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不过退款”的诱饵,拆解中公教育千亿市值背后的秘密
“不过退款”的名头,吸引了众多考生选择中公教育,看似少有盈利的经营方式如何成就行业第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从露出冰山的一角,窥得全貌;从金山的一面,看透背面的逻辑。有了一眼看破商业的火眼金睛,不赚钱都难。
一、100%的利润增速
金爷在之前的文章参考《美日发展,经济L型之后,对于中产,还有什么行业可以赚钱?》里谈到,经济将长期L型,并找出了最有前景的5个希望之星;但是其他的领域,可能就有点受伤了。有些行业,裁员、降薪,已经开始了。
常言道“穷则思变”。最近有不少人问金爷,要不要去考个公务员。公务员,工资稳定、有保障、地位高,在L型的时期内,似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要不要考公务员,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如果你是想追求报效祖国,那去报考自己喜欢的公务员岗位,努力一把,还是合适的。
然后金爷多问了几句,结果发现不少人都考虑去报班,顺手一搜,结果挖到了宝。国内公考培训第一是“中公教育”,老板李永新,北大毕业后创业,多次失败;后来转战公务员考试培训,终于大获成功。而这公司,这两年最有特点的是在营销上打出了“不过退款”的承诺。
这个承诺,是不是挺耳熟?觉得像骗子,钱根本不会退你?——错!人家还真退。况且,作为上市的公众公司,不会明着虚假宣传,毕竟老板拿的都是股权,股价短期受舆论影响。
既然是真退,这要是培训没过,公司白折腾大半年,岂不成了好人好事活雷锋?——又错!中公“不过退款”模式已经用了很多年。而且他的竞争对手,华图教育都在模仿。这个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必然是站在最牢固的原则之上。
在商业活动里,有两个牢固的基本原则,其他的原理、规律,都可以从这两个原则分析得到。因此这两个原则也被成为 “元规则” :
- 商业活动由一系列交易构成;
- 好的交易使利益相关方均得到满足。
两条规则,说出来平淡无奇,但是,却可以透视各种商业现象和规则,于无声处听惊雷。
根据自愿获利交易原则,中公教育是不会长期做亏钱买卖的。看看它的财报: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申万宏源
2018年收入62亿、净利润12亿,且两者增速分别达到了55%和100%,公司去年还借壳上市,最高市值接近千亿。看到这里,矛盾来了,“不过退款”看似不利于收入,实则却有靓眼的财务结果。
在商业分析里,抓到主要矛盾就抓到了问题的重点。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
二、“不过退款”的秘密
中公教育的课程分为协议班和普通班两种。协议班,就是若无法通过考试,退还学费。
2017年开始,公司加大了协议班的推广力度,积极引导学员报考协议班,结果如一记猛药,大大刺激了收入增长。
2017年,协议班占面授课程比例从59.02%增长到73.75%。与此同时,2017年收入增加56%。
有比较,才有感觉,才有认知。
- 跟自己比:未大力推广协议班的2016年,收入增长仅25%;
- 跟竞争对手华图教育比:2017年同期,华图教育收入增长只有18%。
而华图教育,主要还是普通班模式,并未像中公一样大力推广协议班。
这一横一纵的比较,揭示出协议班“不过退款“的威力。
收入只是入口,企业要最终转化成利润,否则就是耍流氓。先看看这些课程的原价和退费情况:
盈利的秘诀在哪儿?
1. 退费比例设定保证盈利
即便没通过,退费后的收入足够覆盖成本。
以国省全程协议班为例:培训65天,其中21天封闭住宿。
看看每个学员的变动成本。
- 一分钟知识点:单位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
- 单位变动成本:增加一个销量,需要增加的成本;
- 固定成本:(一定范围内)不随销量变化的成本。
比如,服装店。每卖出一件衣服,单位变动成本是一件衣服的成本;而固定成本,包括租金、导购工资支出等,不管一个月卖出多少衣服,这些成本都不变。
满打满算,一个学员的变动成本1万左右。
变动成本:固定成本=6:4,因此一个学员的总成本是1.6万。每人收费3.48万;如果没有录取,退费1.5万,相当于收费约2万——收费完全能覆盖成本,还有余。
再看看面试金典特训课程,收费1.48万,不过退1万。每个学员的变动成本:
类似地,再考虑分摊的固定成本,单个学员总成本是4333元。如果学员未录取,实际收入4800元,完成覆盖4333元的成本。
这些课程,其退费比例、收费金额、住宿天数、课时费用的确定,都是靠精细地计算、匹配出来的。这些不同指标的组合,保证在“不过退费“的承诺下,还能够盈利。
听起来让考生占便宜的“不过退费“承诺,却是在仔细的计算之下能够盈利的模型;同时,击中了学员的心理,大幅度提升报课率。多数人的心态就是,万一过不了,钱还有得退;在这个心态下,宁可报有协议的高价课,好像自己没有吃亏。不得不说,这招非常有效。
2. 靠自然违约率提高盈利
前面说了,退款是真退。不过,在协议时,还有一些约束。很多人冲着“不过退款”报班,然而签订协议的时候,没注意细节中的魔鬼:不得无故旷课,不得传播泄露内部资料,不得拍照,不得拷贝教案PPT,不得旷考等。违反任何一款,都会违约,交纳的培训费就没有了。
总有一部分人会打破这些约束。比如,咱们从小到大,不论参加什么考试,总会有人因为各种原因缺考。
靠这些自然违约率,学员们又为中公教育的盈利添砖加瓦。
3. 通过时间差赚利息
看一下退费的时间周期:公务员考试,一般报名后,复习3-5个月;考完之后到出成绩一般1-2个月;笔试到面试最终确定录取1个月;出成绩后提交退费材料到正式退费需要2-3个月。
考生小徐在去年11月份,报了24800元的省考协议班,一直到今年7月下旬,才把承诺的1万多元退回来。小徐透露,尽管5月初就公布了面试名单,但随后退款整整用了3个月,培训机构对此的解释,也只有“正在审核”“耐心等待”。
注意,咱们不是要来做道德评价的,而是关心背后的经济实质。总之,从交钱到退费一般要拖半年到一年时间。而这前后有大半年的时间,你的几万元所产生的利息全部被中公教育悄咪咪拿走。
以3.5万退1.6万为例,半年5%的理财收入就是400元,若1年则是800元。这部分对公司来说是无成本的纯利润,中公教育靠这部分纯收入就能超过1亿。
这个理财的收益,是滚动购买理财产品得到的:
这是2018年的投资现金流表,直接截出来两个关键项目:
- 收回投资:152亿
- 投资支出:171亿
这两个数,为什么远远超过了62亿的收入、以及资产表中23亿的银行理财呢?
这里,金爷要普及一对概念: 流量和存量 。
大家都熟悉游泳池,有两个管道,一个送水进来,一个输出水。这两个管输送的量都是流量,而留在游泳池的水量就是存量。
而现金流量表,就是讲的流量。公司自己拥有的资产,包括现金及银行理财,都是存量。
流入流出都可以很大,而存量很小;或者流入流出很小,而存量很大。这里的收回投资金额,就是流入;投资支付金额,就是流出。而存在银行的理财,是存量。
那这些流量为什么这么大呢?
2018年收入才62亿,哪儿来的171亿去流入流出做投资理财呢(从公司外筹资仅16亿)?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到对财报的研究来。
财务报表研究,是股神巴菲特的杀手锏。据说,老人家最喜欢读里面的小字和附注。而大部分韭菜,是连财报都不会去下载的。
但是,财务报表就是商业的语言。咱们拆解商业,能读懂财报是进阶功夫,既然是进阶,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咱们一点点来,金爷这个系列不会专门讲财报,而是把它放在拆解商业的逻辑里面来讲,顺着商业逻辑自然地引出。
三、极力隐藏的数据
带着上面的疑惑,金爷翻了财报里对收入的定义。
发现没?确认的收入只是公司收到培训费的一部分。这个比例是多少?
通过分解法召唤模型:
未确认收入占收到培训费之比例=未通过率*退费比例
1. 未通过率
全国公务员考试笔试通过率8.6%,面试通过率33%——培训之后能提高到多少?金爷挑灯翻遍了公告,结果发现没有对这个数据的披露,每次提到这个问题都说“很好很好你们快来报名”。
不过,金爷这么多年投资也不是白干的哈,找到对手华图教育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里的数据。根据华图教育招股书披露,其协议班的笔试通过率为14.4%,面试通过率为40%。这两个数据,作为参照。
为简化计算,不区分面试、笔试,直接假定中公教育的通过率为20%,即80%未通过。
2. 退费比例
根据前面表格课程信息,平均退费比例约75%。两个数一乘,计算出未确认收入占比为60%;从而计算出未确认收入亿93,这部分后续才退还给考生。
因此,总课程费带来现金流入=62亿确认的收入+93亿未确认的收入=155亿元。恰好等于扣除外部筹资之后的投资支付流量(171-16)。就是说,公司拿到课程费后,不管后面退不退,先投资理财产品再说!
虽然只确认了62亿的资金,但是公司却撬动、支配了155亿资金的使用,放大倍数近3倍。 “不过退款”模式,产生了显著的资金放大效应!
有财务知识的要问了,这个课程费的流入,应该体现在经营现金流表里啊?
公司披露的经营现金流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只有66.5亿,跟确认的62亿收入差不多。
为什么不是155亿呢?答案藏在下面这句话。
原来,计入流量表的金额,是用收到的培训费总金额减去退费之后的净值。于是,仅仅查找财务报表,你是找不到收取培训费总额这个数据的。
长达1066页的借壳报告书,只有这一段里的这一行,提到了这个非常重要的提供培训现金流入的确认方式。
回头看,公司处处都在回避披露收取的培训费总金额,而这却是一个关键信息,有了这个数据,可以借此准确计算出退费金额及培训通过率,这两个核心经营数据。
记住一条原则:财报中越是极力隐藏的,越是解开公司秘密的钥匙。
到这里,我们好像把“不过退款“的商业逻辑拆解完成了。
然而,认真的金友可能注意到了。协议课里面还有不过全额退款的课程,没通过就一点收入都没有,这种是怎么回事?
四、赌自然通过率
表中,标红的课程,全额退款:
反常之处,必有玄机。公司可不是活雷锋,再次根据自愿获利交易的元规则,这么做,必然是有利可图的。
这类课有两个特点:
- 费用明显比其他课程高很多;
- 全额退款。
那么,怎么盈利?——答案: 赌自然通过率。
前面金爷提到,公务员考试笔试通过率8.6%,面试通过率33%。这意味着,即便培训没起到什么效果,3人进面试,必有1人录取。
好了,现在以2.68万的面试协议课为例:招生9个人,有3个通过。要盈利只需要8万(2.68*3)的收入能覆盖9个人的面试培训成本;而实际上该课程的人均的变动成本4200元,平均总成本7000元。
9个人总成本6.3万,低于8万的收入。因此,盈利模型仍然成立。
实际中,培训后的通过率应该高于自然通过率,因此盈利状况还要好于上述过程。
公司不仅有整个行业的自然通过率,还有自己培训后的通过率。课程设计,包括课程价格、退款比例,都建立在这两个通过率的基础上。
如果你是一个新入者,你是没有这些参数的,那就无法同时做到设计出吸引客户的价格以及保证自身盈利。这些核心比率构成壁垒,依据更高、更准确的预计通过率,可以设计更诱人的定价、更有噱头的营销魔术,且保证盈利。
拆解到这里,这门生意的本质,其实已经成了经营风险的游戏!根据预计通过率制定定价策略的风险。
预计通过率低于实际通过率,那么根据预计通过率设计的定价策略,就能保证盈利;预计通过率高于现实通过率,就要开始启动各种控制措施,各种退款门槛,制造障碍等等。
所以,越是差的机构,越会出现退款障碍,从而影响培训机构的声誉,反过来影响机构收入、实力等等。出现马太效应。
经营风险的生意,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
- 保险公司:先预测投保人总体的发病比率,然后制定保费,向所有投保人收取,只要最后的实际发病率不高于预测发病率,就能盈利;
- 小贷公司:先预测一个借款人的坏账率,然后放贷收息,只要所有利息收入高于实际坏账金额,就能盈利。
中公教育这套保过模式,还可以用在各个细分领域的就业培训市场;像面向投行咨询业的就业培训、面向BAT大厂的产品经理培训……这些要么还是空白,要么已经有少数敏锐者已经跑起来了。
核心就是要了解这个特定方向的自然通过率,以及培训后通过率。
“不过退款”的策略,一举解决了三个问题:
- 靠设定退费比例、准确预测通过率来保证盈利;
- 击中客户心理扩大收入;
- 靠占用资金利息增加盈利。
一石三鸟。
五、套路组合拳
如果你以为中公教育的套路就这点,那太低估这些人。
金爷仔细研究了他的运作过程,发现设计这套系统的人简直是人性洞察大师;采用了制造沉没成本、改变心理账户、制造恐惧、比例偏见等等组合套路;把消费者绕得云里雾里,最终目的就是让你掏钱。
1. 改变心理账户
“靠公务员改变命运,因此这个价格不算高”。
几万的培训课,一般说来,在谁眼里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一旦把这个价格跟改变人生命运这等大事联系起来,几万元又算得了什么?
将培训费用,放到一个为了人生前途的账户里,比放到一个普通消费的账户里,韭菜更愿意付费。类似的,将几百块钱的巧克力,放到情感维系账户里面,会比放到生活必须开支账号里面,消费者更有可能购买。
2. 制造沉没成本
“预付9.9元,定制几万元的院长班”。
决定是否做一件事,不仅看这件事未来是否有好处,也会注意自己过去是否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种顽固的非理性心理,叫做沉没成本。
9.9元的预付款,获得定制院长班资格,暗示自己要买整个课程。后续报几万的课程时,相当于付尾款,在心理上制造沉没成本,提高付款概率。
类似的,双11购物节,大家先花200元在冲动状态下付定金;等过了几天,购买冲动虽然消失了,但为了不损失200定金,很可能会把尾款付了,购买这个昂贵的产品。
3. “1:1职位保护”制造焦虑
“你不报名,这个指导名额就给别人了。岗位的坑就这么多”。
面试班常用套路:职位保护,就是你报了,别人就保不了。
比如某岗位招录1人,共3人进面试,仅收该岗位的1个考生,这就是职位保护。
你可以不报,那我们就培训你的竞争对手,还能心安吗?
4. 利用比例偏见
“即便不过,也能退80%”。
很多场合,本来应该考虑数值本身的变化,但是大家更加倾向于考虑比例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家对比例的感知,比对数值本身的感知更加敏感。
1.4万的面试特训课退1万,大家觉得退了大头,降低了直接付4千的心理障碍。
六、深度分销策略
中公教育这种高客单的付费课,靠纯互联网转化难度很大,线下与学员的接触是转化的关键环节。发展线下,要么靠代理,要么靠直营。中公教育两者都尝试过。
从代理制度到目前全国700多家直销店,目前培训及营销渠道继续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中公教育目前的直销渠道是公考领域最多的,直接促成中公教育成为公考领域最大公司。未来几年,县城将成为渠道下沉的新重点。
营销是为了提高“或然购买率”,渠道是为了提高“商品可得率”。
“不过退款” 解决的是提高“或然购买率”,“深度分销” 解决的是提高“商品可得率”。
深度分销策略,核心就两点:
- 分钱:总部和分支或代理如何分配利润?
- 协同:总部如何管控分支或代理?向其提供什么资源?分支需要向总部提供什么数据、信息?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形成利益共同体,就能有效吸取每一处的微小流量,汇聚成滔天大河。
国内把深度分销系统做得好的,倒是一些偏传统的公司。
比如娃哈哈,通过“联销体”建立四级分销体系,全国上万家分销商,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了乡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品牌;比如oppo、vivo,进10台手机就可以成为销售代理,目前全国35万个销售终端,且配有促销员,不到五年销量一举进入国内前五;比如公牛插座,通过向经销商返利,在商场、超市、便利店、五金商店以及文具店等广泛铺货,硬生生把不起眼的插座做到了全球市占率第一。
这种全面撒网、一杆到底的打法,看起来很笨,但却适应国情、极其有效,能顺利抵达互联网难以触达的三四线城市,而三四线城市恰恰是当前及未来消费增长的主力。
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
摩根士丹利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私人消费市场将从目前的4.7万亿美元增长到11.8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增长来自三四线城市。
据麦肯锡预测,我国中产阶级预计到2022年达到81%,成为中国消费升级的最主要力量。其中,三四线城市的中产阶级将成为占比增长最快的群体,预计2022年达到40%。
虽然今天有一二线的20%的消费者习惯网上购物,而且越来越多。但在三四线及以下的毛细血管里依然有80%的消费者,习惯线下购物。谁能通过深度分销收集这些流量,谁就能抓到下一波流量红利。
到这里,中公教育高速增长背后的打法基本拆解完了。
正如在前作《参考美日发展,经济L型之后,对于中产,还有什么行业可以赚钱?》里,金爷一再强调,不但要讲出大趋势、大道理,更重要,是要点出各种实际玩法背后的逻辑、细节。
大道理,看多了,用处不大——离着实践落地还十万八千里。好比你做数学证明题,看着容易,自己去做却漏洞百出。
现在的互联网,看起来知识很多,但是大多数,都是讲宏观、讲故事,而讲细节、讲逻辑、讲推演、讲操作的,太少了。所以,就有了这个系列,“金爷淘金50”。推演50个案例,体会真实的商业玩法,推演出那些藏在背后的细节。
50个案例,慢慢来;钻到自己的工作领域是一竖,50个淘金案例是一横。
一横一竖,结合起来,看多了,自然有顿悟的那一刻。
本文由 @金爷挑灯拆酒钱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