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领读丨只有破除“大哥吃小弟”的魔咒,企业才能长寿
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
大量数据和案例,揭示了企业的 两大 终极宿命 :无论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其“寿命”都有上限;企业规模越大,其增长速度越慢。
这两个结论的客观存在,给企业的经营者们带来一个新的难题: 如何才能让企业基业长青? 在本章中,我们重点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企业长寿方法论。
“无知”的市场,最后的赢家
福斯特在《创造性破坏》一书中,将增长划分为不同性质的两类——企业级增长和市场级增长。他通过研究发现,那些被视为经济增长支柱的所谓“基业长青”的企业,98%都会被市场远远地甩在后面,市场的长期整体增长,总是超越这些企业级增长,成为最后的赢家。
由此,福斯特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难道‘无知’的资本市场,会比这些著名商学院培养出来的企业管理者们更‘聪明’吗?”为什么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会高于个体?甚至高于最优秀的个体?
市场级超过企业级的增长由何而来?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巨著《国富论》中,给出了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答案——看不见的手。换言之,市场其实是“无知”的,没有人刻意地对其进行管控。
之所以会产生“市场级增长”,根源是那双“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市场级增长的秘密就是用创新企业去破坏老旧企业,有效的资本市场会毫不留情地把老旧过时的一切淘汰出局。正是新旧企业之间的非连续性,才成就了市场整体的成功。
同样,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和理论分析,福斯特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市场增长速度超过个体企业增长速度的原因,在于市场基于非连续性的破坏性思维,企业则基于连续性的保护性思维。”市场和企业两种完全不同的底层思维模式,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增长方式。
在此基础上,福斯特继续进行了引申:“企业的基石假设是连续性,其焦点在于管理和延续;市场的基石假设是非连续性,其重点则是创新与破坏……资本市场已经反映了市场的指数,可以刺激新企业的创立,允许企业进行有效的运作。但是一旦企业失去了创造绩效的能力,资本市场便迅速且不留情面地将其淘汰出局。当那些留存下来的企业本身已经丧失了能力,根本无法达到投资者期待获得的报酬水平时,资本市场对这些绩效拙劣企业的淘汰速度,比绩效杰出的企业要快得多。”
市场具有典型的破坏性思维。当某行业中龙头企业A迅猛发展时,整个市场中的资金、人才、消费者等资源,将会大量向其倾斜;一旦出现效率更高、发展势头明显超过A企业的B企业时,市场便会出现“非连续性”变化,市场中的资金、人才、消费者等资源会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向B企业聚拢。
市场的“破坏性”思维
当市场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了B企业之后,相对老旧的A企业便会由于可用资源的大量、快速流失,被市场毫不留情地淘汰出局。在这里,市场只做了一件事情——破坏了原有的龙头企业。
“聪明”的企业,画地为牢
我们再反观企业,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不可避免地会拥有人性的弱点。所有企业的创始人都希望自己的企业可以永续经营,所以在遭遇非连续性时,企业无法像市场一样淘汰自己。为了基业长青,企业会选择自我保护,让企业苟延残喘往前走。
与“无知”的市场不同,企业往往更看重情感因素,对未知风险存在天然的畏惧。尤其是在企业内部面临新旧产业之争,当主营业务与新兴业务发生冲突时,绝大多数企业会选择保护老旧的主营业务,放弃新兴业务,这便是企业的“保护性”思维。
企业的“保护性思维”
不同的选择势必会带来不同的增长结果。在开放的“破坏性思维”的影响下,当新旧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冲突时,“无知”的市场会毫不犹豫地将老旧企业淘汰出局,更容易呈现出“开放式增长”态势;而“聪明”的企业在面对新旧业务冲突时,往往会选择保护更有感情的老旧业务,放弃充满未知风险的新兴业务,这是一种偏向“封闭”的增长结果。 这种“封闭式增长”,称为“大哥吃小弟效应”。
1973年,摩托罗拉发明了全球第一款无线移动电话,此后在整个模拟通信时代,它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手机制造商和顶级无线设备提供商。在模拟手机时代,摩托罗拉占据了将近100%的市场份额。
模拟手机时代是摩托罗拉公司的“第一曲线”,然而在茁壮向上的增长曲线背后,往往也预示着“极限点”即将来临,但当时的摩托罗拉公司管理层显然未能察觉。事实上,早在摩托罗拉研发模拟通信系统之时,就已了解到数字通信将是未来的大趋势。
第一曲线
与诺基亚等手机厂商早早布局数字通信不同,摩托罗拉虽然拥有市场的绝对优势,却依然将主要精力放在“老大哥”——模拟手机的更新换代上。相较于兵强马壮的“老大哥”,新兴的“数字手机”只是个孱弱的“小弟”,虽然它代表未来,但并未得到摩托罗拉内部的足够重视。因为如果将资源投入“数字手机”,便意味着要将原有的基站全部更换,将严重影响模拟手机的销售。出于企业固有的“保护性思维”,只能让“小弟”做出牺牲。
正是这种企业内部的“大哥吃小弟效应”,让摩托罗拉将机会拱手让给了后来的数字手机领导者诺基亚。
199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均采用了GSM标准,1996年,数字技术对模拟技术实现了全面替代。此时,摩托罗拉才将自己的GSM数字电话投入市场,比其他欧洲厂商整整晚了4年。
2000年,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已降至13%,诺基亚则增至31%。此后数年,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一直徘徊在15%左右。
2008年,摩托罗拉净亏损额高达41.6亿美元,手机部门是亏损重灾区,经营性亏损高达22亿美元。
故事的结局是,2011年摩托罗拉将移动业务作价125亿美元打包卖给了谷歌。作为老旧企业的典型代表,有着83年历史的摩托罗拉至此落下帷幕,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
“大哥吃小弟效应”就像一个魔咒,困扰的绝不仅是曾经的模拟手机领导者摩托罗拉。在数字手机时代加冕为王的诺基亚,没有逃过相同的宿命。诺基亚手机的案例此前已做过详细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归根结底,“大哥吃小弟效应”产生的原因,便在于企业的“保护性思维”,这使它无法跨越自身的非连续性,呈现与市场选择完全相反的表象。
要用“母系统”破坏“子系统”
企业要像市场破坏过气企业一样,敢于破坏自己的过气业务和过气产品。当过气的A产品和新兴的B产品之间遭遇非连续性时,企业要毫不犹豫地把资源投向B产品,大胆地去“破坏”过气的A产品,切不可再将资源源源不断地倾注于A产品。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企业内部的创造性破坏。这件事看似容易,但做起来非常难。
企业内部的创造性自我破坏
腾讯的起家业务是PC端的QQ,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又打造了“现象级产品”微信。QQ和微信同为即时通信产品,两者之间显然存在非连续性的竞争关系。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腾讯如何选择呢?它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将大量的资源、人才、资金、注意力,放到了第二曲线上,这才有了现在拥有10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由此改变了大部分国民的日常沟通方式。
阿里巴巴也是如此。阿里巴巴兴起于To B业务,甚至将此块业务单拆赴香港上市。此后,阿里巴巴找到了第二曲线——To C的淘宝。当C端市场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与B端市场发生了较为激烈的资源竞争时,非连续性由此而生。在此情况下,马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淘宝,为此不惜将举国闻名的阿里B2B国际事业部全盘打散。
顶级CEO,往往是“无情之人”。越顺着人性,越无法进行创造性的自我破坏,难以踏上第二曲线之旅。福斯特在《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一书中,将能够跨越S曲线、保持领先地位的领导者称为“不死鸟”。他认为要想成为“不死鸟”,就要学会“攻击自己”。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其实并不准确,并非“自己”攻击“自己”,而是“母系统”破坏“子系统”,这里存在着理解范围方面的问题。
须知,市场和企业并不是一回事,市场之所以能破坏企业,是因为企业是市场的子系统。同样的道理,企业和业务也不是一回事,业务只是企业的子系统而已。很多管理者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业务当成了企业。通俗地说,业务是企业的“儿子”,但很多企业存在本末倒置的现象,将“儿子”当作“老子”,微软公司就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Windows系统原本仅是微软公司的产品之一,属于微软公司的“儿子”。由于Windows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巨大成功,微软公司后来将整个公司的标志和品牌形象全都改为Windows,给后来所有的产品都冠以Windows系列的名头。微软公司并没有弄明白公司和业务之间的关系,错误地将“儿子”看成了“老子”。为此,微软公司一度几乎错过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由此可见,“母系统”一定要敢于破坏“子系统”。
碳云智能科技的创始人王俊,是混沌大学创业营四期的学员。他曾在课上说了这样一段话,完美地诠释了这个结论:“整个生物界就是这样,细胞的更替成就了个体的延续,个体的死亡成就了种群的延续,种群的灭亡成就了自然的延续。”
对于人体这个母系统而言,细胞属于子系统。人体大概有几十万亿个细胞,每天都有无数细胞新生,也有无数细胞死去。有一种细胞不会自然死亡,它叫“肿瘤细胞”,即人们常说的“癌细胞”。如果肿瘤细胞不死,越长越多,最后只能是人体死亡。正是因为有了细胞的更替,人类才能存活。
同样,对于种群而言,每一个个体都是其中的子系统。其他物种的平均寿命,大多略高于它的繁殖期。一旦失去了繁殖能力,该个体便会死亡。如果个体不死亡,这套不变的基因程序就会不断地消耗资源,减少整个群体向前发展的机会。人类是一个特例,通过日益先进的生物医疗技术,人类获得了越来越长的寿命,这对整个人类种群来说,其实未必是件好事。
这个母系统自然也是如此。作为子系统,每个种群之间的更替,带来了自然的延续,如果任何一个种群长生不死,大自然就会崩溃。
天地是母系统,而万物是子系统。只有不断地更新子系统,才能让整个大自然和谐发展。同构到企业、行业和市场,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福斯特写了这样一句颇有几分悲凉意味的话:“并不是基业长青的大公司拉动了经济增长,而是对过气大公司的破坏推动了经济增长。”
对于这个观点,腾讯公司原副总裁、“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也颇为认同。他曾在混沌大学讲过一次课,话锋十分犀利:“再大的公司也会过气,拯救它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萎缩死掉。”让过气的公司死掉,这对公司可能是件坏事,但对整个产业、地区,甚至国家可能都是件好事。
以手机游戏开发起家的芬兰公司Rovio,在2009年推出了手机游戏“愤怒的小鸟”,因其喜闻乐见的角色形象和轻松易玩的游戏方式,快速成为“全球现象”,总下载量突破20亿次,公司3年内业务规模扩大了100倍。Rovio公司由此迅速扩张至许多新的商业领域,如媒体、衍生品、出版和服务等。
又如现在芬兰的纳税大户Supercell公司。根据芬兰《赫尔辛基时报》的报道,曾推出爆款手机游戏“部落冲突”的Supercell公司,在2016年为芬兰贡献了10亿欧元的纳税额,成为芬兰纳税最多的公司,同时在个人纳税榜上,Supercell的成员也占了前10名中的7个位置,几乎垄断了芬兰的富豪榜。而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要追溯到早年间的“诺基亚时代”。对此,芬兰纳税人协会主席泰穆·莱赫蒂宁(Teemu Lehtinen)十分激动地说:“毫无疑问,Supercell就是我们(芬兰)的新诺基亚。”
2016年6月21日,腾讯宣布作价86亿美元,收购了Supercell公司84.3%的股份。这84.3%的股份比诺基亚公司手机业务此前的全部售价72亿美元高出一大截。
让我们再来看看芬兰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芬兰GDP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2007年,诺基亚的市值到达最高点1500亿美元。我们从图中也可以看出,那一年同样是芬兰GDP增长率的最高点。随着诺基亚的衰退,芬兰的GDP增长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在2009年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衰退。尽管如此,从2010年开始,芬兰经济依然走上了复苏的道路。因此,我十分赞同知名作家万维钢先生的观点:“市场经济就是进化经济,它的核心精神是想生就生,该死就死。” 没有破坏,就没有创造。
企业“长寿”方法论
如何处理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处理管理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这是涉及企业“寿命”的大问题。我的建议是: 一个企业要想“长寿”,需要从管理和创新两个方面入手。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尽量延长第一曲线的“生命”,以应对既有市场;而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应启动独立的第二曲线,以应对新兴的市场机会。需要提请大家注意,我将“创新”和“管理”两个词彻底分开,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不存在所谓的管理创新或创新管理。由此,我们便可以得出企业基业长青的具体方法论——守正出奇。
“守正”是指企业要对第一曲线进行管理,相对保守一些也没有关系。规模越大越好,收入越多越好,可以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延长第一曲线的区间,推迟“极限点”可能出现的时间。“出奇”则是指企业在对待第二曲线创新时,一定要积极进取,通过对第二曲线的扶持,为企业赢得全新的增长空间。与此同时,企业还要 注意回避以下两个雷区 。
(1)生硬转型
什么叫生硬转型?生硬转型指的是在第一曲线良性运行时,将其硬生生地拧向第二曲线。换句话说,如果企业属于传统行业,且运转得十分顺畅,不用非得将其互联网化,让它在原有领域里尽情增长即可。
生硬转型的失败率极高。按照庄子在《大宗师》中的说法就是:“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
(2)新旧合并
新旧合并指的是将新技术、新创新用来服务老业务、老客户,这便相当于将第二曲线硬拧成第一曲线,实不可取。
以上两大雷区,都是企业追求基业长青时切不可犯的大错。既不要将第一曲线“转型”成第二曲线,也不要将第二曲线“合并”到第一曲线里面去。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企业应当何时启动第二曲线?”如果启动过早,可能会影响第一曲线的正常发展,或者总是在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如果过晚,则会让企业丧失潜在的发展机会,被后来者颠覆。
因此,追求企业基业长青最后的关键点便在于何时启动第二曲线。对此我的建议是, 开启第二曲线的最佳时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第二曲线的最佳启动期
(1)第一曲线已过“破局点”
如果第一曲线还没有到达“破局点”,此时开启第二曲线只会低水平重复第一曲线。只有当第一曲线已经迈过“破局点”、企业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时,才有可能产生强劲的自增长动力。
(2)不晚于财务“极限点”
当企业的第一曲线还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经放缓,或者增长的加速度开始下降时,企业就应该考虑启动“破局点”,最迟不能晚于第一曲线的财务“极限点”。一旦第一曲线迈过财务的“极限点”,便意味着企业此时无论如何自救,成功的概率都非常小。第一曲线的“黑洞效应”会让企业沿着既有的下滑路线走向末路。
切记,没有主业支撑的创新就是瞎折腾,而期待主业长青也是痴心妄想。埃森哲卓越绩效研究院执行总监保罗·纽恩斯(Paul Nunes)曾与埃森哲互动技术服务前首席执行官提姆·布锐恩(Tim Breene)合著了一本书,书名为《跨越S曲线:如何突破业绩增长周期》,书中对“基业长青”这个词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解读。
在过去,人们往往将“基业长青”解读为固守主业,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而在保罗·纽恩斯和提姆·布锐恩看来,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他们对基业长青的重新定义,是企业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条曲线。
卓越绩效企业之路
图中的企业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之中,纽恩斯和布锐恩称之为“卓越绩效企业”。它是如何走上卓越绩效之路的?答案便在于不断攀登和跨越“S曲线”。在第一个行业领先业务步入“极限点”之前,这家企业便提前启动新的业务增长点;在第二个业务步入“极限点”之前,它又启动了下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这幅图便是对基业长青的最佳定义,这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本文整理自《第二曲线创新》,李善友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作者简介
李善友 ,混沌大学创办人,致力于创建创新学科体系,将“第1性原理”“非连续性”“第二曲线”等哲科思维引入商业教育,帮助创新创业者认知升级。曾创办知名互联网公司酷6网,并带领酷6网使其成为第一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国内视频网站。
2011年起,担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中欧创业与投资中心执行主任。先后创办了“创业营”和“创投营”,首次将颠覆式创新、互联网思维等创新理论引入创业课堂,影响了无数商业界精英。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