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亿市场难容“戏曲电影”
图片来源于《进京城》电影截图
文|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嘉栖
尚处于发展中的国产电影市场,总有奇观并行。
一边是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超80%的压倒式排片和票房占比,另一边是各类型、各题材的小众影片极力共存。
就像这部即将上映的由胡玫执导、邹静之编剧的《进京城》,以京剧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的故事为主剧情,是大银幕上久违了的"戏曲电影"。
而事实上,回看中国电影百余年发展史,其诞生的起点便是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戏曲电影更是有过辉煌的顶峰。而今,随着电影市场商业化步伐的前进,却似乎鲜少见到"戏曲电影"的身影。
那么,为何开启了中国电影历史的戏曲电影会陷入式微之境?在新的机遇之下,戏曲电影是否还能迎来回暖之春?
十年仅二十余部公映, 戏曲电影处境艰难
如果不是胡玫执导,邹静之编剧,富大龙、马伊琍、王子文等演员主演,《进京城》很可能又将成为"影院一日游"影片,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稍显尴尬的档期之中。
作为国内首部讲述京剧起源的国产电影,《进京城》以京剧发展史上的著名事件"徽班进京"为故事蓝本,讲述清代乾隆年间,扬州春台班进京为皇帝祝寿的前后,发生在宫廷皇城与曲艺梨园间的恩怨纠葛。
无论是从类型题材还是剧情本身来看,不难发现《进京城》是一部具有厚重历史感的影片。而胡玫,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驾驭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导演,其和金牌编剧邹静之的组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部影片的品质提供了保障。
而这也是胡玫导演自《孔子》之后时隔八年的大银幕之作。从前期曝光的物料可以看到,《进京城》所具有的精致的电影质感。
当然,即便如此,参照国产电影市场现状,不那么合时宜的《进京城》处境依然有些尴尬。与其同期上映的有《大侦探皮卡丘》这样的合家欢动画大IP之作,而《复联4》虽然已近收尾但余温尚存,留给《进京城》的排片空间似乎并不多。
而有名导、明星坐镇的《进京城》尚且如此,那么其他的戏曲类电影命运又如何呢?
对此,一起拍电影(ID:yiqipaidianying)对近十年来能够在院线公映的戏曲电影做了粗略统计(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梅兰芳》等包含戏曲元素的电影不在统计范围内)。
从上表可以看到,自2009年到如今,仅有21部戏曲电影上映,其中还包括几部无具体票房纪录,也就是说很可能只是"一日游"影片。
在这之中,票房最高的是2014年上映的粤剧电影《王化买父》,票房为612.2万。而像其他如《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电影,票房也都不甚理想,大多都不到百万。可以说,影片数量少,票房成绩不佳,是戏曲电影在国产电影市场化浪潮中的艰难处境。
中国电影的诞生起点, 最高观影人次达1.4亿
而翻看国产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史,戏曲电影却是不得不提的重要组成部分。
1905年,丰泰照相馆,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请缨"、"舞刀""交锋"等几个片段,构成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面貌。据传此片在前门大观楼放映之时,万人空巷。
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起点就是"戏曲电影"。只不过,在初始阶段,戏曲电影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类型,只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与电影这种技术手段相结合。在那个年代,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同时也是电影的名角儿。
比如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为梅兰芳摄制了《春香闹学》《天女散花》等电影 。1924年梅兰芳赴日本演出期间,也在日本拍摄过《霓虹关》《廉锦枫》等影片中的片段。
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生死恨》(1948年)中同样有戏曲的影子,而著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至此之后,戏曲片成为了中国电影的独特类型,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1956年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观众观影人次达1.4亿,豫剧电影《花木兰》达1.14亿,和当时最受欢迎的故事片如《白毛女》《渡江侦察记》等观影人次不相上下。
而"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等更是将戏曲电影推到了特殊位置。
不过,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国有制片厂制度的逐渐落幕,以及电影整体发展的衰退,戏曲电影开始步入衰落期。即便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电影产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重新焕发出生机,戏曲电影似乎并没有完全融入其中,而是以一种稍显滞后的状态,努力赶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找到核心观众是关键, " 戏曲+农村 "模式或能成突破
为何如此?
有人会说,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年轻观众不爱看戏,也不爱听戏了,那似乎都是老一辈爱干的事儿。
诚然,伴随着电视、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00后一代,所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娱乐方式更多元,而不像中老年观众,他们当时的成长环境,单一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使得戏曲成了他们的心头好,自然也会偏爱戏曲电影。
而对于年轻观众来说,他们成长的年代,恰巧伴随着电影市场化改革,以好莱坞影片为代表的国外视效大片进入市场,成了他们的银幕记忆和偏爱类型。
但是,不管是何种形式,经典魅力永存。拍sir身边就有几个朋友是戏迷,经常会相约去长安大戏院、天桥剧场等场馆听戏。而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杨门女将》《女驸马》这样的戏曲故事大多脍炙人口,即便是年轻观众,也多有所耳闻,并且能从中找到情感共鸣点。毕竟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总有情感是共通的。
而戏曲电影之所以如今尚处于式微之境,究其原因,在于其还没有做出对应时代发展的改革。
一方面,从制作端来说,做戏曲电影的人也在减少。拍摄此类电影不仅需要导演、编剧等电影从业者,对戏剧行业有所了解,而且也能甘于奉献,不去计较太多得失。毕竟在当下的时代,可能会面临投资亏损等现实的利益问题,因而选择拍摄戏曲电影,也是一件迎难而上的事情。
另一方面,从放映端来说,戏曲电影也面临找不到观众的困境。如前文所说,戏曲电影的受众可能更多的集中在中老年观众,而这部分观众并不是当下的主流受众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可能还没等到这些观众找到自己想看的电影,电影就已经被破下线了。
与此同时,要想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戏曲电影也必定要在表现形式上做更多的变革。不过,如何将戏曲电影更好地与当下的市场相结合依然是一个难题。若还遵循老一套的程式化创作,戏曲电影必将失去这部分年轻受众。
事实上,当下一些戏曲电影也正在积极寻找突破之法。一部分戏曲电影,尤其是细分种类的如粤剧、豫剧、昆曲等,通过区域发行,可以积累一部分受众。
而在上个月北京国际电影节戏曲电影论坛上,也有参会者倡议打造"戏曲+农村电影"的新模式,使戏曲电影更好地传播。毕竟在农村,聚集了大部分爱听戏的中老年受众。若能够推广,也不失为可取之道。
当然,这条路还很漫长,需要产业链不同端的所有人共同努力。尤其是在电影市场迈向700亿的更高目标之时,属于中国电影诞生之始、承载着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电影也该有其立足之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作者暂无likerid, 赞赏暂由本网站代持,当作者有likerid后会全部转账给作者(我们会尽力而为)。Tips: Until now, everytime you want to store your article, we will help you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In the future, you can store it in Filecoin network using your own filecoin.
Support author:
Author's Filecoin address:
Or you can use Likecoin to support author: