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丨变色的共享单车,变味的巨头游戏
作者丨邱晓芬
编辑丨杨林
2019年夏天,上下班时马路上颜色各异的共享单车,意味着这个市场又已经开启了一轮新的减量、置换,甚至是清场——白的是哈啰、黄的从以前的ofo,变成摩拜的新颜色美团黄、蓝色的小蓝单车被滴滴托管后,被置换成tiffany蓝的青桔。
如今共享单车的五颜六色,已经和三年前资本热络、玩家众多的时候的市场格局已经完全不同。四年间,资本的寒冬,共享单车的市场经历了一轮洗牌,从原来的各自为战,到纷纷被巨头接管/收购。
静下心来想想,巨头们在这场跌宕的竞赛中,到底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还是老谋深算的谋划者?军备竞赛暂时落下帷幕,巨头是否真的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结局又是谁得益?
巨头接管:不是砒霜,更不是蜜糖
经历了2018年资本寒冬的洗牌之后,对资金强依赖的共享单车品牌要么死亡,要么只有傍上巨头才能生存:摩拜选择了美团、哈啰选择了阿里、小蓝青桔选择了滴滴。共享单车沦为巨头游戏,很早之前就已经买下了伏笔。
2016年下半年,摩拜和ofo的军备竞赛开始了,共享单车市场热钱涌动,巨头们彼时也纷纷用钱押注:在2016年8月-10月的三个月中,摩拜和ofo各自都完成了三轮2亿美元左右的融资,摩拜的资方是腾讯、红杉中国、高瓴、淡马锡等;ofo的资方是阿里巴巴、滴滴、蚂蚁金服、经纬中国等。2017年,滴滴甚至已经派出高管入驻了ofo。
双方激战正酣时,资方普遍认为,自2017年底起的一年时间,摩拜和ofo输赢可分,甚至还有投资人亲自下场撮合ofo和摩拜合并。不过他们只猜对了开头—— 巨头的加入,共享单车的竞争已不再单纯。
巨头们各自有着如意算盘:对于同为腾讯系的美团来说,摩拜是本地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单车和聚合的打车模式联动,可以将“找餐馆--到餐馆吃饭”的行为连接起来。
滴滴和阿里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于是早在ofo命运尘埃落定前,要么已经开始投资、扶持其他的单车品牌,要么自己下场做。
对于滴滴来说,“最后一公里”的单车补上了滴滴四轮以外的出行服务,加大滴滴在出行上的影响力;对于阿里来说,哈啰单车主要入口之一是支付宝,单车作为C端高频的产品,能为支付宝带来新的用户和流量,又能给芝麻信用带来新的使用场景。
不过,共享单车企业彼时傍上巨头确实也是无奈的选择: 被接管,能保命,但也失去核心地位。
ofo和摩拜如今的命运截然不同。得罪滴滴,又失去了阿里欢心的ofo,难以承受后续的巨额资金,主营业务不盈利,2018年年末爆发的“退押金”成了压倒ofo的最后一根稻草。无人愿意接盘,ofo只能苟延残喘。
摩拜被美团收入后宫,也意味着失去独立核心地位——“摩拜橙”被更换“美团黄”,入口也逐渐被整合入美团app中,摩拜的账号替换为美团账号,甚至在美团的财报上,摩拜也再不会被切分开来计算成本收益,形容的字数寥寥。
比ofo幸运的小蓝单车,山穷水尽的时候傍上了滴滴,不过由于各地已经收紧配额,小蓝如今已经沦为了滴滴亲儿子青桔单车的铺路砖——如今青桔开入北京,便是以置换小蓝旧车的名义。即便如此,在滴滴去年陷入危机时,不管亲儿子干儿子,共享单车一律被当做非主要业务“关停并转”。
哈啰单车在支付宝入口的支持下如鱼得水,当ofo摩拜鏖战一线城市时,哈啰以免押金的模式迅速登陆二三四线城市,对市场份额进行重新切割。 不过,哈啰单车此后也更名哈啰出行,并发展顺风车、两轮电动车等更赚钱的业务。未来,单车这一赔钱的买卖,很难说会不会被边缘化。
生意难做,明争暗斗又开始了
即便被巨头接管,共享单车行业的已然没有那么滋润了。社会环境改变,监管承压,意味着共享单车再也不能和以前一样随意投车。并且,四年来,共享单车公共管理和周转率低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公共管理指向未来的市场配额问题,周转率则指向盈利。
2017年9月,北京市叫停了共享单车的新增停放,此后各地区纷纷响应。一年后,北京市把共享单车的上限锁定在191万辆,并且强制“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和刚叫停投放之时的共享单车数量相比,总额砍掉了两成以上。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北京地区共享自行车日均骑行量为142万人次,也就是说,每辆车平均每天只分到0.7次的骑行;此外,单车月活跃度水平不足50%,相当于近一半的车辆处于闲置状态。配合着多余车辆和老旧车辆的清退,各地产生了颇为人诟病的单车坟场现象。
伴随着总额退坡,共享单车的公共管理问题也上升到监管层面,企业开始接受运营能力方面的考核,并且和单车的实际配额相挂钩。
目前,北京正在研究制定《共享自行车企业运营服务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将单车企业的运营服务、停放秩序、调度能力、投诉服务作为增减投放车辆的依据。这一方案虽未落地,想法却已经在一些城市得到试行,比如厦门的配额方案是,给予综合测评第一名的企业45%的份额、第二名35%、第三名20%,第四名则没有投车资格。
为了拿到配额,共享单车企业们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明争暗斗”。
除了各地强制推行电子围栏,划定了骑行和停放的范围,企业亦开始自我觉醒,在公共管理上下功夫。摩拜、哈啰、青桔都自主上线/试行了相应查验违停的功能,还制定了针对违停行为的罚款规则,摩拜是收取5元管理费,哈啰则直接信用分挂钩,若信用分过低,用户每小时骑行价格也会上升。另外,在武汉,青桔首批300辆搭载有北斗导航定位芯片的青桔单车也已经投入测试。
暗面上,共享单车市场如今基本是“brave takes all”。此前一些单车品牌的做法是,通过在北京五环外投放车,而后通过运营的手段把车输送到中心城区等人流密集的区域。一名内部人士称,如今部分企业甚至已经不屑于投在五环外,直接投放市内,“就赌有关部门能不能察觉”。
这一说法也有迹可循。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哈啰,一直非常渴望进入北京战场,有消息称,哈啰今年1月起因多次多点违规投放问题被市交通委约谈罚款。青桔也是出现过这种情况,曾在没有向市交通委报备的情况下将3000余辆共享单车投放在海淀区上地、西二旗地铁站周边等区域,对此,滴滴方面后来一直表示是“置换”而非投放。
共享单车不是公益,从争夺市场规模开始,意味着巨头们也开始指望着单车盈利了。
决定共享单车营收的,除了规模,还有客单价。早在4月份,摩拜、哈啰、小蓝纷纷宣布在北京试行提高时长费,从0.5元/15分钟调整为1元/15分钟。7月初,摩拜又在数个省会城市调价,不过调整的是更为直接的起步价。
目前,哈啰也在推行翻台率更高的场景车。在景区,两轮以外,哈啰正在研制三轮/四轮的共享单车,在学校,天蓝色的校园车也已经开启使用,哈啰方面称,校园车已经覆盖国内300多所学校。这些车辆只能在特定区域内使用,限定边界也保证了单车的浓度和使用率。
令人欣慰的是, 新一轮的竞赛相比以前更理性了 ,没法大量投放/走出海外,企业们在运营下功夫,单车的日周转率相比此前已经改善了很多。
从数据上看,北京上半年期间,摩拜的周转率为1.7次/辆,小蓝是2.8次/辆,哈啰是1.6次/辆,均值为0.84次/辆,同比去年平均的0.7次/辆已经有了改善。有知情人士告诉36氪,上海的上下班高峰时期,摩拜的周转率甚至能达到3-4次/辆。这也表明,目前单车的日均周转率还有很大的空间。
那么,在共享单车的巨头游戏中,谁赢了?
在真正跑通盈利模式之前,答案显然不是负责接管的巨头们,而准确来说应该是用户——巨头的进入加速了行业洗牌,运营能力更强的品牌在优胜劣汰的游戏中存活,单车使用体验提升了,即便价格涨价,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令人头疼的公共管理难题也正在由企业和监管双方共同破解。
可以说,共享单车的下半场,是一场运营能力的竞赛,而单车颜色的更迭只是开场。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