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神犬到绿色金条,炒鞋的结局早已注定
图片来源@全景网
文丨互联网圈内事
1963年,美国探险家毕索普从喜马拉雅山带走了一只纯黑色的藏獒。一睹藏獒风采的美国人民给他起了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神犬"的别名,对它的推崇可见一斑,藏獒的身价也被炒了起来。
但藏獒迎来真正的"高光时刻",是在二十年后。
东方神犬
1983年台湾知名演员张佩华从美国买了一只名叫乔克的藏獒,花了120万新台币,这可是他一部戏的片酬,在台湾能买一栋楼了。 这只是演员张佩华的一小步,却是藏獒的一大步。
有了张佩华背书,再加上价格不菲,藏獒很快就在台湾成了"明星"。但当时只能从美国买,光是运输成本就不低,于是藏獒的价格一路向上。到了80年代末,一只幼犬能卖到20万到30万台币,种犬的配种费也高达20万台币。 1985年,几个福建商人拿着"西藏獒犬"的照片,到河南省巩义市找到王占奎,希望他能帮忙找几只藏獒。王占奎就是日后名满神州的"藏獒之父"。
"我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狗,记下了地址就让他们走了。后来是供销社主任告诉我,巩义有个劳改犯刚从西北回来,带的那条狗也许是藏獒。"王占奎闻讯去找,看到一只从未见过的大狗,正拖着个磨盘在院子里疯跑,力气极大。他赶紧拍下照片给福建商人发过去,对方告诉他"这就是藏獒"。
1989年春天,王占奎带着跟台湾人签好的合同,第一次进了位于甘肃玛曲县的藏区。 "巩义有人躲计划生育时去过玛曲,说当地狗都很大,我们就去了。"王占奎从兰州到玛曲县走了两天,玛曲的海拔接近4000米,当天晚上几个人就头疼得睡不着觉,当时连这是高原反应都不知道。
十几年后,你随便进一家獒园,老板都要跟你讲一遍当初进藏区收獒的革命历史,各种神奇,各种辛苦,很多真真假假的故事,都是从王占奎这批先行者的叙述中衍生出来的。 王占奎发现"藏民觉得用卖狗的钱买吃的,就跟吃老祖宗的肉一样,会丢八辈子的人。就算他们愿意把狗给我,也只能靠换。"王占奎在县上买了收音机、电灯泡等,花了45天时间,跟牧民换了23只藏獒。
但是王占奎并没有立即出手藏獒,不是他不想,而是当时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发布了严格的养犬管理办法,养犬热在全国范围内严重消退,来买狗的人越来越少。王占奎主动找到媒体,讲述了以西藏、东方神犬、惊险坎坷的为关键词的寻獒故事。
1998年9月4日,大河报发表《千里寻藏獒,中原听咆哮》,把本来只是为了赚钱而走进西藏的王占奎,称为中国抢救保护藏獒第一人。
"神秘的东方神犬、台湾明星高价购买、一只藏獒抵两只雪豹"文章很快被《西宁晚报》《拉萨晚报》《海峡都市报》《春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转载。 1999 年,一条2个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国内价格最高达 5 万元,成年藏獒最高已经可以卖到20万元。那年北京天通苑的房子,1平米才1000多。 当时的上海有句流行语:买栋房子、找个老婆、生个儿子、买辆车子、养条藏獒。
这话正代表了这一时期,人人想从藏獒身上捞笔金的财富梦想。 然而这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主角却不是"神犬保护神"王占奎。2003年,前中国田径教练马俊仁出任中国藏獒俱乐部的主席。 马俊仁进军獒圈后给藏獒插上了民族主义的翅膀,"我养藏獒,不是因为缺钱,是因为世界犬业中中国没地位,而藏獒数来数去该是最好的犬;只要下功夫弄,咱们一定能拿世界冠军。我们国家方方面面都不能让人看不起;以后出口藏獒,我还要为国家赚外汇。"
就这样藏獒的身价,在马俊仁的民族主义口号推上了新高峰,3年后,马俊仁在央视的节目上为藏獒开出了至今最高的价格:他声称一名韩国神父看中了自家的"小王子",要花2000万元人民币买走,马俊仁还价4000万元。最后,韩国人只好花180万,把"小王子"的儿子"小小王子"买走了。 没
想到的是在他们眼里理所应当的2000万、3000万,成了藏獒身价的天花板,从来没有哪只藏獒卖出过这个价。
2015年,狗贩子们发现藏獒真的卖不出去了,连王占奎的獒园都极少有人买獒。然而击破狗贩子们最后心理防线的不是卖家少,而是一个又一个扎心的新闻。
"百万身价藏獒成火锅食","2013年6月,一个月内全国发生了6起藏獒咬人事件"……. 这之后,那些原价百万的藏獒,变成了烫手山芋,一万、两万甚至几千块挥泪大甩卖,幼犬几百块,甚至白送比比皆是。 2017年,北京青年报发表《藏獒经济崩盘,高原上万流浪狗"成灾"》一文。一个人口只有17万的青海果洛州,却有1.4万多条流浪狗,大部分都是藏獒。
绿色金条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将君子兰作为国礼送给满清末代皇帝溥仪,君子兰因此进入中国。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君子兰开始从长春等地逐渐向全国普及。 1982年,长春提出发展"窗台经济",号召市民养君子兰。两年后,长春市通过《关于君子兰花为长春市市花的决定》,君子兰正式成为市花。
从此之后,"市花"君子兰的身价一路上涨,养兰人李健回忆,"端一盆君子兰,不用走完整条街,买家给出的价格就能涨三次。" 到了84年,长春市政府为了让市民脱贫致富,号召每家每户都种三、四颗君子兰,当时长春市家家户户都以种君子兰为荣。
比政府更野的是民间交易,其中卖出天价的不在少数。 1985年初,长春一王姓养花大户将一盆君子兰卖给了哈尔滨客户,价格是14万元,创造了君子兰交易之最。而当时长春的房价是每平米280元,用一株君子兰换一套房的说法绝不夸张。
据长春市君子兰产业办公室资料显示,按当时伦敦金融市场的黄金价格,14万元可买40多两黄金。有人算过,一株君子兰顶多不过二、三十片叶子,1两黄金可塑成17.5平方米的金片,按此可制成几十盆"金花"。君子兰也得了个"绿色金条"的称号。
"绿色金条"的疯狂始于长春却不止于长春。 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为君子兰一展歌喉;画家范曾为君子兰作画;作家万忆萱为君子兰写诗;书法家启功为君子兰题字;侯宝林为君子兰说相声…… 这其中最著名的跟郭凤仪有关,1985年1月,一位来长春的香港客商提出,用一辆最豪华的皇冠轿车,跟他换一盆最好的君子兰"凤冠",却被当时还是花卉公司总经理的郭凤仪给拒绝了。
郭凤仪回忆,"一是我不知道这盆'凤冠'究竟值多少钱;二是当时脑子里还有阶级观念,认为香港客商是资产阶级,不想让这盆花到他们手里。" 历史总爱跟人开玩笑,拒绝香港客商的郭凤仪,心中想着阶级差别。可他没想到,1985年下半年风云突变,"凤冠"不仅贬值了,郭本人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亦被有关部门审查。
1985年6月,吉林某省级报刊在该报6月1日、7日、13日的头版刊发了三篇社评:《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再谈奇高的君子兰花价能维持多久》、《不能靠挖国家墙脚来哄抬君子兰花价》。 这三篇社评,矛头直指人们购买君子兰的动机,以及君子兰交易所衍生的腐败现象和治安问题。由此得出结论:奇高的君子兰花价应当平抑下来。
1985年6月10日,更高级别的《人民日报》,在二版显要位置刊发《"君子兰"为什么风靡长春?》,文中将"君子兰交易"称为"虚业",并提出"四化建设要我们多干实事"。 长春市政府随即采取行政手段抑制超高的花价,君子兰花价贬值约100倍,史称"君子兰事件"。
2008年10月,那个曾经成功"抄底"的郭凤仪已经68岁了,他坐在自家的养花大棚里,目光始终不离盆中的君子兰,"整天就是这么看,40年都不腻。"
结语
炒藏獒、炒君子兰、炒股、炒楼、炒币,似乎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的炒作回忆,现在00后开始炒鞋了。
"4天暴涨900%""华裔小伙靠炒鞋年入百万"等传奇故事不断传出。更诞生了"炒鞋"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 Jordan 4 Laser 全世界限量 4 双,20 万人民币入手,出售价格高达 50 万,利润高达 150%;Undefeated Air Jordan 4 当年发售 72 双,3 万入手 9 万出手,利润为 200%,目前市值为 15-16 万……
一些圈内人士认为,"最近球鞋价格一飞冲天,肯定有资本在操作,像我这样热爱球鞋的人,这个时间点确实不适合入手。而球鞋交易平台上非常活跃的人,大多都是想赚差价的,他们把鞋价人为推高,最后找人接盘,谁收割谁还不一定。
" 曾经的 "东方神犬"成了流浪狗,"市花"君子兰被毫不留情的扔进垃圾堆,如今身价成倍暴涨的鞋子,又会如何?
投机就像山岳一般古老。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那些毫无价值根基,纯靠他人接力下一棒的炒作盛事终会变成一地鸡毛,这一次的炒鞋也不会例外。
【钛媒体作者介绍:互联网圈内事(公众号ID:quanneishi)】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