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家族谱,半部中国史——司马迁的家学传承(上)
前言
上回书我们说道宗族、官府和江湖门派,这次我们来把宗族延伸一下,说说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当中的重要作用。为什么宗族会成为中国的基石,而不是民族从属或者宗教派别。而为什么我们与西方社会和而不同,通过对司马迁的家学传承的脉络梳理,我们一同见证中华文明从萌芽到定型的发展过程,以一个家族为线,穿起半部中古史。
1.父授遗命
汉武帝元丰元年(BD.110)春,汉武帝东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迁的父亲老太史公司马谈因病留滞在周南(今湖北)未能继续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愤懑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马迁在完成任务后立即赶往泰山参加封禅大典,行到洛阳却见到了命垂旦夕的父亲。
此时司马迁正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大好青年,同时刚完成朝廷评定西南的任务,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他却收到了父亲因病缺席天子封禅大典的消息,并在洛阳见到了一脸衰败之气的父亲。他跪坐到父亲的榻前,看着父亲枯槁的面容心中十分悲戚。
父亲却一脸平静,他让司马迁垫高了后背,靠卧在榻上,缓缓说道:"迁儿,这次叫你来爹有事向你交代。"
他抿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说:"封禅的事情你不用担心,陛下不会怪罪我们司马家的。等我死后,你就向陛下请荐,接任太史公一职。"
"父亲!"
"你不必说了,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我已时日无多,所以你也该知道一些我们司马氏一族的使命与传承了,事情要从上古颛顼继位说起******"
2.重黎之后
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继位以后,命令重司掌天,命令黎司掌地,这个天与地在这里代指的是自然规则,包括季节变化的农时历法、地理水文的记录和历史的记述功能。通俗来说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晓人和。而颛顼命人专门管理这个事情是为什么呢?其为的就是"绝地天通"。
国语 楚语观射父论绝地天通
"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等到少皞氏衰落,九黎族扰乱德政,民和神相混杂,不能分辨名实。人人都举行祭祀,家家都自为巫史,没有了相约诚信。百姓穷于祭祀,而得不到福。祭祀没有法度,民和神处于同等地位。百姓轻慢盟誓,没有敬畏之心。神对人的一套习以为常,也不求祭祀洁净。谷物不受神灵降福,没有食物来献祭。祸乱灾害频频到来,不能尽情发挥人的生机。颛顼承受了这些,于是命令南正重主管天来会合神,命令火正黎主管地来会合民,以恢复原来的秩序,不再互相侵犯轻慢,这就是所说的断绝地上的民和天上的神相通。
这是一次信仰统一的过程,在颛顼时代,各地的民间信仰多如牛毛,如同日本的神道文化中的百万神明一样,百姓分不清其中的真伪,随便什么人装神弄鬼都能得到百姓的供奉,慢慢人们就失去了对自然对鬼神的敬畏,这使得民众陷入迷茫,当灾祸真正降临的时候,又应该求谁保佑呢?
于是颛顼任命重来管天,所谓天就是天时也就是规定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春分的时候播种就好好播种,不要想着怎么祭神来保证丰收,自然有其他日子来取悦神明。而且不同的神应该献祭什么样的祭品,献祭的时候是在早晨还是晚上,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定。
黎来管理民众就是划分职业,什么职业干什么样的事情,是农民就安安心心种地,是工匠就老老实实工作,做好祭祀的认证事宜,不要什么人都能插手祭神通神的事情,把那些装神弄鬼的人全都打回原形,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然,要让民众信服自然就需要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你划定的规矩为什么就比别人强?这可不是简单的逻辑问题,而是信仰问题。哪怕到现在亚伯拉罕神系统治的国家还为上帝怹老人家到底把教化民众的权柄分给了谁打的跟热窑似的,所以信仰这事情放在哪个时空都是很棘手的事情。
重黎二族自然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比那些神棍们更精准的预测自然变化,中国作为农耕文明最看重的还是粮食生产,而粮食生产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天气。脆弱的农田一旦面对天气的突然变化就会绝收,一年的辛苦劳作化为乌有,所有人都得饿肚子。
这个时候重黎二族站出来表示,我们通过上天的旨意来告诉你们,再过七天,天气就会回暖,到时候大家赶紧播种,错过了这时间就错过了作物生长的最佳时期了,到时候人家都收获了,就你们家作物还没成熟,等到霜打了作物给冻坏了,有你们哭的时候。
九黎的人表示不服,凭什么你们说啥时候天气回暖就回暖?我还说七天后天气依然寒冷!大家别听他们的,他们这是在哄骗我们这些部族!
重黎二族自信地表示,你可以不信,反正就七天时间,七天以后不回暖我卷铺盖走人,七天之后回暖我弄死你们这帮九黎的家伙。
一天天过去天气的确如重黎二族所说的逐步回暖,九黎的人一看这情况不妙,但仗着人多势众,觉得你奈我何?重黎二族被任命管理此事目的就是解决九黎这个不服管教的刺头儿。于是纠结起对这帮嘴臭的家伙们不满的民众,开始准备弄死他们。结果虽然九黎元气大伤,但是还有逃走的。
因为这个事情,颛顼还治罪于重黎二族,砍了几个人的脑袋,废了重黎二族当天官地官的权利。
《史记*楚世家》:"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3.羲和授时
就这样到了尧帝时期,九黎的后裔三苗又出来作妖,尧帝想起来还有这么两家人专管天时地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远的家学的两族的后人,也就是羲和氏。
《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
《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
而这个时候羲和二氏族的技术也革新了,他们不仅在原先的基础观测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推演,并且在测量工具上有了更大的改进,同时还对祭祀的仪式过程有了更为规范化的设计。
此物乃山西省临汾市陶寺乡陶寺遗址出土4300年前的青铜物件,别看此物似乎和后来的齿轮很像,但却是29个齿,没有传动咬合能力。
但是这个在当时用奢侈的青铜打造的物件也并非纯粹的装饰物,它可以用来进行日子的推算。
我们在高中地理的时候都知道由于地球自转与绕太阳公转的原因,一个地球公转周期是365又四分之一天,为了方便纪年,因此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也就是那一年有366天。以保证从历法上不会出现循环误差,导致过十年之后日历上明明标着是冬天,但是却已经春暖花开的尴尬情况。
尧帝时期虽然连星球的概念和天体运动之类的都不知道,但是却同样发现了这个情况。这个东西怎么用呢?其实很简单,每一齿代表一个月相,一个月相周期是29天半,而齿与齿之间的凹槽则代表着白天,这个齿轮转一圈就代表一个月过去了,由于有半天的时间是误差,所以尧帝规定按照每年366天的周期,用配置闰月的办法,来安排春夏秋冬四时。
《尚书*虞夏书(尧典)》载:
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梨想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崳夷,日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毛毨。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平在塑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而测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原形也在陶寺遗址被发现了,那是一座4000年前的观象台
不过大多数人估计看不懂这张照片怎么就是观象台了?于是我又找了一张目前在观象台原址上复原的观象台照片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羲和氏已经有了兴建观象台的能力,他们通过计算和经验积累,基本摸清楚了太阳运行的轨迹和周期(在地上看到的模样),在尧都的郊外兴建起这座奇观,用于教化民众敬授民时,以完成重黎传承至今的责任。
而尧帝让他们敬授民时的过程中,则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法----测四表。而这是另一段波澜壮阔的故事。
以陶寺尧都为中心的四表测量的实际坐标
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段历史的具体过程,却留下来了相关的具体数值
《河图括地象》汉
******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
根据陶寺长度基元25厘米=1陶寺尺=1肘尺来换算,《河图括地象》书中提到的两万八千里=7000公里,两万六千里=6500公里。
那么N35°53′纬圈上总长2π×6371×cos35°53′=32417千米。陶寺文化东表经度为E120°05′02.94″,约为120°,西表经度E35°53′10.68″,约为36°,跨越84°,则陶寺文化东西两表间距为32417×84°÷360°=7563千米,比28000里7000千米多563千米,误差率7.4%。
在E111°30′经线圈上,陶寺文化南表的纬度为N21°30′22.08″,北表纬度为N76°40′26.77″,跨纬度55°,则陶寺文化南北两表间距为π×6371×55°÷180°=6113千米,比26000里6500千米少387千米,误差率6%。
于是得到了上图所表示的尧帝统治时期通过四表测量所了解到的世界,东至东海,南至南海,北到北冰洋,西到地中海这样一个十字形范围。尧都则是这个大地测量坐标系的中心!
这件伟业正是由羲和二氏所完成的。而这正是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的概念。
何为中国?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即为中国。
4.夏之罪族
羲和氏掌握了这个刚刚成型国家最重要的核心---- 正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部族和邦国的联盟首领都只是有名无实的和事佬,大家虽然都尊其为共主,承认其德行和才情,但实际上大家依然各过各的。而禹划九州的治理方式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承认一个统治者的存在,从过去松散的政治联盟变成实际的国家政权,夏朝就是这样诞生的,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子。
要让所有人认同这个统治者,武力和治理能力是基础条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能够服众的因素就是义理,凭什么你说你是天子,我们就得信服?你得拿出相应的证据。
禹能拿出来么?他当然能拿出来,因为羲和氏站在他那一边。他知晓星辰的位置变化会和实际的气候变化有联系,他知道这天地到底有多宽广,他说他所在的位置就是世界的中心,而这一切,都是上天告诉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管理地上的民众,而也只有他能够完全和上天进行沟通,所以他是天子。
禹无疑是为伟大的君主,但他的的儿孙未必有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禹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王城岗)让四方臣服,但是很多地方上的部族领袖心有不满,但迫于禹的威势莫敢不从。
直到太康时期(4000B.C),作为禹的孙子启的儿子,太康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天子,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使得各个地方部族的首领的心中越发不满,甚至看轻这样一个年轻的王。
太康整日饮酒作乐不理世事,经常外出打猎,而且一出便是数十日上百日,这让一些有异心的诸侯看到了机会。
有穷氏的首领后羿看准一次太康出游打猎的机会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这座土城目前来看,就是河南花地嘴遗址。
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着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机会。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
**尚书 夏书五子之歌** ****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太康死后,他的弟弟仲康继位,仲康痛心于兄长的骄奢淫逸,尤其痛恨那些太康身边陪他饮酒作乐的重臣,其中和太康关系最亲密的就是羲和氏。羲和氏从尧舜时期就长官天地四时之官。作为天子身边最重要的官员近臣,自然会经常和天子在一起,于是羲和氏的官员也上行下效起来。哪怕太康驾崩,仲康继位,依然没有收敛。
仲康看到这样的情景,打算敲打敲打朝中官员氏族,以震朝纲。于是命胤
[y in] 候带兵去讨伐羲和氏的封地,在开战前,胤候写下《胤征》
尚书夏书胤征
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维新。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
羲和氏就这样被削去封地头衔,退出了政治舞台。虽然依旧参与天文观测立法的修订和大地测量的工作但失去了在朝堂上发展的机会。
之后少康中兴,商汤灭桀,武王伐纣建立周朝,重黎之后都默默的在自己繁衍生息,直到命运再一次降临到他们一族之上。
5.世典周史
周朝经历十代君王,来到厉王时代(879B.C),厉王面对的是严峻的内外形式,由于前几任周王的连年对戎狄等骚扰边疆的游牧民族征战,同时平定其他四方的蛮夷,国库空虚,于是厉王决定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重新制定赋税标准。这动了各个诸侯以及地方宗族的的利益蛋糕,那些山林川泽早就被这些人瓜分殆尽,成为他们的私产,只是他们并没有上报给周王室。这一旦收回,他们一大块收入将会消失,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
于是他们分分进言,拿出各种理由来奉劝周厉王打消念头。但是周厉王一心想要解决当下周王室积贫积弱的问题,于是不为所动,甚至采用严苛的法令来禁止人们议论此事,派卫巫来监管言论。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厉王止谤"。
厉王的独断专行自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他激进的改革措施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遏制了楚国自立为王的野心,打退了周边蛮夷的入侵,却也引起了诸侯们的强烈不满。
于是在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在镐京集结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便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没有抓到周厉王,乱民打算杀掉太子姬静泄愤,而召穆公则把太子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替死,太子才得以脱险。朝廷没了天子,但周厉王还没死,谁也不敢站出来说自己当这个王,于是他们商量出一个办法,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两大臣行政,号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
十四年后,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 姬静继位,号周宣王。
周宣王一直在召穆公家中居住,受到召穆公的教诲,在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任用了一批贤臣,其中就包括重黎之后----程伯休父。
当时休父的家族早已没有了显赫的地位,只剩下家族职责和曾经先祖的荣光。周宣王选用休父任命其为大司马,带兵征讨徐地(今山东滕州东南薛故城),后有诗赞曰
诗经大雅常武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脩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讨徐归来,周宣王十分高兴,于是将休父封到了程国,甚至给他赏了一个号"安定王"。并且将司马这个官名赐给程伯休父为姓,并不再让他们家族进行天文大地测量,而是让他们管理起周朝的历史。
史记*太史公自序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从此刻开始,司马家族的从管理天时地理,变成了管理历史人文。
6.乱世迁居
周宣王短暂的中兴终归没能挽回周王室的颓势,宣王的儿子幽王(781B.C)继位之后更加不堪,终日纵情与酒色,甚至为了一个宠爱的妃子而废掉了王后和太子,此妃正是历史上四大妖姬之一的褒似。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些其实只是借口罢了,周王室的式微早已让各个诸侯国蠢蠢欲动,只是因为道义问题而引而不发。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点燃烽火,令各诸侯王彻底看轻了周王室的威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烽火戏诸侯"。自此事件以后,周王室和诸侯王之间彻底决裂。 幽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主持国政,国都中的人都很有怨气。虢石父为人能说会道,喜欢阿谀奉承和贪图财利,王却重用他。再加上废黜申后和除去太子。申侯发了怒。联合缯和属于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发诸侯的军队,但诸侯的军队都不来。因此他们把幽王杀死在骊山下,掳走褒姒,将周人的财物抢掠一空而去。当时诸侯都到申侯这里来共立从前幽王的太子宜臼,就是平王,以保持周朝的祀统。
周平王(770B.C)继位后,把都城东迁到雒邑,以躲避戎寇。平王在位时,周王室衰败,诸侯强大之国吞并弱小之国,齐、楚、秦、晋开始强大,政令往往出于称霸的君主。
由此,史称"西周"的时代结束了,东周乱世在休父以及他的族人的注视下缓缓拉开大幕。
周平王死后,由于太子亶父早死,立其子林为王,就是桓王(719B.C) 。桓王死后其子庄王佗即位(696B.C)庄王死后由釐 [xī] 王胡齐即位(682B.C) ,这时齐国在齐桓公的带领下开始称霸,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领国家迅速富强起来。
周釐王继位不到五年就驾崩了,其子阆继位,就是惠王(676B.C)。惠王有个叔叔,是他爷爷庄王非常宠爱的妃子所生,叫子颓。惠王专横,夺大臣家的园林做自己的猎场。于是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策划召燕、卫的军队,讨伐惠王。 并立他的叔叔子颓为王。子颓也投桃报李,设宴招待了五位大夫,并为他们奏了全套的舞乐。听到这个消息郑、虢二国之君非常愤怒,因为周朝实行礼乐制度,通过一套完整而严苛的行为来进行阶级身份的认定,身份不够,再有钱也无法越级去享用那些与他们身份不对等的东西,子颓的行为就等于是在向世人宣告他要封这五个大夫做诸侯王。于是在惠王四年,郑国和虢国的国君来讨伐,杀死王颓,重新迎立惠王。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
惠王死,其子襄王郑(651B.C)即位。襄王的母亲早死,后母为惠后。惠后生叔带,叔带深受惠王的宠爱,襄王害怕他夺权。没想当果真应验,襄王三年,叔带与戎、翟策划攻打襄王,襄王想杀掉叔带,叔带逃奔到齐。齐桓公派管仲为戎与周说和,派隰朋为戎与晋说和。
此时的雒邑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高大的城墙成了摆设,谁想来带兵就敢往城里闯,城外总能看见不同势力的驻军与连片的旌旗,城内人心惶惶。于是司马家族选择举家迁徙,如此大的家族要迁徙肯定困难重重为了防止迁徙过程中出现意外导致一大家子人团灭,于是司马家就地分散,迁往不同的地方。
史记*太史公自序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7.英杰辈出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阳。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乱世之中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分散在各国的司马氏族人也有各自的命运。比如在赵国的,就出了一位剑术大师司马蒯聩。 赵国司马凯这一支一开始并没有出仕,因为是剑术大家的关系,估计在江湖上的名头还是很大的,著名剑客司马蒯聩(音kuǎi kui)就是司马剑术的集大成者。
比如在魏国的一位跑到中山国去当国相,总是想着出卖中山国的利益讨好赵国,最后间接导致中山国灭国,背负了千古的骂名。
而最为杰出的,应该算是在秦国的司马错。
司马错应该算是司马氏宗家一脉的,属于程伯休父的直系后裔。
司马错正好处在秦国改革崛起的时代。秦惠文王的父亲秦孝公启用商鞅以法家思想对秦国进行改革。在改革前,中原的诸侯国根本瞧不起秦国视秦人为蛮夷,趁着秦国自秦历共公之后几代秦君的动荡,魏国大举入侵,夺取了秦国的大片土地,楚国也看准时机啃下秦国一块土地,秦孝公继位(362B.C)开局第一件事就是割地讲和。这让秦孝公十分屈辱,他痛恨这样软弱无力的国家,痛恨中原傲慢而强势的诸侯,更痛恨自己无法作为。
于是秦孝公效仿秦穆公贴出求贤令,广招天下有识之士。并且不看国别不问出身不论出处。商鞅就是其中被吸引过来的有识之士之一。之后的故事在各种教科书中都有所提及,秦孝公顶住了保守派的压力,力排众人之异议,坚持推行商鞅变法,颁布《垦草令》削贵族、官吏特权,加强中央权利,改革律法。
在改革过程中自然会触碰传统贵族们的利益,其中一个事情就是太子赢驷事件。在改革刚开始的时候,民众苦不堪言,再加上守旧势力的推波助澜,太子赢驷被作为守旧派的代表推出来反对变法,并且故意触犯法律以此来证明新法律的无能,商鞅自然知道守旧派的目的,于是进谏秦孝公严苛惩治太子。虽不能直接对太子用刑,但将太子的老师给割了鼻子,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变法总算顺利的推行下去了,秦孝公虽有不甘没能夺回失去的土地,但却因为秦国的强盛而被中原其他诸侯认可,六雄变成了七雄。
赢驷继位成为秦惠文君,他已再是当年那个满腔热血的愣头青,也明白了商鞅变法的好处,但是他无法原谅商鞅当年的所作所为,同时也为了安抚守旧的贵族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秦惠文君上任第一件事就是给商鞅安了个忤逆的罪名把他车裂于市。
但商鞅变法的成果他欣然接受,并且依旧接收各地的才俊入秦。张仪就在这个时候被他的师兄苏秦"骗"到了秦国,张仪也不愧是鬼谷子的学生,合纵连横之术让秦惠文公叹为观止,并迅速提拔他做了相国。
在中原诸国一众大佬们纷纷称王的时候,秦惠文君也称迅速称王,成了秦国第一任王。称王之后中原六路诸侯王都对秦国警惕起来,
秦惠文王派张仪至魏,游说魏惠王(即子罃)连横事秦,未成功。秦企图以武力迫魏就范,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发兵攻魏河内,占领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不久又攻占韩之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及义渠之郁郅(今甘肃庆阳)。秦的扩张,促使各国联合。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魏相公孙衍发动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推楚怀王为纵长。公孙衍还说服义渠攻秦侧背。
楚、燕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心存观望。实际出兵仅魏、赵、韩三国。联军攻至函谷关,被秦军击退。次年秦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大败三国联军,歼敌8.2万(参见函谷关之战)。第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失败。
此时,在西南的巴国和蜀国打了起来,两国同时向秦国派使者求援,司马错和张仪就此事争论不休,司马错认为应该帮助巴国灭掉蜀国,转而以解义渠攻扰之事,而张仪则主张攻打韩国,直接解决问题。
而司马错担心刚刚解决完联军的问题,再次攻打韩国会重新引起其他诸侯国的反秦之意。最终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派司马错和张仪等人攻打蜀国。最终于同年十月灭亡蜀国,就此秦国拥有了稳定且安全的粮食基地。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赢荡继位是为秦武王(311B.C),和他的号一样,秦武王天生神力,喜好勇武之士,在太子的时候就不待见张仪这样的谋臣。于是他一上位就把张仪驱逐出国,张仪投奔了魏国,每几年就去世了。
而司马错则被派到蜀地平定叛乱。
秦武王为人好勇武,有问鼎中原之志,他耻于同中原诸侯同用相国之名,于是改相国为丞相,并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以此来分权。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与其他武将比武,结果在他在位的第四年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 。
秦武王突然暴毙,又无子,赵国得到消息,于是将在燕国做人质的赢稷送回国,并向秦国施压,秦国无奈只得立赢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307B.C)。
秦昭襄王成长起来之后,制定了东进败三晋谋天下的大战略,为此他需要精兵强将,于是彻底推行军功爵制,提拔平民人才。
秦昭襄王十二年(公元前295年),司马错当时担任国尉,率领军队攻打魏国的襄城。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担任左庶长,领兵攻打韩国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韩魏联军扼守崤函以阻秦东进,秦国的丞相魏冉推荐白起为主将,出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又渡黄河攻取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此战白起一战成名,因功升任国尉。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伊阙之战"。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 同年司马错担任左更,受命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的轵 (今河南济原南);攻打韩国,夺取韩国的邓地(今河南邓州,一说今湖北襄阳)。
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客卿司马错,与大良造白起率军攻打魏国的垣城和河雍二城,秦军拆断桥梁夺取二城。之后,秦军抵达轵地,夺取魏国大小城池六十一座。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同年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的河内,秦军打败魏军,魏国献出安邑给秦国以求和,秦国将城内百姓驱赶回魏国。
之后楚国牵头再次成立反秦联盟,于是秦昭襄王派白起伐楚,派司马错从蜀地进攻楚国,楚国腹背受敌黔中郡被夺,迫使楚国割让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给秦国。 此次大胜,使得秦昭襄王封白起为武安君。
此时司马错年岁已高,由儿子司马梗接替,家中小辈次孙司马勒是个将才,于是将司马勒送到白起身边做副官。司马勒自然非常高兴,可以说秦国男儿没有哪个不想成为武安君白起那样的秦国大将。
白起也是很喜欢这个小伙子,平时作战就把他带在自己身边,希望他未来能够成为一个他祖父司马错那样的猛将。很快机会就来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 (今河南沁阳) ,断绝了上党通往韩国都城的通道,于是韩国国君写信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赵王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接收上党郡,并派老将廉颇守城,上党之争由此开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国大将王龁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 廉颇不愧是老将作风稳扎稳打,虽然初战失利,但在第二道纺线上双方军队僵持下来,这一僵持就是三年。三年时间,赵国的经济坚持不住了,由于没有蜀地这样一个大粮仓,赵国的粮食产量只有秦国的三分之一,根本支持不住二十万大军的消耗,于是赵国更换了赵括来替换廉颇打算兵和一处一举击败秦军。而秦国这边也把将领从王龁换成了白起。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上老谋深算的白起,过于刻板的用兵之法被白起死死克制,利用诈败之计吸引赵军进入包围圈,然后将赵军包了圆儿。
之后的事情稍微懂点历史的就都知道了,白起围困赵军四十六天,赵括亲率精兵分四队突围,最终兵败身死,而白起也没有放过归降的四十万赵国军士全部坑杀,得到了"杀神"的称号。
长平之战后,白起准备乘胜灭赵,赵国很是惊恐派苏代重金贿赂秦相范雎,挑拨离间。而秦昭襄王也因白起在国内声望过高功高盖主而不再信任他, 正好白起生病就不再参与战事,结果秦国对赵国几次作战失利, 昭王使范雎请白起,白起以病推脱。司马靳跟随白起多年,感到很纳闷,问白起。白起说秦王已经开始猜忌他了。不久,昭王复命范雎请白起为将攻邯郸,白起再次拒绝。秦王大怒,以白起屡次拒绝王命为由,夺武安君封号,贬为士卒迁往阴密(今甘肃灵台西南)。白起居咸阳三月不行, 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更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省咸阳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司马靳也与白起一起被赐死,死后埋葬在华池。
8.楚汉之争
秦昭襄王为大秦帝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重孙嬴政最终实现了祖辈们的理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221B.C)。
司马勒虽被赐死,但死前家中已有后代,到了秦朝建立的时候,司马昌在朝中谋了一个盐铁官。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从秦朝开始,全面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盐跟金属物品都属于国家特殊资源,只有经过国家认证的商户才能进行买卖,其有着严苛的审查管理制度,相当于现在的国土资源部。私自加工、贩卖盐和金属矿物是要杀头的。但是盐和金属矿物是是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很多商贩不得不从国家手中购买这些原料,间接控制了商业。 司马昌"为秦主铁官",既是京师咸阳的铁官,同时又是全国的最高铁官,职同西汉大司农的盐铁丞。随着秦并六国,司马昌的职掌范围,也推向全国。
可惜好景不长,秦始皇统一中国仅11年就死在了求仙的路途上。他的小儿子胡亥听信赵高谗言伪造诏书赐死大皇子扶苏,继任为秦二世。赵高把持朝政,设计弄死李斯,权倾朝野,实行残暴统治,引起民愤,各地民众揭竿而起,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兴起。
而河内司马氏之中出了个少年郎司马卬,跟随项梁共同起兵,因为勇武,被封了个将军。还记得赵国司马氏的剑术大师司马蒯聩么?那是他的祖先。司马卬跟随六国遗族联军反秦,一开始,章邯率领秦军十分迅速的剿灭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并赶赴楚地击垮了以项梁为首的军队,转头将赵军围困在巨鹿。其他诸侯作壁上观,打算等秦军与赵军打完了,秦军疲惫之时再进攻。此时项羽带着军队赶到,他迅速杀死了消极迎战的楚军上将军宋义,夺过部队指挥权,带领士兵渡河上岸解救围困巨鹿的赵军。为了让士兵们抵死攻击,他命人凿沉船只,砸破炊具,烧毁营舍,只携带三天口粮 。用以表示士卒拼死决战,没有一个有活着回来的打算。 军队一到就围困了王离,与秦军遭遇,打了九仗,截断了秦军的甬道,大破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不向楚军投降,自焚而死。诸侯将领都在营垒上观战。楚军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喊声震天,诸侯军人人胆战心惊。已经打垮了秦军,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隶属于他。
这时,赵将司马印正要渡过黄河进入函谷关,刘邦就北进攻打平阴,切断黄河渡口。向南进发,在雒阳东面交战,战斗不利,回到阳城,集中军中的骑兵攻取南阳郡的城邑, 刘邦引兵绕过宛城西进。张良进谏说:"沛公你虽然急于打入函谷关,但秦兵还很多,又据守险要。如今不拿下宛城,宛城守军从背后攻击,强大的秦军在前面阻挡,这是一种危险的战术。"于是liubang就在夜间率兵从另外一条道路返回,更换了旗帜,天亮时,把宛城包围了。南阳郡郡守想要自杀,他的舍人陈恢说:"谈死还早点。"他就翻过城墙去见刘邦,说:"我听说足下接受楚怀王的约定,先攻入咸阳的称王关中。现在足下停留守在宛城。宛城是大郡的治所,连城数十,人多粮足,官吏和民众认为投降肯定被处死,所以都登城固守。如果足下整天的留在这里攻城,士卒死伤的一定很多,如果引兵离开宛城,宛城守军必然跟踪追击。足下向前则失去先入咸阳的约定,后退又有强大的宛城守军为患。为足下设想,不如明约招降,封南阳郡守官爵,让他留守,足下带领宛城士卒一道西进。许多没有攻下的城邑,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打开城门,等待足下,足下可以通行无阻。"沛公说:"好。"就以南阳郡守为殷侯,封给陈恢一千户。引兵西进,没有不降服的。到达丹水,高武侯鳃、襄侯王陵在西陵投降。回军攻打胡阳,遇到番君的别将梅鋗,与他一起,迫使析县、郦县投降。派遣魏人宁昌出使秦关中,使者没有回来。这时章邯已经带领全军在赵地投降项羽了。
刘邦带着数万兵马迂回进入武关(今陕西商洛县西南丹江北岸), 为了早日攻克咸阳,他派人暗中与赵高联系,希望赵高能作内应。赵高担心胡亥知道后祸及自己,便称病不上朝,私下里暗算着乘乱夺位之事。
章邯的倒戈,给了摇摇欲坠的秦王朝一个沉重的打击,胡亥寝食难安,他派使者质问赵高:"丞相不是总说关东盗贼不能成气候吗,令天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 "赵高听了知道二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与不满,于是秘密与弟弟赵成和女婿阎乐商议对策, 制定了弑君政变的计划:由咸阳令阎乐率领手下士兵装扮成山东农民军攻打望夷宫(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泾河南岸),以郎中令赵成为内应,赵高则负责指挥全局。 赵成便在宫内散布谣言,假装说有盗贼,命令阎乐发兵追击,致使宫内防守空虚。同时,阎乐指使部分亲兵,化装成农民军,将自己的母亲劫持起来,暗中送到赵高家中,一边又率千余人以追贼为名直逼望夷宫而来。 他们冲入宫中逢人必砍,胡亥最终死在了阎乐刀下。
胡亥死后,赵高本想取而代之,却因朝中压力最终立子婴为王。子婴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干掉赵高,并夷其三族。
此时,刘邦已经在来咸阳的路上了。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先于各路诸侯来到霸上,早已得到消息的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封了皇帝的印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 刘邦手下的将领有人建议杀死秦王,刘邦没有这么做,只是将他软禁起来。
本来刘邦打算占据关中自己封王,但是张良劝说不可,你的兵没有项羽多,项羽要真的攻打你,你根本守不住,刘邦一听说的在理,于是封闭了宫殿和宝库等待各路诸侯前来。项羽听说刘邦平定了关中,非常生气,他对关中王势在必得,结果在他解救赵军的时候被刘邦摘了桃子,他本想直接进攻刘邦,却被项伯劝了下来,刘邦也亲自赴鸿门参加宴会以表歉意,其中凶险异常不足为外人道也。 过了几天,项羽带兵西进,屠毁咸阳,杀死了秦朝已经投降的国王子婴,焚烧秦朝宫室,大火三个月不灭;搜罗了秦朝的财宝和妇女,率军东去。 但项羽还是心有不服便去找楚怀王理论,怀王却不想因此坏了信誉,于是说:"就照约定做吧。" 项羽就尊楚怀王为义帝。项王想自己称王,就先封诸侯将相为王。
其中司马卬被封了个殷王,封地就是他的老家河内郡。
之后楚汉之争,司马卬的封地正好在双方的交界地带,刘邦从临普渡黄河,攻下河内之地, 俘虏殷王司马卬,司马卬归降刘邦。次年,楚汉大战于彭城,汉军大败 诸侯见汉军兵败,皆逃亡离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
9.史圣司马迁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的结果,西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围困吴江自刎而亡,刘邦统一全国建立汉朝,成为大汉天子。
秦朝时的盐铁官,夏阳司马氏的司马昌,躲过了这场战乱,生了个儿子司马无泽,在汉朝时当市场的市长。京兆尹属官"长安市令、丞",见《汉书,郊祀志》,所掌为皇帝巡幸境内离宫别馆时的供应官,即专供宫廷的采办官。左冯翊属官"长安四市长、丞",管理京师全城范围的市场供销及征税。"长安四市长丞",学术界误认为是长安有"四市",每市置一长一丞。"长安四市"是对长安东南西北全城商业市场的统称。"四长丞"是合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市等四个部门的并称,各置一长一丞。长安四市,统称长安市。据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及《三辅黄图》所说,长安有九个市,六市在大路西边,统称西市,三市在大路东边,统称东市。在东西市之外,大学附近还有一个槐市。大学诸生于朔望日在槐树下聚会,交易各人所带本郡物产及经传书记签磐乐器。可以说槐市是文化区附近天然形成的图书文物市场。
关中地区,物产富饶,特产有竹、檀、柘,号称陆海。西汉建都长安,皇室、贵族、官吏集中在都城,附近诸帝陵,所居之民皆迁移天下豪富聚居。贵族、官吏、豪富,生活奢侈,需要大量消费品。又巴蜀地区、西北地区所有物产与内地交流,关中是咽喉要道,长安是集散中心。因此,如果以潼关为分界,西汉关西国土和人口只占天下三分之一,因京师在关中,却集散了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
司马无泽为长安市长,管理长安九市的经济,征调全国物资,保证京师消费,洞察全国市场信息;集散输往中原内地与西北、巴蜀的各色商品,无疑积累起来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以及商品流通与价值规律的实际经验。
汉高祖刘邦刚刚成立政权百废待兴,又新立都城,全国各地的物资往来全都集中到长安,这座新城,立刻成为了全国的中心。
经文景之治,司马无泽的儿子司马喜当了五大夫。良好的家庭使得司马谈可以追求其想要追求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振兴司马家族,他查阅大量史籍,找回了司马家族的使命 ----修史。
他寻名师访高友,学星象读古史,遍访名山大川。只为追寻先祖的脚步,一点点将早已散落的民间的历史碎片,他一心想要修出一部同孔子的《春秋》级别同样的史书,于是在朝中谋求了一个太史公的职位,以国家机器的力量用以修史。
而司马谈的行为也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从小聪慧酷爱读书,而司马谈家中最多的就是史书,因此司马迁从小家学就是以史书为开蒙读物。
也正因如此,司马迁能够有如此大的决心和毅力来修《史记》成为史圣。
10.后记
从这里,我们回顾完了司马迁家族的历史,同时也看到了司马家族的所处的时代的历史,几乎每一次都是中国历史大的转折点。
而中国的历史,就是由这一个个家族所承载,历史大势浩浩汤汤,我们每个人身处历史之中似乎都是被历史所裹挟,但是历史的大势,不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身处历史中的人所造就的吗?
当我们看着时代的洪流稳步向前时,感慨自己的无力。有些人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有些人则只有糟糠之食,祖辈的蒙阴是如此强大,但那些祖辈难道也是坐在更早的祖辈们积累之上的吗?当然不是,从司马家族的兴衰沉浮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在夏朝太康时期,羲和氏后裔们随君王沉溺声色犬马而不知节制,也许在当时看来兴旺一时,却遭到仲康的攻伐革去贵族身份成为平民,由此整个家族沉寂了数百年的时间,才靠程伯休父再次兴盛。
事业的开创者最为艰难,需要披荆斩棘,需要砥砺前行,一代又一代司马家族的人希望可以在时代的大洪流中重拾祖先的荣耀。
我们或许没有如司马家族这样曲折而丰富的家族历史,但是我们的先祖肯定经历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才有了现在的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家族背后都有着兴衰荣辱,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先祖我们的家族也许早已沉沦,泯灭在历史之中,但是我们却可以用与先人同样的精神,在当下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创造出自己的历史。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