进入这个恶性循环的企业,一点捕风捉影的事件就可能成为危机公关事件,企业日常运作如履薄冰,“闪电战”的成功之道后果如斯。
滴滴早前背靠巨头资本打了著名的“红包大战”,之后为了营收,先被传闻大数据杀熟,形成很大的用户讨伐舆论,迫使创始人必须站出来澄清;紧接着因为产品流程混乱,安全相关的恶劣事件不断,多次整改、道歉、赔偿以后,至今顺风车业务还在停摆。
5000团大战,最终剩下了美团一家,美团业务当前也跟“团购”扯不上太多关系了,曾经的风口,如今看来就是个伪命题。
团购模式的鼻祖Groupon,市值也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日前正在全力寻找接盘侠。
盛极一时的O2O、家政、美业、洗衣、洗车、家教都可以低价上门服务,至今已经所剩无几;眼花缭乱的共享经济,单车、雨伞、汽车、按摩椅都可以共享,和Airbnb共享模式还不同,这些模式本质上是租赁,如今多数也基本退出了大众视线。
如果没有猜错,新零售“坟场”也已经开始堆砌了。
03
慢公司自居的企业,不像金融工具。
快公司最终也会变慢,企业如果长期深耕某个领域,就一定会经历这个领域发展的所有快与慢,并且单个市场容量有限,尤其互联网产品早期还是从利基类目开始,就算发展再慢,达到SAM(可实现的市场规模)也用不了太久,因此,拓展新市场几乎是所有企业的必经之路。
一开始追求闪电增长的快公司,企业发展到中期,团队大概率会成为救火队,忙于填补早期遗留的流程漏洞。当市场规模封顶以后,又会疲于变现压力,很难顾忌新市场拓展,即便布局了新产品,也还是老一套烧钱把戏,完全不具备持续生长的健康底蕴。
不迎合资本,把更多精力用于思考企业良性成长和最优解的产品服务,是慢公司流派的经营本质。
慢公司不是为了慢而慢,而是为了获得企业持续生长的底层逻辑,多数能够走到最后的胜利者,并非在一开始就是领跑者。
阿里之前已经电商风口好几轮;腾讯之前的社交产品也不少;美团是第一个能够盈亏平衡的团购产品,团购大战中磨练出来的商业逻辑,现在都受用无穷,这也和一直亏损的滴滴有本质区别;小米更是从最初100位MIUI的网友体验者开始形成口碑。
很久以来,硅谷独角兽的“闪电战”模式都是执全球互联网牛耳者,西雅图和硅谷相互较劲很久,影响力始终屈居其后。与硅谷公司不同,以亚马逊和微软为代表的西雅图巨头风格,一直都崇尚“飞轮效应”、“学习型组织”这种底层逻辑更清晰的慢流派,也是最先开启云战略的发源地。
去年底,微软市值首次突破万亿美元,今年更是甩开了苹果和亚马逊。如今的互联网格局,硅谷企业的快模式开始回调,生长逻辑更良性的慢流派正在上位。
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一样,大多都是融资美元最后去美国上市,所以发展趋势紧随美国,慢流派的企业开始获得更多关注,产业互联网成为趋势,在线教育和To B在今年受到资本青睐。
慢公司针对理智型消费,用户不会因为补贴而改变决策,要求 服务流程更全面,产品设计更专业 。
To B和在线教育都属于理智型消费,企业采购软、硬件产品要经过严格预算和讨论,在线教育如果不能实际性地提升学生成绩,再大的补贴力度也无济于事,理智型消费服务和闪电增长几乎不搭边。
理智型消费服务的互联网产品,虽然用户增长速度不够迅速,但只要用户还有相关需求,订阅和续费通常就不会取消,因此增长速度非常持续和稳定。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理智型消费服务的应用场景和领域越来越多,再加上用户价值巨大,自然也成为了互联网企业下一个必争之地。
日益衰退的冲动型消费互联网,目前除了短视频以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也许可能过于无聊,最近自媒体开始翻炒一些诸如KOC(关键消费者)、私域流量等老概念,换了个新名词就能成为热议话题,衰退现象可见一斑。
未来的所有软件、硬件产品,都会建构在云服务生态中,云计算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的中心战略。无论快公司和慢公司,未来都离不开云计算,这也是所有互联网人,未来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生存知识。
亚马逊在云计算的布局很早,但更多是依赖自身规模优势,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作为挑战者的微软,能够做到后来者居上,是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先行者。
04
得益于云计算,微软坐稳了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
有人评价纳德拉是一位比库克更有远见,比马斯克更理性的CEO,管理智慧至少可以排入全球前5名。
2013年微软收入的80%还依赖Windows授权,2014年纳德拉接替鲍尔默以后,仅仅5年时间,今年微软云业务收入就已经超越了Windows,成功更换营收引擎,这家44岁的企业,再次走在了世界之巅。
几乎错过整个移动时代,微软这点和百度有些类似。纳德拉上任后没有继续布局移动端,而是逐步放弃了手机系统,并且还卖掉了诺基亚,剑走偏锋做起了“慢生意”,推出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AWS最早布局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之后逐渐支持PaaS服务;微软相反,Azure最初启动是PaaS(平台即服务),从简化构建产品程序和快捷部署云端开始,逐渐支持IaaS,之后再通过混合云和多元化等战略,微软逐步发展成为了现在规模。
1. 开发场景
针对企业和工程师,Azure从帮助客户快捷部署产品程序开始,推出开发工具、数据库管理的专业PaaS平台,以此错开和AWS的直面竞争,之后不断扩展IaaS基础设施服务,云服务器、数据中心、云安全等,并且率先推出了混合云服务,吸引那些对数据安全更敏感的大企业客户。
目前IaaS+PaaS方面亚马逊AWS依然占比最高,但微软自从收购了号称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网站的GitHub以后,不仅拥有了2700万工程师的舆论制高点,未来转化成为客户也更加方便了,而且也为Azure增加了源代码管理和版本控制等方面使用场景,微软正在填平和AWS之间的差距。
2. 工作场景
针对终端个人和企业管理,Office 365里面包括我们熟知的Word、Excel、PPT等工作应用,Office云端化以后能够多人协作文档和多系统同步,目前已经拥有8亿活跃用户,3480万付费用户;Dynamics 365包括企业日常管理所需的ERP、CRM、财务管理等SaaS服务,并且植入了月活1亿用户的LinkedIn,使得企业各种工作流场景面面俱到。
Office 365和Dynamics 365早期都是Windows封闭生态中的应用,微软开启云战略以后,这些产品同步在IOS、安卓等系统中发布,指数级扩增了市场容量,并且云端按需订购模式也更具消费弹性,收费不再是一次性授权,而是选择性订购,海量个人订购用户也成为了微软云最大的竞争优势。
3. 游戏场景
针对个人,Xbox原本只是家用电视游戏机,随着推出Xbox Live和GamePass以后,用户不仅可以在线对战,查看玩家排行榜,而且云端还可以TV、PC、IOS、安卓等多设备游戏档案存储协同,再加上套餐式的会员订购,市场容量大大扩增。
微软还在不断补充Xbox的游戏资源,收购了用户量超过9100万的《我的世界》。
最新财报显示:Xbox硬件销售在下降,但Xbox Live用户量却在上升,月活用户已经达到6500万,会员订阅数量和收入在稳步提升。
微软在多个领域的云计算都占据领先地位,而且还都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未来的增长潜力更大。就整体布局而言,微软已经超越了亚马逊,成为引领全球云计算的灯塔,这也得到了投资机构的认可,云计算结合Windows生态,笔记本平板2合1的Surface,以及黑科技HoloLens眼镜等硬件设备,最终撑起一个新科技帝国。
05
为了云计算,社交和游戏为主的腾讯,把To B列为了核心战略。
随着微软的引领,云计算同样成为国内互联网巨头的中心战略,为了布局未来软件、硬件产品的云服务生态,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目前也几乎All in 云计算,正在全力抢位国内的开发者市场。
基础设施的IaaS,属于巨头层面的竞争,阿里云目前遥遥领先;结合新技术的PaaS(平台即服务)发展也十分迅猛,尤其是钉钉类平台的诞生,PaaS未来拥有更大想象力,目前也是阿里领先;SaaS(软件即服务)虽然不断被看好,但要普及中小企业管理者增加SaaS预算,还具备一定难度,这个情况目前正在改善;AI加持的FaaS(功能即服务),目前则属于集中爆发阶段。
腾讯:游戏+微信+QQ
腾讯在游戏行业没有对手,腾讯云也一样,国内游戏业这两年不景气,各大企业纷纷出海,因此腾讯云随之出海,效果貌似还不错;小游戏和小程序生态是接触开发者的最佳载体,凭借微信和QQ的近水楼台,腾讯开拓云计算市场的速度很快。
冲动消费互联网的逐渐没落,腾讯也不再如之前一样从容,To B战略本身就是宣告要进攻劣势领域。如果不出太大意外,利用小程序等既有优势,腾讯一定会获得云计算一席之地,阿里之外鲜有匹敌的竞争者,另外在云计算为基础的理智消费互联网领域,腾讯其实同样具备用户优势,尤其是在媒体、教育等相关领域。
阿里:阿里云+钉钉+支付宝
阿里脍炙人口的使命已经代表了很多优势,再加上最早布局云计算,绝大部分企业的云服务器第一选择都是阿里云,阿里云的营收相当于第2-9名总和,即便没有基因决定论,阿里云也不会把腾讯云放在眼里。
钉钉拥有700万用户,大多还是中小企业,这足以媲美微软Dynamics 365,钉钉涵盖企业移动办公的全流程服务,活跃用户已超过第2-10名总和,云计算早期市场的2/3,阿里已经收入囊中。
支付宝小程序离钱和信用更近,虽然没法和微信生态相比,但在金融、生活服务和政务商务等领域,支付宝拥有很大优势,再加上阿里这些年林林总总在IOT和AI等方面的布局,阿里云一家独大的态势预计还会维持很久。
老衬曾在家居、旅游两个领域做过SaaS和FaaS创业,虽然最终由于团队缺乏技术骨干而悻悻作罢,但至今依然还能收到很多大客户的问询电话,云市场的蓝海程度可见一斑。
06
******** 基础设施IaaS是属于巨头争夺的蛋糕,其他方面的PaaS、SaaS、FaaS,创业者则有很大机会。
1. PaaS(平台即服务)
主要是为了加快应用程序开发速度、部署时间、灵活性和安全方面的服务,同样也是产品为核心,不仅可以为IaaS巨头提供托管部署附加值,同样可以做为独立项目存在,更加细分场景的PaaS平台,一定会在云时代大放光彩。
1)集成PaaS,虽然各大云平台都在布局类似AppStore的第三方PaaS市场,但更多还是嵌入自身IaaS,作为集成IaaS部署管理的优化方案,和云框架相辅相成的模式,这种服务模式已经比较成熟。
2)独立PaaS,作为某个领域,基于ISV(开发者)为主,与产品结合的解决方案,主要功能和基础架构也可以在云环境之外维护,客户可以根据框架快速部署自己的产品。比如阿里钉钉、小程序等,这种模式未来还有很多想象空间。
2. FaaS(功能即服务)
AI大多就是隐藏在后台的功能组件,多用于扩展和优化用户界面,做为FaaS方案也是再好不过。
那些业内比较知名的AI独角兽,图像识别的商汤和旷视(近期正在申请上市)、语音识别的科大讯飞、AR相关的视辰和亮风台,这些公司的FaaS服务,已经覆盖BAT之外的很多独角兽App,还有各大手机品牌和智能硬件。
语音类App的语音转文字、翻译、输入法;直播和短视频App的AR互动、拍摄工具;美颜App的人脸美化、小程序的人脸融合、视频App的内容审核;硬件类手机的人脸解锁、银行监控的VIP客户识别、安检的身份识别……这些都属于FaaS调用的解决方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常见。
去年有个非常火爆的照片类小程序Face+,很短时间就达到了千万日活。由于腾讯组织架构重组,内部协同出现问题,差点回收了Face+的使用权限,这才曝光出这个小程序的底层技术,就是基于腾讯云的功能调用,FaaS潜力可见一斑。
抛开老衬不懂的技术函数,FaaS定义为不用部署服务器,算不上完整产品,仅满足某个场景的功能调用。如此来看,朋友圈经常分享的易企秀H5场景,也算是FaaS的一种应用,碎片化时代更加需要碎片化服务,FaaS在未来的发展非常值得期待,甚至可能会成为终端用户的选择。
3. SaaS(软件即服务)
在国内地位有些特殊,并没有出现类似美国Salesforce、Workday一类的重量级公司,中小企业对SaaS的需求并不强,除了复杂的财会系统以外,其他方面的通用SaaS发展非常缓慢。
金蝶、用友这种占比很小的企业,就已经算是SaaS的头部应用了,国内SaaS呈现出一种蚂蚁市场的群居特性,没有出现独角兽。并且垂直SaaS相比通用SaaS来说,无论需求强度还是生存能力,都更加符合市场环境。
互联网团队所熟悉的Teambition,主要针对敏捷开发的团队协同管理;家装领域的酷家乐、三维家,主要针对家装室内设计;还有已经上市的微盟、有赞,主要针对微信生态的企业服务,这些垂直领域SaaS有着不可替代性的需求属性,发展相对稳定。
CRM市场的通用SaaS,典型案例是纷享销客,早期声量如日中天,堪称SaaS领域的“闪电战”企业。
据老衬曾经聘用过的前纷享销客员工回忆,那时为了抢市场,销售团队提成高达60%以上,广告更是遍布楼宇电梯和户外媒体,简直是花式作死,纷享销客最终也是败给了自己的“烧钱增长”,钉钉推出的免费OA,收割了纷享销客留下的大部分市场。
07
慢公司并不局限为云计算或者To B,豆瓣、知乎也都称为慢公司。
我们讨论的快慢流派,大多是围绕企业起步阶段,选择一两年就能上市或者高估值的“闪电战”,还是选择夯实基础逐步发展的“专业战”,一种是从半知状态发起冲锋,另一种则是追求全知的精益求精。
所谓“慢”更多是摸索自身独有的经营思维,有人称作“企业基因”不太恰当。思维可以逐步成长,基因却很难变化,企业围绕“思维”能够递增多个市场,“思维”也可以和市场同时进步。
美团从团购到外卖、酒旅,再到打车、充电宝,就是围绕最早团购时期那套能够盈亏平衡的思维逻辑。
冲动型消费服务属于“闪电战”的快流派,游戏或者纯娱乐性质的产品,生命周期一直都是短板。这类产品也提倡快速回本,熊猫直播没来得及盈利就倒闭了,更多冲动型应用还在倒闭路上。即便吃饭、打车、咖啡这种领域,红包冲动过后也会快速衰退,如果做不到美团那样的新物种迭代,市场最终也会回归自身的长期均值。
这两天抖音总裁的预测在朋友圈刷屏:
“明年国内短视频日活数据可能达到10亿,足以媲美微信当前的数据。”
这话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短视频领域,抖音、快手的双寡头格局基本已定,用户总量大概率不会再有过亿数量级的增加。否则快手不会转型强运营来抢夺用户,即便两家不去重,想要达到10亿日活几乎也是不可能的事。况且短视频还是纯娱乐应用,这和微信有天壤之别。
企业无论提供游戏还是娱乐,本身并没错,甚至有用户沉迷,只要不是未成年,企业也不应该遭受道德谴责。毕竟每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有人争分夺秒,有人打发光阴,如果没有娱乐,这个世界难免过于无趣,但是人们的娱乐兴趣五花八门,也不会集中在一两款应用,短视频达到10亿日活,抖音总裁真是想多了。
理智型消费服务属于“慢公司”流派,不仅代表原本就属于理智消费的To B产品,To C产品也一样,市场泡沫早晚会破裂,用户最后都会回归理智购买和使用产品,围绕用户长期和稳定的需求,才是慢流派的经营精髓。
为发烧者而生的小米,遭遇性价比更高的华为,竞争中也只能屈居其下;百度知道遭遇知乎,用户选择短期看知道,长期留在知乎;强硬怒怼权健的丁香园,底气也是来自接近20年深耕医疗社区的经验。
微信,通讯社交领域容不下第二名,一方面继承了腾讯接近全知的社交深度,另一方面简洁的产品设计理念放大了理性,用户最大化操作自主,而非是“刷”的情绪撩拨,在关于社会意义的评价中,用户也不觉得微信这个“杀时间”第一利器有什么负面影响。
生命周期长,社会舆论向好,理智型消费的慢流派企业优势如斯。
#专栏作家
老衬,微信公众号:fengqitalk。多款百万级用户产品缔造人,擅长互联网产品运营,关注新兴科技产业。
本文由 @老衬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