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楼,一家朋克面馆和它的四个经营者
麻悦想开家面馆。真把店开出来,它却成了丈夫雷骏最全情投入的地方。
雷骏是蜜三刀乐队的主唱。蜜三刀是北京最早的朋克乐队之一,如果不是 2014 年解散,到今年该满 20 周年了。在这家叫作“鼓楼吃面”的面馆里,他希望给乐队们提供一个演出完可以歇脚交流的地方,自由地吃肉、吃面、喝酒、谈天。再广泛点说,他想用另一种方式留存朋克精神,“做点有意义的事”,保持趣味和愤怒,“越挫越勇”。
面馆原本开在小经厂胡同里,2015 年迁到东公街上,更靠近主路,位置不错,离北新桥地铁站或南锣鼓巷都只需步行十分钟以内。入口是一扇铁门,上头画着一只獠牙外翘但神态和善的斗牛犬。那是麻悦和雷骏最喜欢的英国斗牛犬——他们最多时候养过三只:“小乳迪”、“大都都”、”黄胖子”。
馆子不大,只有十张桌子,最多能坐三四十人。进门左手是吧台,墙上挂着雷骏的照片,下面摆着一列他最喜欢喝的 Maker's Mark 威士忌。四面墙壁上是各式各样的纪念物:北京朋克音乐节的海报、乐队合影、黑胶唱片、纪念 T 恤。桌上铺着红白蓝三色格子桌布,用玻璃板压着,下头也是各式各样的老照片,以及食客留下的各国钱币和明信片。
菜谱中西结合。创始菜是雷骏自己在家里琢磨出来的,受到乐队老友们的欢迎,叫“金牌蘑菇肉酱面”。方子以北京传统炸酱面为基础。由于麻悦一家是回民,住得也离牛街近,就把炸酱里的猪肉换成了牛肉碎,再加入西餐里常见的口蘑取代味精。摆盘看上去像意大利面:根根分明的手擀面盘绕在中央,炸酱则装在垫着黄瓜丝的白色小杯里,但分量和口味却有种北方的粗犷。此外还有些融入摇滚元素的菜式陆续诞生:“八大锤”,得名于形似鼓槌的小鸡腿;“肉啃肉”,也就是“Rock n’Roll”,四种肉类的大拼盘。
客人里有偶然光顾的游客、附近的居民、慕蜜三刀之名而来的乐迷、因为媒体报道好奇打卡的年轻人,或者摇滚圈里的老友。
每天上午十一点到晚上十一点半,麻悦都在店里。她染着一头红灰相间的短发,穿一件鲜艳的红毛衣,脚上是雷打不动的马丁靴——这是朋克的着装传统,蜜三刀有首歌就叫《Chinese Bootboys》。下午客人少,她一般坐在靠门口角落里的桌子上整理账单,接待各式各样的人:想来帮“鼓楼吃面”运营公众号的、想借店面拍摄产品的、想谈餐饮合作的。五点左右员工们吃完工作餐后,客人渐渐开始多起来,她就张罗厨房和店面之间的沟通,偶尔跑到门外,在取暖器下站着抽根烟。
剩下的交给主厨老马和店长马彼德。雷骏去世后,他们是她最信赖的人。
雷骏是在 2015 年 5 月 6 日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当时面馆刚搬到东公街,雷骏解散乐队还不到半年,把店名从“吃面(Noodle In)”改成了“鼓楼吃面(Punk Rock Noodles)”,打算全身心投入经营,更加凸显店里的朋克文化氛围。
麻悦试图把他想做的事继续下去。除了打理日常生意,她也开始采访,写面馆里遇到的、鼓楼一带出没的那些带有朋克特质的小人物,一年采访 50 多个,发表在公众号“鼓楼吃面”人物志上。以这种方式,她得以将注意力从个人的聚散上转移,在更多人的聚散里获得慰藉。
由于面馆生意腾不开手,她找来 27 岁女孩韦小溪来协助整理这些故事。小溪形容这些受访者的共性,“都是’逆流而行’的人”,“有拧巴的、非要拧着来的这个部分”。“它可能是一个小圈子,可能你很难去给它搞得很爆炸、很民生,跟多少人相关。但是他们的故事又确实都是很勇敢的人的故事。”
实际上,“鼓楼吃面”如今的主事者——麻悦、马彼德和主厨马巍(老马)——多少也都是这种拧巴的性格。
1
雷骏要开面馆的事,老马一早就知道,但加入却出于偶然。2013 年的某一天,他在航天桥公交站坐车回家,遇上两个 mohawk 发型的年轻人。他们大声谈论从外地赶到北京看蜜三刀演出的激动之情。老马听着觉得挺骄傲,打了个电话给雷骏:“咳,你都这么有名了吗?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了都还没合影,得赶紧拍一张。”雷骏借机把老马叫到了店里,说服他入伙。
老马和雷骏都出生在北京知识分子家庭,在宣武区长大,是“老西城的孩子”。他们 20 多年前相识于王府井大饭店,那时老马才 24 岁,是厨房主管;雷骏只有 18 岁,是送餐的服务员。
酒店工作对 90 年代的北京来说既体面又具有新鲜感。1982 年,全国第一家合资酒店“建国饭店”开始运营。11 年后,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规范和标准》,引入酒店星级评定制度。老马的第一份工作是 1987 年入职昆仑饭店,后者也是北京第一批被评为五星级的八家酒店之一。老马的父亲,一位老知识分子的收入是每月 300 元,而老马每月能拿到 400 元。
1993 年认识雷骏以前,老马辗转在昆仑饭店、华美达亚洲大酒店、王府饭店和北京皇家大饭店都干过。昆仑饭店和亚洲大酒店虽说是“涉外饭店”,有统一的厨师制服和设备完善的厨房,但主厨还是中国人,一部分来自通过定向培训在沿海一代接触到西餐的建国饭店、丽都饭店厨师,俗称“老建国”、“老丽都”,另一部分是香港人。菜式从最初主流的俄餐逐渐拓展到法餐、意餐。老马从基础汤汁学起,不时花几毛钱买国内职高烹饪学校出的一些基础教程,不懂的就去请教老师傅,其中还包括当时著名的“建国五虎”——五个北京圈内公认最厉害的西餐大厨。在北京皇家大饭店时,由于合资方是北欧 SAS 集团,他有机会为米其林三星评级的外籍行政总厨干活,还作为骨干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培训过三个月。
这些经历让老马身上有种傲气,倒不是论资排辈那种。“中国原来就喜欢论资排辈,看你是哪个酒店出来的或者怎么样。米其林的评定方式不一样,你需要认真做好某一种东西,就看这个。”
在他眼里,好厨师的唯一标准就是敬业:“怎么样算敬业呢?就是你生活里每一点发现都能和烹饪有关系。比方说我在马路上看人家排队买馒头,我就要去看看为什么这个馒头好,我拿着这个馒头能不能做一些别的效果的东西,或者我拿别的食材能不能做出一样的效果。我吃牛肉拉面的时候,就想这西餐当中我用什么食材能做出差不多的东西。你得真正拿它当成你的朋友那样。”
在王府井大饭店做厨房主管时,老马注意到一个同样带着点傲气的 18 岁年轻人。雷骏那时已经开始搞乐队了,但还没有蜜三刀。他留个光头,壮实高大,穿马丁鞋、皮夹克,刺了两个大花臂,但工作时很认真,也爱琢磨吃,看上去有点意思。送餐部紧挨着厨房,两个年轻人家住得近,家庭背景也类似,就逐渐熟识起来。每天凌晨 1 点下了班,就去附近一家叫“山河”的餐馆,佐着花生米拍黄瓜喝啤酒,侃大山到凌晨三四点。
雷骏很少和老马聊音乐的事。他有时喊老马去看排练,老马也不太去。他喜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种抒情传统一些的民谣,觉得雷骏和他的乐队有点太“躁”了。不过他理解雷骏的愤怒,也欣赏他拿打工的钱养活整支乐队的勇气:“他穿很多东西,是出于对文化和音乐的理解,不像现在很多小孩光追求一个形式。那种愤怒会自然而然反映在表达、穿着上,没法模仿,就和做菜似的,有个根本的东西。我也愤怒,但我表达的方式不同,或者说我没那么激进,不会痛恨或者讨厌到想带来改变,觉得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宿命。”
共事两年多后,两人同时从王府井大饭店离职。雷骏去给一些音乐杂志写稿,在音乐频道 Channel V 做过一段时间编导。老马去了承德粮食局在河北开的第一家西餐厅。1997 年香港回归后,北京突然冒出一堆法式餐厅,有了“七小福”的说法(也就是“七个小福楼,福楼是一家著名法餐厅),其中一家新开的叫巴黎小时刻。雷骏约老马一起去应聘,一个做前台经理,一个做后台主厨。
在老马的记忆里,那是他们兄弟俩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还是凌晨 12 点左右下班,然后赶 44 路末班车从长虹桥市文联宾馆坐到长春街,在雷骏家门口的一家四川火锅店“七星椒”喝酒聊天。他们经常喝到三四点,喝到老板也加入聊天,伙计们都在地上睡着。有时连老板也撑不住了,他们就自己拿酒、拿菜,走时把钱放桌上。
聊天的话题仍然是天南地北。雷骏偶尔也会说说做乐队的烦恼,年轻早逝的乐手朋友。乐队成员们都还是孩子的年龄,只有雷骏稍年长些。北京还没什么人玩朋克,多是受迷笛音乐学校的影响玩摇滚的。一切看上去才刚开始。
巴黎小时刻因为房租高涨、入不敷出于 1998 年底关停。雷骏从此离开了餐饮圈,次年成立了蜜三刀,开始专心表达他的愤怒。贝斯手就是雷骏在东城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学酒店服务时的同学,马克。每周排练两次,音乐的风格确定为“Oi Punk”,硬核朋克的一个分支。着装也固定下来:光头、文身、马丁靴。三年后,蜜三刀做出了第一张专辑《严打》,这年雷骏 24 岁。
老马后来又去了一家国营背景的国宾酒店,2001 年受下岗潮影响“投身市场经济”,在北京六环的巴沟开了家中餐厅。之所以没做西餐是因为城内开店经济上支撑不起,而巴沟虽房租便宜(150 平米月租 1500 元)但没人吃西餐。才开了一年多,巴沟拆迁,蜂巢国际等一批城市青年公寓开建。老马只好把餐厅盘给合伙人的父亲,回到城内给一些外籍人士做私厨。
直到和雷骏在公交车上通了那次电话。
2
2002 年发行的《严打》里有首歌,马彼德至今记得,叫《中华警魂》。听这首歌时他 19 岁,正对自己的警察身份产生怀疑。
马彼德今年 24 岁,唐山人。他从初二开始接触国内的摇滚乐队,最开始听的是脑浊乐队的《无聊军队》,“单纯的荷尔蒙”,比如《星期一》,这是他每周一上学时必听的一首歌,到现在还能随口唱出歌词:“今天又是星期一,我最最讨厌星期一,看着黑板我发呆,可还是一点儿没脾气。”到高一时,听的内容多了一些国外乐队,比如 Clash。蜜三刀的《Chinese Bootboys》是通过豆瓣FM 推送听到,“朋克里带着点上世纪军区大院里的那种红色元素,有点不一样“。
唐山本地有个吃喝玩乐俱乐部,类似一个年轻人文化据点,脑浊在那里演出过。精神需求没法满足时,像很多无聊但有闲的年轻人一样,马彼德还会花两小时坐车去北京听迷笛音乐节。“看到好多平时可能就是上班族的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是皮夹克,有的夹个背带,有的输个脏辫,特别开眼,特别带劲。”
大学才上了一个月,马彼德就退学了。他不大喜欢学校里的氛围,抽烟、喝酒、打游戏、谈恋爱,没什么人谈理想、谈未来。军训后第一节课老师放的一个动画短片也让他印象深刻。那是那位老师因无人听课出于无奈放的,讲的是一坨狗屎在找自己,最后意识到自己虽然百无一用,但还可以当化肥。马彼德觉得”那可太讽刺了“。
父母倒不大介意马彼德辍学。父亲希望他跟着自己做生意;母亲在公务员系统工作,想给儿子找一份稳定的饭碗也没那么难。他们先把马彼德安排去亲戚的电厂上班。工作内容很简单:早八点到晚八点,在固定时间点记录下仪表盘上的某个数字。马彼德觉得挺没劲,也不喜欢周围人带有色眼镜的那种不自在感,干了一个月就辞职了。
第二份工作还是父母安排的:做警察。大舅是当地警队的一个大队长,马彼德很崇拜他。他的英勇事迹被电视台多次报道:追击毒贩时把防弹衣让给队友,在对方扣下扳机前制服了对方。马彼德觉得这份工作还算有点意义。听说大舅在那次事件后抑郁了一段时间,还感到不理解。他想得挺好:从协警干起,最后成为一个像大舅一样的好警察。
做了协警后,马彼德发现没什么歹徒可抓,最多是小偷。后者还都是一些颇有街头经验的”民间反扒大队长”发现的,他需要做的只是上个手铐把人带走。唯一两次印象深刻的经历都与上访者有关:一次是一位每天都去市委市政府门口上访的老太太。据她的描述,其子 1999 年被杀,凶手买通法院无罪释放。警队的职责是看着她防止闹事。马彼德心软,趁午休时给她买了瓶水、一块面包,被领导批评了一顿,说这是“助长犯罪”。另一次,他看到一位年轻的女上访者被拖进屋子,打得满脸是血。
马彼德想不通,两次找大舅询问他的看法:“即便不是警察,一个年轻人至少要分得出是非黑白。”大舅的回应令他有点失望:”这些不是我们小人物能掌控的,你知道这些是不对的就行了,但是不要管。“回到家,他翻来覆去睡不着,正好听到豆瓣 FM 推送蜜三刀的《中华警魂》,觉得歌里唱的都在现实中应验了。
听说蜜三刀主唱雷骏开的鼓楼吃面在招人,马彼德在微博上发了条私信。他绞尽脑汁写了一大堆,对方几天后只回了几个字:”快抽时间来吧,来吃面。面聊。“收到信息是 8 月中下旬某天晚上 11 点。次日早上 7 点,马彼德就起床了。他坐上唐山到北京站的大巴,再从五号线转六号线到南锣鼓巷,9 点就到了店门口。店还没开,他就四处转了转。11 点回来时,店是开了,雷老板还没来。他就又坐到下午 3 点。快睡着时,突然有人拉开了门,然后是马丁靴踩在地板上的咚咚声。马彼德一抬眼,见照片里常见的那个高大凶狠的人主动弯腰来握手:”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
雷老板的和善让马彼德感到意外,这和很多人描述中光头党“极端”、“暴力”、“不友好”等标签不相符。雷骏也没问什么刁钻的问题,只问喜欢哪些乐队,喜不喜欢吃,会不会做。马彼德的回答有点不着调:“我六岁就会煮方便面了。”雷骏笑笑,温和地说:”你会吃的前提就是你得会做,你得懂这个是什么。“然后指着马彼德穿着的灰色 Clash 乐队 T 恤说:”我看你穿这 T 恤就感觉路子挺对。“
就像当年老马和雷骏以兄弟相称一样,马彼德也成了雷骏的小兄弟。尽管招聘启示上写着“不包吃住”,雷骏还是让他住在了店面二楼的阁楼里。他教马彼德弹吉他、鼓励他学英语,让他在自己乐队的现场演唱。马彼德后来也知道,雷老板和自己一样不太会做菜,总把土豆或鸡肉切得老大块。但他会吃,没事总带着面馆里的一帮人在附近寻新开的馆子。白天忙着看店;到了晚上,就走路到不远处的安定门排练室里排练。
马彼德的父亲来看过一次儿子,他在老店二层阁楼里转了转,没说什么,只叮嘱照顾好自己,就回去了。尽管一直说学成之后就回家开店,但马彼德到今年已经干了五年,比面试那天胖了 60 斤。他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跑步,去老马或者雷骏推荐的新馆子里尝鲜,之后九点到店里开始打扫卫生,准备各种物料,一直忙到晚上 12 点。但他总觉得自己有太多东西还没学会,比如在面对更多外国客人时,还无法像雷骏那样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雷骏也常和他谈论有关乐队的烦恼。最大的一个烦恼是如何维持下去。除了贝斯手马克、鼓手郭杨,蜜三刀成员总在换:一些老成员或是因为成家立业,想让生活走上正轨而离开,或是因为技术跟不上。新招到的成员虽然技术更好,但价值观可能又不太一致,想更商业化。
“他挺纠结的。其实你做得更好之后,无非就是知名度更高、演出费拿得更多,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的还是即使在小酒吧里边唱歌,也能给人带来比较多震撼的那种,他想继续去表达他对这个社会的一些问题的看法,一些批评,但这样下去他的歌就注定是越来越没法在公开的平台上展示。”
雷骏曾在自己的开心网主页写道:“社会人儿们常是百般关爱你,告诉你挣点钱才是真的。而当我们在酒精和摇滚乐的午夜里,彼此叮嘱的则是:坚持住,兄弟!现在,正在流行着一种可怕的病菌,急性传染症状为:无理想、无追求、不会感动、只会起哄。千万别传染,最后的解药就在你手里,不过很多人都是因为丢了自己的解药,被传染了,变质了,如同僵尸片中的被感染人群一样。坚定自己,别怀疑,给自己注射那最后的一针!”
《中国好歌曲》节目组曾经邀请过蜜三刀登台。雷骏告诉马彼德这个消息时开玩笑说:“要上的话,我肯定会那样,就是一直忍,一直唱大家觉得正常的歌,到总决赛的时候来一首《中华警魂》,全国直播。大家肯定都疯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节目都是录播,要真这么做早给他删掉了。”
在面馆里,马彼德也见到许多乐队在台上看不到的一面。去年武汉朋克乐队生命之饼到鼓楼 School 演出,结束后,主唱吴维来店里喝了杯酒,也聊起玩了这么多年乐队,还要不要继续。去年吴维出了场车祸,要花 2 万块医疗费。他意识到自己连这么一点钱也拿不出,还得靠朋友帮忙。
“吴维今年也 40 多了。”马彼德说。他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叫《绝不松开我的拳头》,认为它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他在面馆里认识的这些音乐人的状态。雷骏常聊起,90 后已经不愤怒了,因为相比上一代没经历过什么大事,本身活得已经挺高兴。
“雷老板他们 70 后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有好多人喜欢朋克,但是现在的人更愿意去喜欢电子乐、喜欢嘻哈,追求销量、打榜排行什么的。对中国来说,年轻人不愤怒了,朋克这波浪潮就已经过了。”
实际上,即便是 Oi Punk 这种音乐类别在国外的一些代表乐队,如 4skins、the oppressed、the business 等,虽然对摇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但也一直走在边缘。
3
麻悦觉得,只要鼓楼吃面还在,雷骏所追求的那种朋克精神就不会丢。门上那只大狗是她请韦小溪设计、人物志采访认识的一位艺术家刚画上去的。去年 9 月,由于街道整改,面馆的顶棚被拆除,窗户变小。一个月后,门外的露台也被拆除,玻璃门换成了防盗门。那只大狗算是一种朋克式的应对方式。
“比如说这里都是一片狼藉了,我也要在这一片狼藉里让自己是最鲜艳的颜色。不是说要特招摇,就是不能让自己闲着,要做点有意义的、好玩的事。只要你做得多就错得多,不同的压力就更多,那你就要面对这些,越挫越勇,你就永远有新的想法来对抗,这个事儿就有意思了。这不就是朋克精神吗?”
麻悦和雷骏是宣武区十四中的同班同学。1999 年,蜜三刀刚成立,雷骏用 bb 机传来一条简讯,兴奋地邀请她到东四北大街 208 号的忙蜂酒吧(Busy Bee Bar)看首场演出。麻悦对朋克或这位同学都没什么兴趣,没去。又过了一阵子,两人再见面,雷骏变了样:一个大光头,两个大花臂,上身穿着裹紧的皮夹克,底下配一条瘦瘦的鸡腿裤。那时麻悦在北京电视台《身边》栏目做编导,生活圈子变小,身边有趣味的人也变少了。但雷骏不同,故事一个接一个。一些乐队朋友也和她想象的不一样。上进心强、勤奋的人不少,身上都有股劲儿。
麻悦就做了雷骏的女朋友,也做了蜜三刀的经纪人。演出活动虽然排得满,但没什么功利心,“就是去玩去了,享受表达。坐火车更有意思一点,虽然线路长,上车就带着啤酒上去了,把人家车厢里的啤酒都买光了,大家就一路喝这么多,一路喝着到地方,然后就开始躁。 ”
2000 年左右,中国地下乐队刚刚经历了一次爆发性的成长。蜜三刀成立的前一年,被誉为北京朋克圣地的“嚎叫”开业,门联上嚣张地写着十个字:金属与老梆子不得入内。按照时任《全球商业经典》记者汪若菡的记忆,北京的地下婴儿、无聊军队,武汉的生命之饼,南昌的盘古和乌鲁木齐的舌头等也都是在 1998 到 2000 年这个时段出现的。他们辗转在嚎叫、橡树俱乐部、开心乐园、CD 酒吧、豪运等各地演出,但这些地方陆续在城市建设中消失了。
尽管诞生于地下音乐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但朋克这一门类在北京仍然非常小众,很难找到愿意让他们演出的场地。蜜三刀首次登台的忙蜂酒吧 2002 年已因某些不可抗力关门。“光头党光是打扮上气势就很强,如果和民谣或是一些轻摇滚放在一起,一下子就把对方的气势压下去了。”麻悦说。
汪若菡则在采访雷骏的报道中回忆道,她首次听蜜三刀的现场,“被这种简单粗暴的音乐吓着了”。她还看见同场另一支朋克乐队的贝斯手扔掉贝斯,扑向稀疏的听众,希望他们接住他,却扑通一声摔在了人们避让出的空地上。
一位乐评人向她介绍,朋克音乐就是一种用于发泄不满和对抗摇滚精英的音乐形式。歌曲只使用最简单的三个音构成的和弦,完全没有修饰,直接、有力、赤裸,想说什么就唱什么,充分发泄不满。乐曲也都不长,只有 2 到 3 分钟。“他们就是反对反对反对,反对到最后还是反对。所以说这是年轻人才可能玩的音乐,严格地说,他们只是发泄痛苦,但没有办法回答反对一切之后该怎么办这个问题。”
很多人因此对光头党持有偏见,总觉得是一群行为暴躁喜欢闹事的人。这种认知到 2015 年也没有改变:一个网友在微博上转发了老狼和几个光头党在酒吧里聊天的照片,评价说这是老狼被“围攻”了。雷骏转发了这张照片,发了个愤怒的表情。
2003 年,吕玻的嚎叫唱片约蜜三刀去谈录唱片的事,前提是需要其改动一些比较敏感的歌词,“当时无数乐队想跟嚎叫签约,但是马克坚决不同意改歌词,最后我们就没签,不但没签,马克还老数落人家老总就是个商人,最后把人家数落急了。”雷骏曾回忆。
在五道口“聚点”酒吧举行的 PUNKZONE(朋克地带网站)一周年纪念演出上,雷骏提出举办北京朋克音乐节的想法,把 8 月定为“朋克的节日”。他还找到几个乐队,一起做了一个短暂的朋克厂牌“Beijing Rejects”。次年 8 月 28 日,第一届北京朋克音乐节就在他和麻悦的张罗下开张了,地点选在了怀柔鹅和鸭农庄。当时国内比较知名的朋克乐队都参加了演出,包括 Last Chance of Youth、Joyside、The Unsafe、花生皮炸弹、再循环、动乱、Life for Drinking、Donaers Party、脑浊等。
麻悦还记得这个选址纯属两人出游时的意外发现,恰好老板是位英国人,喜欢听朋克,允许他们自由使用场地,没有收取任何费用,只当是给农庄打广告。
几个朋友凑钱租了三辆车,周六早上 10 点集合,花 2 小时把所有人拉到农庄。音乐节晚上才开始,人们就在草地上聊天、排着队领自助餐。吃完饭,架起设备就开始“躁”。兴奋感在空气中弥漫,累积到晚上 10 点达到高潮,直到半夜 12 点才结束。三辆车再拉着所有人回城。虽然卖了些门票,但乐队大多没收演出费。所有收入交给了农庄作为感谢。
以这一年为起点,朋克音乐节一直办到 2013 年,共十一届。因为要同时考虑时间、地点以及参与乐队的需求,场地每年都在变。这些细节麻悦都能脱口而出:第二届在城郊汽车电影院里一个叫“两个好朋友“的酒吧,第三届在新街口,第四到第九届在鼓楼的 Mao Live House,第十届又回到”两个好朋友“。第十一届由于”两个好朋友“场地出了问题,临时换到 798。
从第八届开始,麻悦把主持朋克音乐节的责任从雷骏那里接了过来,以便他能专心做乐队。她还试图拓展音乐节的规模,找一些符合调性的赞助商,比如 Dr. Martens。当时这个马丁靴品牌刚刚进入北京三里屯的 CPU 门店,麻悦带着两个设计去展示文案,说服总代理在物料和产品上提供了支持。但随着赞助商加入、参演乐队增加,矛盾开始滋长。一些乐队觉得音乐节变得太商业化,另一些则争论门票提成分配是否合理。“到最后感觉有点疲惫了。我们最初觉得这就是个节日,一起来完成一个好玩的 party,如果这个时候大家的心思都有点变了,动摇了,再做也没什么意思。”
2005 年两人结婚后,雷骏试图在工作和乐队之间寻找平衡。他辗转在音乐杂志新媒体、Channel V 和太合麦田做过,但正式工作总会被乐队的巡演计划打断,尤其是 2007 年蜜三刀开始在德国、法国、捷克、波兰、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巡演,参与美国导演肖恩《北京朋克》纪录片拍摄,获得更多国际关注之后。做兼职撰稿人收入不太稳定,麻悦就提出了开家面馆的想法。
它的性质其实和朋克音乐节也差不多:供一种小众文化以及它的爱好者另一个相对固定的容身之所。
4
面馆于 2011 年开张。店址选在了北京摇滚文化的辐射中心,鼓楼,被 Live House 和琴房包围。店面只有 40 平米,分两层。狭小的空间里塞满了朋友们送来的或者夫妻二人淘到的旧物:苗苗的红色铁皮机器人、装满糖果的骷髅大碗、陈萧楠的盔甲、德国旧货市集淘到的 The Clash 乐队粉红图册、小斗牛犬摆件。它们给面馆带来了浓郁的、带着朋克味的家庭氛围。
雷骏喜欢写字,有记录的意识,2012 年、13 年先后给鼓楼吃面开设了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文字朴实但生动。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是推广“金牌蘑菇肉酱面”之后的第二道创意面,小经厂素面。
“小经厂素面必然是生长在一条叫小经厂的胡同里。素面要做到好吃必然是用心的选料和精心的烹制。鲜嫩小油菜沸水中翻滚一遍即可,烫熟青菜围绕煮好的白面。清油七分热煎鲜香菇,浇在面上的料汁中包括红黄彩椒、香葱、蒜末、生抽、老抽、辣椒、香油、米醋等十几种调料。就连那么一点点花生碎都是恰到好处!”
除了介绍菜肴,雷骏也会写写店里遇到的有趣的客人,比如一个“骑着电动车、头戴西部牛仔帽、帽子上镶嵌着五颜六色宝石饰物的怪老头“徐恭谨。徐恭谨 92 岁,常到店里找雷骏聊天。他还拿来一张个人演唱专辑。按照插页里的简介,徐恭谨是 1947 年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演员,1949 年未跟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留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任教,1957 年被打成“右派”,直到 1979 年才恢复教职。1995 年从中央戏剧学院退休后,他去了美国旧金山,2013 年回到北京,想在故乡长居。
他和雷骏说:“搁现在,我也是个朋克;搁那会儿,你一定是个‘右派’。”
面馆人员的流动性挺大。不少也是玩乐队的,比如吹万乐队鼓手李子超当过一段时间厨子,还发明了一道反响不错的”糟辣炒蛋面“。但流动性大的问题是菜品质量可能不够稳定。雷骏起初也总忽略了这是在做生意,更把吃面当成一个朋友见面的外部客厅,“有时候晚上八点左右就没什么人,他就会直接关门,领大家去吃夜宵。”马彼德说。因此在老店,鼓楼吃面经营状况不算好,有时还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
2013 年老马加入以后,菜品质量的问题得到了控制。老马有点烦一些所谓的网红餐厅。“人的味蕾是斗不过化学制剂的。很多年轻人的口味被添加剂之类的东西给毁坏了,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原汁原味。比如你在淘宝随便买一块 30 块左右的牛排,它放多长时间还有 Q 弹的口感。但那根本不是真正的好肉。煎牛肉或者羊肉,西餐都讲究要有焦化层,很多年轻人就觉得这叫’糊了’。我们为这个事困惑过一阵子,但你不能因为这个就不给他介绍什么是好东西,就得另辟蹊径。”
老马认为 Punk Not Dead(蛇尾一锅)这道菜是另辟蹊径的好例子:把老汤温火慢熬的牛舌切片,摆放成朋克的鸡冠头,盘中央则码放炒制的蔬菜丁儿,以及和牛舌一同熬煮的牛尾,再浇上浓汁。这是 The Exploited 来北京演出时老马和雷骏一起设计的一道菜,造型酷似这支乐队的 Logo:一个长着嘴、留着鸡冠头的朋克骷髅头。虽然看上去像西餐中煎制的牛排,但口味却因熬煮而更温和。
由于房东要把房子收回,店面在 2015 年从小经厂胡同搬到现在的东公街。新场地是厨房阿姨介绍的,前一个租客做的是腊肉火锅生意。房东刘哥在麻悦父母经营的酱牛肉店里买过肉,和雷骏也聊得开心,没怎么在房租上叫价。
“我记得当时这附近有个包子店,面积就能放下两个大蒸笼加上同时站 4 个人,房租是一个月 6 万。刘哥要价比这便宜多了,我们开了 4 年他也没涨多少钱。”马彼德说。
刘哥就住在店面楼上,也是个老江湖,在新疆做生意、蹲过狱、30 多岁才出来结婚生女。他现在信佛,唯一的爱好就是养鸽子,也做微商卖酵素。有时下来和店员们一起吃饭,塞给他们几瓶酵素,说是“对身体好”。
新店的装潢和布置是由美国人 Jimi Sides 完成的。雷骏去世后,他原本想把这里经营得更像一间酒吧,去掉经典菜单,只保留佐酒小食,在酒水上获取更多利润。面馆入口处倒挂着晶亮酒杯的吧台,遗留着这种商业化野心的痕迹。
Jimi 是老店的常客,最喜欢那道“糟辣炒蛋面”。 老店搬到东公街前的一个多月,他主动找到雷骏和麻悦,希望出资合伙经营。有了新资金,又确定了新店址,鼓楼吃面的生意终于有了走上正轨的架势。5 月 5 日,Jimi 从美国带来家人和鼓楼吃面的四个经营者在老店吃饭喝酒,聊得挺开心,敲定了合同。6 日凌晨,雷骏在家里突发心脏病去世。
马彼德当时感到挺懵。那天他和往常一样,五点多起床,九点半到店里打扫卫生。还没干多久,麻悦打来电话,让他拿上雷骏的身份证和医保卡到医院。“我还以为他高血压又犯了,结果到那发现气氛不对。”下午,他从医院返回,发现消息已经传开了,老店门口堆满了照片和花束,还站着一大群人。马彼德就开门让人们进来坐。人流一直不断,他就一拨一拨接应。
Jimi 也来雷骏家中吊丧。“我们抱头痛哭,我问他,雷骏走了,你还要跟我合作吗,他回答还要。但实际当时我们都是懵的,这个合作的决定完全是冲动的。”
雷骏的死对面馆打击挺大。首先是 Jimi 和麻悦在之后的经营方向上产生了分歧。按照马彼德的说法,现在店面的美式餐吧风格是 Jimi 当时背着他们自己决定的。吉米想大量删减老店的菜单,将营业时间改为下午 4 点到凌晨 2 点;也想把微信公众号从原来松散的记叙,改成简单明了的折扣及广告推送。由于谈不拢,他拿走了面馆当时注册的 Facebook 账号,还找来一个中国人试图盗取微信公众号。
麻悦在那之后剪短了头发,把右安门和雷骏一起住的房子卖了,用这笔钱偿还了此前因老店经营不善向亲戚、朋友借的钱,以及 Jimi Sides 的投资款,让面馆度过了困难时期。她的左臂原本文着一个仙女画像,意思是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雷骏走后,她又在右臂文上了雷骏和“黄胖子”。
“当时没有了雷骏这个灵魂人物,再加上新店运营成本更高,两个硬伤凑一起了,摊子感觉要散。”麻悦在店里接应来客时,能感到不少人或是出于好奇,或是出于关心,在偷偷打量,想知道她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家人也希望她休息一段时间,逐渐脱离雷骏原来的朋友圈子,开始新生活。
“但我就是不能让你看到我倒下了,你觉得我们这个一家之主没了,那我就把房子卖了。既然决定了还要把这个店面重新开起来,我就应该住在一个离店的离更近的地方。你在不同的阶段永远会有不同的新的麻烦找上你,你就不得不要面对。”
做人物志采访是她想出的应对策略之一。这原本也是雷骏想做的,类似属于面馆的、供来客阅读的一本 Zine(独立杂志)。
“小众文化发展得这么缓慢,很有可能某一天你就再也看不见光头党,也不知道曾有这么一群挺朋克的人。我们就希望给他们留下一些东西。“马彼德说。5 月 8 日葬礼那天,他在告别仪式上看到雷老板被画上了一个很奇怪的妆,意识到自己有了一些新的责任。
“雷老板算是壮志未酬,他想把美食和朋克结合得更紧密,希望客人来吃完后一抹嘴,盘子都是干干净净的。这些都没做完。我们还一直说要让它成为一个百年老店呢。”在马彼德的理想中,鼓楼吃面应该成为一个介于摇滚朋克现场和家之间的一个地方,“一些曾经喜欢朋克的人到了岁数可能躁不动了,不想再去现场,但也不想窝在家里自己听音乐,想要沉浸在一种很多人一起享受的氛围里,他就可以来这,喝酒、听歌,和老朋友聊聊。”
麻悦还想策划一些朋克乐队的演出,不过不打算放在鼓楼吃面里。一方面是空间不够,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雷骏在的话,他也不会喜欢。乐队是需要有舞台的,而且需要一群认真看演出的观众。我们那个年代可能好多人就是受台上那些人的影响,才会特地穿成那样去看演出。他会去查为什么乐手要这样穿衣,他们的歌词什么意思,他下次来看演出也要穿成那个范儿,有足够的尊重,他才好意思去跟乐手说话,才融入得进去。现在的人可能不是,普通人拍一拍自己可能一夜之间莫名其妙也成网红了。”
外卖是另一个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有平台经理劝麻悦,说“你按照我告诉你的方法做外卖,我保准一个月能赚 XX 钱,以后实体店都不用开了,就做外卖就行。”但也违背了鼓楼吃面的初衷,“这是一个大家交流的地方,一个交通站。我就是个站长,然后不同的人咱们聚在这儿,各自散去,过段时间再聚来,这个功能性不能放弃。”今年七夕节,她特地为此策划了一个活动:当晚来吃饭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手机都装在一个小口袋里,挂在道具墙上,把这一顿饭的时间完全交给自己和对面的朋友。如果能坚持到最后,吃饭就打七七折。
今年是鼓楼吃面开店八周年,北京朋克音乐节举办 16 周年,蜜三刀 20 周年,雷骏去世 4 周年。4 月底,蜜三刀的老相识、 Hell City 吉他手于思佳把老排练室里当年的海报撕下来,送给麻悦挂在了店里。5 月 4 日,国安八连胜,一些球迷又在微博上转发蜜三刀的那首老歌,《国安之歌(最后的胜利)》。
老马设计了一道叫“壹陆捌伊面”的八周年纪念新面,里头有六荤八素,“一个吉祥话,168,一路发。”这也是 70 年代北京一个挺有名的衬衫品牌。另一道新面叫“黑色回忆”,是纪念老雷的,用料都是他最喜欢的食材,用蘑菇汁中和墨鱼的咸腥,黑意面里放上三味芥末油煎制的鳕鱼、玫瑰茄汁和红酒浸过的牛肉。“低调、实在、不玩虚的。”
原来老马很少听蜜三刀的歌,做菜时喜欢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现在倒听起来。一首最喜欢的没有歌词,歌名挺简单:Dancing Time(跳舞吧)。
题图、配图由记者现场拍摄
我们还有另一个应用,会在上面更新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 下载吧。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