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二八分流:大机构银行抢,小机构变现兜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一本财经,作者 | 米格
近期,多家上市金融公司公布了财报。财报显示,助贷业务慢慢成为了它们盈利的核心。
这无疑振奋了人心。助贷是不是金融科技的最佳转型之路?
尽管大家摩拳擦掌,但事实上,整个助贷行业正在陷入严重的二八分流。
头部的平台,资金多得接不过来,甚至要货比三家。
而中小平台却不得不"变现兜底",跪求合作。它们的利润被不断挤压,夹缝求生。
一波助贷机构已在二八市场的挤压下,仓促离场……
01 兜底之殇
最近的行业寒意阵阵,而助贷,似乎成了行业最后的救命稻草。
到底什么是助贷业务?截至目前,没有官方文件的界定。
业内普遍认为,助贷,就是金融科技公司给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提供导流、风控甚至运营等服务。
这个模式,早在2016年现金贷爆火的时候,就风行一时。
只是当时,助贷除了提供这些服务之外,还要承诺 "兜底"。
具体的玩法是,助贷机构向银行缴纳一笔保证金,银行在保证金基础上,提供10到25倍的杠杆资金用于放贷。
比如,缴纳1亿的保证金,就放款25亿。
出现坏账时,银行会先从保证金里扣,当保证金不够时,助贷机构还要补上。
这个模式就相当于银行只提供资金,完全不管业务,在做坐等收钱的 "资金批发"生意。
"一个金融科技公司,根本没有兜底能力,这就像是银行给这家公司直接授信了25亿。"一家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负责人佐为觉得,这个模式风险极高。
监管很快看到了这一模式的弊端,并在2017年年末,禁止了这一模式。
"助贷"这个词,一度成了负面词汇,被认为是"兜底合作"的代名词。
"早期的助贷业务,因为风控黑箱式兜底而被污名化了。"融慧金科联合创始人张羽表示。
不知为何,媒体和一些公司又把这个词翻了出来,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实际上,现在的定义和原来的"赋能"的定义,基本相似。
在大家再次如火如荼地讨论助贷的时候,原来的"兜底"风,再次卷土重来。
行业将其称为 "变相兜底"。
比如,最近,履约险火了。
所谓履约险,是指如果借款人出现坏账,保险机构就来偿还本金,甚至还会偿还一些利息。
通常情况下,助贷机构会预先给这些保险公司交10%到30%的保证金。
"保证金的多少,主要根据资产质量来决定。"佐为表示。
如此来看,这和原来的兜底模式并无区别,只是以前把保证金给银行,现在给了保险公司。
" 这就是变现兜底,保险只是一个增信通道。"多位业内人士坦言。
当然,资产真出风险了,助贷机构给保险机构的那点儿保证金,也兜不住底。
"保证金高了没人愿意交,低了不够兜底,这个产品有些鸡肋。"多位业内人士这样认为。
而且,保险一直是强监管的行业,很多"创新"都是在钢丝上跳舞。
一些履约险被点名后,金融科技公司又开始寻找新的兜底方式。
兜兜转转,为何金融科技的助贷就走不出 "兜底"的这个怪圈?
02 二八分流
谁还在为助贷兜底?
实际上,这么操作的,大部分是中小金融科技公司,还有一些突然转型过来的玩家。
今年P2P暴雷潮之后,大家基本上都将助贷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
"助贷准入门槛不高,模式又好复制。如果平台转型快,一个月就能上手业务。"佐为称。
门槛看似低,但要深入下去,却会发现并非如此。
"很多P2P公司来找我们搞助贷,但是大部分我们都拒绝了。"一家城商行的业务负责人陈昂称,它们没有稳定流量,风控能力也未被市场证实,金融机构不会贸然与其合作。
至于那些鲁莽转型的"新兵",陈昂更不想陪它们练手,"搞不好我们还要交学费"。
为了谈合作,这些平台抛出来的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兜底。
"它们找各种方式兜底,比如保险、担保,但即便这样,我们都嫌风险高。"陈昂觉得,如果这样操作,有一天风险真来了,这些机构也兜不住。
而这些兜底操作,更加剧了助贷平台的艰难。
"原来只有资金方与助贷机构分润,"佐为坦言,现在,资金方、担保方、助贷机构三方坐在一起平衡利益。
而一些担保方,是会对每笔贷款做判断的, "因为出现坏账,担保公司就要兜底",佐为称。
所以,一些用户不仅会被资金方查一次征信,还要被担保公司查一次征信。
" 如果看了历史数据,发现用户资质差,兜底费就要增加。"佐为表示。
任何增信方介入后,都会收3%左右的手续费。
一些担保公司甚至狮子大开口, "它们的分润能达到4%",佐为表示。
"助贷平台的利润也就几个点,这些担保机构再抽完水之后,助贷基本不用干了。"佐为坦言。
在转型而来的"新兵"之外,中小金融科技平台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它们的话语权缺失,只能"跪求"合作。
" 一些小的助贷平台已经退场了。"多位知情人士透露,找不到稳定的资金方,助贷机构活不了太久。
尽管鲁莽转型玩家和中小玩家活得艰难,但头部的平台资金多得接不完,还要货比三家。
"兜底?我们是不可能兜底的,现在来找的资金方都在排队。"一家头部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对接人周明浩称。
周明浩还会比价,看谁能成为合作方。
"我们掌握了大量的流量,风控能力又强,在资金方面前,有十足的议价权。"周明浩称。
他们输出的是一套标准化的系统和字段,资金方不能提别的要求,给钱就是了,"不接受任何意见"。
而一些资金方,甚至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我们现在主要和银行合作,信托等平台找过来,我们不聊。"周明浩称,这是因为信托的资金成本,一定比银行高。
一家信托公司的消费金融负责人透露,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早期,他们曾经和一些公司合作过,如今对方都"长大"了,不再愿意继续合作。
现在哪些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机构面前拥有话语权?
一类是入局比较早的老牌助贷机构,它们和金融平台磨合多年,也建立了信任。
而第二类,就是流量巨头。
它们手握流量,"姑娘不愁嫁"。
助贷市场正在形成严重的二八分流,头部公司撑死,中小平台饿死。
03 剩者为王
面对二八分流如此明显的市场,佐为已开始质疑,助贷是不是一个好的转型方向。
"助贷领域主要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资金、流量和风控。"张羽称,谁掌握的法宝多,谁的话语权就大。
很多助贷机构认为,只要掌握了流量和风控,就能在助贷业务中崛起。
先来看风控。
很多现金贷平台原来最常用的风控方式,就是"爬取通讯录"。
但这些违规的风控方式,传统金融机构往往无法接受。
"现在很多金融机构自己也会过一次风控,慢慢的,它们可能会完全独立地来做风控,放弃助贷的风控。"佐为称。
尽管短期内助贷的风控还很重要,但长远来看,金融机构可能更倾向于"自建"。
因为,风控是金融的核心和命门。
再来看流量。
流量,被很多助贷机构视为最核心的竞争力。
" 但并不是所有流量,都适合助贷业务。"张羽认为。
比如说,P2P转型过来的玩家,大部分流量是P2P贷款用户,实际利率擦边36%,这些流量在新的助贷模式下没有什么价值。
而一些从现金贷转型过来的玩家,用户大部分是底层的借贷用户。
但正规金融机构接受的利率,是在36%,甚至在24%之内,接受这个利率区间的用户,和现金贷的底层用户,完全是两个群体。
这样的流量过来,大部分都会被正规金融机构拒掉。"某银行的通过率只有15%。"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样的流量,都很难覆盖助贷机构的运营成本。
张羽认为,只有合规、精准、稳定的流量,才能满足助贷需求。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很多金融机构也开始意识到,助贷这个模式对它们的打击。
"很多金融机构都处于三无状态:无利润、无用户、无品牌。"张羽称。
深藏在助贷机构背后的金融机构,正在沦为纯粹的资金方。
利润不高,也没有自己的黏性用户,甚至连谁提供的资金,用户都不知道。
面对这种被"挟制"的现状,一些金融机构正在筹划自建品牌和流量。
"我们正在考虑收购一个金融科技团队,搭建一个自己的品牌。"一家信托公司的负责人透露。
助贷业务在二八分流,金融机构也在二八分流。
城商行、农商行,还有一些信托机构,也很难在助贷中分得一杯羹。
"似乎整个金融市场,都是头部活得好,中底部在挣扎。"佐为称,也许中小助贷平台和中小金融机构,会在残酷竞争中,找到新的合作方式和生态。*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